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朕是假的,如履薄冰

大明:朕是假的,如履薄冰 第129节

  “一晃都快三年了。”朱祁镇一笑,“你是朕从土木堡回来后,第一个来效忠的大臣,朕当时还给你改了个名字。”

  徐有贞回忆起当时的场面,眼中湿润:“没有陛下,臣这辈子都会淹没在都察院。”

  “跟著朕,辛苦啊。”朱祁镇面色真诚,“才来江南几个月,瘦到眼睛都凸出来了。”

  徐有贞忽地又跪下,拜道:“臣之前,也是想著怎么向上爬。自从跟了陛下,臣懂得也多了,还想著跟著陛下,多为百姓半点实事。”

  朱祁镇点了点头:“江南的新政,还不能掉以轻心,对于那些顽固的士绅,你要拿出点雷霆手段。还是那句话,出什么事,朕在后面给你顶著。民穷国弱,他们却发财,对于这些人,你不要手软。”

  “陛下放心!”徐有贞目光湿润,语气坚定,“臣心理从来只有两头,上头是陛下,下头是百姓。对于那些坑害国民,没心没肺的东西,臣不会放过他们。”

  朱祁镇伸手把他扶起来,大赞:“很好,有你在江南,朕就放心了。等江南稳定了,朕再把你调回朕的身边,将来,还需要你撑起内阁啊。”

  “陛下!”徐有贞感动的快哭了。

  朱祁镇拍了拍他肩膀,道:“朕明天就离开扬州了,你多给朕上折子,勤快点。”

  咣当!

  徐有贞再次跪下:“陛下,你自己也要多保重啊。”

  他心中知道,京城也是暗流涌动,可他不能在皇帝身边。

  ……

  翌日,皇帝的船队离开扬州。

  朱祁镇站在船头,望著那岸上跪著送行的大臣,心中有些难受。

  君臣君臣,那肯定是不会有真友谊的,可他还真想能有几个知心的朋友。毕竟,孤家寡人,谁愿意承受呢?

  太后来到他身边,沉声道:“陛下,皇帝是不能有朋友的。”

  “朕知道,况且,谁那么大胆子,敢跟天子交朋友?”朱祁镇苦笑,“所以,朕只能是孤家寡人。”

  “古来帝王,都是如此。”太后声音变的柔和了些。

  朱祁镇转头,看著太后,笑中带著一丝请求似的:“所以啊,太后你可得好好的,要是哪天你不在了,朕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要我跟你吵架?”太后眼眸垂落。

  朱祁镇微微含笑,语气怅然:“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在一起,互相取暖啊。”

  “未来的事,谁知道呢?”太后转头,不敢看他的眼睛。

  ……

  ps:弱弱的求票。

第136章 再不杀伪帝,他就成真的了,天下百姓拥护

  扬州,布政使衙门。

  身为江苏布政使的任长安,此刻正在秘见浙江布政使陈昌和安徽布政使何常胜。三人在一间密室,都是眉头紧皱。

  “郕王给你们都来信了吧?”任长安掏出一封信,摆在桌子上,“这是他给我的信,说的还是小内库的事。”

  陈昌也掏出一封信摆在桌子上,哼一声:“我也收到了,江南出事的时候,不管我们死活,要钱他这么及时。”

  何常胜同样拿出一封信放在桌子上,摊手:“这里我最小,我先说,我肯定是不会再听郕王的了。陛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还不趁机偏向陛下?何况,那帐册虽然当著我们的面烧了,谁知道有没有早被抄了一份?”

  “也就是说陛下以后随时能拿捏我们。”陈昌道,“不过,陛下走的是圣君之道,也不会无故拿捏我们,其实就是要看我们以后表现的意思。如此,那我也不再听郕王的。”

  任长安缓缓点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还有关键的一点,我们这批人都是太后提拔起来的。如今,看形势,太后是支持陛下的,起码是支持陛下推行新政的。”

  “是啊,太后与陛下一起南下祭祖,还游历江南,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陈昌道。

  任长安目光扫过二人,面色认真:“我们哥仨同进同退,从今日起,支持陛下。但是,小内库的事,我们就装不知道。从此,不再理会郕王就是。”

  陈昌和何常胜连连点头。

  ……

  巡抚衙门。

  徐有贞正在分配任务,现在下面的官员十分主动,推行新政也积极。任务分配完后,他留下了沈曼青。

  “陛下开恩,没有夷你们沈家三族。”徐有贞轻叹,“对于你呢,更是降恩留用。你自己怎么想的?”

  沈曼青坐在那,沉默了好一会儿,起身一拜:“徐大人,我再留在你身边,肯定不合适。扬州已经是伤心之地,我也提不起精神。我想去浙江台山县任知县,请徐大人帮我推荐。”

  “台山?”徐有贞大惊,“那边倭寇闹的厉害。”

  “正因如此,我才要去。”沈曼青拜道,“上次听张伦说了沿海倭寇猖獗之事,我愿投身抗倭。”

  徐有贞大赞:“好!大明朝的年轻人,都如你这般,何愁不能中兴?”

