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第137节

……

经过这么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李存明下旨,准许朱慈炯继续住在贤良祠,同时派了一千兵丁护卫,又千叮咛万嘱咐让护卫们时刻关注太子的安全。

“朱慈炯还是不适合当一国储君!”李存明暗想。

有了这么一个念头,他把目光放在了永王朱慈炤身上。

一来是有意培养朱慈炤,二来是为了弥补崇祯对孩子们的亏欠,李存明特意下旨,让朱慈炤和昭仁公主搬进乾清宫来,他天天带在身边教育。

有了闲暇时间,就陪着两个孩子读书写字,背诵诗歌。

同时教他们一些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给他们讲海洋、陆地,讲天文学,讲数学、几何,决心把这两个孩子培养成大明朝学贯中西的栋梁之才!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果子会从树上掉下来?”李存明问道。

“果子成熟了。”朱慈炤道。

昭仁公主奶声奶气道:“父皇,我想吃葡萄、苹果、桃子、梨子……”

李存明撇撇嘴,晚上又带着他们去了钦天监,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指着天上的繁星道:

“看见没有,那是北斗七星,找到了北斗七星,就能很快辨认出北极星。晚上走夜路,迷失了方向,可以通过北极星来确认方向。”

“喏,循着北斗七星延长的斗柄可以寻找牧夫座的大角星,快看,是不是非常明亮?”

“真的,好亮的星星啊!”朱慈炤欢呼雀跃,兴趣盎然。

昭仁公主拽着李存明的衣角,小小的身体靠在父皇腿边,一个劲打着呵欠,自言自语道:“我想吃葡萄,我想睡觉……”

李存明笑了笑,抱起昭仁公主,暗想:“朕在大明朝当奶爸,这种感觉也不错!”

为了更好的有系统的培养皇子们,李存明下旨重开经筵。经筵是古代专门为皇帝设立的御前讲席,是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之余,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执政十七年,无论国事如何繁忙,不曾缺席过一次经筵活动,风雨无阻。

李存明穿越之后,这两年以来不断打仗,经筵便中断了。

如今重开经筵,他自己也需要学习,更重要的则是把全国的博学之人集中起来,教导皇子。

不想重开经筵的第一天,就出现了大麻烦。原来皇上请来汤若望充当这一次的经筵讲官,却遭到了人们的抵制。

第202章 中西学问之争,六岁孩童的数学题

五月十二,文华殿。

这是皇帝下令重开经筵的第一天,属于春讲首次开讲,礼仪非常隆重。

明英宗之后,明朝经筵制度规范起来。为规避寒暑,每年组织两期经筵,分别称为“春讲”、“秋讲”。

经筵地点原则上安排在文华殿正殿举行,参加经筵的人员,除了要“听课”的皇帝之外,还有许多官员,分别是:知经筵事,同知经筵事,经筵讲官,侍经筵官,展书官,书写讲章官,经筵执事官等。

开讲之前,李存明先落座,而后永王朱慈炤、昭仁公主分别坐在他旁边。知经筵事带领所有人行“五拜三叩头”之礼,然后“以次上殿,东西序立”。

展书官随即出来为皇帝展开提前预备好的讲章,作为今日讲书官的汤若望出列,并在鸿胪寺官员“鸣赞”声中向皇帝行跪拜礼。

礼仪结束后,汤若望正要开始讲授,却见作为同知经筵事的黄宗羲出列,情绪十分激动道:“启禀陛下,此次经筵不合规矩,臣请求整改!”

在开封剧变一事中,黄宗羲立了大功。李存明考虑到他是个博学鸿儒,招进宫里为太子朱慈炯授课,重开经筵后,特意点名让他担任同知经筵事一职。

“黄卿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李存明微微皱眉。

黄宗羲侃侃而谈道:“经筵讲官作为给皇帝讲课的人员,有着极其严格的选拔标准,经筵讲官必是学问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臣冒昧问一句,汤若望学问贯通否?”

汤若望谦虚道:“我自然算不上学问贯通之人。”

“那你有什么资格担任讲官?”黄宗羲一点也不客气,有好几个官员也出言附和。

李存明问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学问贯通之人呢?”

