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第306节

  余老太师早就想和余老太太回许州老家,两人一起安度晚年,不过由于自己的儿子和后继的儿媳实在是不当人,所以才早早把余嫣然养在膝下,尽力护她周全,不过与此同时,把自己困在了汴京城里不得出。

  现在余嫣然终于长大。

  因此如今两位老人家的唯一心事,便是把余嫣然嫁入一户好人家,托付给一个能携手共度一生的好男人。

  这样他们也能安下心,功成身退了。

  若只是用一些宠溺孙女的坏名声,来换取余嫣然之后生活的幸福安康,那余老太师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这般“大逆不道”的想法,余老太师不相信顾廷烨是这么短时间,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想出来的。

  唯一的可能,那就只能是顾廷烨他早有图谋,早就想好了后路,先前的方法不过是托词,想要来个木已成舟,背水一战。

  不过余老太师此时心里也没有被顾廷烨算计了的恼怒,反而心中的天平开始稍稍倾斜。

  ‘孙女性情温婉,不爱争抢,若是有个心里有谋算的夫君,正好两两相衬。’

  见余老太师突然不说话,皱著眉开始沉思,顾廷烨的心中也开始打鼓。

  毕竟自己的想法著实有些不当人,算是“连吃带拿”的典范了,若不是见余老太师疼爱余嫣然心切,他也不敢说出口。

  不过现在话已说出,没有回头路了,顾廷烨也只能硬著头皮接著道:

  “老太师,您觉著如何?若是不行,晚辈另想其他法子。”

  闻言,余老太师回过神来,深深看了顾廷烨一眼后,开口道:

  “你先回吧,容我思虑思虑、”

  顾廷烨知道这事不可能一次就能成,还得让余家“婚检”几次,才能继续往后谈,当即起身,再度行礼:

  “晚辈实在是有心迎娶余大姑娘,望老太师成全。”

  说完,顾廷烨离开。

  看著顾廷烨离去的背影,余老太师心中暗暗点头。

  他现在有点欣赏顾廷烨了。

  特别是家里有自己那个“老婆奴”的儿子,两相对比之下,让他更是满意。

  ‘不过还得去信往各处老友那问问。’

  说做就做,余老太师当即起身去书房写信,让家中长随去各家送信。

  夜晚。

  余家。

  余老太师托人紧急打听的书信,已经陆陆续续传了回来,经过一下午和余老太太一起查验,斟酌,果然里面的内容和顾廷烨自己所说的内容别无二样。

  “这么说来,他也就浪荡到十几岁,其中多半还是他家那位大娘子,以及堂兄弟们的功劳。”

  明黄色的灯盏下,余老太师同余老太太说著话。

  “哎!”

  余老太太放下手中书信,轻叹道:

  “这顾家又是继母、又是继兄的,还有一群堂兄弟在旁边虎视眈眈,他又不得侯爷青睐,属实是个虎狼坑,我们嫣然从小养在我们膝下,品性温和,学的从来都是安之若素,哪里斗得过那些豺狼虎豹?”

  “这个嘛,顾廷烨他心里也是清楚得很,所以他才说准备分府别住。”

  余老太师已经将白日的对话同余老太太说了,而且他言语中已经对顾廷烨有了些许赞赏:

  “搬出去过自家日子,这样一来,他们家的那一大堆事儿,也就不值一提了。”

  “这…听官人的意思,这是要答应了?”

  余老太太还是有些不情愿。

  “再看看吧,一日的消息哪里就能打探地清楚,你这几日也多往昔日老姐妹那儿多打听打听,顾廷烨不是以往在盛家书塾读书吗?你去盛家那儿打听。”

  “诶,我明日就去!”

