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第140节
李存明等他们互道了衷肠,这才说道:“袁爱卿,朕此次前来九江,是专门来视察水军的。走,带朕去水师军营里看一看。”
到了江边,只见码头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战船,桅杆林立,延绵数里。
袁继咸介绍道:“启禀陛下,臣操练的这一支水军共有大小战船三百余只,将士三万多人。战船上都配备了火炮,弹药也算充足,士兵们日日操练,不曾懈怠。”
“好,很好!”李存明满意地点着头。
袁继咸又指着一只巨大的战船道:“陛下,那就是大福船!陛下西征经过九江时,叮嘱臣制造大福船,臣找到了郑和当年留下来的一些资料,与工匠们反复摸索,终于制造出来了。”
大福船,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宝船,乃是中国古代自产的最强木制帆船!
据《武备志》描述,大福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层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子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据记载,大福船一般长151米,宽61米,能载千人,采用硬帆动力,水密舱结构抗沉,底尖上阔的整体结构。
在郑和那个时代,大福船虽然不是最大的船,西方还有更大的,但对比海航能力、火力、舰队数量,郑和的大福船绝对是当时最强!
船当然不是越大越好,船是用来战斗或运输的,所以需要速度、载货量、抗击强度以及火力等,不然用足够的木头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造个城市都行,可驶不进海洋,跑不远路也是白搭。
李存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船细看,从船头看到船尾。又下到船舱中,见到了大福船特有的水密隔舱。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舱室,这就使船舱成为水密舱室,一般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
因为采取了水密舱结构,大福船更稳更大,硬帆结构又易于操作,完全可以用人海接舷战。
郑和七次下西洋,正是因为拥有了大福船,才能往来自如,且一路碾压过去,大大宣扬国威!
可惜后来因为明朝国力的衰弱,也因为文臣们的目光短浅,奏请朝廷停止了远航活动。从那以后,大福船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国的造船技术一落千丈。
能够亲眼看见威名远扬的大福船,李存明感慨万千,站立于船头道:“袁爱卿,让士兵们操练起来,朕要看我大明朝的水军乘风破浪!”
第206章 水师操练,崇祯号战舰
随着袁继咸一声令下,停泊在码头的大小船只扬帆出动,驶入江面。千帆争流,浪遏飞舟。
大小战船组成不同的阵型,或进或退,或分或合,井然有序张弛有度。
船上鼓声隆隆,旗帜飘扬。士兵们各自站立于自己的岗位上,听到号令,或是开枪,或是放炮,或是射箭,又或是演练接舷战,喊杀声此起彼伏,气势惊天动地。
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阵型多变,看上去赏心悦目,又令人胆寒。
最后大福船缓缓驶出,江上的船只有条不紊避让开来。大福船行驶到军阵最前头,横在江里,而后咚咚咚开炮。炮弹落在水里,溅起巨大的浪花。
李存明屹立在船头,心动神摇,一直等到江面平静下来,他的心潮也才随之安宁。
“好,非常好,我大明朝水师威武雄壮!”李存明笑道。
士兵们喊道:“万岁,万岁!”
李存明看向袁继咸,道:“虽然只是一番演练,但足以看出这一支水师的骁勇。袁爱卿,你操练水师很长时间了,效果卓著,朕要重赏你和水师将士们!”
袁继咸道:“陛下,臣觉得做的还不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一是老臣驽钝,不谙水战,水师军中还缺少一个真正的统帅;二是大福船的建造太费时费力,至今才建造出一艘来,水师实力并不算强大。”
“袁爱卿所思所虑,正中朕的下怀。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克敌制胜最关键的法宝并不是武器的优劣,而是拥有才能卓越的将领。战争,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人!”
“我大明朝的陆军,有许多优秀将领,比如黄得功、李过、李定国、翁之琪等人,水师却刚刚成立,缺少大将之才。袁爱卿,你可发现了人才?”
袁继咸道:“臣确实用心留意过,倒是发现了好几个能干的人,臣已经把他们安排到妥当的岗位上去了。无奈这些人还算不上独当一面的将才,更别说统帅水师了。臣建议,还是让靖国公黄得功担任水师统帅。”
李存明讶异道:“黄得功能行吗?”
