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第55节
这里众人都下意识的将阎罗解读成了同样是在地府之中的外族侵略者。
周易的这首诗前两阙壮烈激怀,犹如空谷之中的惊天长啸,不仅声震霄汉,其回响依旧久久不绝。
而这首诗的后面几阙更是震得众人只想现在就重回武威关,多杀一些匈奴、契丹外族,以报逝去的林老将军知遇之恩。
林镇远此刻更是泪流满面,他不曾想一个素未谋面的探花郎、平江县县令竟然对父亲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知己难求吧!
要不是需要守孝,林镇远真想亲赴平江县亲眼感谢一下这位才华横溢,心思报国的平江县县令周易。
随着陈毅元帅这首被改动了些许的《梅岭三章》被念出,场中众人对白胜的态度瞬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
在场所有将士都将代表了周易的白胜当做林家的座上贵宾。
包括林镇远在内,不少人都开始打听起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探花郎周易。
白胜也将自家大老爷当初一人带着五十名平凉县勇士,荡平了足足有三百多名贼匪的黑风寨,活捉了黑风寨大当家谢宝庆和二当家谢耳朵以及招安了拥有数千名贼匪的厉飞雨通通说了一遍。
厉飞雨此人林镇远没有听说过,想来应该是后来崛起的歹人。
但谢宝庆林镇远和他的将士们却都有听说过,此人原是威武卫的逃兵,纠集了一众逃兵入了山,当了匪。
林镇远原本想去剿灭他们一众的,却时常被张彪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禁止他们出兵剿匪。
原本林镇远只以为周易就是个文采惊艳的文士,但当听到周易荡平黑风寨后,在场所有人都将周易脑补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豪杰英雄。
英雄向来都是惺惺相惜的,林镇远此刻也将周易当成了神交的挚友!
第92章 三年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
五胡乱华西晋覆亡后,形成了极其动乱分裂的十六国时期。那时汉家百姓犹如猪狗一般被外族人肆意虐杀。
为了拯救汉族,民族英雄冉闵发布了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载,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 ……
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的出现使得胡人有所忌惮,不敢再肆意残害汉人了,由此也拯救了数百万汉人的性命,使他们免于一难。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期冉闵虽然节节胜利,但终究还是因为自满大意兵败被杀。
冉闵死后,龙城百里之内,草木皆焦死,北方更是大旱三年不见滴雨。无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天公对冉闵之死的无声哀恸。
或许是天公垂怜,在林威武死后这雍州附近的地带,包括匈奴,契丹的领土也是接连着三年大旱。
雍州二十一县城,除了平江县和平凉县外,所有的百姓一个个都逃离了他们当地,一个个县城都变得凋敝不堪。
“唉!却不想这邕州首府静安城居然也如此的民生凋敝不堪。不是说此地乃是闻太师之流的清流执政吗,怎么也会如此!”一名衣着干净朴素女子感慨说道!
那名女子名叫朱英台,在这个女子身边,站着一名高大魁梧看起来有些木讷的男子,正是他的丈夫梁山勃。
他们二人皆是出自江南青木书院,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样的是,他们二人皆出自官宦之家,而这里的梁山勃其家族地位甚至比朱英台家里还要高上一级。
总体上来看,他们二人也算是门当户对。
别看梁山勃形容木讷,但其实却是大智若愚。
当初在书院的时候,梁山勃其实第一眼就看出了朱英台女扮男装,但依旧假装不知,每日与他称兄道弟结下了不解的深缘。
再后来梁山勃回家之后立马就请父亲派人前去祝英台家提亲,得知来提亲的是梁家的梁山勃,朱英台的心中也不知道有多么的喜悦。
二人就这样喜结连理,共同学习的相濡以沫生活。
此次他们前来雍州之地,便是来游学的,如此才能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娘子,这雍州凋敝或许和这大旱三年有关,未必和当地的官员有关系的!”
梁山勃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他梁家和朱家都是闻太师一脉的官员。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带着娃娃的老者不屑的吐了口星星点点的唾沫,道:“这整个静安城当官的就没一个好鸟!”
梁山勃看到这老者也没有像其他富贵人家一样对其产生厌恶之感,反而恭敬的问道:“老丈你这话所谓何意?”
老者和他身边的孩童又饿又渴,却是懒得搭理梁山勃。
梁山勃也看出了这一点,当即叫下人取来一些水和干粮分给老汉。
那老汉和小娃娃吃了一些后,又将大部分粮食收了起来。
也是因为这一点粮食,老汉才愿意继续说话了。
原来自从闻太师一脉的清流官员掌权雍州后,单项的税收确实减少了不少。
起初雍州各县的老百姓,还真以为自己迎来了青天大老爷。
却不想后面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头税、烧火税、缉盗税等等,明目之繁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头一个个所交的钱虽不多,但架不住税的种类多啊!
要说当初叶光明他们严松一伙的官员收税是直接拿利刃剁肉,那么现在闻太师他们一脉的官员则是用钝刀子一点一点的割肉。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并没有完全相信老汉所说的话,他们二人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因此,他们决心再找其他老百姓问问,看是不是真的如同那老汉所言一样。
朱英台有注意到,这老者和他身后的娃娃都背了一个包裹下来,应该是要离开静安城。
于是朱英台便问道:“老人家,您这是准备去哪里呀?”
