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 第364节
圆形建筑,上面开枪眼,炮口。
美术生的自豪感,不容许任何人提出异议。
李郁大手一挥:
“就这么定了,三层。”
“算了,在西山码头旁边,也来一幢吧。”
这是小日子炮楼的改进版,
砖砌,外层是厚厚的水泥。
最上面一层,可以防止3门短管火炮。
一开炮,震耳欲聋。
还有浓烟滚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后来,改进了屋顶天窗。
增加了排烟设计,空气流通更好。
至于说噪音,塞个棉花吧,其他没办法了。
考虑到江南地区多雨,
炮楼的顶部,有坡度设计。
而且,
屋檐向前延伸了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是挡雨。
理论上讲,
即使是雨天,一样可以枪炮齐鸣。
水泥的凝固时间较长,
经过测试,发现至少10天,整体结构才算稳定了。
……
气温骤降,
小水塘已经全部结冰了,虽然说没到坚固能走人的程度。
可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新苏帮,或许应该叫苏帮才最恰当。
毕竟,
漕帮在苏州府,只有一派了。
苏帮的漕船,漕丁全部出动,加上李家堡的自有运输船,还有临时雇佣的民船。
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运煤行动。
船队绵延10几里,一直开进府城。
走盘门水城门,
百姓们啧啧称奇,却不知接下来会面临什么。
短短3天,
气温断崖式下跌,城中水井都结冰了。
就连太湖靠岸区域,也开始结冰。
李郁站在西山岛高处建筑,庆幸他下棋早了一步。
府城过冬的煤饼,蜂窝煤,
这一趟就算送够了。
麾下的几千号人,所需物资也囤够了。
西山岛,是核心,自不必说。
即使是东山团练营区,还有长兴煤矿,米面肉菜都囤了2个月的量。
棉衣,也是人手一件。
在这个时代,棉衣是家庭的重要资产。
一件棉衣的价格,就相当于一户中等人家一月的伙食费。
4000件棉衣,
李郁都有些心疼,太贵了。
虽然说,这其中有1000多人还不算自己嫡系人马。
只是拿自己工钱,给自己挖煤的矿工。
但是他坚信,这些人很快就会被融入的。
……
“阿仁,长兴县那一摊子,你去管起来。”
“明白。”
“冬季上冻封航,那边没有大将镇守,我不放心。我再给你4个火枪队,1个轻炮队。”
杜仁一身狐皮袍,潇洒地应承了下来。
赶在湖面彻底封冻之前,
他要坐船赶到长兴县,在那里过年。
同行的,还有赵二虎。
杜仁坐在船舱内,
和这位略显拘谨的赵二虎,聊了一会。
这一趟,他带上了妻子。
杜仁对于这样的安排,心知肚明。
他是个聪明人,
一下子就猜透了如此安排的用意。
赵二虎在矿工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若是王六在,他就是小跟班。
王六不在,矿工们就会拥戴他。
李郁怕万一长兴县有变,杜仁控制不了局面。
故而,将此人塞给了自己。
另外,
矿区有武装150人,刘阿坤那货统领。
再加上自己带来的200火枪兵,足够应变了。
……
腊月已过半,
然而府城却比往年少了一些祥和气氛,多了一丝阴霾。
因为,
知府衙门贴出了搬迁告示。
将府城的东北角区域,大约占全城五分之一的面积,划成了满城。
其中,也包括平江路。
全城哗然,哭声震天。
普通百姓也好,富家士绅也好,在这件事面前,都是猪狗。
用一位胥吏的话说:
“若是其他事都有缓,有的谈。大清朝嘛,事在人为。”
“但是满城这事,是国//策。”
“死一百人,死一千人,也不会取消。就算全苏州人都死光了,也要推行。”
搬迁告示,贴的遍地都是。
黄文运一脸扭曲,心烦意乱。
福康安也来了,骑马绕了一圈。
差役们瞧着锣,吆喝着,用油漆画出了满城的范围。
凡是红线以内区域,除夕之前必须搬迁。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白粥榨菜管够,我怎么皇袍加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