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1524节
接下来稳妥的办法,是先不要着急着立刻进军。
而是要赶紧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后再对辽国动手,夺取幽云十六州!
灭了北汉后,军心虽然振奋,但是各种消耗也绝对不少。
在这种情况之下,再接着去和那不知道比北汉,强了多少的辽国打,真不是一个多明智的事儿。
又想起韩成他们所说的,终宋一朝,都没能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复。
这下子,就变得更加难受了!
这大好形势,只怕会因此被打没了!
“当时,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士疲乏,急需要休整。
且当时,人人有希赏意。
需要对攻克太原,进行论功行赏以后再战。
因此大多数将领,不赞成立即向辽进军。
但无人敢直言谏阻。
崔翰怂恿赵光义,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如能挟战胜之威,攻取幽州,也如探囊取物!
赵光义于是决意北伐。
命曹彬负责部署军队行动,潘美组织粮运管理后勤。
郭进此人,则继续监视雁门以北辽军动向,以保障侧后的安全。
他的战略方针是,以幽州为主要作战目标。
迅速自太原转移兵力东进。
越过山丘重叠、沟壑纵横的太行山。
乘辽无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占幽州。
一旦幽州得手,必然震动其余诸州。
然后乘胜收复全部幽云地区……
赵光义亲自率领兵马,冲破辽军在拒马河处的阻拦,进军幽州。
围幽州城。
并在城北城外,大败辽军万余人……
……宋军进至涿州,辽涿州守将开城投降。
二十三日黎明,宋军进抵幽州城南。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看到宋军兵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率兵进驻清沙河北。
以声援幽州,从而使幽州、得胜口、清沙河结成犄角之势。
并保持了幽州与山后的联系。
因此提高了幽州辽军固守待援的决心。
赵光义认为耶律斜珍只能凭险固守,便以一部牵制其军,部署主力围攻幽州。
六月二十五对幽州展开围攻。
宋渥率部攻南面,崔彦进率部攻北面,刘遇率部攻东面,孟玄喆率部攻西面。
辽韩德让、耶律学古一面加强守备,一面安定人心,等待援军到来。
六月三十日,辽景宗耶律贤得到宋军合围幽州的消息,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统率五院兵越过燕山增援幽州。
宋军攻城十余日,虽一度乘夜登上幽州城垣,但旋即败退……
……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
七月初六,赵光义督军攻城时,耶律沙的援军到达幽州城外。
在高梁河畔同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部不支,向后撤退。
这时,耶律休哥的骑兵从捷径赶到,数万人各持两个火把,宋军不测虚实,军心恐惧。
耶律休哥到达幽州城北后,即与原集结在清沙河北的耶律斜珍合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实施猛烈反击。
宋军被迫撤除围城部队。
驻守幽州城内的耶律学古在宋军撤围后,开城列阵。
四面鸣鼓呐喊助威。
宋军于是阵势大乱,失去指挥而大败……
到了当天晚上,中了箭的赵光义,直接弃军逃了!
他亲自驾驶驴车,一路狂飙,率先逃走!
本就混乱的大宋兵马,彻底的乱套了……”
“嘭!!”
“愚蠢,愚不可及!!
狗东西,哪有这么打仗的?!”
一直耐着性子听到现在的宋太祖赵匡胤,终于是忍不住了,猛的一巴掌拍在桌上。
出声骂了起来。
前面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顾事实情况,不给打了胜仗将士们赶紧进行封赏,不顾将士疲弊,接着翻越太行山用兵也不说。
可它娘的,最起码你不能单独跑路啊!!
将是兵之胆,更别说是皇帝了!
你要么别御驾亲征,要么御驾亲征了,在战场之上就要好好表现!
哪怕遇到的情况特别糟糕,也要撑住!
哪有他这样做的?
有点不利情况,就抛弃大军,远遁千里!
他的性格,自己就知道不适合带兵,还狂妄的不知道他几斤几两了!
之前打胜仗的时候高歌猛进,遇到挫折了,他这个皇帝居然跑的比谁都快!
来了个弃军跑路,这不是纯纯的要把大宋兵马往死里坑吗?
就他这样的狗东西,哪里会带兵打仗?
由他带军,这次的战斗要是能赢才是怪事儿!
赵匡胤气的身体都在发抖,恨不得把这狗东西给立刻砍死!
过分,太过分了!
不是人干的事!
“我大宋兵马这次,一败涂地,死伤惨重,后军也乱了吧?”
哪怕知道皇帝临阵逃窜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结果好不到哪里去。
但赵匡胤,还是红着眼睛问了这么一句。
想要看到有一些奇迹发生。
韩成道:“确确实实是大败了。
将士们发现找不到皇帝之后,一败涂地。
不过后军倒还好,没有败的那么彻底。
这是因为之前的吴越王钱俶,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当时皇帝跑路,前军哗然,找不到皇帝一片混乱。
也有人,跑到后面去紧急向后军传递了个消息。
当时已经臣服的吴越王钱俶,为后军监军。
面对那个慌慌张张前来禀告消息的人,他一剑将其给捅死。
而后动用手段,稳住后军,让后军不乱。
然后在这里死撑着。
计算着时间,觉得提前跑路的皇帝赵光义,应该退出了幽云之地后,才下令带着后军缓缓撤退……
也是因此,没让这次北伐彻底惨败……”
赵匡胤的闻言,忍不住暗自松了一口气。
还好,败得没有那么惨。
对于这钱俶,能在关键时刻里稳住军心,做出来的这些事儿,也是大加赞赏。
但旋即,又想起了一件事。
上一篇:大明:开局入赘徐家,截胡徐妙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