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第144节
同时,他另一手也没有闲着,时不时挥动,仿佛在为自己鼓气,那充满激情和力量的声音,一开口便压过了人群的吵杂声:
“军中的兵器甲胄,还够用。”
“可粮食、布匹、箭失、草料等,却是有些不足了。”
刘恪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激动,双眼炯炯有神,充满战意,但又时不时眉头紧锁,好似是为了这些问题而烦恼着。
“朝廷有钱,但这些东西,市面上也买不到。”
“纵然拼尽全力,能从江东买些,可商人也难以从东胡治下,将这些东西及时运到琼州。”
“因而,朕也只好向诸位众筹。”
“如今交趾国已然发兵,不出月余,就会打到琼州。”
“而一旦在琼州交战,土地也就烂了,甚至会影响到秋收!”
“这一仗,便是国战!”
“唯有粮草充足,朕才能守卫疆土,守卫琼州百姓,兵发交趾国,挫败其兵锋,直接拿下交趾王与诸位问罪!”
“留给我们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而且这还不算,刘恪在呼吁百姓一同筹措物资时,甚至推开了守在身边的御前侍卫,来到了百姓们面前。
以帝王之尊,亲自向黔首百姓,讲述着这一仗不得不打,又为何必须打出去,不能在琼州境内打。
一言一行极为投入,声情并茂充满了感染力。
箫元常看得懵逼。
皇帝没有用什么文绉绉的词,一番话语通俗易懂,没什么文化的人都能明白。
可怎么就直接把朝廷的难处,告诉百姓了?
这时候就不怕民心不稳吗?
然而箫元常在一片嘈杂声中,静心一想,反而想出了些门道。
皇帝的这番话语,并非无的放矢。
虽说提出了交趾国发兵,以及粮草不足,这两大困境。
但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筹粮。
粮够了,自然能打,还是御驾亲征去打。
时机挑选的极为不错。
皇帝登基半年以来,连战连捷从来没有败过。
哪怕是陈兵海上密密麻麻的东胡水师,也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不像几年前,现在这个阶段的百姓,是心向汉室,且乐于相信朝廷的。
他们都相信,区区交趾而已,若是粮草足够,皇帝亲征,必然能够轻易拿下。
而且皇帝同时还陈明了利害。
不止是朝廷的问题,还是百姓的问题。
如果让交趾兵马打上琼州,在琼州开战,肯定会影响到秋收。
到时候,影响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这仗不打,或者说打败了,没一个人跑得了!
可即便如此,箫元常还是不太看好。
去年丰收,琼州百姓家中固然有些存粮,而且再过一两个月就是秋收,也不怕饿肚子。
皇帝的话确实有号召力,有煽动性,看百姓蠢蠢欲动的神情,就知道已经给有了些效果。
但百姓真的会就这样,因为皇帝的三言两语,而将珍藏的粮食,交予朝廷吗?
现在仍是乱世。
这乱世之中,一口吃的,比金银更贵重!
去年是丰年,今年收成看着也还行,可难保下一年不是灾年!
第111章 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身份低贱的人,你的号召力极强】
用这份号召力,来让农民们造自己的反,可能有点抽象。
但如果配合上【忽悠】的天命,号召他们拿点粮食出来,还是挺不错的。
至少从人们的反应来看,在刘恪的一番话术下,还真有不少人蠢蠢欲动。
不过刘恪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道:
“劳烦诸位父老,依己所能,尽可能的筹集些粮草,便是箭矢、推车这些个物件,也是为这一仗出了一份力。”
“压力确实大了一点儿,但过些日子便是秋收,只要将交趾兵马挡在琼州之外,就能收上不少粮食,今年的税赋,可以减免一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琼州沿海,便有一个天然优势,能够出海捕鱼。”
“现在南海贼寇已经被朕彻底清剿,海中水产丰富,乃是难得的宝地。”
“筹集些鱼干,作为士兵们的肉食补充,也可缓解粮草压力。”
话语间,刘恪又让化成雨张贴出了一张清单。
以图画为主,那画秀女的画师有两把刷子。
海带、虾米、螃蟹,都画得眉清目秀的。
其实因为东胡水师覆灭,南海海盗被招安,获取额外粮草的最佳办法,就是打渔。
海鲜缺乏油水,粗糙的烹调之下,味道也一般般。
但作为军粮,还是够格儿的。
尤其是那些辅兵、民夫,对这群人而言,可谓是美餐一顿了。
从琼州到夷州这段海域,都可以瞎鸡儿捞,也没有环保组织禁渔。
中间还有一个洛祭岛,可以作为补充淡水、物资的间站。
可惜打交趾,汉军水师也是主力,无暇分身,只能让老百姓们代劳。
围观百姓们见着清单上的图画,心中多了些想法。
这次皇帝安静得多,没有方才那么激动的手舞足蹈了。
但越是如此,越是显得形势更比刚才更为严峻。
小小一张清单,却密密麻麻罗列了各种物资。
小到一个车轮,只要你能捐,朝廷都想要。
足以见得朝廷OX难耐,来者不拒。
这正说明了,朝廷如今的困难啊!
于是乎,当即就有一个感情细腻的大汉,挤上前道:
“我愿献粮.”
可他刚开口,就被拉住了。
捐粮捐粮,说着好听,可实际上不还是相当于多缴纳了赋税吗?
这年头,哪还有自愿多给朝廷交钱的呢?
无论有再多的原因,形势再怎么不利,皇帝这也是变向加赋于民啊!
“二两!”
大汉稍微理智了些,只给朝廷捐二两的话,倒还不至于被家里的婆娘骂一顿。
此后,零零散散又有几个人上前,但大多也就几株几株、几两几两这么捐。
箫元常在心中叹了口气。
皇帝的想法是好的,从民间募捐。
而且也做到了极致。
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甘愿走在街头巷口,几乎与黔首百姓,面贴面,去陈明利害,去好言苦劝。
号召力与话术,也是一等一。
但皇帝不懂百姓。
百姓把这一口吃的,看得比性命还重。
就这么靠自愿捐粮,几十几百个百姓,根本捐不了多少,杯水车薪罢了。
想要缓解大军的粮草压力,除非动员足够规模的百姓。
上一篇:大明:我被朱棣模拟人生曝光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