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百户开始的横炼强者 第88节
这方大世,儒门修士自然不少,儒道更是恐怖,若不是有浩然正气限制他们出手,怕不是早就统一了,苏哲前身立志要入书院自然了解颇多。
说到这里,苏哲故意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给所有人一个思考的空间,然后继续说道:“至于具体能否入读,还需看宝玉自身的努力与书院的选拔标准。
我虽能为他引荐,但最终决定权仍在书院手中。
不过,我相信,只要宝玉愿意,他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否在书院,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说好说坏恐怕都难以让人满意,这也就是三四年光景就要露馅儿的事情,如何能信口妄言?只好夸一夸了。
宝玉这种性格,除非破家灭门实在是难以改变本性。
“老祖宗,婶婶,宝兄弟的天资聪颖,实乃我辈所不及。
他平日里的文章诗赋,更是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华。
但正如您二位所知,成长之路,需严师以导,方能行稳致远。
过去或许因宝兄弟年幼,我们给予了他更多的宽容与自由,但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现在到了需要系统学习、打牢基础的阶段,确实需要一位更加高明的塾师来指导他。”
“我所说的规范性教授,并非是要扼杀宝兄弟的创造力与个性,而是希望他能在掌握扎实学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他的才华。
只要宝兄弟能够静下心来,刻苦钻研经义,我相信以他的资质,进入书院深造并非难事。
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不断进步。”
说不中听的话苏哲是绝对不干的,一帮妇道人家,你敢说贾宝玉不行,无论多么真实客观。
那都不会讨好,尤其是像贾母和王夫人这种早就把贾宝玉视为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的。
你只能稍许委婉的说需要怎么办才能让其“浑金璞玉”的一面彻底展现出来,日后若是还是没有达到目标,那肯定是塾师的过,怎么可能是宝玉的问题呢?
果然,苏哲十分“客观”的话让贾母和王夫人都是面带欣然的笑容。
是啊,年龄小一点儿宽纵了一些也情有可原,下一步规范起来就行了,宝玉读书还是行的。
这个“结论”一出来,整个屋里的气氛立时又活跃了起来。
苏哲委实不想再在这个环境里呆下去了,哪怕这屋里莺莺燕燕都是那书中各种赞颂美誉的女孩子们,但这眼花缭乱之下,还得要循矩守礼的应对,太辛苦了。
好在贾琏也是个识趣的,赶紧出面替苏哲开脱,又是一番道别。
贾母和王夫人等也是轮番叮嘱一定要经常来,苏哲不得不答应下来之后,贾琏这才引着苏哲出来。
“琏二哥,你这日子,在长辈们的‘关怀’下,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苏哲与贾琏并肩走出贾母的跨院,嘴角挂着几分笑意说道。
贾琏苦笑回应:“谁说不是呢?咱们贾家这风气,确实有点‘阴盛阳衰’的意味。
宝玉那孩子,整日沉浸在女儿堆中,确实让人头疼。”
“他毕竟还小,心性未定,再给他点时间成长吧。”苏哲以轻松的语气回应,随即话锋一转.
“不过,你作为兄长,责任重大。
荣国府的未来,还得靠你和二嫂子共同支撑。”
“哎,你方才在老祖宗和二婶面前,可是信誓旦旦地说有办法的。”贾琏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低声说道。
苏哲闻言,坦然一笑,摊了摊手:“琏二哥,我说的前提是,如果这四年间,你们府上能下定决心,为宝玉聘请一位严师。
系统地教导他,同时宝玉自己也能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业,那么他或许有机会进入书院深造。
但若是这些条件无法满足,那我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了。”
“宝玉那边,我定会郑重告诫他,务必用心向学,否则将来若只能屈就国子监,到那时再嫌其不够体面,可就别怪我这当哥哥的不留情面了。”贾琏边说边笑,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戏谑。
“兄弟二人,在国子监历练过么?说起来,那也不失为一种磨砺,谈不上掉价。”
贾琏的笑声爽朗,显然对这个话题颇感兴味。
对于武勋子弟而言,国子监确实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往往难以满足那些怀揣更高期望之人的心。
于是,这场宴席便成了他们三人之间的小聚,没有外人的打扰,显得格外温馨而私密。
贾宝玉虽年幼,仅有十岁,自然无法饮酒,但他静静地坐在一旁,偶尔插话,显得既好奇又兴奋。
而苏哲,虽也保持着克制,但在贾琏的热情相劝下,最终还是品尝了几杯佳酿。
这等灵酿大多数出自皇宫,酒劲道是专门为武者。
“今日这暖阁里,地龙烧得火热,酒意似乎也来得更快几分。”贾琏笑着感慨,三人已脱下厚重的外衣,围炉而坐,只顾着享受美酒佳肴。
贾宝玉虽对书院生活的清苦有所畏惧,但对书院中那些未知的事物却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他手执酒盅,巧妙地变换着敬酒的方式,借机向苏哲打听起书院里的种种趣事。
苏哲见状,也不藏着掖着,大方地分享起自己当初当童生在太和书院的学习与生活经历,那些关于同窗间的趣事、师长的教诲以及求学路上的艰辛与挑战,都让贾宝玉听得心驰神往,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当想到自己眼下的状况,宝玉又不免摇头叹息,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说易行难啊,真要是进了书院,哪还能有苏兄口中那般逍遥自在?”宝玉心中暗自思量。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这些我都未曾经历过,又如何能轻易承受?