那老汉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周围没有静安府的官员衙役,便小声的说道:“实不相瞒,老头我准备带着孙儿前去平凉县,听说现在有不少人逃荒到平凉县和平江县了呢!”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大为不解,据他们所知老汉所说的平江县和平凉县都在雍州地界之内,而且还在更北处,与匈奴、契丹还有羌狄异族接壤。
这些人不但不往南边逃,怎么反而还往更北边逃呢?
如此操作,让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心中都是无比的茫然。
那老汉也看出了梁山勃和祝英台二人的不解,便回复道:“两位好心人想必是在疑惑老头,我为什么不往南逃荒吧!”
“实在是因为老头我手中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爷孙俩往南逃。但是那平江县和平凉县就不一样了,我们爷孙俩扛一扛挺一挺还是能走到那里的!”
梁山勃泼了一盆冷水道:“老人家,这整个北地都大旱三年,想来那平江县和平凉县也好不到哪里去,你去到那里恐怕也不比这静安城好多少!我想你恐怕是被什么人给骗了吧!”
那老汉却是讪讪一笑道:“那消息都是去了平江县和平凉县的老伙计们传来的,再说了老头子我有什么好骗的,要钱没钱,要命都半只脚入土的人了。”
说罢老汉便带着孙儿和梁山勃、朱英台他们二人告辞了。
而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为了验证老汉所言是不是真的,便又找了几名静安城的老百姓打听情况。
无一例外,他们二人找的所有老百姓都说出了静安城的税收明目繁多的情况,而且被问到的这些人一个个都在打包着行李准备往平凉县、平江县两地而去。
梁山伯不敢相信,那些所谓的清流竟然是这么一个清法。
第93章 见闻
从静安城百姓那打听到的消息让梁山勃无比的沮丧。
曾几何时,梁山勃认为大陈国朝廷上下只有闻太师一脉是救国救民的最后希望。
而梁山勃此刻对闻太师一众的清流信仰有些崩塌了。
娘子朱英台也看出了夫君的这个情况,连忙安慰道:“夫君你也只是看到了一个闻太师一脉清流中的一个败类罢了!不能将他和其他真正的清流官员相提并论。”
梁山勃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没有言语。
见微可知著,如今在雍州一州首府的静安城尚且如此多的苛捐杂税,那雍州其他县区那不得有样学样!
以小及大,清流尚且贪污如此,那整个陈国又会是何等的贪腐!
“夫君,要不咱们前去那平凉县和平江县看看如何?那老丈不是说很多人都逃往了平江县和平凉县吗,说不定那里也是闻太师一脉的清流治下之地呢!”
梁山勃闻言眼中再次泛起一丝希望的光芒。
“娘子你说得对,咱们去那平凉县和平江县看看!”
“那平江县、平凉县两地能吸引百姓前往投靠想来是因为治理该地的官员清明廉洁。咱们去那里看看这两地的县令是如何治理的!”
这时夫妇二人身后的一个家仆说道:“平江县县令是前些年的探花郎周易,能将一县百姓治理的井井有条小人丝毫不怀疑,但是那平凉县县令嘛…”
当提及到平凉县,那老仆梁志便顿住了。
而也是梁志这么一顿,激起了梁山勃夫妇二人的好奇。
朱英台连忙问道:“梁伯,您说那平凉县县令怎么了?”
老仆梁志连忙解释道:“小人曾经听老爷说过,那平凉县的县令厉飞雨乃是山贼土匪出身。”
“要说一个探花郎能治理好一县之地,小人丝毫不奇怪,但要说一个山贼土匪能将一个县城治理好,小人是打心底不相信!”
梁山勃也微微点了点头,说道:“那周探花我也曾听闻过,《山坡羊雍州怀古》《平凉县送王皓归京》以及《祭林威武老将军随笔》这三首诗都是出自其手!”
朱英台闻言也是一惊:“莫非就是写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周易周行健?不曾想他竟然在这偏远的平江县任职。”
梁山勃又重重的点了点头,道:“嗯,你说的那首诗为夫也极为喜欢,不过为夫最喜欢的便是他给林老将军写的祭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梁山勃越说激动,一想到即将能见到写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样壮烈激怀诗句的作者,他们夫妇二人就像是即将要见到偶像的追星族一样。
“好,那咱们就先去平凉县看看,再去平江县认识认识那位才华横溢的周探花。”
老仆梁志连忙劝诫道:“少爷,平凉县和平江县还在雍州的最北边,两地时不时还会被异族侵扰。老爷常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少爷您和少夫人这样做不就是让自己处于险地吗!”
梁山勃却是浑然不惧,道:“如今武威关林老将军率威武卫将士收回,北面的匈奴和西面的羌、狄二族都被挡在武威关外。”
“仅凭区区契丹一族,我二十万威武卫大军有何惧哉!”
上一篇:大唐:开局认李渊长孙皇后为爷娘
下一篇:抗战:百倍返还,旅长快来打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