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38节

  最后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于蓝田之南,大破之。

  无当飞军这几日便在四处开路,寻找刘邦当年绕开峣关,直抵蓝田谷那条小径。

  一旦能绕到峣关南面,与峣关北面的正面攻关部队前后夹击。

  则峣关内兵不满万的魏军,便断无坚守拒击之力,也断无继续坚守之理了。

  事实上,关内守军乃是夏侯楙、秦朗、夏侯褒等宗亲。

  司马懿在决战前便将他们遣至此处,本就是一群败军溃卒。

  在得知司马懿大败后,这群人几乎生不出丝毫坚守的信念。

  只是这座峣关一失,汉军就彻底坐稳关中了,大魏纵想来骚扰汉军关中屯田都做不到了。

  汉军只须驻留二三千守军于峣关之上,便能使关中稳如泰山。

  而若大魏天子想夺回关中,又不得不先拔除峣关。

  峣关背后的武关离南阳太近,没有峣关作为保险,一旦武关被破,南阳便无险可守。

  那是大魏不能承受的局面。

  所以,得不到天子撤军的旨意,身为败军之将的夏侯楙、夏侯褒、秦朗,及州泰、孙礼、王观诸将,是万不敢轻易弃关而走的。

  只是等待旨意的日子着实难熬。

  而另一边,王平与句扶二将就是否全力强攻峣关发生了分歧。

  汉军中军。

  句扶回到帐中,对着王平劝道:

  “讨寇将军,魏军既败,关中既失,伪魏从南阳运粮草至峣关,路途艰难。

  “又加上关东大旱,我以为曹叡多半会直接让峣关魏寇撤回武关,再加强武关的守御。

  “我大汉只需在峣关下等待魏寇自己退走便是了,何必强攻,多造将士伤亡?”

  王平当即起身摇头:“句将军,峣关距我大汉更近,城防守备力量却如此之差。

  “可想而知,地处伪魏腹地的武关守备只会更差。

  “曹叡现在恐怕刚刚收到司马懿大败的消息,还来不及安排守备力量至武关。

  “我大汉若能抢在曹叡加强武关关防前,将眼前这座峣关夺下,便有可能直接追着溃军杀至武关。

  “接下来不说能夺下武关,只需夺下武关径上的上雒、商县二城,作为峣关的缓冲,便能使我大汉在关中彻底高枕无忧。

  “以眼前的一点伤亡,换取关中日后长久的安定,我以为可也。”

  句扶闻之无言。

  片刻后岔开话题:

  “据说陛下今日在长安设圜丘于渭滨,祭天告祖,犒赏三军,我们夺回长安如此大功,却不能在今日得到陛下犒赏,着实令人心中大憾啊。”

  王平道:“句将军此言差矣,陛下与丞相用心平明,有功必赏,不差这一两日。且你我夺下长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是乘陛下丞相新丰大胜之风,如何敢受什么赏赐?”

第153章 关中大雨,洛水断流

  且说,将军句扶职衔原比王平还要高上一阶。

  然而王平街亭之战崭露头角后,便从裨将一跃成为讨寇将军。

  讨寇将军尚能接受,但更让军中将校们艳羡的是,王平还被丞相辟为相府参军!

  这便与魏延、吴懿、陈式、马岱等先帝宿将一个待遇了,成为丞相信重与重点培养的班子成员,教人如何不感到眼热?

  其后自渭水狭道下陇山,急趋陈仓之围,虽无救驾之功实,却有昼夜兼程、戮力破贼之诚款,遂得天子亲召,面授机宜。

  此番未能参与新丰决战,但天子将粮道与后路托付,便足以说明天子对其人亦有信重之念。

  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百世不磨的长安克复之功,最终也被王平不费吹灰之力轻松揽下。

  很难说是不是天子与赵老将军有意而为之。

  种种机遇,身为荡寇将军的句扶说一点也不羡慕是假的。

  不过两人皆出身巴西郡,句扶生于汉昌,王平长于宕渠,两汉之人皆有浓烈的乡里认同之情,也有浓烈的乡里集体意识。

  所以就跟关羽能跟张辽、徐晃称兄道弟、共语生平一般,两人在军中也有类似的情谊。

  而句扶平素也以忠勇宽厚著称军中,此次虽居王平之副,但取下长安之功也有他的一份。

  刚刚发个牢骚,只不过是可惜叹恨自己不能亲眼见证、亲身跟随天子一并还于旧都罢了。

  两人在帐中聊了片刻,军吏将饭食端了上来,句扶大马金刀坐在胡椅之上,就着碗中温开水嚼下一口粟米饼,边嚼边道:

  “你我攻克长安虽足耀史册。

  “但说实话,我宁可不要这个功劳,也想随陛下会猎新丰,看一眼陛下拥先帝纛与天子纛临阵讨逆,挥剑破贼的英姿。

  “诶,你说,陛下是怎么…怎么突然性情大变的?