“矮个子里拔将军罢了,靖国公作战勇猛,当初与左良玉叛军大战时也曾指挥过水师作战,有一定的经验。臣跟靖国公私下里深谈过,他对于水师的营建、操练、指挥还是有些心得的,陛下在找到精通水战的人才之前,不妨先用一用靖国公。”
李存明笑道:“也只能如此了,朕下一道旨意,让黄得功从承天府赶回来。”
袁继咸又道:“大福船优势明显,但也有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福船因为水密舱结构而放弃了肋骨,导致皮薄不抗揍,许多老工匠们都反应过这个问题;二是因为使用水密舱而无法铺设多层全通甲板,所以无法携带更多火炮,且抵抗不了重炮的后坐力。”
李存明叹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朝现目前能制造出来的最好的战船,非大福船莫属。不过朕也清楚,大福船是永乐朝就已经出现了的船只,距今有两百余年。”
“这两百年间,因为种种缘由,我朝的造船技术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再也没有突破。哎,我们已经白白浪费了两百年的光阴,朕心痛不已!”
船队驶回码头,李存明犒赏三军将士,勉励士兵们勤奋操练,磨砺士气。
酒宴散去,回到九江府衙,李存明有几分醉意,泡在浴桶里,又想起了白天与袁继咸的一番对话。
在大明朝浑浑噩噩度过的两百年间,西方世界日新月异。其他方面不说,至少在航海技术上,大明朝已然落后了不少。
“看来要奋起直追了!明末时期,西方最好的战船应该是盖伦船吧?”李存明喃喃自语。
可惜他读书时学的是文科,不是理工科,纵然知道盖伦船,但也两眼一抹黑设计不出来。
好在有系统爸爸,李存明轻声道:“系统,我要签到,用负面情绪值签到,加十倍。”
“叮,已扣除相应情绪值,恭喜宿主九江签到成功,获得盖伦船制造手册一份。”
“爸爸啊,你真是好爸爸啊!”李存明高兴得跳了起来,浴桶中的水花飞溅而出。
偏偏黑牡丹这个时候走进了屋里,看见李存明光着身子站在浴桶中手舞足蹈,媚笑道:“陛下,好雄壮也,奴家来陪你鸳鸯戏水!”
她三下五除二脱了衣裳,爬进浴桶中,抱住了李存明,笑道:“陛下,你方才喊什么,奴家好像听见你在叫爸爸……”
李存明一把转过黑牡丹的身体,让她扶着木桶边沿,背对着自己,而后紧贴上去,道:“朕是让你喊爸爸,快叫,快叫!”
浴桶摇晃,水花四溅。
黑牡丹双手紧紧抓住木桶边沿,她感觉自己成了一片小小的遭受浪头拍打的水中落叶,打着转儿即将卷入漩涡里,喉咙里发出深沉的叫喊:“爸爸!”
一番云雨之后,李存明出了浴桶,用干毛巾简单擦拭身体,披上衣服坐到桌前翻看那一份手册。黑牡丹则软绵绵瘫坐在木桶里,犹自回不过神来。
盖伦船在诞生后就受到西班牙军方和商人的青睐,在远洋线路上完全取代了旧型号的船只,被称为西班牙宝船。
无敌舰队中配备了大量盖伦船,并根据其构造改良了接舷战术,这令当时处于敌对状态的英国苦不堪言,只能通过海盗的游击战来牵制西班牙海军。
盖伦船,全长46到55米,排水量在300到1000吨,后期大型盖伦船排水量甚至达到2000吨。风帆结构和布局与卡拉克型船只相似,但也有采用4桅构造以悬挂更多的帆布的型号,使用了包铜技术,船身采用了多层甲板和多层船楼构造。
船身呈U型,且U型口往内收缩,使水线处的宽度大于上甲板宽度。放弃水密舱结构,采用龙骨加密集的肋骨结构,甲板多层且互通。舷侧可以开窗射击,关窗防水。
部分结构选择钢铁制造,全铁船因为自重而无法全靠风帆驱动,但部分支撑结构可以换成钢铁的,比如铁钉、肋骨、支架等。甚至可以整体外裹铁壳,水下贴铜皮。
李存明仔仔细细阅读起来,一直到天光大亮,他理解透彻了,便找来了袁继咸。
“袁爱卿,朕琢磨出一种改良大福船的构想,你拿去看一看。”
袁继咸接过手册,翻阅过后,叫道:“陛下,这已经不是改良型的大福船了,而是一种全新的船只,陛下真乃神人也!请问陛下,这种船只叫什么名字?”
