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82节

  尽免一族徭役赋税二十载?

  赐蜀锦千端?

  绕是费祎也有些吃惊了,与丞相跟董允皆是相觑。

  诸葛乔、霍弋等人亦然。

  引为龙骧郎还可以理解,关中豪强之人,多少有些武功在身上,但是免除徭役赋税二十载及五百匹蜀锦的赏赐,不可谓不重。

  刘禅笑着道:

  “此纸乃是由竹皮杂以少许桑皮制成,成本相较于青州左伯纸,蜀中黄白麻纸,可谓低廉至极,且工序并不复杂。

  “我大汉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朕大致算了一下,倘以五百人为匠,一日辄可以产纸一万余张。

  “若此,则比我大汉所产竹简数量要多,成本要低,往后,或可渐渐以纸代简。

  “帛贵而简重,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

  如今的知识载体乃是简牍,如一卷《汉书》成书,八九十万字,需简牍三四千斤重,能装满半间屋子,搬运绝非易事,想要学习也不轻松,不论世家还是寒素,对更轻便的知识载体的渴望从未停止。

  纸张虽易发霉,保存不易,但如果是两三钱一张的纸张,能承载同样数量的文字,成本却只有简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其缺点绝对会被忽略,而轻便、便宜的优点,绝对会被放大。

  恐怕会有大量文人前来抢购。

  尤其曹魏在北方,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倘若能将如此物美价廉的纸张卖到崇尚奢侈、世家大族众多的曹魏,恐怕又是蜀锦巴盐一样的国家支柱产业!

  刘禅看着众人惊喜的模样,一时也是感慨了起来。

  大汉与曹魏的基本盘不一样,导致了大汉朝臣的脑回路,与曹魏朝臣的脑回路迥然相异。

  须知,纸张之所以难以在当世流通,除了价格昂贵,容易发霉,产量有限且质量不稳定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能力扩大纸张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纸张质量的世家大族们,没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

  首先是纸张虽价格较绢帛低廉,但对比早已形成产业规模的简牍,其综合成本,譬如原料的采集、工具的投入、工匠的培养…在初期未必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二个,则是更核心的因素。

  家中拥有了大量简牍,实现了知识垄断的世家大族,并不愿意物美价廉的知识承载工具现世。

  唯有垄断文字与知识的流通,才能维持世家大族在文化界的地位跟话语权,又惟有如此,才能维持他们在政界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

  唯有与垄断了知识的世家门阀们处于对抗态势的那一方,才有推行廉价纸张、传播知识的动力。

  也即皇权、寒门与豪强。

  寒门、豪强或许有造纸技艺,也有靠之赚钱,传播知识的想法,但没有与世家门阀掰手腕的能力,一个不慎,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皇权或许能与门阀掰手腕,却又不掌握造纸的技艺。

  又或者,掌握皇权的人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造纸的成本竟会比简牍还低,低到就连小豪强小地主家中也能藏书数十上百卷。

  于是,也就只能无奈地与垄断知识的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人,朝廷根本就没有办法治理基层,皇权的触手根本伸不到基层去。

  但不论是刘汉、曹魏还是司马晋,但凡掌握皇权的统治者脑袋清醒,就一定会想办法向基数更大的下层寒门、豪强传播知识,以切断世家门阀的命脉,瓦解世家门阀的根基。

  灵帝创立的鸿都门学,还有卢植蔡邕等人刻录的可供天下人传抄的熹平石经,就是被人诟病的灵帝对抗门阀知识垄断的例子其二了。

  鸿都门生不是太学生,也不从大儒们学习四书五经,却被灵帝征辟进入侍中寺,参与中枢决策,出任地方行政要职,最终遭遇士人激烈抵制而宣告失败。

  熹平石经,则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开经文范本,轰动天下,石经刻成后,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道。

  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灵帝没能分清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没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终失败。

  熹平石经,则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一个个看着像大圣人,口口声声有教无类的学阀、门阀,纵然心中百般不愿,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石经乃是天下大善,陷入一种集体性的、被迫的“真香”境地。

  毕竟公开反对石经,就等于质疑圣人之道,这在名教至上的时代,无疑是政治自杀。

  譬如袁氏以《孟氏易》传家,熹平石经却采用《梁丘易》为标准,袁隗一开始甚为不悦,最后面对天下士人尽皆称善的情况,也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马买批。

  所以,先进的生产力既然存在,求知者既然存在,那么物美价廉的纸张一旦被发现,它的传播将是无法阻挡的。

  官方的力量,一旦发现有物美价廉的纸张出现,就一定会主动在全社会将之推行,直到简牍这种笨重且昂贵的知识载体最终消亡。

  当下各种著作藏书、官方文件,仍普遍使用简牍作为载体,而在几十年后的晋朝,这种载体就已经开始变成纸张。

  左思《三都赋》既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而简牍与纸张的态势发生变化,则与司马政权大力推行纸张,意图降低知识的传播成本,以此削弱世家门阀的话语权不无关系。

  毕竟,司马家自己就是门阀的一份子,最明白自己家之所以兴起,之所以能够颠覆曹魏,力量源泉究竟在于何处。

  如果大汉把大量适合书写的纸,以还算低廉的价格倾销到曹魏那边。

  就算明知道大汉能以此从曹魏攫取战略物资,还算有些手段的曹叡也不会禁止大汉生产的纸张,甚至手抄本在曹魏境内的流通。

  而在物美价廉的纸张大量倾销的冲击下,相对于整个天下多如过江之鲫的求取廉价知识的人,还有借此敛财的人来说,所谓世家大族的力量又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刘禅这一次巡行冯翊诸县,带回来的东西,不止诸县方物,也不止是能够削斩学阀、门阀命脉的适合书写且能大量生产的纸张。

  还有于他这大汉天子而言更加宝贵的东西,存在另外两个箱子里,也存在于他的血肉记忆里。

  赵广、关兴得到天子之命,将剩下两个箱子搬到了正堂偏席,而后打开箱子。

  箱子里近百卷简牍,被二人一一捡拾出来,堆到了几张几案之上。

  刘禅捡起一份编号为壹的简牍,递给丞相,道:

  “相父,这些是我这一个多月来巡行冯翊诸县的成果。”

  丞相听到刘禅此言,当即神色认真地从刘禅手中接过简牍,展开,其后一丝不苟地看了起来。

  却见最右边一枚简牍写着:

  《左冯翊辖县黎庶民生暨豪强势要考》。

  丞相对天子的笔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从笔迹赫然可以看出,这份对冯翊诸县的考察报告,是天子亲自提笔写就。

  丞相有些惊讶,又饶有兴致地看了那位大汉天子一眼,伴随着嘴角泛起的笑意继续往下看去。

  『若将方今天下比作一树,则世族为盖,豪强为干,黎庶为本。』

  『曹魏治国,乃自上而下,本末倒悬,以世族为本,控扼天下豪强黎庶。』

  『然而,世族本如盖耳,若无豪强为之干,黎庶为之本,替其汲取水土养份,则必有亡日。』

  『是故,大汉治国,当反其道而为之。』

  『须得自下而上,坚持以天下黎庶为本,佐以心存王室之豪强为干,截取如盖世族之养分,则以世族为根本的曹魏必有亡日。』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简牍的卷首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点出了天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以《荀子·王制》古训为纲,申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至理。

  丞相、董允、费祎,乃至诸葛乔、霍弋两个小子,在看完卷首这一段文字后,便已经全部入了神,进入了状态。

  丞相肃然落座,将简牍郑重置于几案中央。

首节 上一节 282/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