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500节
大明太大了,封建君主制度也存在太久了,诚然,这种制度仍远远领先于海外诸国,可推动大变革的难度也变得很大。
因为大明是有序的,而海外诸国大多是无序的,混乱往往更有利于推动变革。
当然,靠混乱推动变革的代价也很大。
李青不想走那条路,不想经历山河崩碎再破而后立,不过……他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
全球经济已启动,只要运作得当,大明会以平稳的方式过渡到下一阶段,且在过渡的过程中,还能一直保持领先姿态……
“李先生。”
李青脚步顿了下,扭头看了眼,轻笑道:“是杨大学士啊,边走边聊吧。”
杨一清走上前来,与他并肩而行,“此战之后,边关至少安稳二十年,皇上虽冒险了些,结果却是极好的。”
杨一清面露欣然,道:“中原王朝之患多自北方来,眼下北方不仅威胁不到大明,就连侵扰都做不到,你我能在这个岁数看到这一幕,实乃一大幸事啊!”
“呵呵……听你这话意思,想告老还乡?”
“是有这个打算。”杨一清颔首,“政治上我不如杨廷和,也不喜欢官僚主义那一套,我这个岁数也该退休了,打算过两天舒心日子。”
“可惜了。”
“先生不进入官场,才是可惜。”杨一清道。
李青苦笑轻叹:“其实啊,我一直没有置身事外过。”
杨一清:“?”
“呵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嘛。”李青说道,“进不进官场,跟做不做事没有绝对关系。”
杨一清不认同,不过也没有再劝,都劝那么多次了,若能成早就成了。
“本官要回京师了。”杨一清道,“皇帝离京过久终不利于朝政,皇上最听先生的劝,还望早日劝得他回京才好。”
李青含笑点头:“放心,不会太久的,可这一时半会儿……我也没办法让他回去。”
其实有办法,硬绑回去就是了,只是李青觉得于朱厚照来说,有些残忍了。
小皇帝确是苦楚,难得出来一次,让他放松一下也好,不然,那颗躁动的心会一直躁动下去。
“好吧…。”杨一清苦笑笑,“但愿他别越玩越疯才好。”
“有我看着呢,不必过于担心。”李青宽慰,继而问,“对了,士卒们的伤残安置问题,皇上可有与你说?”
“嗯,这个设想不错,是先生提出来的吧?”
李青不置可否,问:“你可有具体细化的建议?”
“先生可与皇上、王总兵详谈。”杨一清沉吟道,“我对大同并不算熟悉,具体如何规划、安排,王总兵最有发言权。我现在是内阁大学士,可不是边镇总兵,不宜过于插手军务。”
“嗯,也好。”
又走了一阵儿,杨一清有些忸怩的说:“先生,可否帮我个忙?”
“你说。”李青微笑点头。
“待皇上回京,我就要递交辞呈了,你能不能帮忙说两句话,让他痛快批了?”
李青笑容一敛,点头变摇头:“不能!
帮不了一点儿,我现在可不是太子太师了,你们君臣之间的事,你们自己解决,别找我!”
不是…,这么干脆的吗?刚还一副和和气气,你这人变脸也太快了吧?还有,你说话是真难听啊……杨一清闷闷道:
“先生可想知道京中动向?”
杨一清提醒:“接下来可是会有大动作,你真不想知道?”
“不想!”李青摇头:想知道我直接问皇帝就是了,要你说?
杨一清:“……”
第143章 兴尽,返京
~
“杨一清说京师有大动作,什么大动作?”李青进来就问,全然忘了刚才还揍人家来着。
朱厚照:“其实也没什么,准备清理一下司礼监。”
“那确实是个大动作……”李青问,“可有把握?”
“……不是,你是有多瞧不起我啊?”朱厚照郁闷道,“你以为大明的太监能翻天?”
李青瞪眼:“我是说别因为清理司礼监影响到朝政,太监这个团体,并非一无是处。”
“这个我当然清楚,放心吧,下家都找好了,出不了乱子。”朱厚照说。
“哪个?”
