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04节

  而魏军八千战卒分成四部,各击八卦一面后,由于处于战阵外围,各部相互之间的距离天然就被放大,变得难以支援。

  两轮箭雨后,双方进入白刃战。

  过程简单,迅速,直接。

  处于魏军战阵正中的魏平部两千甲士,与八卦阵正左的青龙之阵,由大汉护军陈式所领的两千老卒、一千戍卒正面对上。

  前锋战很重要,阵线很重要。

  哪方能得胜,哪方能把阵线推进,哪方的军心士气就能得到提升。

  所以不论是汉军抑或魏军,处于军阵最前几列的几百将士,毫无疑问都是最为精锐悍勇之卒。

  他们身披防御相当的筒袖中铠,手持锋锐相当的精锻刀枪。

  按理来说,这么些称得上旗鼓相当的精锐甲士间的战斗,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僵持或拉锯。

  在双方心气、胆气、士气、体力被大幅削弱前,成建制成规模的死伤往往不会发生。

  然而这个常理,注定要因攻守兼备的八卦阵首次出现在魏军眼前,魏军诸将校仓促之间不知该如何应付而打破。

  只是在打破这个常理前,汉军与魏军之间仍进行了约摸半刻钟的相互试探。

  试探的过程中,尽管双方出招拆招,打得喊杀震天,黄土漫漫,但除了各自折了许多刀枪箭矢外,并没有出现什么突破口。

  双方每阵死伤数十,士气相当。

  阵线时前时后,陷入拉锯。

  魏军诸将未能察觉出汉军此阵有何奇特之处,又见汉军并未将所有人马一股脑全部压上前来,凭着优势兵力打破僵局,也就渐渐松懈,进入了常规的指挥状态。

  兵法所谓以正合,以奇胜。

  他们此刻就是正合之兵,稳住阵线才是他们的使命。

  只能等蜀军投入更多兵力,他们顶住压力,又或等待司马懿把后军压上前来,为他们制造战机。

  然而就在魏军诸将因战局殊无变化而暗松一气时,汉军阵中突然爆发出一声大喝!

  “蹲!”

  八卦阵正西的龙阵左翼,与八卦阵西南的云阵右翼中间,是一条三四十步宽的通道,一名背负赤蛇认旗的弩兵军侯,在通道中吹响了骨哨,挥动了令旗。

  将军魏平一惊,循声望去。

  却见原本立于彼处的几十面大盾不知在何时消失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数以百计手持元戎弩的汉军弩士。

  一排蹲姿,一排站姿。

  手中弩箭对着大魏军阵侧翼。

  如此变化,他能反应过来,他的军令却无法传达下去。

  “射!”那名背负赤蛇认旗的军侯又是一声令下,接着是一声哨响。

  百余枚弩矢破空而来,径直射入他所在军阵的侧翼。

  不论是两裆轻铠还是筒袖中铠,侧面都是防御最为薄弱之处,更别提汉军弩士距魏军侧翼只不过是三四十步的距离。

  连弩的杀伤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发挥到了极致。

  魏军阵中爆发出一阵痛嚎惨叫,军阵侧翼瞬间倒下四五十人,惊骇之下,阵脚开始有些松动。

  待魏平军令成功下达,部队还未来得及扑上前去时,前两排训练有素的汉军弩士已成功后撤,为后面两排弩士让出了空间。

  “蹲!”又是一声令下。

  从第三排变为第一排的弩士,立时采取蹲跪姿态,为他们身后的弩士让出身位。

  “射!”那名身负赤蛇认旗的军侯机械地发令,与此同时,嘹亮的骨哨声再次响起。

  第二轮弩矢朝魏军侧翼射出。

  又是一阵哀嚎惨叫,但此番造成的杀伤却是比上一轮更多,魏军倒下几乎近百。

  到了这时,魏平才成功调度了两百甲士持刀负弩,往通道冲去。

  并连连下令,命阵中弓手往通道后方射箭,覆盖彼处汉军的退路。

  见魏军冲了上来,那名身负赤蛇认旗的军侯当即挥动令旗,指挥弩士后撤。

  已成功上弩的弩士一边后撤,一边又扣动扳机,再发一矢。

  而先前退至后方的大盾手亦在军侯的指挥下举盾上前掩护。

  撤退时难免有些混乱,亦不免因弓弩发出的箭雨产生十数人的死伤。

  但与他们此番对敌阵造成的将近一成的杀伤相比,显然很是值得。

  须知,如此短的时间造成接近一成的杀伤,着实不少了。

  如果再来两轮这样的消耗,那么魏军军阵完全有可能溃散。

  片刻后,魏平百余部曲才冲至龙阵与云阵中间的通道口前,而通道中的汉军已全部退走。

  汉军大盾再次将通道口堵住,教人难以望见背后虚实。

  就在这些魏军踟蹰之时,箭矢破空之声从他们头顶传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贾栩、山峻、张靖所领三阵当中。