  沈曼青深深一拜,退了出去。

  徐有贞在椅子上坐下,眼中寒光闪过。沈曼青是皇帝要留他一命,若是他的想法,斩草要除根。

  这时,锦衣卫丁秀走了进来,躬身:“大人,任长安秘见了陈昌和何常胜,谈了什么,不知道。”

  徐有贞不在意的一笑:“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怎么选择。如今,本官随时能拿捏他们。就看他们在推行新政方面的表现了。”

  丁秀点了点头,再拜:“江南事情已了,我要回京师了。”

  “恩,你是该回去了,陛下身边需要人。”徐有贞站起来,望著丁秀,严肃道,“陛下的处境,依旧是危机四伏,我们这些人都是最早跟随陛下的,命运早已相连,拜托了!”

  丁秀摊手一笑:“徐大人,矫情了不是?”

  两人相视大笑。

  ……

  运河上,一个船队缓缓航行。

  朱祁镇站在船头,望著这条古老的运河,心中颇为感慨。

  他凝视著那波澜不惊的水面,像是能看到历史的波澜在其中涌动。运河两岸,古老的树木苍翠挺拔,它们见证了古往今来朝代的兴衰更替,也见证了这条运河的繁华。

  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形成了运河的雏形。到隋朝时,隋炀帝开凿贯通并大幅度扩修改建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使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元朝时,对运河进行了翻修,弃洛阳而取直至京城,形成了现在的运河。

  自太宗皇帝迁都顺天后,运河就显得尤为重要。漕运几乎都是通过运河,保障了京城的物资供应,维护京城稳定、满足皇室和官员需求。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军队需要大量粮饷军需,运河成为这些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通过运河,朝廷能够迅速调集物资,支援前线。

  “这些年,运河淤堵成了大问题。”太后来到他身边,望著河面道,“朝廷也是想尽了办法,终究是根治不了。”

  朱祁镇摇了摇头:“办法不对啊,淤了就只知道清,清了又淤,每年花费那么大,就只能保持一段时间。”

  太后美目一瞪:“那么多治河大臣都苦无根治之法,你行你上!”

  朱祁镇被她的小表情逗的噗嗤一笑,眼中满是柔情:“朕还真有个想法,要想根治,得把黄河,运河和淮河,放在一起治。不能哪段淤了,就治哪段,那一万年也治不好。黄河,淮河和运河,已经形成一个水系,需要整体治,这才能最终解决。”

  “说的好听,都是空话。”太后撇撇嘴。

  朱祁镇微微含笑,看了眼天色,道:“听说他们捕到了新鲜的鱼?那朕就边吃,边跟太后娘娘你说说朕那不成熟的治河策略?”

  太后翻了个白眼,走到船头桌子前坐下。

  ……

  夕阳西下,映照河面,绚丽无比。

  朱祁镇与太后对坐吃鱼,还小酌几口,十分惬意。过了一会儿,太后没好气的抬头:“别光顾著吃啊,不是要说你的治河策略吗?”

  “好!”朱祁镇擦了擦嘴。

  他拿起一双筷子,平行的放在桌面上。然后,提起水壶往筷子中间倒水,水在两筷子中间的桌面上,缓慢的流。

  太后那成熟妩媚的眼眸眨动,带著无比的疑惑:“什么意思?”

  朱祁镇一笑,双手握住那两根筷子,慢慢的靠近,中间的水被挤压,转眼间就流的很快,顺著桌面滴下。

  “这叫束水攻沙。”朱祁镇解释道,“通过特定的工程手段,如修筑堤防、调整河道等,使水流集中,增加流速,从而利用水流的力量冲刷河床,减少泥沙淤积。河道变深了,水流畅通无阻,直奔大海,再加上加高的河堤,就不惧洪水了。”

  太后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盯著桌面,带著惊诧:“听起来是这么回事,那你赶紧让河道衙门去做啊。”

  朱祁镇苦笑著摊手:“哪那么容易,要黄河,运河和淮河三河并治,才能确保漕运的畅通无阻。没个三十年,难有成效,朕都不知道能不能再活三十年。”

  “你不行,还有后世之君!”太后清冷的眸子盯著他,严肃道,“这……这是关系到华夏未来的大事,我们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了。你尽管去做,哪怕开个头也好,这套治河方略得传下去。黄河安澜,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啊。”

  朱祁镇伸手搓了把脸:“你不是老问我,何苦来著?”

  “你……”太后别过头去,“就知道气我,拿话刺我。本宫说了,大不了以后本宫陪著你一起死,行了吧?”

  朱祁镇摇头:“咱们啊,都不小了,别死啊死的,我不希望你死。”

  这时,双喜端著鱼汤上来,两人都低下了头。

  ……

  夜幕降临,穿上挂起了灯笼。

  两人都吃完了,坐在船头吹著风,欣赏河上夜色。看了一会儿,朱祁镇拿起今天送过来的折子,开始批。

  他人虽不在京城,但有些折子还是送到了他这里,需要他这个皇帝来决断,当然,内阁给出了建议。

  “回京是要经过山东吧?”太后突然问。

  “是。”朱祁镇点头,“河道总督王涞在那边督修大堤,朕要跟他再过一过方案,在大修黄河之前,他能沿著黄河走一趟,实地考察。”

  太后缓缓点头,心中暗赞,这家伙做事是稳重,又有魄力。大明在他手上用不了几年,或许真会中兴。

  可惜……哎……

首节 上一节 129/4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发动兵变,请父皇退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