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393节
这席是他吃过最闹心的一次。
~
终于结束了。
宫门口,李青仰脸望天,突然有种解脱的感觉,这吃席都快吃成上刑了。
“李先生留步。”
一道声音在背后响起。
不是……还来?
李青真的要遭不住了,回过头,不禁松了口气,笑道:“原来是杨总督,何事啊?”
“边走边说吧。”杨一清走上前,低声道,“皇上说京卫武学不日开启,后续还有动作,让先生同我讲一下。”
李青微微点头,道:“去我那儿吧。”
两人并肩而行,一路出了宫城,这才打开话匣子。
“杨总督可知京察?”
“京察……”杨一清滞了下,惊道,“京卫武学之后,要开启京察?”
李青颔首,笑道:“杨总督稍安勿躁,之所以搞京察,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京卫武学……”
他一边解释用意,以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一边帮小皇帝拉拢人心,道:
“其实这件事本不用杨总督你在朝堂冲锋陷阵,因为京察的推行阻力并不大,甚至,六部九卿们乐得如此。皇上之所以用你,其实也是为你着想,想让你在庙堂积累一些人缘,亦或说他日立足朝堂的资本……”
杨一清跟李东阳是同时期的人物,能一路做到这么高位子又岂是浪得虚名,不用李青多费口舌,他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皇上的意思是,让我第一时间站出来鼎力支持,然后,再把京察往地方上带,以便为京官们谋取利益,进而让我获得衮衮诸公好感?”
“不错。”李青含笑点头。
这样的事朱厚照直接说出来,远没有侧面从李青这里告知更能打动人,如此,则显得小皇帝更加用心良苦。
杨一清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具体实施步骤如何进行?”
李青幽幽道:“京察瞄准地方,不是皇帝的意思,是百官激烈争取之下,皇上迫不得已而为之,杨总督是聪明人,当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吧?”
杨一清一滞,轻轻点头:“明白。”
轻易获得,跟历经磨难得到,收获感、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且直接施恩并不会让人感恩戴德,甚至反而让人觉得……要少了。
“这是皇上的意思,还是李先生的主张?”杨一清问。
“这重要吗?”
“很重要!”杨一清沉声说,“若是皇上的主张,则我大明必将升华辉煌;若是先生谏策,则我亦要如李大学士,王尚书那般,力留你了。”
李青笑笑,道:“是皇上的主张。”
杨一清紧紧盯着李青,半晌,轻轻摇头:“我不信!”
“那你还问我做甚!!”李青罕见破防,少有的,情绪波动剧烈。
吃席期间,王华化身喷子,在道德制高点对李青一顿输出,又被杨一清搞这出,他哪里还能心平气和。
李青呼出一口抑郁之气,沉静道:“皇上如此安排,就是为了他日召你入朝做铺垫,有你这样的实干家,有杨廷和那样的政治家,有王华那样的道德君子……,有我没我区别不大。”
“庙堂没那么小,容得下先生你。”杨一清说道:“先生如此大才,弃之于野,实在可惜。”
李青轻笑:“庙堂是大,人心却小。”
…
第51章 京察出,群臣急
小院儿,
两人谈论完京卫武学,京察事宜,转而把重心放在了募兵制上面。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目的还是在提高明军战斗力上,而募兵制的试点推行,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甚至,在现阶段,它的优先级排在第一位。
逐渐释放朝廷恩典,以怀柔方式缓步清理冗员,稳中求进的除弊革新……
李青在大局上的谋略无与伦比,杨一清又是实干派,二人可谓是将相和,越聊越投机。
不知不觉间,已日落西山。
杨一清仍是意犹未尽,道:“先生默默做了这么多,这些又都是你的主张,好不容易有个缓和关系的机会,何以……便宜我呢?”
“在我看来,这对你很不公平。”杨一清说。
他不想拾人牙慧,亦为李青感到委屈。
李青却不甚在意,笑道:“我不追求这个,不然,又岂会惹人厌?”
杨一清默然,叹道:“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大明的问题,是衮衮诸公有问题。”
他知道,他明白,他更清楚……没人会感谢李青。
哪怕大家都心知肚明!
杨一清满心惋惜,道:“庙堂少了先生你,当真是少了一大风流啊!”
李青只是道:“大明很大,世界更大。”
杨一清只当他是对朝廷失望,对满朝公卿失望,有心劝上两句,却又无从说起。
末了,道:“这谏策出自先生之手,我岂能鸠占鹊巢?”
“言重了。”李青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从大局来看这样最划算,我在这待不了太久,如此……顶多算个顺水人情罢了,都是为了社稷,你又何须矫情?”
杨一清默然。
李青正色道:“延绥是第一试点,若能顺利开展,往后以点带面就容易多了,你的责任很大。”
“这你放心,我有把握!”杨一清道,“快则两三年,慢则五年,我定能让辖下的大明军队再现辉煌。”
“如此,就有劳杨总督了。”李青道,“未来,皇上定会召你进京,以现有的政治格局来看,相较六部,内阁会是更好的去处,你可愿入阁?”
“……”杨一清有些无语,苦笑道:“怎么把球踢给我了?”
李青脸上一热,不由又想起宴席上王华噎他的话了,好在,他脸皮够厚,己不欲,却施于人。
李青道:“你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员,科甲出身。我这只是野路子,不过是空有理论罢了,哪能跟你比?”
“……你不用往我脸上贴金。”杨一清好笑摇头,沉吟了下,道:“国家需要,皇上有召,我虽不再年轻,却也不敢爱惜自己。”
闻言,李青放松下来。
小皇帝在往正道走,募兵制,京卫武学,京察……,制度上也没什么遗漏,又有杨一清,杨廷和,王华这些能做实事,想做实事,忠君爱国之人,他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先生还能待多久?”
“大概两年左右。”
“那下次来,可就见不到了。”杨一清黯然又可惜,道:“其实,功名亦可恩荫,皇上赐你个同进士出身也就一句话的事……”
“我志不在此。”李青含笑打断,道,“不用再劝了。”
杨一清无奈,起身道:“杨某告辞。”
“慢走。”
…
次日,奉天殿。
群臣早早来到朝堂,然后……等啊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天微微亮到红日东升……直到辰时初,都快下朝的时候,朱厚照才姗姗迟来。
(_ _)( - . - )(~O~)……( - . - )
朱厚照一副没睡醒的模样,踩着玉阶走到龙椅前坐了,一脸惺忪的望着群臣。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
“众卿平身。”朱厚照懒懒讲着套话。
“谢皇上。”群臣起身,各自回班,意外的没有不快神色,就连礼部尚书王华,都没说“皇上要勤于朝政”之类的话。
年轻小伙又逢新婚燕尔,少年哪能不风流,且早日诞下国本,有利于江山社稷。
况且,这只是新婚第一天,又不是整日如此。
群臣并非没有丁点雅量。
朱厚照懒懒道:“诸卿有本奏没有啊?”
“臣有本奏。”杨一清第一个站了出来。
见状,本来还等着皇帝“无本退朝”的人,投向杨一清的眼神也不善起来,大佬们则是暗暗打起小心,谨慎地盯着杨一清。
“准奏。”
“请皇上开京察,清明吏治!”杨一清在边镇待久了,也没什么弯弯绕,上来就是重点。
朱厚照一副意兴阑珊模样,好似都忘了啥是京察了,疑惑道:
“什么京察?”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