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第210节

“父皇昨天在?”

朱橚盯着太子,不敢置信。

朱标忍住笑,轻轻点头:

“本来呀,父皇还想带着他那一千两银子,给你捧场!‘

“等到了现场,呵呵,我和父皇才发现,自己是个穷人!

“别说给你捧场了,我们连底价都开不起!”

朱橚闻言,哭笑连连,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能在会场感受到皇帝的怒意了,

原来老朱就躲在拍卖会现场呀,难怪难怪。

“父皇想要玻璃镜?”

“不,应该是父皇想买个母后!”

“那不简单,我送就行了!”

朱橚赶紧表忠心,可是朱标却似笑非笑:

“父皇送给母后,跟你送给母后能一样吗?”

“父皇说了,四面镜子,他下次不让你交税了!”

“我去!”

朱橚明白了,合着皇帝这是空手套白狼呀。

不过自己能咋样,自己的老爹,孝敬是应该的。

“行!”

他一口答应,朱标完成了皇帝的任务,才站起来:

“老五,哥哥还有另外一件事想请教你!”.

138 父皇要做千古一帝,大哥为何阻止?

“什么事?”

朱橚被朱标煞有介事的态度搞得一愣。

“父皇推进科举改革之后,还想统一货币……”

朱标将皇帝的说法复述给朱橚,朱橚一听,大喜,

他前边还担忧大明朝没有办法统一货币,在对外贸易中吃亏,

事实上,散银和所谓的元宝,面对统一的铸币确实吃亏。

大明朝流通的银子,价值可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按照重量去算的,多少两银子就是多少两银子,

在实际生活中,你的一两银子未必等于我的一两银子。

因为银子的价值,除了受重量影响,还受成色影响。

以官方的银子为标准,一两银子里有接近十成是银,所以号称纹银

可是那些百姓手里的一两银子,一两银子里可能只有七成是银子,有些甚至不足六成,

这种连货币都不对等的情况去交易,那混乱可想而知。

不过官方对民间,官方的纹银,也有九成五,九成八,九成四的区别,

不同的纹银交易,还要比对成色,

这其中之难,不足为人道。

朱橚这些年在市井混迹,早就厌烦了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

可是他也知道,想要改变一国政策,自己是想都别想,

所以他才将这件事放到一边。

他捋顺了朱标的担忧之后,心中若有所思。

朱标其实不是反对老朱改革,而是他性子保守,总觉得应该稳扎稳打。

而且从古至今,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他觉得好像维持现状,也没什么不好?

朱橚笑了一下,找出自己的钱袋子,掏出一个散银。

“大哥以为这银子多少两?”

朱标想了一下,拿起银子,在手中掂量掂量,

“大概一两银子!”

“大哥错了,这银子成色不过八成,如果算一两银子,那这银子算什么?”

朱橚又掏出一个差不多大的银子,放在朱标面前。

这一两银子,是官方的纹银,

一看成色就比刚才第一枚银子好不少。

“孤错了,这才是一两,刚才那个银子最多八分银子!”

朱标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朱橚又问:

“那,大哥说的是应天府的一两,还是宁波那边的一两,还是广东的一两?”

朱标整个人愣住了,面红耳赤。

“老五,难道一两和一两,不一样?”

“称量单位,标准各有不同,大概可以分成库平、漕平、关平、市平!”

“就不说其他,光是库平,重量也有区别!”

“如果按照宁波的库平,应天府的一两银子,大概等于一两三厘!”

“可是如果用广东的库平,这一两银子最多九分八厘!”

“大哥,这还是以纹银为标准,这个成色只有八分三的散银,不知道大哥认为值多少?”

“它在应天值多少,在宁波值多少,在广东又值多少~」?”

“八分,九分三,不对……九分三乘八分,也不对……”

朱橚成功,将朱标给绕晕在算术题中。

太子殿下本人,差点哭了,为什么平时他看着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有这么多问题。

区区一两银子,在换算之上竟然这么困难,。

可想而知如果是正常贸易,那其中的麻烦事,到底有多少?“

“大哥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大明要以实物交租了吧?”

“因为咱们大明的货币系统,其实一塌糊涂!”

“若是以铜钱交易那还好,可是一旦用到纹银,就是这种下场!”

“库平、漕平、关平、市平重量不一,各种银两成色不一!’

“这么混乱的币制,如何能支撑得起大明庞大的交易!‘

“而且银两成色不足,库平称量单位不统一!”

“有的是官员们贪赃枉法的机会,大哥还觉得这事很麻烦吗?”

“其实不止是大明,其实我们华夏从始皇帝以来,货币系统都是大问题!‘

“只不过是工商业不发达,这些问题被掩盖了而已!”

“遥看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尚无华夏之概念,祖龙改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我华夏一族,才能同心!’

“但岁月变迁,始皇帝之时的华夏,与我如今的大明毕竟不同!”

“当年始皇帝未见之时,已是我大明的隐患!”

“父皇所要做的是,在老五我看来,不亚于当年始皇帝做法,明明父皇要学祖龙,做千古一帝,大哥为何阻止?

朱标如遭雷击,口中喃喃自语千古一帝四字。

朱橚给老朱的这个评价,太重了,

重到他自己都觉得父皇承受不住。

不过朱橚却表情淡然,这并不是他在拍马屁,

千古一帝这个名词,

要到近百年后的嘉靖年间,才由李贽提出,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人,只有三位。

祖龙始皇帝,唐太宗和当今大明天子朱元璋。

首节 上一节 210/3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耳贼,吾乃大汉皇叔是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