  “这与过去几年军中传闻的陛下……完全不一样啊。”

  言罢,句扶面露感慨之色。

  他们这些外将,平日里几乎是见不到天子的。

  唯有每年正月初一大朝会时,他们这些品阶不高的外将才有资格远远地在阶下望上一眼。

  所以军中将校对天子的了解,基本来源于“道听途说”。

  王平虽也感慨,却还是诚颜恳色对句扶道:

  “孝兴慎言。

  “依我观之,陛下非是你所猜度的性情大变,而是本性如此,固有高祖先帝之风。

  “至于往年昔日军中传闻,也不过陛下与丞相蓄意而为之,为的就是迷惑天下之人。

  “兵法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又则《六韬·发启》云: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陛下蛰伏五载,正如鸷鸟敛翼,猛兽俯伏。

  “一朝北伐,大驾亲征,便示天下以鹰击虎跃,雷轰电掣之象,连战连克,战无不克,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也。”

  句扶闻言至此,先是诧异于大字不识几个的王平,竟能将兵法与典故如数家珍一般道出。

  再是被王平所说的天子蛰伏之语说得脑壳一阵发麻,生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继而心中不住激荡。

  过去五年,军中常有人说,天子久处深宫,性格怯懦,对兵事一点兴趣也无,甚至敬而远之,不如先帝远矣,非是明主圣君。

  甚至时不时还从成都传来一些关于这位天子的流言蜚语,说他耽于玩乐,耽于女色,大有亡国之君气象。

  但如今事实摆在眼前,这位天子北伐以来,非但智略频出,能带将士打胜仗,更与将士同甘共苦,根本半点女色不沾,甚至都传出了天子是不是有龙阳之好这样的玩笑话,可谓大得将士之心。

  至于新丰一役,天子亲擐甲胄、临阵督师之壮举,大振三军奋命效死之心,最终做成了先帝都未能做成的伟业,彰汉室重光之巨象。

  据奔走将士所言,天子还于阵中一箭射毙伪魏二千石之将,斩将之武功加诸于身。

  甚至镇北将军魏延都为之心折,连陷于重围有生死之忧的长子都弃之不顾,而是亲自跃马突阵,护天子周全于万军当中,如赵老将军当阳护主故事。

  凡此种种,直教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抱憾于未能随天子剑锋所指陷阵破军之人,何止他句扶一个?

  今日天子大驾还于长安,论功行赏,大飨三军将士之事,峣关前的几千将士也都晓得。

  因为旨意早已下来,今夜此地也要烹羊宰牛,大飨将士,长安将士享用的饭食肉食,此地一样不少,只是不能饮酒而已。

  就在此时,一名军吏走入帐来,对着二将行了一礼,道:

  “王讨寇,句荡寇,大飨将士的饭食肉食已全部备好,还请二位将军主持分赐之。”

  王平颔首起身。

  句扶先将手中粟米饼囫囵咽下,又吞下几大口白开水,把缺了一角的大碗放下后才起身跟上。

  军寨内。

  篝火已经燃起。

  负责攻拔峣关的军士们并没有全部聚在中军附近的校场空地上,而是各据营盘,以防乱了秩序。

  王平、句扶二将军令下达,擂起聚将鼓,各校各营的司马、军侯、都伯们便来到中军,把伙夫们烹好的牛羊各自领走。

  也不知是不是战事未息的缘故,总而言之,来中军领牛羊肉的校尉、司马、军侯,及他们带来的吏员、军士们,并未因分肉大飨之事表现出应有的激动喜悦之色。

  气氛竟然有些沉闷?

  校尉马玉领吏员军士们取完肉,转身离去的时候,小声对着军吏嘟囔了两句什么。

  句扶神色微凝,将其叫住:

  “马伯球,你们若是觉得我分肉不均,处事不平,大可当面与我言说分辨,背后议论算什么?”

  那唤作马玉的校尉停步扭身,神色一滞,片刻后正色出言:

  “荡寇将军待人处事,向来公平厚道,岂会分而不均?

  “纵使不均,我等又岂会因这点肉食而胡乱议论些什么?”

首节 上一节 238/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