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49节

  贾诩慌忙改口:“五十万五十万,但实际上,他所辖之领地,多来自于同盟。”

  “贼寇之心思不坚,追随求势大而非是求大义小义,须知,追随者因大义则坚,因小义则忠,但此两节袁术均不占,固其势易崩解,一旦有所动,看似强大广袤之地,就会撞而散碎。”

  “其人所倚仗,便是袁氏之命,以及当年门生故吏,保举之恩而已,所以袁术一旦失大义,则同盟不保,他的地盘会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在下建议——”贾诩并指伸出,在案几上敲了敲,双眸精神的扫向众人,缓慢道:“若是以天子诏,催钱粮朝贡,再封其部将官吏,分散其军心。”

  “将投奔于他的那些乱事旧贼,都一一封赏,甚至,将江东诸地的官职重新划分,这样一来,可令他不悦愤怒,仿佛如囚桎梏,左右掣肘,这个时候,他定会不满。”

  “不满,则乱,乱则易不忍,一旦他不忍,便可扣上篡逆贼寇的帽子,无论何种,都能逼迫他步步犯错,最终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贾诩说到此处,其实思绪已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他甚至想起了在去年,袁术曾经交上来一份立功的将士名录,用于许都请赏。

  当即说道:“以那份名录为由,封赏上可以下功夫,再辅以催促朝贡,压榨淮南,袁术性子急烈,定会气急败坏。”

  “他实则……又不像北方袁绍那般富庶,底蕴雄厚,肯定很难大放相赠,如此施为,定有好处。”

  张韩深以为然,听得入了神,而后清了清嗓子,“咳咳,你果然……一直在默默深思,却又一言不发,其心必异。”

  “典兄,带他去跑圈。”

  “诶!”

  典韦吃得也差不多了,拍了拍手上来就提贾诩,在一众人的注视下,被推搡着出了大堂。

  一直过了许久贾诩的声音依旧还在回荡。

  “君侯,君侯您不讲信义,日后恐遭人非议!”

  “贾某就算饿死,也绝不屈服!”

  “哎哟,典司马轻点……”

  ……

  第二日,上朝晨议,张韩当即提出了袁术驻防向徐、兖两州以及汝南的情报。

  “其兵马增派约五万,其中,所领将军大多是当年因乱而武装自保、不奉朝令的人。”

  “董贼当时留下的隐患,的确太多,他劫掠圣驾,致以天下不奉汉廷之旨,而现在这隐患却依然被袁术利用,举兵向许都,是何意?!”

  “此为,谋反篡逆也。”

  这番话,引起了诸多大臣的议论,令刘协的脸色也很不好看,却又无法劝说什么。

  当前局势,各家诸侯奉诏领官,但是又绝不臣服,已成定局。

  袁术却又是第一个直接陈兵边境以固守的人,他定是在江南已站稳脚跟,势力逐渐壮大。

  早已打了很多对袁氏心存侥幸之人的脸,所以刘协愠怒,沉面示下方百官。

  当然,此刻也有不少人议论纷纷,在张韩身后、身侧指指点点。

  还是由董承笑着道:“校尉此言,或许有些武断,或许增设兵营,只是为了长治久安呢?”

  张韩等的就是他,立刻向天子拱手而拜,朗声道:“董将军所言极是!是在下武断了!依董将军之意,应该是再试探一番才是。”

  “臣附议!以催取今年朝贡,向扬州下诏,以试探袁术之意!”

  “臣附议!”

  “董将军所言极是!”

  “董将军心思细腻,令人敬佩!”

  “臣附议。”

  董承嘴角一抽,下意识慌乱的指着张韩:“你……”

  “陛下,臣的意思是——”

  “好了,”刘协抬手止住了他,笑着看向张韩道:“准卿所奏,如今也的确该朝贡了。”

  “去年,今年,益州都未曾朝贡,应当派遣使者再去催促。”

  他特地点了益州,不过想来入蜀中的道路十分艰险,非数月半年不可达,估计川蜀的朝贡也很难送上来。

  刘协只是把话题引走,越过方才对扬州下诏的提议,毕竟已经答应了张韩所奏,没必要继续争论了。

  董承悻悻地走向一旁,暗中盯了张韩一眼,他那说辞好似早就准备好了一样,自己还能被他利用。

  日后传出来,对袁术下手是自己殿上主张,不,说不定传出去的话可能不是“主张”这么简单,要被人传成长乐殿上“据理力争”,这不就显得自己和他袁术作对吗?

  接下来,朝堂之上说起了讼狱革新之事,重启大理寺、廷尉之则,立金吾卫守皇城,以许都尉守内外城。

  卫戍京都附近的各大营地轮值,都可有机会到许都来任职,可上达天听。

  这些都好。

  就是说起校事府的时候,太傅、太尉、司农、御史台尽皆反对,各处其言,企图让刘协知晓其害。

  因为一旦设立,他们将会永无宁日,但他们又不敢太过强硬的反对,因为曹操现在正是如日中天。

  一直到最后,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刘协才看向身旁的曹操,矮身凑近询问道:“爱卿觉得,校事府如何?”

