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372节

  颜直是老冢宰颜公的孙子,由于朱樉不想连姬研的生活琐事也一并管了,便亲自前去探望颜公,希望他继续替天子管家。

  不过颜公年事已高,经过之前的风波后更大病一场,体力和精力都不足任事。可到底对周室忠心,便主动推荐了自己游学归来的孙子颜直,朱樉当即同意。

  颜氏是目前周地仅剩的贵族了,只不过家底完全被掏空,日子仅比一般平民过得稍好点而已。别说他们刮不出多少油水,朱樉也无心为难颜氏。

  颜直这指责实在太重,有田氏代齐的先例在前,收买民心在各国都是图谋篡逆的不赦之罪,更是执政者最为忌惮的话题之一。

  朱樉对这些当然有所了解,正欲辩解,姬研却发话了:“我信任冢宰,一切政务由冢宰总揽,无需对任何人解释,甚至予一人也不例外。”

  天子都这样说了,朱樉也乐得无视颜直的质问,一揖向天子表示谢意之后,他撇开这个令他有些为难的话题。

  转而向马槽说道说:“槽,一百匹耕马,再加上王室所养的五十多匹,全部调派给你,尽快训练出一百个三夫协作小组。

  短时间内我可能没办法给你增购马匹了,让马夫好好照看马群,尽量繁殖出更多的马来。”

  马槽没有多话,一揖应道:“定不辱命。”

  陈相终于有些忍不住了,满脸疑惑地问:“朱樉,我记得你说周室现在仅有六千户,可用青壮不过五千余人,连一户一夫都够不上。你把这么多人划入工匠,那谁来种地呢?”

  “农为国本,当然是重中之重。”

  朱樉看了一眼身边面露关切的许星,郑重地说道:“我现在就可以明示第一条国策:农工一体!

  周地百姓太少,暂时还不能实现各专其职,所以,忙时为农,闲时为工,人人为农,人人为工。等再过三五年,喘过一口气后,再来进行修改。”

  太史侗认真的将这四个字记入国史,其他人也在沉吟思考。

  确如朱樉所说,周室的百姓实在太少,不要说后世的盛唐“小邑尤藏万家户”,就是与其他诸侯国的一个县相比,占据了肥沃的洛阳盆地的周室,这点人也实在是不够看.

第580章 精于稼穑之术

  “正因如此。”朱樉向许星一拜:“有劳老师专门编著一本稼穑之书,广发于野。

  另外我希望农家弟子专职指导农事,各村各闾都要有农家之人以老师之书教导百姓耕种之法。三年之内,希望周地的每一户人家,都能精于稼穑之术。”

  陈相恍然大悟,点头赞道:“朱樉所思远矣。分配教民之事,相,必会尽心尽力。”

  其实此时各国对农业都极为重视,几乎都设有劝农官、教农官之类的专门人员,甚至会破格让经验丰富的老农担任相关的职务。

  经验虽然重要,可像农家这样真正系统地研究农业的却极为鲜见,所以那些真正的农家弟子,不仅个个有着丰厚的植物学认知,在耕作方面更不是一般农人可相比拟的。

  各国农夫一般都凭着世代相传的一些经验来种植,官员们所做的主要是管理督促,而很少有教导。一旦朱樉所想成真,周地的农夫将与列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许星也明白了朱樉的意思,回应也一如往日那般简洁明快:“十日成书。”

  别看他表情淡定,内心却已起波澜:对于农家来说,这实在是件大好事,不用多久,整个周地的农夫在某种意义上都将成为农家弟子。

  虽然朱樉要求教导稼穑之术,却并没有说不能传播农家思想。本来他对弘扬农家学说已经快要死心了,可朱樉之举却让完全改变了农家多年的境遇。

  说到底,能够创立一家学派之人,有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成为世之显学。

  “水楠,你的任务最重。我需要你尽快完成堪踏洛邑周围三十里的情况,确定所有适合建水坝的地点。今冬明春之时,我准备建百里长渠,让所有播种之地都受到灌溉。”