“崇祯号战舰!”李存明道。
第207章 水池试验
“崇祯号战舰,好名字!”袁继咸说着,起身要走。
李存明道:“袁爱卿,你忙忙慌慌作甚?”
袁继咸笑道:“臣向来如此,遇到事情要做,非得立即施行不可。陛下构想出来的船只,非常不错,臣想马上召集工匠们建造。臣老了,凡事都得抓紧时间哪,否则会留下遗憾的!”
古代木船建造过程极为复杂,从选材、干燥、设计、建造、晾干等等有好多步骤,一艘船建个几年都正常,而且耗资巨大,光成熟树木就要上千棵,还要选带一定弧度的树干。
袁继咸着急,情有可原。
李存明笑道:“也不必急于一时,朕还有一些话要说。朕且来问你,制造船只的木料如何解决,工匠们够用吗?”
“回禀陛下,木料先从江西、湖南山区运送过来,暂时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当然了,云贵地区出产的木料才是最好的,但山高路远,只能以后再说。至于造船工匠,勉强够用。”
李存明道:“木料的事情还是必须尽快落实,咱们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朕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创办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造船厂!这样吧,你写信跟黔国公协商,想办法把云贵地区的木料运送出来。”
“臣遵旨!”
李存明又道:“袁爱卿,听说过水池试验吗?”
“没有,还请陛下赐教。”
“水池试验,就是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制造出船只模型,然后在水池中测试模型耐波性、耐风性等数据,通过反复的调整和改进,能在设计初就得到最优船型,以免耗了巨资建造出来的船只却不实用,或者一个波浪就散了。”李存明解释道。
“好法子哪!”袁继咸捋着胡须,点头道,“事不预则不立,多试验几次,方能得到最好的战船。陛下,臣受教了!”
袁继咸再次叹服,而后兴冲冲走了,召集工匠们按照造船手册建造崇祯号模型。同时派人在江边围出一片水域来,当作试验池。
李存明也没有闲下来,他每日都到水师军营里操练士兵,并屈尊降贵不耻下问,尽可能熟悉并掌握一些水战知识。
没法子,大明朝缺少精通水战的将领,他这个当皇帝的,只能亲力亲为了。
这时候的战船,都是木质风帆战舰,火炮往往安装在船舱里,从侧舷发动火炮攻击。
李存明由此想到,可以采取战列线战术,将船只排成一队,充分利用一侧火力作战。他很快付诸行动,让士兵们熟悉战列线战术,自己也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半个月以后,黄得功来到了九江。
李存明在大福船上接见他,看着他瞎了的左眼,感慨道:“左军反叛时,多亏靖国公奋死抵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哪!”
黄得功道:“陛下谬赞也,平定左军叛乱,长平公主他们功劳最大。至今想起长平公主三人驾着快船乘风破浪,于万军之中斩杀左良玉的风采,臣犹自觉得心驰神往!”
李存明道:“不管怎么说,靖国公失去了一只眼睛,朕心里很难受。”
“只要值得,失去一只眼睛算什么呢?臣实话实说吧,以前打仗,臣总感到憋屈郁闷,浑身有力气却不知道往哪里使。这两年以来,憋闷之气一扫而空,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了,这都是陛下运筹帷幄带来的变化!”
李存明笑了笑,请黄得功进入船舱,一边喝酒,一边询问他承天府、襄阳府的情况。
黄得功道:“臣和李过、翁之琪二位将军奉旨北上攻打西安,一路势如破竹,很是解气。尤其是李过带领的忠贞营,每一战都冲在最前面,舍生忘死。”
“后来开封陷落,臣等接到陛下退兵的旨意,李过非常沮丧。好在臣和翁之琪劝解了一番,李将军倒也能顾全大局,沉住气退了兵。没得说,李过此人是个难得的将才,比臣年轻时候优秀多了!”
李存明哈哈大笑,道:“李过的心思,朕是明白的,他要为李自成报仇。怎么,你们没有抓住牛金星父子吗?”
“嗨,差一点点,可惜了!牛金星随着阿济格攻打潼关,后来大概也跑到蒙古去了吧。至于牛佺那小子,我们攻打商州时,他跑到西安去了,躲过一劫。”黄得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