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被朱棣模拟人生曝光了 第158节
“本王在这里担保,凡有功之臣,我绝不会辜负你们任何人!”
这个擢升,听起来实在是有些寒碜,毕竟宋九城都卧底到朝鲜二把手的位置上了,结果居然只给一个锦衣卫指挥佥事的正四品官,若是正宗的锦衣卫指挥佥事也就罢了,但这很明显只是个名义上的虚职。唯一能看的,估计也就是世袭千户这个铁饭碗了。
但如果只看到这个层面,那只能说四个字。
——格局小了。
很明显,这个锦衣卫指挥佥事只是过渡的职位,就跟皇宫里的大汉将军一样,都是提干前铺路的基石。跟着祁王混,有监国罩着,升官跟坐火箭一样快,未来少说也是能穿从二品官袍的。
但宋久诚在乎的不是这些官职,他只在乎祁王说的那句“你们可以回家了”。
二十年的卧薪尝胆没让他落一滴眼泪,然而现在他却眼眶湿润,潸然泪下。
我们可以回家了!
宋九城回得去,可是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以及那些埋葬在朝鲜的锦衣卫兄弟们,却永远都回不去了。
他们的尸骸永远都留在异国了,至死都在望着大明的方向。
朱高燨沉默了一会儿,向吕朝阳挥了挥手。
吕朝阳走了过来,躬身询问道:“王爷,有何吩咐?”
朱高燨问道:“照着锦衣卫在朝鲜的名册核对,尽可能的找到所有在朝鲜殉职的锦衣卫暗桩,收殓他们的遗骸,带回辽东安葬。”
这是一份大工程,毕竟锦衣卫在朝鲜的暗桩,很多都是二十年来的这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想要搜集遗骸谈何容易。
然而只要想做,总是有办法的。
朝鲜不久之后就将变为大明的高丽省,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罢,找到一副遗骸安葬一副。
宋九城高声道:“臣替锦衣卫所有在朝鲜的暗桩,谢祁王爷厚恩!”
他们这些人,早已是行尸走肉,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别无所求,只是偶尔会看向大明的方向,希冀死后能够将尸骸葬在那片土地上。
不求活的风光,但愿魂归故里。
功名利禄,终究不过是一捧尘沙,但这一捧尘沙,也在随着大明的方向飘去。
……
占领开京以后的第一件事,朱高燨干的就是篡改历史这种缺德事儿。
对此,朱高燨已经信手拈来,他在建州的时候就已经将女真人的历史篡改过,对此很有经验。
“永乐十三年,王世子李褆联合闵氏在深夜发动兵变,攻入王宫,肆无忌惮的屠戮,朝鲜王李芳远不幸遇害,临终前向大明发送了密函寻求帮助。忠宁大君李裪借机叛乱,试图抢夺王位,二人自相残杀,最终这场兵变,以李褆获胜告终。”
朱高燨一边琢磨一边说道,“李褆入主开京以后,便开始屠戮同族,将李朝王室人员杀害一空。而大明的辽东军在接到朝鲜王李芳远的求援信后即刻发兵,支援开京,李褆在得知明军兵临城下后,畏罪自尽。”
“等辽东军进入开京时已经晚了,整个开京城死气沉沉,李朝王室全部死完,朝鲜王李芳远明睿,在临终前预知到了这一幕,在遗嘱中将朝鲜归入大明管理,以此来确保朝鲜不会陷入混乱当中。”
“祁王朱高燨带着悲痛的内心认可了遗嘱,名正言顺的接管朝鲜。”
“按照朝鲜王的遗嘱,拒绝向大明投诚的人,是叛国的逆贼,是叛军李褆或者李裪的同党,是朝鲜人的耻辱!该杀!”
说完以后,朱高燨看向了吕朝阳:“老吕,你觉得这样篡改李朝的历史,合不合理?”
篡改历史这种事,祁王干起来是真顺手啊!
你把人家李朝王室一家子坑的自相残杀,改到最后,把自己改成了圣人,要点脸行吗!
朱高燨并不知道吕朝阳在想什么,他很满意自己篡改的这段历史,道:“行,那就这样吧,你把我刚才说的这些话写出来,在朝鲜各地公布传播,让他们知道,大明是伟大而又友善的军队,帮助他们平定了叛乱,顺便还帮他们稳定战后工作,嗯,我们大明实在是太友好了。”
忽悠人的第一步是忽悠自己,甭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朱高燨自己是信了。
他的眼神逐渐冷冽:“同时,让辽东军接管朝鲜各地的军队,凡有不服从者,杀!”
这是朱高燨惯用的招数。
想要驯服一个国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扯大旗讲道理,给他们忽悠瘸了,方能更轻松的去管理驯化。
而第二件事,就是打断这个国家的四肢!
等他成了残废以后,无论内心是怎么想的,都只能乖乖的听你去洗脑。
先文后武,先名正言顺,后出兵镇压!
朱高燨在朝鲜化夷为汉之前,首先就得在军事上控制这片土地,把刀架在对方的脖子让,对方自然会很配合的接受洗脑。
而那些不配合的人,让他们消失即可。
第197章 改立高丽省!
