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720节

  大明朝不想动,因为普荆主力并没伤筋动骨,同时河西仍留驻三万守军,并不是介入的最佳时机。

  渼洲没能力动,因为这个时候吴起正挥军攻入蒙古国,数战皆胜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围绕震泽的大决战。

  赵国不敢动,林胡、楼烦、匈人袭扰正酣,国中主力大军几乎全投入到了河套及北方诸郡,根本无力南顾。

  燕国则完全是一副吃瓜态势,对韩魏之战的关注还不及赵国北方的战事,一边扫荡东北一带的东胡残余,一边摩拳擦掌,准备给赵国来上那么一下。

  各国都有自己的盘算,可另一场朱樉最为担心危机却悄然漫延,渐有席卷天下之势:货币危机初露端倪。

  从周获得铸币技术后,朱樉所担心的事几乎全部都发生了:

  在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之后,各国随即开动铸币机,日夜不停地疯狂铸造新币,其程度简直令吃惊。

  虽然各国不愿被人监管,可零部件更换和维修维护都得通过周人,根据其频率根本就瞒不了。

  若是成色充足倒也罢了,毕竟金属货币想要滥发并不是那么容易,可朱樉还是低估了各国的“无耻”程度:除了第一批勉强达到标准外,其后各国便在以次充好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铜币根本就不是纯铜,被掺入了大量的锡甚至铁等廉价金属;从周地采购的铸币专用钢板用完之后,各国嫌成本太高,纷纷自行生产。

  开始是用冶炼产生的废钢,后面干脆直接用生铁,甚至杂质极高的废铁。

  自主汇率也被各国玩得很“溜”,用自己的劣币去等值他国货币算是比较良心的了,劣币换优币也逐渐成了家常便饭。

  特别是利用汇率变换的缓冲期这个漏洞,各国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除了千方百计占他国的便宜,各国搜刮起本国民众来也是毫不手软。新币一出,原有的各种旧币亦随之被废除,利用兑换机制收割了一波之后,货币贬值又让他们大赚一笔。

  朱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很快就岌岌可危,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几乎停滞,金饼继续成为最坚挺的硬通货,甚至又走回了以物易物的老路。

  在这场疯狂的盛宴下,成色份量始终如一的周币无疑就是一股清流了,可由此也让周地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各国纷纷用自己的劣币来兑换周币,利用汇率一个月才能变更一次的漏洞,疯狂套取获利。

  比如一开始周币与齐币还是1:1,U国把铸的币大量换成周币,然后存着不用。

  等到下一个月的时候,汇率已经变成了1:2,U国又把币换回来,一下子身价就增长了一倍,周凭空便损失了一半.

第1399章 货币战争

  利用汇率的“炒家”开始出现,各国权贵纷纷投入其中,特别是那些掌握本国货币兑换制订权的,更是将手中的权力疯狂变现,从中为自己捞取大量的好处。

  制度本身就拥有极大的缺陷,再加上权贵阶层无不拼命谋私,国家层面也将此视为搜刮财富的手段,由此而产生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

  通货膨胀很快就在各国出现苗头,特别是处于交战之中的韩魏两国,更是为了支撑战争将铸币的敛财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本来统一货币体系是为了促进商贸流通,可随后却发现这与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国府商队在各国换到的货币不断贬值,甚至开始出现拒绝接受自己本国法定货币的现象,民众的财富被国府洗劫之后,购买力也大幅下降,进一步导致了消费市场的收缩。

  当然,这也不是全然无益,至少相当良心的周币已经逐渐成为硬通货之一,很多国家的商人和平民更愿意接受周币,贵族们也将其作为财富储备的手段之一。

  这一来二去,各国倾货币滥发,物价上涨;周这边却反过来,周币不断流失,国内流通领域的货币减少,反而呈现通货紧缩的势头,物价不涨反跌。

  目前时间尚短,只是渐有苗头而已,但这个趋势却相当明显,且在不断加速之中,由此而演化成一场灾难几乎成为必然。

  若是在后世,周这种情况对任何一国来说简直是大大的利好,完全可以利用这场危机收割列国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可为此而付出代价的,往往都是处于底层的民众而非权贵。