  汉军借着战阵遮掩,仗着弓弩之利,不断从各阵留出的通道中往来奔走,提供火力支援。

  惨叫哀嚎之声不断自魏军军阵中传出。

  魏军诸将校面对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八阵之法,几乎无能为力。

  只能采取防守姿态,并不断派出亲兵向司马懿请示。

  不到两刻钟时间,魏军前锋的士气军心就遭到了相当的打击,阵脚很快从松动变成混乱。

  若非有后阵斩前阵之军令,恐怕将有溃散之虞。

  司马懿已自骊山台地回到了仍有四万多人马尚未出战的大阵当中,收到魏平诸将的消息后,在将台上仔细观察了一番形势,又陆续点出一万战卒去接应魏平诸将。

  八卦阵中心方阵,将台之上,大汉丞相的牙纛迎风作响。

  魏延、吴班、陈式、孟琰诸将,望着不断退却的魏军阵线,神情严肃中带着亢奋。

  他们率众演练这八阵之法大概也有二三年了,信心自然有,不然也不会上心演练。

  但自丞相北伐以来,他们这北伐主力之师,却是从没有与魏军发生过哪怕一场列堂堂之阵的野战。

  于是这八阵之法,也就没有经历过任何一场实战的检验。

  如今终于摆出阵法,且阵法确实产生了过往演练时预想的效果,诸将赫然是兴奋的。

  平心而论,汉军之所以在决战时将这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八卦阵摆出来对敌,确如司马懿所言,是受到了战场宽度与腹背受敌的双重限制。

  而诸将经过研判,皆认为此八卦之阵确比传统的方阵更加合适。

  但与司马懿适才所言不同的是,这军阵看起来阵容不整,混乱不堪,并非阵中士卒不习战阵之故。

  而是八阵本就是表面看似混乱,仿佛乱军瞎打,实际乃是阵中兵乱而阵不乱。

  原因就在于,与传统方阵相比,此阵精髓在于变化。

  变化要多,就要求每一阵的兵种配比都要多样化。

  弓、弩、刀、枪、盾、车、骑,所有兵种全部混搭在一起,看起来自然就乱七八糟。

  指挥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军阵,对将领的指挥能力要求很高。

  将领的指挥能力越强,八卦阵就越灵活,变化就越复杂。

  除了对指挥素质要求很高外,该阵对阵中将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

  反过来说,能适应如此复杂阵势的士兵,其综合素质远不是只能理解方阵的士兵所能相比的。

  此阵被丞相改良创造出来,能够流传数百年,成为后面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最实用最受欢迎的战阵,得到诸如司马昭、司马炎、马隆、高闯等人认可,乃至军神李靖的六花阵,亦是由八卦阵改良而来,对如今这个时代的传统方阵产生些降维打击,确是再合理不过。

  又两刻钟过去。

  在司马懿陆续派出一万援军,汉魏双方军力相当,且汉军也打算保存体力实力的情况下,双方终于进入了短暂的僵持阶段。

  司马懿再度勒马登上台塬,默默估计着八卦阵中汉军的兵力,又感受了下风向。

  不久后朝亲兵下令,命州泰、孙礼、王观、贾凯、焦伯五将,率荆豫本部大军一万,各携干草火油,往汉军设于骊山台地那座营寨而去。

第133章 抉择

  且说,汉魏双方到了此时,已僵持拉锯了近半个多时辰,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死伤与成建制的溃散。

  汉军自不必提,八阵之法可谓坚若磐石,两万七千人组成的战阵,在司马懿陆续派出一万增援后,在人数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通过不断变阵与支援,在接阵后的大半个时辰里,以近乎一比四到一比五的代价,杀伤击毙了魏军一千四五百人。

  这种近乎于蚁附攻城的战损比,

  一来得益于战阵攻守兼备,变化多端,司马懿及前线指挥的魏军诸将校,除了以人数碾压,或以精锐凿阵外,暂时找不到破阵之法。

  二来,司马懿派出来的前锋,除了魏平、贾栩二部可算中坚外,其余诸部,即张靖、山峻部皆是练度与披甲率一般的“中等马”,至于后面补上来的一万援军,更是原本的长安守卒,而汉军这八阵之法,非精锐练卒不能用。

  汉军以上等马打下等马,倘若还不能打出局部优势,那这场仗也就没有打的必要了。

首节 上一节 204/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