  曹操回头去看他,也轻声道:“陛下可自行决断,微臣不敢掺和,若说不好……恐日后皇城贪赃枉法之事,扰乱了治安民心,心中罪孽深重;若说好,又得罪了董国舅他们的利益,要被人暗中排布许多,最好是不蹚浑水……”

  曹操说完,乐呵呵的笑了笑,然后老实的转过了身去。

  刘协咂了咂嘴巴,感觉曹公很轻松自然,的确不像掺杂了私欲。

  倒是这些公卿……还没开设,就已经像是被人抓住了尾巴似的。

  而且朕还听闻过,许都有些官吏,家宅大如宫闱,有半城之广,此等风气怎能不治?

  当查此类巨恶之首也……

第140章 曹爱卿他,着实是个好人

  “准卿所奏,设立校事府,肃清法度,言察渎职、贪墨、德不配位之人。”

  刘协想了想,又接着道:“司空主张唯才是举,得贤士众多,至以如今门庭若市之景,应当再以督察之事严于约束,方才能相得益彰……”

  “陛下圣明!”曹操满脸笑容的转过头来,双手伸入广袖之中,大为震撼的行礼。

  “陛下,圣明!!”

  “臣等甚是喜悦,乃至心中畅怀,陛下能有此论断,当真是天纵奇才也。”

  杨彪当即夸赞,话语由衷,应当是此刻极有感触,当初刘协在长安几乎不敢言,也不敢思,面对董卓、李傕郭汜等贼将,从小时是畏惧惊恐。

  而到逐渐年长时却又只能韬光养晦,说是如此,其实是闭目塞耳,什么都不让他知晓,只将刘协当做金丝雀养在笼中而已。

  现在,刘协竟然已能看懂曹操主张的缺陷,并且顺着这缺陷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用法度来补全任用人才时缺少的察举,也是一种方法。

  杨彪心中明白,天下士族贤者,都不会归顺曹操,而是喜投奔袁绍,次之则是向荆州去奔投刘表,极少有人愿意主动归附曹操,荀彧……恐怕是个异类。

  他当初主动弃袁绍而走,来归附于曹操麾下,助他稳固了兖州的领地,可谓眼光毒辣也,或许这份眼光,亦是当世少有,曹操素有仁义,又主张唯才是举,已让士族的份量降低了许多,得到了天下寒士、白丁贤出身贤的人拥趸爱戴。

  如今,能得这等君臣和谐的光景,也是颇为难得。

  散朝之后,董承悻然而行,一个人沿着阶梯向下,武职之中,如今只有伏完愿意和他结交,其余的大多是西凉旧将,其中两人属校尉,在许都附近握有兵马。

  除此之外,也就没有别的文武愿意和董承太过接近了。

  百官散去之后,天子独独留下了司空曹操、中书令荀彧旁听,选校事府府君人选。

  刘协,直接明言表示想要张韩来担任,“爱卿,伯常素有文武之才,又是救驾功臣,在朝堂上地位特殊。”

  “而且,他还是你曹司空的女婿,这等身份其实再适合不过了。”

  “且,伯常向来是秉忠正义之人,不爱钱财封赏,只愿立功于天地间,乃大丈夫也,校事府之职最该由这样的人来担任,方可公允行事,令百官信服。”

  “嗯,不错……”曹操点头附和,其实心里觉得有点别扭。

  陛下同意设立校事府,想要的是治百官贪腐,但是张伯常……

  曹操想到了张韩爱财不拒,甚至喜好敲竹杠的习惯,甚至前段时日刚刚在宛城敲了张绣一笔。

  现在张绣还一穷二白,在等着发俸来养家呢,因为张韩过上了不慕荣利的清贫日子。

  这要是让张韩当上了校事府府君,他会查自己吗?

  显然不会。

  甚至还会暗中示意有“尾巴”的官吏交钱。

  嗯,他一定干得出这种事来,绝不能让他当上校事府府君,否则,郭嘉殚精竭虑、夙夜不怠设想出来的府构将会功亏一篑。

  “陛下,伯常之能非在监察,他的能耐应当是在战场上,”曹操拱了拱手,想了想又轻声道:“陛下,若是将张韩为校事府府君,则会将他囿于此处,日后难以擢升,而这又不是他志向所在。”

  “只是陛下若亲自下诏,他不敢不从,可难免心生怨怼,如此,陛下以为是感念其救驾之功,欲将他收为心腹栽培,但实际上,这等同于害了他,毕竟伯常今年不过二十有四而已。”

  刘协手在半空抖了抖,觉得曹操说得很有道理,若是将张韩限制在了身边,他未必会高兴,这也不一定是回报。

  非君所愿也。

  “那,爱卿可有保举之人?”

  “嗯,”曹操满意的点点头,笑道:“我帐下本来的祭酒,戏忠,此人非是士族出身,不会偏向于权贵,其人性情刚直,从未失公允。”

  “而且,他自为我军中祭酒起,就一直手握上千探哨,日夜为我收取天南地北的军情,已极善监察军中以及境内事务,可谓得心应手。”

  “且他心智过人,善于断案,定然可将许都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好,好吧……”刘协颇为遗憾的点头,“既然是爱卿所荐,朕也就不多问了,至于大理寺卿,爱卿可有人选?”

首节 上一节 149/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自爆穿越,我为秦续命千年

下一篇:大秦:开局地煞天罡,仙师无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