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隐相 第194节
看他们之前的样子,不是还挺期待吗?
而且,自己所说的,虽然不说细致入微,但也足够全面。
能将那四点全部顾忌到。
“这当朝百官都是读书人,哪怕是你父亲,也有个秀才功名!”
“至于近期入朝为官,不是各地官学推选出来的,就是从国子学走出来的学子清流!”
“咱要是突然来个格物……那不就是,之前还在打铁的铁匠,就能进入工部担任官员了?”
“之前还在耕种的农夫,摇身一变,不用学习,就能成为站在这些学子的前头,是不是还能入户部为官?”
“对!再说军户,按照你说的格物,如果不是凭借战功,格物怎么让军卒信服?”
“还有最重要的……你信不信,咱只要稍微透漏这个格物一丝丝苗头,当朝百官就能给咱来一次轮番死谏!”
苏闲知道他们想错了。
旋即再度解释道:“我所说的并不一定非要是入朝为官,既然是国朝选仕!不应该是选择各种人才?”
“陛下限定户籍,铁匠的儿子只能是铁匠,万一其对铁匠不感兴趣,却喜欢水利呢?石匠的儿子也不想天天和石头打交道,万一他想对杀鸡宰牛有兴趣,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屠户?”
“至于学习经义的学子,依旧可以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朝廷再度广开门路,天下有才德者,不再仅仅局限只是会读书,其他人也可以称之为人才!”
看着苏闲争论样子。
朱元璋却再度拒绝。
“咱从一介草民成为大明皇帝之后,又何曾不知道,民间也有大才?”
“但你说的那些,还是让咱的户籍混乱,这又如何管理天下?”
“还有,咱大明虽然没有东华门唱名者,才为好汉的例子,但一定也是读书为贵.”
“此例,绝不可改!”
眼看着苏闲还要要说下去。
此刻,连马皇后也开口了,“你还太小,刚才说的这些,一旦真的施行,那就不是简单的选仕了,而是动摇国本!”
刹那间,动摇国本四个字一出,此地的气氛也变得寂静下来。
还是朱标打破寂静,“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说出去,第一个要反对的就是大本堂的那些先生……”
朱标的话出口,似乎提醒了朱元璋。
他的语气甚至有些揶揄,“正巧,他们这段时间,还让咱重启科举,和你父都一唱一和起来。”
“朝堂上公然放言!这几乎是已经唱响了打擂的号角,另一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你父也要卷入这个旋涡,你也要来,那就先过了你的先生们这一关。”
朱元璋说着,又道:“这几个夫子在仕林之中,那都是大有来头,振臂一呼,学生千百!”
“朝堂上的清流势力,要真的认真起来,就连咱都头疼。”
说到这里,朱元璋自己似乎都有些期待起来。
他让汪广洋和某人打擂台,限制一下某人的行径,结果后者沉迷声色犬马?
反倒是一直以来,在大本堂本本分分教书的宋濂等人,在朝堂直接硬怼“国朝选仕不可在一人之手”!
甚至连苏贵渊都借此发挥。
苏闲今日甚至也说了这么多。
“也好,既然都如此热心,还阻扰了咱北伐的信心。哼!索性咱就亲自给你们搭好舞台。”
“择日不如撞日,就这几天吧。”
正如此想着的时候,却见此刻,苏闲已经望来,似乎应战。
“是不是说,要让他们心服口服?”
朱标也似乎想到什么,道:“虽说君子可欺之以方,宋夫子、刘夫子、李先生、品性孤高,视作儒学为正统,但他们怎么可能向百工技艺低头?”
他本想继续说下去,却见苏闲似乎真的认真起来。
只是喝道:“格物致知,也是儒学,不是空谈,而是实情。”
“勤恳做事,实事求是,难道真不如高谈论阔,纸上谈兵吗?”
