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第234节
朱标的心中无比的庆幸!
【不过宋朝也并非没有错。】
【要不然也不会被外族欺负这么多年。】
【以文御武是一个手段。】
【但是这个手段却过于极端。】
【文臣管理武将。】
【只负责管理,不需要担责任。】
【仗打得好了,功劳大部分是文官的。】
【仗打的不好,锅全都是武将的。】
【而相关的文官不仅没有责任,甚至还有可能因此升迁!】
【这简直就是给这些文官一张真正的免死金牌。】
【可比皇爷爷的免死金牌靠谱多了。】
听到自己孙子的话。
朱元璋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愕然之色。
当初立国的时候,自己确实是赏赐一些功臣有免死铁劵。
但是咱也是真心拿这些东西奖励他们的功劳。
只要不犯谋反之罪,都可以凭借免死铁券免除死刑。
怎么到自己孙子嘴里,就变成了自己的免死铁券补靠谱了?
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因为朱标的死而大肆屠戮功臣。
所以自己赏下去的免死铁券基本上都还没有用过。
虽然李善长当初也赏赐了一面免死铁券。
但是李善长犯的是谋反之罪。
自然不在赦免之列。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雄英的话 很是纳闷。
不过转念一想,朱元璋就释怀了。
因为以前宋的制度而言。
确实没有一个文官的死是被朝廷公开处斩的。
朱元璋可自认做不到这一点。
从这方面来看。
前宋的某些制度。
确实要比自己的免死铁券还要来的强一些。
只是朱元璋对此毫不关心。
真正关心的是朱雄英嘴里的如何平衡文武之道!
第152章 到底是重文还是重武
平衡文武,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极难。
难就难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思。
朱元璋这种从最底层爬上来的人。
对这一点看的格外清楚。
当初杀文官固然有想给朝廷纾解财政困难的想法。
但也未尝没有想制衡文武之道的念头。
在朱元璋看来,武将只是一群莽夫。
只要自己给他们好处,他们 就会老老实实给自己卖命。
但是文官不一样,心思太多。
如果不经常杀一杀的话,他们的心思就会逐渐膨胀。
所以对于朱雄英嘴里的文武制衡之道。
朱元璋是十分感兴趣的。
【大宋以文御武,完全就是外行指导内行。】
【再加上老赵家对文官的优待。】
【让这些文官做出了无数奇葩的操作。】
【这也是宋朝积弱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朱雄英的话,都在心里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朱雄英说的没错。
外行指挥内行,怎么可能不出错?
【大明要选,就要选全才。】
【既不能以文御武,也不能以武压文。】
【如此以来,朝廷就需要通过增加策论的方法来提高文人的武力。】
【让他们人人都是做到文治国,武治军。】
【好比后世的胡宗宪。】
【本身是文臣,但是作为统帅也是极为合格的。】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戚继光这些人用好了,比什么都强。】
听完朱雄英的心声。
朱元璋彻底傻眼了。
原本以为朱雄英会说出一个什么绝妙的主意。
但是没想到朱雄英竟然准备给大明挑一批全才出来!
但是细细思索之下。
朱雄英这个法子好像还真的不错!
为什么历朝历代文武都是对立的存在。
就是因为打天下的时候,武将看不去文官。
治天下的时候,文官看不起武将。
偏偏打天下的时候武将出力最多。
治天下的时候,文臣又操劳的时间最长。
两边谁也不服谁,渐渐的就会泾渭分明。
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如果这些官员能文能武,就不会导致文武分家。
文武不分家,也就不会产生互相鄙视的现象。
否则就是自己鄙视自己。
自己倒是糊涂了,一直在想着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从来都没有想过直接把文武糅合到一起。
不愧是自己的孙子。
脑子要比自己灵活的多!
朱标的侧重点显然不在这个全才上面。
而是在人上面。
听到胡宗宪和戚继光两个名字。
朱标的心中不由得一动。
按照自己儿子的说法。
这两个官员应该是 有点本事在身上的。
只可惜听雄英的口气,这两个人不是生在如今这个年代。
上一篇: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