“张永!”
“……就因为他陪你偷跑?”李青无语,“你这也太随便了吧?”
朱厚照摇头,道:“跟这个关系不大,我有我的考量,总之……你放心就是,整个文官集团我都能硬顶,还管不了太监了?”
这倒是真的,大明的太监是真不行,根本支棱不起来。
九千岁那般蛮横,崇祯还不是说砍就砍?
何况,这还是朱厚照亲手扶持起来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那个刘瑾吧?”
“嗯,你和他有旧?”
“算不上,只是当初有过几面之缘……”李青沉吟道,“直接砍了,还是徒刑流放?”
“暂时没想好,现在说这个尚早,得看事态发酵到何种程度。”朱厚照说道,“刘瑾还是为我做了些事的,哎,能不杀尽量不杀吧……”
李青皱起眉,怀疑道:“你该不是为了平息群臣的怒火,故才拿刘瑾开刀吧?”
“我有那般没品吗?”朱厚照哼道,“刘瑾过于专权跋扈了,诸多事上都拎不清,且也着实贪婪……当然,朕并非是单纯的搞他,说起来也是试探,倘若我不在的日子他循规蹈矩,而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损公肥私,我自不会动他。”
李青白眼道:“你不给他鸡毛,他怎么当令箭使?”
“嘿?过分了啊!”朱厚照不爽,“这要换旁人这样说,最轻也是一顿廷杖外加牢饭!对皇帝要有敬畏心,要……哎哎哎,我话还没说完呢。”
~
次日。
杨一清、张永踏上返京之路。
临行前,李青也露面送了,不过老杨头不领情,都不稀得瞅他一眼。
李青不禁火大:笑话!拿钱我都不办事,我一个子儿都没拿你的,你凭啥让我给你办事?
倒是张永,虽说在李青这儿没少受欺负,态度上却是一如既往地和气,说了一些场面话之后才翻身上马。
目送二人远去,李青道:“杨一清是国之重臣,需多多倚重。”
“嗯。”朱厚照伸了个懒腰,道,“休息得差不多了,开始干活吧?”
“伤残士卒的安置事宜?”
“是的。”朱厚照叹道,“战争真的过于残酷了,经此一战,我感触良多啊……”
李青欣慰一笑:“你能如此,这一趟就不算白来。”
“本来就没白来好不,如此战果,足以证明!”朱厚照不满道,“说些好听话能要了你的命怎地?就看不惯你这姿态……”
李青左右瞧了瞧,护卫就在不远处,不由暗叹:是他们救了你!
…
经统计,因战斗致伤致残者,总数多达四千余人,包括宣府、延绥、辽东的援军。
朱厚照让他们都留在了大同,以便统一安置。
大同是九边重镇,可也不需要这么多人来维护、保养各种器械,再说,这方面的事都有人在做了,可以安排一些人进入,却安排不了太多。
一个萝卜一个坑,为了安置这些人,将其他人挤走,只怕也会平生事端。
李青、朱厚照、王勋经过商议,决定采用以工代养的方式。
在王勋的建议下,朱厚照拍板建瓷窑。
都是大老粗,织造类的活计他们做不来,瓷窑就相对简单许多,除了关键步骤需要老师傅,如淘土,分割瓷泥……这些简单类的工序,经过培训的士卒们完全可以胜任。
当然,除了工钱之外,还有额外补助。
李青还给这补助起了个名字——恩养金。
接下来,就是选场地、建瓷窑,招技术型人才……
在李青的建议下,瓷窑建在了军区附近。
大同驻军这么多,瓷窑建起来自然快,才半月光景,就给建的差不多了。
官窑老师傅还没到,迫不及待的朱厚照便让代王先找来一些老师傅,不为别的,他先过过瘾。
代王自然不敢忤逆,很快就把人送来了,只求皇帝赶紧走人,别在大同溜达了,他害怕……
数日后,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