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26节

  同样一夫百亩,周地农夫的土地数量简直少得不像话。周地目地前缺的并不是土地,而是人口,朱樉大可分给一户成千上万亩,仍然会余留下大量的荒地。

  之所以作出不增反减的变动,并非毫无缘由:秋季收获的水稻“减产”了。

  在村子里的时候,由于有农家充分的关照,水稻亩产普遍超过了百斤,再加上充足的畜力让他们多种了不少周边的“无主之地”。

  每户拥有的土地便达到了一百五十亩,在扣除三成作为公共产财后,户均仍能分到近万斤的粮食。

  朱樉掌权后,虽然每个互助会社分到的土地仍然按户均百亩为主,可并不限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垦荒。

  虽然畜力和肥料不足让第一季的冬小麦收成稍差,可民众的开荒热情却很高,离洛邑五六里的土地无不被他们种上了庄稼。

  在这多出一倍又没有进行准确计算的土地“助攻”下,冬小麦亩产竟然达到了超过了一百五十斤的惊人产量,所以户均仍然分到近万斤小麦。

  可是到了第二季水稻的时候,这一招就不灵了。

  水稻需要充足的灌溉,朱樉规划修建的水渠完全按户均一百亩进行施工,不在灌溉系统覆盖范围的土地显然无法种植水稻.

第690章 无法进行深耕

  虽然仍有民众靠人力保障了部分荒地的播种,面积却极为有限。秋收之后,朱樉稍一计算,以新的度量衡标准来看,竟然发现水稻的亩产只有不到20周斤。

  换而言之,只相当于旧制亩产八十斤,这个产量相比于各国来说,仍然是很不错的了,完全可以称之为丰收。

  可朱樉却不满足,在水肥条件都比较好的情况下,怎么也不应该减产。

  为此,他专门找过陈鑫陈相了解情况,最终得到的结果大概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畜力不足,单靠人力无法进行深耕。

  二是肥料制作技术远没有成熟,肥力并不稳定,甚至还出现了部分施肥过多反而整块田地枯萎的情况;三便是地力没有跟上,无法满足轮播需求。

  一年两季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却仅在那些有充足水源灌溉且水中富含淤泥的地区才能实现。一年一季是普遍现象,两年一季也并不鲜见。

  大量的中下等田地种完一季之后,往往需要让其长一年荒草,再烧荒为肥进行播种,否则收获甚至连种子都赚不起来。

  洛邑周围的土地本来都是上等田地,一年一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出于制肥需求,原本密布的荒草并没有被就地烧掉来补充地力,反而大部分收割进行堆肥制作。

  制作的堆肥虽然也用于回馈土地,可堆肥毕竟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量的肥堆还没有启封施用,技术上也不够成熟。

  各社只知道施肥能增加产量,拼命寻找各种肥料,大量未曾腐熟的肥料却起了反作用。

  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地力便难以支撑稻麦轮播的需求了,减产便成为必然现象。

  可与之相反的是,农家自己耕作的少量试验田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极大的增产,周亩产水稻达到了三十周斤。

  这是什么概念,上田毕竟有限,中田和下田才是各国大量拥有的,所以综合全部田地的平均产量来看,这一产量已经超出各国十倍有余。

  这并不奇怪。

  工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里,农业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耐贫瘠、耐干旱作物的推广普及,才是推动产量提高的主要手段。

  农业技术上并没有进行真正系统化、专业化的革新。

  甚至在科技已经极大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一些地区的农业水平仍然与数千年前的原始阶段相差无几,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仍然是常态。

  原本湮灭在历史中没能留下任何著述的农家,在受到朱樉“四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原本就极为丰厚的农业知识作为支撑。

  悄然踏上一条全新的农业科技探索之路,虽然只是初步阶段,可要取得远超于这个时代的产量就不足为奇了。

  朱樉印象中的农业应该是高度机械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是集中最顶尖科技的代表产业之一。

  所以在潜意识里,他从来就没有觉得农业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更不会认为单靠人力堆砌来夯实农为国本的基础。

  他想要做的,就是抛开传统固有的农业理念,目标鲜明地将农业带入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果因为周地目前的荒地较多,就放任民众去广种薄收,甚至养成这样的“恶习”,那就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了。

  要承载工业发展的目标,他需要将更多的农业人口调配到工坊之中,不发展高产高效的农业,根本无法达成这个目的。

  目前温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适当的总产量降低并非不可接受,只要不越过周地粮食自给自足的红线。

  一旦解决蓄力问题,工业又能如他设想那般发展起来,到时反哺农业也不算迟。

  只有在足够工业基础的加持下,农业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朱樉当然深信不疑。

  目标定下,他又故伎重施,拿出自己的“四化”法宝。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他的掌权理念已经更加明晰。因此,他对农业改革的理念同样是极致的系统化、专业化、分工化和集约化。

  如果农家试验田的产量能够达到常态化稳定下来,户均一顷,表面看一户的收入要降低一半多,可是却能够彻底解放多余的人口,发展更多的产业。

  当然,这是目前畜力不足的无奈选择,一旦条件改善,朱樉准备全面实现畜力化、器械化耕作,完全可以让专业的农夫获得更多的土地,获得不逊于其他职业的收入。

  听到朱樉要把户均土地减少一半,农家众人无不皱眉以对。

  虽然现实情况确如朱樉所说,可农夫收入降低却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工匠的吸引力自然就更大了,农家在这场抢人大赛中已经落了下风,如此岂不是更难翻身。