“一般而言,熟读四书五经并知晓其中义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鉴图说》、《通鉴纲目》等书也必须烂熟于心,还有古人的一些治国经验也要有所涉猎。总而言之,经筵讲官必须是博学多闻的儒家学者!”

“汤若望不过是个外国来华会士,纵然他在我朝生活多年,可他终究无法精通儒家学说。”

黄宗羲话音刚落,方才附和他的那几个官员叫嚷起来,言辞激烈,态度强硬,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一个外国人给当朝皇帝授课。

有人道:“我泱泱华夏学问博大精深,天文地理、医学农学无一不精,诸子百家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诗词歌赋光华璀璨,又地大物博,何须外国人来教导?”

还有人道:“经筵本来是为皇帝陛下举行的讲经活动,不仅外国人不能参与,皇子们也该回避。”

李存明眉头皱得更深,他就知道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些食古不化、迂腐顽固的书呆子们,拘泥于各种古板的规矩,一点也不知道变通。

更深次的问题在于,黄宗羲这些人代表着传统知识分子,他们质疑汤若望,本质上是中西学问之争!

李存明正斟酌着该如何化解这一次争端,却见朱慈炤怯生生看向自己,举起了一只手,似乎想要发言。

“朱慈炤,你想要干嘛?”李存明问道。

“儿臣有话要说!”朱慈炤起身,规规矩矩向皇帝行了礼,又朝着在场的官员们鞠躬。

直起身来,声音仍旧嫩声嫩气,但神情很是稳重镇静:“诸位先生,你们都是当代大儒,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肚子学识令人敬佩。前些日子父皇给我讲了一道题,我想以此向诸位先生请教,如何?”

众人道:“永王殿下请讲!”

朱慈炯有些胆怯道:“在讲述这一道题之前,我……我要跟诸位打一个赌,你们敢吗?如果诸位被我的问题难住了,就不要争吵啦,让汤先生早些开讲吧,好不好?”

众官员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永王是为汤若望出头的。同时哭笑不得,你一个六岁的孩童,竟敢考起大儒们来了,还要打赌,真是太狂妄了些!

李存明已经猜出朱慈炤的意图和打算,心里赞了一句好样的,嘴上却道:“朱慈炤,你虽然很有胆量,但输了要受罚的,明白吗?”

“儿臣明白!”朱慈炤得到了皇帝的默许,掰着指头很缓慢地往下说。

“有三个士子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客栈里,为了省钱,三人合住一屋,共30两银子的房钱,每人凑了10两。客栈老板说为了照顾优惠士子们,便宜5两,就让伙计退给三人5两银子。伙计暗中克扣了2两,退给了他们每人1两。于是每人相当于只付了9两,加起来就是27两,再加上伙计手里的2两是29两。可他们明明凑了30两,另外1两哪里去了?”

黄宗羲等人一开始不以为意,暗想区区算账问题不值一提,可思考片刻后,脑子就不够用了。算来算去,确实前后数目对不上,一下子傻眼了。

“咦,那一两银子到底哪里去了?”黄宗羲揪着胡须,揪断了好几根。

“是啊,一人退回一两,就相当于一人凑了九两,加起来确实是二十七两,再加上伙计克扣的二两,是二十九两没错啊……”

“好奇怪,怎么算不清楚了呢!”

李存明憋着笑,朱慈炤则看向汤若望,问道:“汤先生,您知道那一两银子去了哪里?”

汤若望笑道:“永王殿下,你怎么知道这种数学陷阱题的?”

“是父皇讲给我听的。”

“哈哈,皇上真是千古奇才!”汤若望朝李存明鞠了一躬,对黄宗羲等人道,“诸位大人,你们上了永王殿下的当啦,他给你们挖了一个陷阱。其实那三十两银子一文不多一文不少,只是前后计算时的参照出现了偏差。”

“诸位不应该用每个人九两银子去加伙计克扣的二两银子,只需记住客栈老板退回了五两银子,那么三个士子一共交了二十五两的房钱。如此一来,数目便对得上了!”

朱慈炤道:“汤先生,你真厉害!”

“有什么厉害的?”还有人不太服气。

昭仁公主奶声奶气道:“我也要出题,你们知道处女座、狮子座、牧夫座吗?知道大角星吗?知道为什么果子会从树上落下来吗?知道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吗?”

