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628节

  “闪开,闪开。”

  几名扛着大抬枪的兵终于赶过来了。

  对着前面影影绰绰的增援八旗兵就是一枪,顿时惨叫声连片。

  连续3枪,终于清空了障碍。后面的火枪手一哄而上,用刺刀狠狠的戳死受伤倒地挣扎的清军。

  镶白旗参领克毅,面容狰狞。他抽出佩刀,用尽力气大喊:

  “两白旗的弟兄们,天堡峰若是完了,江宁就完了。”

  “豁出去了,不为朝廷,也为咱城里的妻儿老小想想。贼兵只要把大炮一转,咱满城就完了!”

  “跟着本官,一起战死吧。”

  ……

  克毅一马当先,冲入战团。

  他放弃了躲避,用胳膊硬扛了一刀,然后将对面的黑瘦汉子给捅了个对穿。

  随后又故技重施。

  肩甲硬扛了斜侧里劈下的一刀,反手将那贼汉子的一条胳膊砍下。

  谁料这汉子够硬气,不顾喷涌鲜血的断臂,倒地时抱住了他的靴子往后一拉,俩人一起栽倒。

  克毅心中暗叫不好,搏杀之时倒了就很难再爬起。

  他的佩刀掉了,于是从腰间摸出一柄短刀狠狠的捅那汉子。那汉子口中鲜血喷涌,却是瞪着眼睛死死的揪住他。

  克毅突然感觉后背一凉,随即剧痛。

  山地营指挥使刘宁与握着一杆短矛狠狠刺下,将两人穿在一起,鲜血融成一滩。

  堡垒正门,清军点燃一门劈山炮,将冲到大门外的第一军团4名火枪手打飞。

  后面的人好似淋了一场血雨。

  只不过,这门劈山炮再也没有开炮的机会了。

  刚装填完毕,数名手持短刀的山地步兵从后面冲上来,

  手起刀落,炮手的鲜血喷在炮筒上,瞬间蒸发成水汽,气味令人作呕。

  两个山地步兵营的汉子,望着不远处还在结阵厮杀的一群八旗兵。

  用力的抬起炮车,调转方向。

  “寻个火把。”

  2米外有一具尸体,手里握着火把。可能是因为尸僵,手居然掰不开!

  这汉子发了狠,对准手腕处狠狠斩下。

  ……

  用带着断手的火把点燃了引线。一声巨响,十几个结阵厮杀退到角落处的八旗兵瞬间炸裂。

  炮膛里竟是一发实心弹!

  山地步兵团和第一军团,胜利会师。又过了一炷香的工夫,成功控制了主堡全部地盘。

  林淮生走上峰顶后只觉军靴底下黏糊糊,沾满了血肉。

  他站到高处,满城尽收眼底。又见太平门大开,八旗马队呼啸杀出。

  一股豪情陡生,吼道:

  “调转炮口,炮击满城。”

  “林总指挥,炮兵还没上来,我们这些人怕是不懂瞄准。”

  “尽管开炮,百发百中。满城这么大,炮弹一颗都不会浪费。”

  “遵命。”

  没一会功夫,所有火炮全部集结到了西面。

  “开炮。”

  二十几门各型火炮,齐刷刷喷出火焰。

  众人只见满城中,腾起根根烟柱,十分震撼。沉默片刻后,爆发出雷鸣的欢呼。

  ……

  一名略懂炮兵的队长,干脆站在垛口之上,吹着风,大声指挥众人装填。

  只要火药不过量,其他都无所谓。

  炮口高低,是否夯实,都没关系。

  “尽管开炮,满城就像个女良们儿趴在那,一发都不会浪费。”

  众人抢占了视野最好处,每一轮炮击,就集体欢呼。

  这一幕终生难忘。

  能量是守恒的,悲欢也是守恒的。

  第一军团此刻有多亢奋,满城的人就有多悲惨。

  从天而降的炮弹,挨上一发墙倒屋塌。城中到处都是逃命的人。

  死神大爷闭着眼睛,随机挥舞着他的大镰刀。

  有的往西边的汉人居住城池跑,有的往东边的朝阳门跑,有的往南边的正阳门跑。

  江宁满城很有意思,和京城的城门重名很多。

  大约是一种情怀吧!

  早些年满城还没这么大,仅仅是小小一块。后来人丁滋生,逐渐扩大,最终江宁城的东边包括明皇宫在内都成了满城。

  ……

  李侍尧冲出总督府,望着紫金山那呼啸落下的炮弹,面如土色,毫无封疆的从容。

  哆嗦着询问身边的护卫:“怎么办?”

  幸而这位属官为人沉稳,没有建议总督大人赶紧服毒自尽,而是说道:

  “制台,江宁城大。即使满城丢了,咱还可以守住主城。”

  “对,对。”

  老好人江宁将军崇道骑马飞跑了过来:

  “制台,速速稳定城内人心。贼兵尚未破城,我们还有希望!”

  “崇大人,速速将满城人口撤出。”

  “制台放心,本官已经令人去做了。”

  崇道反而沉稳一些,他甚至下令福长安率领城中2000骑兵出了太平门。不求夺回天堡峰,但求贼兵不要趁机破太平门。

  有这支骑兵在外牵制,第一军团就难以扩大战果。

  此时,一支50人的炮兵队伍终于抵达了天堡峰顶。接手了火炮,开始科学炮击满城。

  虽然不熟悉清军的火炮性能以及火药威力,但是只要多打上几发,就有参照了。

  开炮的频次明显降低,但是效果却大大提升。

  因为,用上了炙热弹纵火!

  架起炉子,将实心炮弹加热到通红,放入炮膛轰出去。

  木质建筑会被引燃,今日是南风,故而尽可能将炮弹往满城的南边发射,借助风向纵火。

第234章 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淮西人老郑,曾经在胥江码头讨生活,后效力于长兴煤矿。

  “拜见主公。”

  李郁没有立即出声,而是观察了一会他的反应,施加一点来自上位者的威慑。

  果然,看到了此人的逐渐不安。

  “起来吧。”

  “谢主公。”

  “叫什么名字?籍贯何地?”

  “小的郑河安,安徽颍州府阜阳县郑家圩。”这个汉子一口中原官话,恭顺的回答。

  (圩:四周被堤坝围绕的村子,在皖北低洼平原很常见。)

  李郁问道:

  “当初是怎么离开家乡的?”

  “黄河决堤,方圆十里都被淹看,咱就跑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628/14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白粥榨菜管够,我怎么皇袍加身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