  受书珂他们的影响,南也给自己加上了水的氏,他原本以为自己只负责管理那几个修好的水坝,却没想到受到了朱樉重点的关注。

  “这……”不止是水楠,其他人也无不惊呼。

  大兴水利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更是一项极耗人力物力的工程。

  即使是那些大国、强国,也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零敲碎打地进行增补,要开工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无不进行长期而慎重的考虑。

  周地的家底在坐的大多心知肚明,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更不要说时间还如此之短。

  高式子首先劝谏:“此举虽为良政,却太过劳民伤财,请朱樉慎重行之。”

  做为核算小组主要成员,书珂是最清楚家底的人之一,稍作迟疑后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么多。

  可人手就这么点,大修水坝,百里长渠,恐怕都是无法承受的,是否再缓几年?”

  朱樉却显得信心满满,环视众人,又向姬研一礼,道:“诸位,时不我待。以常理看,周地实在已无可救药。

  可我们偏偏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自然须用非常之手段。诸位只管按定好的目标去做,居中调派统筹之事自有我担之。”

  “定付全力!”众人也受其感染,轰然应诺。

  第一次御前政会终告结束,几乎所有人都得到了一个之前难以想像的巨大数字。

  太史侗懵懵懂懂地抱着一册朱樉为他特制的录史长卷走出宫门,回家后郑重其事的在今天的记录后面加上几个字:朱樉执政,与众人异矣。

  火热的秋收终于落下帷幕,朱樉这才抽空赶回村子,按既定方案进行秋粮分配之后,没有丝毫耽搁,立即邀请整个周地所有的族老、里正、闾正来村里做客。

  别看周礼中的官吏结构宠大繁杂,负责管理地方基层的结构却简洁之极。

  国府派遣的官员一般只到县、邑,其下的村镇很大程度上都靠自治,根据人数多少自行推选族老、里正、闾正来负责村民之间的各种事务以及劳役的安排和税收的上缴。

  当然,村镇在这个时代大多仍以城相称,所以仅有三万多人的周室仍然拥有三四十“城”。

  一般来说,清楚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朱樉这个执政只需要身处中枢,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依托管理系统一道道颁行政令,不时派出官员督查执行结果即可。

  管仲、李悝、于芫乃至洪辰仇无不如此,可那些都是大国,事毕亲躬根本费力不讨好。

  但朱樉面对的情况却不同,不论四十还是三万四千,在习惯了天文数字的朱樉面前实在太过微小,足以令他进行“微操作”。

  深知单纯的命令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要落实自己的这些计划,还是需要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支持才行的。

  正因为这样,朱樉不仅要抓住姬研的心,让他对自己绝对信任,更要抓住每一个周人的人心,才能使自己的“微操作”畅行无阻。

  如此,他才决定将各地最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召集起来,进行一场攻心战。

  只有抓住了这些人的心,才能通过他们,让周地这三万多庶民全部心甘情愿地与自己同心协力,完成自己的种种计划。

  朱樉自认算不上一个说客,无法仅靠言辞就达到自己的目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干脆召开一个“现场会”。

  再好的说教也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展示,只有亲眼看了自己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才能真正打动这些人的心。

  今年的收成实在大出村民们的预料,连带着也令朱樉在村里的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再加上大多数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炫耀之心,这场由朱樉召开的现场会自然受到了村民的通力合作。不仅争抢朱樉一户接待一人的名额,更在这些“城主”们到访时空村相迎。

  村子和大道之间的小路已经变了模样,使用水泥硬化过的路面平坦整洁。

  那时的道路大多是泥土路面,稍好一点的经过一定程度的夯实,至于石板路面,限于当时的工具水平,是很难进行推广的.

