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86节
早餐通常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有许多工作要做。
但中餐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按规定是一个时辰,即从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实际执行中,往往会休息得更长。
有许多地方衙门,甚至从上午九点开始休息,到下午三点再上班。
正因为中午要休息,故而民间有“早衙”和“晚衙”的说法。
早衙指的是辰时,即后世的七点到九点。
晚衙指的是申时,即后世的下午三点到五点。
只有这两个时辰,衙门才一定有人接待。
老百姓要去衙门办事,报案,告状,都要赶在衙门办公的时间去。
其他时间,概不受理。
当然,这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
如果上级官员来视察,那自然是另一回事。
这时候的衙门,是没有下班休息时间的。
申城的情况,却不一样。
百姓去衙门告状,或办其他事情,固然要等到衙门上班的时间。
但申城衙门的办公时间,非常正规。
不像别的地方官府衙门,中午任性休息那么久。
而且,更重要的是,申城还设置了专门的缉盗司,并有许多日夜值班的岗哨。
百姓任何时候,都可以去缉盗司报案。
哪怕是半夜三更,缉盗司都会即刻处理,绝不拖延。
申城的街头,更是一天到晚都有缉盗司的捕快不停地四处巡逻。
处理任何突发事件。
诸如打架斗殴,偷盗抢劫。
缉盗司的所有捕快,都配备大明制造局专门制造的口哨,放在口中一吹,声音既独特又响亮,传得甚远。
人们听到那个声音,便知道是捕快在办差。
在抓捕盗贼逃犯的时候,会有热心人帮着出手。
其他街区巡逻的捕快,听到哨音,也会赶过来帮忙。
老朱笑了笑,道:“也不知道那个浑小子哪来的这么多鬼点子,想得倒是巧妙得很。”
“那个口哨,声音响亮,携带方便,用来预警,比敲锣可好多了。军队里面也都用得上。”
敲锣倒并非声音不够响,而是携带太不方便了。
“这皆是陛下悉心教导,太孙殿下才有今日的成就。”吉垣立即在旁边奉承道。
老朱斜瞪了他一眼:“咱看你现在是越来越像只会奉承讨好的奸臣了。”
吉垣低着头,脸上堆起笑容,没有再接言。
老朱的语气并不算严厉,说完之后,又话锋一转,道:“朱孙今日没有寄信过来吗?”
“来啦!”吉垣连忙将刚从邮差所中收到的信双手呈上。
如今,老朱与朱孙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已十分频繁。
从一开始只讨论大明的经济情况,渐渐深入到了其他方面。
老朱对朱孙的欣赏,也一日胜过一日。
接过信拆开,便看了起来。
“方孝孺之事,私以为朝廷不能随意表态,介入其中。”
“虽然从短期来看,朝廷支持程朱理学可以使人心统一,有利于维护统治。”
“但是,如今大明在太孙殿下的推动下,已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人心思变。”
“私以为方孝孺讲‘圣人之道,天下大公’,由此引起天下读书人之间的分裂和斗争,对朝廷而言,是一件好事。”
“读书人有了理念之争,朝廷才好驾驭他们,可以对天下读书人分而治之。”
“如果儒门思想统一,天下读书人便会齐心协力,同进共退,甚至是一起对抗皇权。”
“这对朝廷来说,绝不是好事。”
……
老朱看到这里,不由得怔住了。
朱孙在信中所写的,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此事。
他此前从未有想到过的角度。
对方孝孺的理论,老朱深感厌恶。
但是,对其他读书人,老朱也不喜欢啊!
只不过,一直以来,在老朱眼中,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统一他们的认识,对大明的统治是有利的。
这也是他长期采取的策略。
就连科举,老朱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
将原来的考试范围大大缩减,死死盯着“四书五经”考。
不许涉及其他的内容。
在老朱一惯的认知中,“洗脑”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天下读书人灌输“绝对正确”的思想认识。
但朱孙的来信,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读书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了,他们彼此之间不争论了……那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敌人——皇帝!
这一刻,老朱又想起了当年的移孟事件。
当年自己下令将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庙,最终又在天下读书人的激烈反对中,不得不再次恢复。
还有“郭桓案”、“空印案”……这两大案件,都是集体作案。
而犯案的人,却都是文官。
大明朝的未来,是一定要用文官治国的。
曾经随自己打江山的淮西勋贵,迟早都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任何一个走上正轨的国家,都绝不可能让武将治国。
真让武将掌控朝堂的大权,后世的皇帝就该日夜不安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完了天下,大部分武将就该退居二线。
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若真让武将掌握大权,那江山能三四十年稳定不倒,都是奇迹了。
不可能长治久安!
有几百年的王朝寿命。
毕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道理,大老粗的武将们,也是很懂的。
文官治国,是必然之路。
也是唯一的选择。
武将可以重用,国家也不能没有武将。
但治国,必须也只能是文臣。
可怎么约束文臣呢?
老朱此前的想法,一直都是禁锢思想,让他们学圣贤之言,学四书五经,让他们牢记君臣之道。
可儒家思想里面,本身也藏着不少对君主不利的思想。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比如“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等等。
而且,哪怕是帝王,也无法将这些儒家思想内容彻底抹除。
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使得天下读书人不再争论了,却会让他们将矛头一致对准皇帝。
他们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架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