  直到朱樉抛出全面畜力化、器械化之后,众人的情绪这才得以缓解。

  农家很多旧有的观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在工具使用上,更被朱樉养惯了:任何能靠器械提高效率的手段都不会放过。

  畜力限制没办法,其他方面就极为“奢侈”了,仅仅仅是不同用途的锄头便有二十多种型号,其他的工具就更不用说了。

  朱樉设计劳动套装也随之得到进一步丰富,整套一件不漏的购置下来,费用至少在数万文。

  若是再加上其他器械,在周地要完全“武装”一名农夫,其耗费甚至不逊于闻名天下的魏武卒。

  正因为如此,农家对朱樉要改革互助会社的举动极为敏感,没有那三成公产的支持和国府的购买补贴,靠一家一户的积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完成如此奢华又高效的工具购置。

  而农家新发展出来的种种理念,都是在这种物质基础上建立的,自然容不得受到动摇。

  “不仅要畜力化、器械化。”朱樉对农业的改革当然不仅于此,为了提振农家与工坊竞争中暂时落入下风而影响的士气.

第691章 进行研究探索

  朱樉准备趁此机会打下农业“四化”的基础:“更要专业化,系统化,分工化。老师,目前畜力不足,无法全面铺开,所以我准备先搞一个试点。

  挑选五十名农家弟子组建一个农士闾,优先保障其任何需求,以便摸索畜力化和器械化的耕种模式,为日后周地农业革新做先期准备。

  除此之外,我还准备建立农业研究院,恳请你能担当首任院长。”

  最初的互助会社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畜力化和械化苗头,若不是朱樉接过周室这个烂摊子。

  畜力稀释之后严重不足,几乎都用在了运输上,后续必然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许星倒也明白朱樉的试点是什么意思。

  如果完全采用畜力化和器械化,周地的农业发展就完全有别于列国目前通行的传统模式。

  即便是像U普那样的农业强国,也将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吃尘。朱樉抛出的这个“大饼”让许星心中稍慰,转而关注起其后面的请求。

  有了墨子的物理研究院和鲁颁的水力研究所,许星大概明白朱樉这个新设机构是用来干什么。

  既没有马上同意,也没有拒绝,反而问道:“别人都设学宫,你却喜欢设研究院,这是何故?”

  “宫者,需要高高供奉起来仰视。”

  朱樉却早有腹稿,不慌不忙地回答:“院,是庶民生活之居所,周地的一切都需要以民众为考量,精力自然要投入到对民众切实有效的学问之上。

  农为国本,可要做好农业,甚至做大做强,其中需要探索实验的东西太多。

  譬如陈鑫师兄的制肥,目前已经有了三十多种方法,可仍远没能到达尽头。

  陈相师兄经过两轮育种,如何挑选种子,如何培育种苗,这才刚刚起步,其后不知道会有多么广阔的一番天地。如此种种,都需要有专门的人进行研究探索。”

这话深得许星之心,脸色稍霁:“他们兄弟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用不着为师提点了。”

  陈鑫陈相连忙致谦,表示自己仍然需要聆听教诲,精进学业。

  朱樉却不是这个意思,随即解释道:“老师,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颗粒饱满、色泽光鲜的稻谷,是用来一饱口腹之欲好呢?还是用来培育优秀的植株,孕育更多优良的种子?”

  陈相抢先答道:“师弟,你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用来培育更多优秀的植株。

  你看今年的冬小麦,经过全面选种之后,长势就比去年的好多了。只要一直这样选种下去,周地的稻麦必将独树一帜。”

  在选种育种方面,陈相无疑最有发言权。

  自从朱樉将育秧室交给他管理后,他完全沉迷到了种子的世界,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不过这种事毕竟急不得。

  假以时日,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是必然的,他所说的独树一帜倒也并非虚言。

  朱樉点头道:“不错。像老师这样博学多才之人,是用来指导田间好呢?还是成为一粒种子,孕育出更多像陈鑫、陈相师兄这样的优秀人才?”

  许星终于动容。

  农家的弟子大多精于农事,可这并不是专门培育而来的结果。

  一直以来,许星都是以实践为主,带着弟子们进行每一个环节的劳作,通过亲身示范让弟子掌握农业和药草知识。

  陈鑫和陈相并非他最早的弟子,可成就却在众弟子中最高,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二人之前便有足够的文化知识,能够有的放矢、举一反三。

  其他弟子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底层苦力,自然也就远不如二人了。

  单从对弟子的教育上来讲,许星不仅比不上善挖掘个人潜力的墨子,甚至还不如鲁颁,后者至少还会系统化地将工匠知识传授给弟子。

  许星能够让一群不识字的弟子成为精通农事的专才,很大程度上是不断的重复实践和多年流浪生涯为了求存的本能。

  这并不是说他缺乏育人的本领,至少朱樉在他的刻意教导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还算“专业”的植物学家。

  只是限于以往的生活环境,容不得他把心思花在如何系统地培养弟子上来,艰苦的生活更让他产生君王也应该“耕而后食”这一倍受各国非议的理论。

  可现在不同了。

  他也是朱樉极致分工下取得的诸多成就的亲历者。

  这一切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一直坚持的所有人都应该自食其耕的理念轰然倒塌,分工协作才是最佳方式反而成为理所当然。

  不再亲身示范,转而成为一粒种子,专门培育农业方面的人才,再由这些人才带动更多的人去改变农业,这将是一种何等的胜景,仅是想想,已经令其神往。

首节 上一节 426/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