  朱樉的目的是惠及天下民众,改善民生,而不是与各国权贵一道鱼肉百姓。

  为此他不仅否决了商贸部利用这一契机谋利的计划,反而主动踩下刹车,为这场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降降温。

  就在入冬前的最后一天,国府宣布实行铸币相关出口管制,对于各国要求购买的用于铸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实行强制措施,以图从源头上控制各国铸币的速度。

  在各国还来不及抗议之前,原本应该在年底才公布的《各国货币分析报告》提前出炉,对各国铸币中的各种乱象公之于天下。

  同时出炉的还有《货币铸造标准》,按照这套标准,周地划定了可与周币进行兑换的货币质量“下限”,一旦低于这个标准,周将拒绝与其兑换,而不是降低汇率而已。

  这下子,各国傻眼了,自己的丑事被公开了其实还没什么,毕竟大家都这么坏,你能指望一群“坏人”会有多少负疚感呢?

  可是周的这个标准就有点过分了,自己以后还怎么以次充好呢?不以次充好,又怎么能够大赚一笔呢?

  这一次的抗议比前面的人才交流规定还要强烈,各国纷纷指责周这是在违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承诺,侵犯各国自有的铸币权利,希望朱樉立即将相关不合格规定废除。

  朱樉的立场却极为坚定,公开表示:若是对这份规定不满,可以拒绝,但周地同样也有拒绝的权利,大不了双方的货币不再进行兑换,仍然采用硬通货进行结算。

  第一次货币危机刚刚冒着就遭到了朱樉的强力打击,货币战争的新模式也逐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入冬之后,天气越来越冷,维持战争的成本也高昂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见U国始终只是在声援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韩武开始退缩起来,主动派出使者向普荆请罪求和。

  虽然对外声称存储足够五年的粮食,可这场战争一直从春末打到入冬,亚加达的大半国土都被战火覆盖,最直接的损失便是近半的粮食要么毁于战争,要么被魏军代为收割。

  申不害八年变法确实让亚加达的实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上升,可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更不要说这几年韩武拼命增强防御,早就将积攒的财富花得七七八八了。

  普荆同样有点吃不消了。表面上看起来战果颇丰,目前至少攻占了亚加达三分之一的领土,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可四路大军先后受挫于坚城之下,想要更进一步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这一次的魏韩之战,相当于免费替周式新技术防御体系打了一次广告:凡是由周人进行指导、部署的城邑、关隘,几乎都让魏军难以攻克,特别是新郑新更是让庞涓为之绝望。

  其他三路也顶多就是说担心死伤太大,不惜一切代价还是有攻下的希望,新郑这边庞涓差不多已经放弃。

  直接上书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即使这二十多万魏军死光了,也没有多少攻克的把握。

  一边是盼不来援军,另一边则眼见速胜无望,双方的战事其实在秋末就开始降温,私底下进行秘密接触,针对达成停火协议而反复讨价还价。

  十月中旬,双方终于取得了一致,互派代表在洛邑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跨时代的举措:以往两国媾和,往往是互派使者交换盟书,规格高点的则由国君或执政大臣举行会盟,鲜有会在第三国进行的情况出现。

  另一项变化则是盟约的内容,以往大多是重申两国和平友好之类的面子话,可这一次却是一份厚达十几页近万字的详细条约文本。

  以非常详细的条约来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这本是朱樉率先搞出来的,随着周与各国交流渐深,也开始影响到了整个天下。

  原本那种提纲式的粗略盟书甚至口头约定渐渐消失,各国也开始有样学样地在各类约定中采取这一模式。

  《魏韩停战协定》重申了三晋一家的传统友谊,将这一次的战争定义为双方之间的“误会”导致的不当战争,应该及时停止,恢复到之前亲如一家的关系中。

  协定中也没有谁胜谁败的表述,只是为了巩固双方关系,魏韩进行了一次“友好而公平”的交换:亚加达将汾水沿岸、霍太山西侧的二十三城交换普荆的鲁阳、上洛一带十四城.