“啥,公主殿下说的是啥?”

黄宗羲等人一脸茫然,李存明则哈哈大笑。

第203章 强大是一种胸怀,皇子教育制度

笑过之后,李存明看向黄宗羲,意味深长道:“黄爱卿,朕听说刘宗周曾经焚烧了自己的著作,可有此事?”

提起刘宗周,黄宗羲忧伤道:“确有其事,那是在士子们罢考的头一天,刘宗周老大人为了劝说我和顾炎武不要掺和其中,所以烧了凝聚他一生心血的大作《圣学宗要》……”

“刘宗周如此用心良苦,你可曾有所体会?”

“启禀陛下,臣跟随刘老大人去了开封之后,亲自到了前线,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自问还是有些收获的。臣深刻认识到,坐而论道不能救国,只有务实做事方能有所作为,读书人不应该一辈子困守在书斋里。”

李存明点头道:“你能有这般体会,也不枉费刘宗周一番苦心。只是在朕看来,你还是没有完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说着,站了起来,扫眼看着在场的臣子们,严肃道:“今日本来是朕听你们讲经的,但在经筵开始之前,还是由朕来给你们上一课吧。”

“从何说起呢?对,就从朱慈炤出的数学题说起。数学,我们华夏称之为算术,也曾无比辉煌过,历史上出了许多大数学家,比如祖冲之、秦九韶、郭守敬等,还有我朝的徐光启。也有不少领先于世界的著作,比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测圆海镜》等等。”

“尔等或许要问,算术有什么用呢,读书人懂得四书五经不就够了吗?大错特错!”

“制定历法,需要算术知识,如果没有准确的历法作为指导,农事就会紊乱;工匠建造房屋、制作各种器物,也要运用到算术知识;朝廷里户部官员们更要精通此道,否则赋税工作、朝廷预算、核实账目诸多大事,便无从谈起。”

“算术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能不重视呢?偏偏如今的风气,读书人们只知道诵读四书五经,一个个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呆子,于国于家有何用处?”

黄宗羲道:“陛下说要重视算术,臣能理解,也十分支持。士林务虚清谈、好高骛远的风气,确实需要改变了,读书人要关心身边之事,脚踏实地。但正如陛下所说,既然我华夏算术如此发达高明,何必向外国人求教?”

李存明道:“黄爱卿,你又陷入了一个误区,叫作固步自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时的辉煌能代表永远的辉煌吗?一时的强大能代表永远的强大吗?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总有衰弱苍老的时候。”

“而我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仿佛一个壮年慢慢走向老年。再不注入新鲜血液,便会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老!”

“别的不说,咱们就说火器吧。现在无论是我朝,还是满清鞑子,最厉害的火炮便是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从何而来,不就是从盘踞在澳门的番夷手中传入国内的吗?”

“你们可曾想过,红毛夷他们的祖国在什么地方?他们为何能穿洋过海来到我国,他们的航海技术是不是比我们先进得多,他们制作火炮的技术是不是很有一套?对了,你们就对汤若望为何来到我国不感兴趣吗?”

“就算你们对红毛夷的祖国不感兴趣,对汤若望来自何处毫不关心,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外国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

“朕来告诉你们,是一种进取精神!”

“我大明朝的读书人闭上眼睛固步自封,昏昏沉沉做着腐朽的梦,而外国人却在积极进取,你们难道没有感到一丝丝寒意和害怕?可怕哪,人家在进步,我们却裹足不前,数百年后这个世界还有华夏民族的立足之地吗?”

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论,振聋发聩。文华殿一片安静,臣子们陷入了沉思。

李存明踱步走到殿门口,看着高远的苍穹,道:“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璀璨辉煌,而盛唐之世便是最耀眼的明珠!唐朝为何能做到万国来朝,雄踞寰宇?那是因为唐朝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气象磅礴!”

“朕也仰慕盛唐之世,也梦想着有朝一日我大明朝能重现盛唐荣耀,这就需要我们向唐朝人学习。不管是胡人也好,还是蛮夷也罢,咱们要学会包容,他们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要谦虚学习,国人要永远具备进取精神。”

首节 上一节 137/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签到在亮剑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