朱高燨在朝鲜设立的制度,和在建州省设立的制度没什么区别。
撤销朝鲜王以及朝鲜国,改为高丽省,设立四司,将朝鲜原有的制度全部废除。
朝鲜八道,分别是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全部改道为府,以京畿府为省城。
四司当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归化使司三大衙门设在原来的朝鲜王宫之中,而都指挥使衙门,则设立在了平安府。
平安府与辽东为交界处,是朝鲜边军驻扎最多的地方,将都指挥使衙门设立在平安府,能镇住边军,确保万无一失,不会引发兵变。
都指挥使衙门的官员,要么是从建州来的,要么是从辽东来的,这些人可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文官,是长期在边境磨砺的武将,只要这些人留在平安府,就可以保证化夷为汉的制度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
“王爷,苏先生来了。”
“苏武终于来了?”
朱高燨精神一振,挥了挥手,“让他过来见我。”
未过多久,着一袭灰白色长衫的少年走了进来,十七八岁的男孩长得眉清目秀,正是祁王府的首席幕僚,苏武。
“臣苏武,拜见王爷。”男孩虽然看上去青涩稚嫩,但动作上却成熟老成,乍一看倒是颇有官场老油子的气质。
京城里流传着一句名言:“跟祁王府混,白衣变尚书!”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意思没说错,祁王挂着监国的身份,又在军中极有威望,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有能力就能上位,先去建州省跑一趟镀金,镀完金直接回京城提干上位,如果能力足够连镀金都不用,直接破格提拔。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苏武、吕朝阳二人了。
吕朝阳就不必多言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从西南军先锋营中不起眼的把司官提拔到如今锦衣卫一把手的位置,这升官速度谁听得都得犯迷糊。
而苏武更离谱,几个月前还是流落京城的一个小乞丐,被祁王相中以后直接到御书房批红侍奉,手中权力不亚于六部大员,要知道,这小子才十八岁!
“不必客套,调你来东北,是有份差事要交给你。”朱高燨道。
苏武点了点头:“臣明白,请王爷吩咐。”
“如今改朝鲜为高丽,改国为省,按照本王的规划,依照在建州省的制度,设立四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归化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由京城调来的都察院官员担任,归化使司则是从建州省汉文书院的院长中挑选一人担任,都指挥使司更简单了,建州军或者辽东军中适宜官员大有人在,唯独这高丽省中最重要的官员——布政使没找出来人选。”
朱高燨顿了一下,道,“本王想让你担任这个布政使,伱意下如何?”
大明建立之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为地方最高长官。
太祖朱元璋为削弱和分割地方的权力,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改参知政事为承宣布政使,经理全省事务。因而,参知政事实布政使之所自来也。
朱元璋把布政使看作是“国家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因而布政使被视为“古之牧伯”,是朱元璋在地方的代理人,故布政使亦称藩司或方伯。
按照以前的制度,为防止布政使权力过大,要分左、右布政使,而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朱高燨在建州省只设立了一位布政使来统辖大权,高丽省沿袭建州省的制度,也只有一个布政使的名额。
先灭国而后立省,本身朝廷在当地就很难管辖,要是再分权,化夷为汉还搞不搞了?
正因如此,布政使成为了四司当中,权力最大的一把手,甚至可以直接管辖其他三司!
苏武愣在了原地,他知道跟着祁王爷一直都很欣赏自己,但没想到直接给自己提干到了高丽省一把手的位置!
十八岁的布政使?
闻所未闻!
“怎么,你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位置吗?”朱高燨挑眉问道。
如果是那样,他会很失望。
他看重苏武,是因为这个小子不仅有才能,还有年轻人的傲气,祁王府需要的不是只会因循守旧被礼制禁锢的老人,他们要干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干这样的事,需要的就是傲气的年轻人!
只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都年轻人,才有魄力去打破思想的禁锢!
苏武闻言,毫不犹豫的说道:“臣定不负王爷所望!”
他怕什么?
他有什么可怕的!
苏武自诩谋士第一流,年龄是问题吗?别说担任一个布政使,纵然是担任大明的宰辅,我苏武又有什么可畏惧的!
朱高燨对此心中甚慰,拍了拍苏武的肩膀开始画大饼:“本王麾下文臣谋士不计其数,可我只看重三人,其一户部尚书夏原吉,其二内阁学士杨荣,其三,便是你苏武。他日我若为青帝,报得一处桃花开。你们是跟在我身边的宰辅,而这三人当中,本王最看重的便是你,你与夏原吉、杨荣二人之间,差的只有一样,那就是资历。本王说的这些话,你可明白?”
以苏武的聪颖,他当然明白,他太明白了!
祁王说的没错,论资排辈,夏原吉当了十三年的户部尚书,杨荣在内阁熬了这么多年,两个人的资历能把苏武吊起来打!
苏武有什么优势?
——年轻。
他足够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把夏原吉和杨荣熬下去,只要这俩人一退,那么他就是祁王府麾下第一大将。
想上位,就只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把剩下的人熬死。
一条路是做出来的成绩,打破规则。
朱高燨给了苏武这么一个机会,直接把苏武提干到高丽省一把手的位置上,只要能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来成绩,完全可以忽略资历的问题。
上一篇: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