第1400章 四种方案

  这其实就是战前普荆提出的交换协议的变更版,只是亚加达需要付出的由黄河北岸一线换成了汾水谷地,从土地质量上来看,显然还胜一筹,只不过战略地位相对没那么重要罢了。

  可这其实是个双输的交换:亚加达固然失去了汾水谷地发展成熟的传统控制区,普荆想要打通东西两大领地的努力同样也没能实现。

  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来说,普荆要从安邑运送人员物资到大梁是非常尴尬的,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案可用。

  一种是向西绕过中条山西麓,转个大弯走大禹渡或太阳渡通过崤函通道进入成周,再过虎牢关和新郑平原抵达大梁.

  另一种则是朱樉当年去安邑参加星官大会的那条路,翻过中条山从虞地走太阳渡或茅津渡,同样经过黾池、成周、虎牢一线。

  这两条路都要经过亚加达的几大关隘,随便在哪里一堵就很难通过了,再加上周地复兴之后,也不似以前那般可以畅通无阻,特殊时期也就不是普荆的首选之路。

  不是有条大河可以直达吗?从安邑出发确实可以沿水路顺流而下直到大梁。

  可从三门峡到盟金渡这一带河道狭窄、水流湍急、礁石密布,小型船只还勉强可以通过,大型船只的损毁率可就高得难以承受了。

  所以河运并不是一条完整的路,需要多条陆路与渡口进行配合,才能够实现两地的交通,频繁的换车换船实在太过麻烦,只有在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冒险行之。

  河蓝崛起之后,深感进入中原的不便,所以晋文公时期专门拓宽了中条山与王屋山之间的轵关径。

  以此来做为军事行动和物资调集的主要通道,其后也成为普荆连通东西两大领土的最主要途径。

  可这第三条路同样要经过亚加达的领土,不论是从盟金渡走水路,还是陆行到与大梁隔河相对的阳武,亚加达都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进行阻挡。

  就这一点来说,普荆想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灭韩确实有着极大优先权重,属于其“心腹之患”。

  既然硬啃不下,普荆并没放弃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在双方的商议之下在停战协定之中增加了一项附加条款。

  普荆与亚加达合作修建一条从安邑到阳武的高速通道,为了保持畅通,这条路将交托给第三方控制,成为“中立之地”。

  这也是协定放在洛邑签订的主要原因,这个第三方毫无疑问,只有公然宣布不参与各国战争,且还算践行得不错的周最为合适了。

  朱樉并没有想到自己意外成了利益相关的一方,不过对两国的这项提议也是大为欢迎。

  普荆主要贪图的不是从武遂到野王邑这块地,而是其交通东西的作用;对于亚加达来说,也差不多,沟通南北亦要依靠这条必经之路。

  这就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两边都必须要从这里通过。双方关系良好的时候,普荆当然可以随意通过,可一旦关系紧张,亚加达便可以随时将其掐断。

  即使亚加达保留普荆的通行权,也不能让普荆真正心下心来。

  由此,双方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设立一个让大家都放心的“红绿灯”,引入第三方来管理这条路,以保障各自拥有稳定的通行权。

  至于修路,也是普荆强烈要求的,出轵关径到阳武城,直线距离约有三百里。

  其中近三分之二都属于亚加达且不是完全连续,这一带又不属于亚加达的重要经济区,道路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在此之前,普荆也不是没有让亚加达把路修好一点,只不过以前的条件有限,修来修去也就是一条泥土路,一旦天公不作美,通行条件自然就好不到哪儿去。

  当然,这也只是个权宜之策,普荆暂时吞不下亚加达,也无法完全控制这条通路,但凡这两条能够实现一条,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让步。

  双方妥协之下,让一旁吃瓜的朱樉捡了个“便宜”。

  安阳高速将承包给周人进行建设,高速两侧五周里范围内的韩魏领土也被“打包”给周人治理,其收益则用来支付维护建设之用。

  这其实与伊昆高速经济带的模式极为相似,不仅终点昆阳属于周的托管之地,沿途经过的伊昆高速经济带亦多由周人出任管理岗位。

  不过这种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比如渼洲要通过这条高速进攻亚加达,亦或反过来亚加达由此攻入渼洲,周人该如何保证真正的中立,尚未经历过践的考验。

  而这片面积约在一千五百平方周里的“特区”,情况就更为复杂了,两国的领土本就犬牙交错。

  现在又各自怀着极深敌意,谁也不知道这份协定会在多久后被撕毁,一旦战端再起,必然会将此做为主要争夺焦点。

首节 上一节 720/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