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第301节

  长柏摇头,笑著道:

  “如锦妹妹率性而为,是个好相处的性子。”

  此刻,不等两人多说什么,前方又响起了两人熟悉的喊声。

  “柏儿,柏儿,母亲在这儿呢!”

  “……”长柏尴尬一笑。

  杨文远忍著笑意道:

  “岳母大人看来也是和我妹妹一样,是个好相处的性子。”

  如同杨如锦一样,杨如锦盛家分锦,王若弗,也是把声音喊得嘹亮,很难让人不注意。

  有人在成功的光芒中洋洋得意,自然有人在失败的泥潭中垂头丧气。

  一路沿街游行中,杨文远看到了不少落第的举子。

  他们没有第一时间离开汴京这个伤心地,而是来到胜利者的欢场,落寞地注视著自己想像中的荣光。

  他们的眼神很是复杂。

  既有自惭形秽,也有羡慕嫉妒,那其中的驳杂情绪,惹得杨文远的心里直犯嘀咕:

  “这里不会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那种狠人吧?”

  插花游街之后,就是召宴。

  这是礼部官员为进士们安排的庆祝宴席。

  因为举办的地点是在琼林苑,又被称为“琼林宴”。

  此次庆贺宴会有不少朝中大臣参宴,与新科进士们一起觥筹交错,饮酒赏景,畅谈未来。

  能和这么多高级官员一起饮宴,是此间绝大部分新科进士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日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恐怕连个京官的名头都混不到,更别说能和这么多大佬酌酒言欢了。

  而这些高官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看到新科进士们,就如同看到了当年青涩懵懂的自己,因而也是难得没摆太大的官架子,显得很是平易近人。

  就如同后世对学生的宽容,今夜这些朝中大臣们,也对新科进士们宽容大度。

  席间其乐融融。

  进士庆宴过后。

  紧锣密鼓的便是翰林院馆选。

  一甲三名不需要参加馆选,他们直接被授予修撰或编修的职务,直入翰林院当官。

  而对于想要进入翰林院的二、三甲进士们而言,他们需要在观政的一个月内,向礼部提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然后送往礼部筛选。

  最后经由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人评审,最后择优选取考生成为庶吉士。

  而馆选同样会参考殿试的成绩,所以杨文远的文章只要不是太差,那过线的概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除非那些人非要头铁,想要让自己家族被杨家记在小本本上。

  不过道理归道理。

  面对这临门一脚,杨文远也是丝毫没有放松。

  本以为中了进士,就可以把书本丢了,结果却是出乎杨文远的意料。

  想要通过馆选,自己依旧要刻苦读书。

  不光每天辰时(早上八点)就要到翰林院报到,申时(下午三点)才能离开,期间还有大学士授课,定期测验。

  而因为馆选期间有观政的要求。

  所以朝堂上每隔一日举行的朝会,杨文远等人都要跟著一起上朝。

  五更三点(凌晨四点多),天色灰蒙蒙。

  杨文远和追求进步的馆选进士们,以及和百官们一起候在端礼门外的广场上,等待皇帝收拾好,发出上朝的诏令。

  当然,萌新没人权,新科进士们只能轮得到边边角角的位置,只有状元、榜眼、探花韩德华三个,脱离群众,站在百官之中。

  如果杨文远仗著爵位,也能往前蹭一蹭,但老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杨文远还是决定偷盛纮这个岳父一手,选择从心……稳健行事!

  虽说皇帝如今年纪大了,还没有嫡亲儿子作为皇储继承人,但很显然,皇帝的仁厚之名不是空穴来风,他依旧是个勤于政事的好皇帝。

  广场上的百官们没有多等,没一会儿,殿上的内官前来通知百官开始进殿上朝。

  收到通知后,原本有些杂乱,正在低声攀谈的官员们不再聚集成小团体,各自沉默著找好自己的位置,随即按照先后顺序,手持笏板依次穿过端礼门,进入富丽堂皇,尽显威严的金銮大殿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一套流程过后,就是日常奏报时间。

  一位位官员开始手持笏板,出列发言,而类似杨文远、长柏这种连庶吉士都算不上的新科进士,则和大多数中低层官员一样,是静默的群演,除非特意点名,那是一句话都说不了。

  前方的翰林院学士,韩阁老开始发言。

  “启奏陛下,过几日便是武科开考,微臣与翰林院诸位学士商讨,希望陛下准许新科进士们入武科观政。”

第232章 武举开考

  馆选有观政要求,自然是要与实际结合。

  而当前大周朝堂内,最惹人注目的事件,非武科与灵州战事莫属。

  馆选总共一个月时间,自然是不可能跋山涉水往灵州跑,因而观政的目标只能是武科。

  而且时间还正当好,过几天就是武科开考的日子。

  因此,龙椅上的皇帝点头应允:

  “可!”

  下朝后。

  官员开始分流。

  今日当值的官员往衙门去。

  不当值的官员,则能如盛纮一般直接回家,在汴京城里没府邸的就只能回官舍。

  但杨文远和长柏等人就不同了。

  如同苦逼的社畜,下了早会后,还要继续去工作学习。

  翰林院内。

  学堂内虽说每天都有学士前来讲课,但翰林院的学士、侍读、侍讲们往往都是身兼数职,除了翰林院讲师的身份外,实际上身上还挂著诸如礼部侍郎、郎中等重要官职,自然不可能每天盯著杨文远他们。

  所以每日授课的时候,大多都是只讲一个时辰,其他时候任由自学。

  就如同后世考上大学后,老师们都是对学生们放任自流,能学多少,要不要自学,全取决你自己。

  中午。

  翰林院书阁的偏屋内。

  杨文远和长柏凑到一起吃午饭,旁边坐著杨如锦和明兰两人。

  虽没有明文规定,不过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来说,杨文远这等还在馆选的新科进士们是不能有家属前来送饭的,只能清早备好午餐自己带过来(宫廷的官膳也不为他们准备),这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亦或是庶吉士们才有的待遇。

  不过杨文远自然不是旁人。

  他虽然不想追求特例,但也不至于迂腐到亏待自己。

  所以这“潜守则”自然对他不适用,每天中午都能吃到家里送来的热乎饭。

  小舅子长柏正好也在一块儿,杨文远也没冷落他。

  长柏刚开始还嘴硬著“不合规矩”,不过吃糠咽菜两天后,就果断真香了。

  对待官人和自己嫡亲弟弟,华兰自是不遗余力,每次的中饭都是精心准备。

  不过有时也忙不过来。

  毕竟她作为杨家大娘子,是要积极融入勋贵大娘子圈的,需要经常参加官眷们的团建活动,而且最近还和皇后打的火热,时时和平宁郡主一起去后宫说话。

  因此,渐渐的,送饭的任务就落到了几个小的身上。

  其中又以明兰的厨艺最好,所以她除了家里准备的菜肴外,偶尔还有亲自下厨,给哥哥姐夫弄一道好菜。

  至于杨如锦,她和如兰一样,纯粹是来看热闹的。

  翰林院外人不好多留,因此将食盒放下后,明兰和杨如锦起身离开,食盒则是杨文远和长柏吃完,回家的时候自己带回去。

  中午吃饭时间是个难得的空暇。

  杨文远也是和长柏闲聊起来。

  “对了。”

  杨文远吃完后,漱了漱口,朝长柏询问道:

  “顾廷烨最近在干吗?他不是看中余家大姑娘了吗?怎么一直没动作。”

首节 上一节 301/4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军援毛熊瓦格纳,鹰酱满世界抓我

下一篇: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