第581章 修建新村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水泥地面,刚从马车上下来的众人无不啧啧称奇,很多人甚至趴在地上抚摸赞叹。

  拖拖拉拉的走完这几里小路,村子里的情况又让众人大为惊奇。经过朱樉的多次增补,从外表看村子已经有了“城”的气势,各种防御设施林立,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到了村民家里,众人更是大开眼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个蓄水池,甘冽的山泉顺着竹管、陶管直接进入各家的厨房。

  村民们的院子和屋内的地面也都经过简单硬化,房前屋后开辟出一块块的菜园,由农家提供种子并指导种植的时令菜蔬青翠可人。

  整洁的房间,集做饭、烧水、取暖为一体的火炕系统,敲之有金属之声的陶器,多种多样的铁制工具。

  特别是那套“奢豪”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劳动套装……一样样,一种种,不无令众人羡慕不已。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村民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本来朱樉还打算在这个冬季开始修建新村?

  从根本上改善大家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不过在意外出任冢宰之后,这项计划被搁置了起来,宝贵的人力被投入到了其他方面。

  最让他们挪不动脚的便是每一家必备的那间粮仓了。

  得益于充足方便的灌溉和“畜力机械化”耕种,再加上农家从播种、育苗、施肥、田间管理等无微不至的指导。

  村子获得了极大的丰收,稻谷的收成比往年种粟多了四五倍,即使是少量种植的粟,也是往年的两倍。

  由于有了充足的耕马和专职的耕夫,绝大部分的土地都种上了稻和粟,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各家各户只能根据人力情况进行耕种,很多不太方便的土地只能种麻或者任其长草。

  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整个互助会社的粮食收成相比于往年竟然增加了十倍!

  按之前的三三三制进行分配后,即使是出力最少的家庭人均也达到了一千多斤,而出力多的更直逼三千斤大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个四五口人的家庭,仅靠这一季竟然就有了近万斤存粮。

  当最终数字出炉时,村民们无不被巨大的幸福感冲得晕头转向,直到粮食晒干运回自家粮仓里存放后仍然如坠云雾。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村里不时便会传出阵阵怪声,那是兴奋得无法入眠的村民半夜起来坐在自家粮仓前傻笑。

  这个时代食物比较单一,再加上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真要敞开肚子吃,一个普通人轻轻松松便能吃下两三斤的粮食。

  按一家五口来算的话,一年的口粮就得五千斤往上,才能真正保障不愁吃。

  而在往年,一家能够留下上千斤粮已经算不错了,即使是被优先照顾的主要劳力,也罕有吃饱的日子。

  无论事前如何畅想,也没有人想到会分到这么多的粮食,巨大的差距也难怪会令众人不敢相信这已然摆在眼前的事实。

  朱樉事先虽然已经安排各家修建粮仓,不过大家并不以为然,按往年的经验,即使丰收,也就只能装满几个大坛小罐。

  大家虽然照办了,积极性却并不高,一个木制粮仓就可以装上五千斤的粮食,再怎么丰收也够了吧。

  可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居然如此惊人,很多人的粮仓被装得满满当当的,只好把准备另作他用的坛坛罐罐继续继续启用。

  人人都乐得合不拢嘴,朱樉却并不满足。

  经过核算,平均亩产才刚好过百。此时的一亩大约是后世通行亩的三分一多一点,换而言之,亩产量不过三百斤。

  如果再加上这个时代的斤比后世的斤也要小一些,亩产量还要再低一点。

  在他那个时代,这个数字简直严重不合格,且不说用于科研的实验田的亩产早就超过一千公斤,即使是那些没有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的生态种植区,亩产也至少是三四百公斤。

  不足一百五十公斤的亩产量,在他看来实在是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数字。

  村民们的想法却截然相反。这样的盛况,让以往收获只能勉强够一家人糊口的村民大喜过望,不仅告别以往大部分时间只能喝粥的历史,甚至在全家吃饱的情况下还有不少剩余。

首节 上一节 372/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