更何况,在书院之中,谁还会认得我是荣国公的嫡孙?
那里,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说话,想要风光,就得有真本事。”
想到这里,宝玉不禁对苏哲的坚韧与毅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想起苏哲为了求学,不惜长途跋涉,独自步行几十里前往书院。
在书院里,与七八人共居大通铺,甚至还要亲自种菜、挑粪、灌溉园子,这样的生活,对于养尊处优的他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宝玉暗自思量,自己恐怕连这最基本的吃苦精神都欠缺,更别提在书院中出类拔萃了。
王熙凤携平儿与丰儿归府之时,日已偏西,阳光斜洒,映照着她们匆匆的身影。
步入屋内,见众人犹自沉醉于杯盏之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她不禁微露讶色。
趁贾琏借机离席,她轻声靠近,问道:“今儿个倒是奇了,连宝玉也偷偷饮起了酒,就不怕母亲责罚吗?”
贾琏闻言,轻笑一声,满不在乎地说:“不过是几杯甜酒,无妨大碍。
宝玉这孩子,怕是心中生了读书的念头,却又怕苦学艰辛,故而借酒壮胆,暗自探听书院之事呢。”
王熙凤闻言,心念微转,眼神不经意地掠过身旁的平儿与丰儿,缓缓言道:“平儿,你且领着丰儿,先去将上房整理妥帖。
瞧这光景,苏少爷与宝玉饮了酒,怕是要小憩片刻……”
平儿何等聪慧,一听便知主人欲与贾琏有私密之谈,遂点头应允,领着丰儿悄然退去。
“怎么了?”贾琏面带疑惑,对于王熙凤突然将平儿支开的举动感到不解,毕竟平儿是他们夫妻间无话不谈的贴心人。
“你觉得宝玉真要下定决心去书院苦读,能有所成就吗?”王熙凤边问边示意贾琏跟随自己步入大屋,目光却未离开宝玉与苏哲那边正谈得热火朝天的场景。
“问这个作甚?”贾琏跟上王熙凤的步伐,心中虽有疑惑,却也顺着她的话头问道。
“我看老祖宗和姑母心里还是抱着一丝希望的,希望宝玉能光宗耀祖,至少考个秀才,或是能进国子监深造。”
王熙凤边说边不紧不慢地脱下外罩的披风,露出她一贯妖娆丰腴的身姿,语气中却带着几分凝重。
“我刚才也私下里问了苏哲,他对此并不乐观。”贾琏直言不讳,他的想法更为实际。
“宝玉这孩子心性太过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读书,而经义之道又需苦读钻研,他恐怕难以坚持。
再者,当年珠哥儿那般勤奋刻苦,也不过考了个秀才,宝玉要想有所建树,难啊。
我看,最终他或许还是得靠家族关系,进国子监混混日子罢了。”
“去国子监,好歹也算踏入了读书人的门槛。”王熙凤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既非全然赞同,亦非全然否定。
贾琏闻言,仔细打量了王熙凤一番,心中暗自揣摩:“你今儿个是怎么了?言语间竟透着几分不寻常的意味。”
他继续说道:“国子监固然是读书之地,你我夫妻二人,乃至隔壁的蓉哥儿,若论身份,都算是读书人。
但这‘读书人’三字,又能带来多少实质的改变呢?
宝玉若真从国子监出来,难道就能在京中谋得一席之地,或是外放为官?
他那性格,即便是自己有心尝试,老祖宗和老爷太太又怎会放心让他远离家门,去那偏远之地任职?”
贾琏深知国子监监生的处境尴尬,尤其是那些非举监出身的监生,他们虽有机会步入仕途,但往往只能担任佐贰杂官,且需远离京城,前往外埠任职。
这样的安排,对于宝玉这样自小娇生惯养、依赖家族庇护的公子哥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更何况,即便是在外埠为官,其地位与待遇也远不及正牌举人,更遑论在京中担任要职了。
确实如此,国子监生的身份在京中勋贵子弟眼中,往往被视作一种获取虚衔、装点门面的手段。
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身份所能带来的社会地位与家族荣耀,而非真正的学识与才能。
正如那龙禁尉的身份,不过是挂个名头,连日常的点卯都无需理会,与贾琏当年通过捐纳获得的同知之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听起来更为高雅罢了。
贾琏当年也曾考虑过在国子监多待几年,以求一个更体面的出身,但他明白自己并非那块读书的料,更不愿在那枯燥无味的环境中苦等机会。
于是,他索性把握住时机,花费了一笔不小的银两,直接捐纳了一个同知的官职。
对于这样的选择,贾琏并未感到丝毫的羞愧或不安,因为他从未将自己视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王熙凤见贾琏对宝玉的未来似乎已失去耐心,便轻声提起了苏哲的建议:“可那苏哲不也提议让宝玉先去国子监,再作打算去书院深造吗?”
贾琏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意,道:“你还真以为宝玉能有苏哥儿那份定力与才情吗?
你以为军道武道是谁都可以修行的?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