第112章 吹个大牛
大明开国,万象更新。
正月还没结束,京城街道上的年味儿依旧十足。
距离苏闲在宫里说那些话的日子,已经过去五天的时间。
刚回到家,娘亲先是喜出望外,拉着苏闲看了好几圈后,旋即便是长吁短叹。什么她昨天去接自己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好多的传言,今天又是心惊肉跳,幸亏父亲早朝去了奉天大殿云云……
苏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而这几天的时间,他其实一直在盘算,自己该怎么搞这个新学。
说白了。
如果没有父亲在奉天大殿,突然说出来的改动四民。没有几位夫子的重启科举,没有那位皇帝的突然询问。
苏闲还真没想到,新学那地方去。
不过,若真说起来,还真得多亏他们。
苏闲还真得为未来打算。
如果朝廷以后真的定下了科举,把先贤大义的《四书五经》奉为圭臬,将其当成国朝选仕的唯一准则。
那苏闲对于自己,未来能否在这洪武朝堂上站稳一席之地,甚至能否保持现在的“领先位置”,还真没有把握。
不是他对自己没信心。
而是科举一旦势成,那此后大明的路数几乎就是注定了,和大宋没什么两样——受制于文官之手!
大明不可能年年都打仗,没有那么多的新晋勋贵和武将。但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却足以让现在还是“弱势方”的文臣,逐渐坐大,并且逐渐把控朝堂!
而这说白了,也就是一个风向的事情。
大儒教化皇子,文官坐镇朝堂,地方官治理天下。他们尽管没有武将的霸道锐气,但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占据主导权。
没有开拓之心,就会变得内守,内守就会安逸,安逸就会内斗,内斗就会废弛武备,争权夺位,然后历史循环,走向灭亡……
真到了那时,朝堂之上论资排辈,你是我的先生,我是你的同乡,我爹曾是元庭旧臣,东南仕族,咱们都是一家人……
朱元璋肯定想过防制这种现象,比如分封诸王就是他制衡朝野权臣、朝政混乱的一个办法。
但可惜,内斗内行!
在内部争斗时,这些人远远要比想象的团结,甚至手段齐出,防不胜防。
可惜,苏闲和他们,怎么论,都论不到一起去。
苏家祖籍在关中,祖父带着父亲流落在湖广,歪打正着之下,才赶了个巧,趁着朱元璋还没称帝,就来这南京城有了一间小院。
这可是父亲苏贵渊,早年前一笔一划,趁着开国前后,勤恳劳动来的房子。
自己一家在京城并无底蕴,论起家世,也没有在元庭当官的,更不是东南仕林之人,再加上宝钞提举司的财权大握。
那绝对是香饽饽!
未来不用想,洪武帝今年五十了,自己老爹才三十,自己才七岁。
迟早也得进入官场旋涡!
就说现在……苏贵渊走在哪儿都得被惦记着。
要不是自己在皇宫里经营的好,现在又已经献药治好了太子妃,再度名震京城!
苏闲回来的第二天,常府的老太君甚至亲自上门感谢!那种规模,几乎把这个杏花巷都给挤得爆炸了。
而苏家圣眷正浓!
就在昨日,又有轰动的消息传出,朱元璋在文华殿邀请两位丞相、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等等三品以上的大员。
确认了一件事……
改制宝钞提举司!
一时间,一个关于苏贵渊新的名词,已经出现在了这大明朝堂之上。
官场新贵!
……
得益于此,苏闲也得未雨绸缪。
他看得出来,关于国朝选仕,朱元璋也在犹豫,要不然也不会拖延这么久。
而如今的朝堂之上,关于选仕的趋势。
以前是两种。
以淮西势力为首的……胡惟庸一方,如今其坐镇中书省,权势正浓。荐举之法,本来是整个朝堂百官、地方官都可用的选仕之法,但不敌人家左手握着吏部,右手握着御史台。
而另一个便是默默不言,看起来就跟软柿子一样,连个像样的代表文臣都推不出来,还让宋濂熬老头,提出之前被起了又废的——科举。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