  突然降温,有点感冒了^^

第235章 城外还愿

  很快,武科落下帷幕。

  随后便是武进士授官。

  当然,武举的规模和受重视程度皆是不如科考,因此授官的官职同样也是远远比不过。

  根据个人综合成绩,武进士们分别各自领了从八九品的从义郎、保义郎等军职。

  同时特例特行。

  此次武进士授官还只是口头上的,须得他们全部人抵达灵州,才能正式拿到自己的授官文书。

  王野虽有一身蛮力,还在杨家演武场进修了许久,但奈何天下英雄犹如过江之鲫,最终也只得了个靠前的名次,得了个正九品的保义郎官职。

  不过这成绩也不错了。

  毕竟这次武举是时隔多年之后新开的第一届,同时为了支持灵州战事,许多武将以及勋贵家的子弟都参加了武科,而王野的《武经七书》又实在学的不怎么样。

  这结果也算差强人意。

  而当初嚷嚷著要和王野一起参加武科的长梧,则是不出所料被盛纮和盛维拦了下来,没能参加武科,而是去了五城兵马司任职,目前在一个教头手下做事。

  他还与康家的康允儿定了亲事,请帖都已经提前送到了杨文远手里,时间八月,地点宥阳。

  说到康家,就不得不提几句康家那些个,被王若与送去参加武科的庶子们了。

  不得不说,王若与为了把这么些眼中钉的庶子们送去战场“光荣”,很是下了血本。

  不光用王家的关系请来了一位资历深厚的教头(至于为何能用王家的关系,不过是王若与回家哭诉一顿就能解决的事),还好吃好喝的伺候,书本课业,锻炼器材也是一个不落。

  现在结果终于出来了。

  因为武科考试中,考官们对于清流人家出身子弟的略微偏颇(毕竟总不能全是肌肉棒子,总得有些“儒将”),一如王若与所愿,家里有四个庶子考上了武进士。

  刚开始王若与还高兴地喜出望外——又能少出四个人的彩礼了!

  结果当得知汴京城里的其他人家,开始给家中考中的子弟们准备良马、盔甲利器,以及些许家丁以作亲卫时,她当即就欲哭无泪了。

  我是想让他们去战场送死,日后婚娶时少缺些钱财,怎么现在还要继续往里面贴钱呢?!!

  但是她又不能不准备。

  因为朝廷的诏令里提前写了,参加武科的人家应当尽量满足武进士所需,条件允许情况下,基本要求(马匹、装备)须得全部满足,不然视为藐视国法。

  刚开始王若与没仔细看,只兴高采烈地让家中庶子准备光荣牺牲,现在后知后觉起,她顿感自己被针对了。

  毕竟让子弟参加科举,而且还能考上进士的人家,哪一个不会尽心尽力的帮忙准备东西啊!

  除非还有她这种,一开始就存了坏心思的。

  但看著其他人都开始准备了,王若与也知道拖延不得,不然这些东西越往后面越贵。

  其实这项马匹还好,毕竟康家又不是武将世家,直接到市面上购买流通的普通马匹也说得过去。

  但后面的装备和家丁却是一个比一个贵!

  兵器装备也能含糊一点,但是要有充作亲卫的随军家丁,这花钱才是最厉害的!

  要人家跟著一起上战场,要么是用买命钱换来的人,要么就是从小养到大的家生子,无论哪一个,都是一笔让人心里滴血的买卖。

  而自家有四个这样的武进士!

  王若与第一次体会到了花钱如流水是什么感觉。

  看著自己嫁妆箱里的银钱如同流水一般花出去,王若与只觉得心如刀割。

  就算这四个贱皮子的彩礼,也值不了这么多钱啊!

  一想到自己的钱还是给他们提供生命保障,王若与就更心痛了。

  万一他们还成功活著回来,加官进爵……

  那岂不是自己到时候要给的彩礼还要更多?!

  一想到这,王若与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同时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有些莽撞,也许有待商榷?

  平阳侯府。

  武科结束后,杨文远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忙著去当监考老师了,但苦于馆选的大刀依旧在头上悬著,杨文远也轻松不得,依旧要每日去翰林院学馆报到,隔三差五去朝会上充当背景板。

  不过也全然不是牛马命。

  馆选进士们虽然没有正常官员,那一年平均下来三天休沐一日的悠闲生活,但也多少沾了预备庶吉士身份的光,得了个五日一休沐的空暇。

  今日便是难得的一次休沐日。

  不过今天不是给杨文远睡懒觉的日子,他还要早起,陪著华兰一起去城外寺庙祈福。

  原因嘛,自然是因为馆选。

  前月会试时,华兰便三天两头的和王若弗一起去城外烧香祈福,现在又是到了馆选的关键时期,自然也是得依照会试旧例,去城外还愿,顺便再求一次。

  像极了先还钱再借钱的作态。

  一清早,杨文远在梓泽居庭院内晨练了一会儿,待华兰在房里梳洗好后,夫妻俩便简单吃了早饭,随后出门。

首节 上一节 306/4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军援毛熊瓦格纳,鹰酱满世界抓我

下一篇: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