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896节

朱厚熜缓缓合上,嘴里喃喃重复着:“杨慎啊杨慎……”

对这对父子的恼恨,时至如今,仍是不减分毫,朱厚熜可太气了。

一个杨廷和让他近乎卑躬屈膝,一个杨慎搞得他灰头土脸,每每思及,都恨不得对其再行廷杖之刑……

可如今,非但不能打,还要再升杨慎的官儿。

哪里能心平气和?

奈何,这杨慎确极具政治眼光,疏中所奏,与他的忧虑不谋而合,并且还给了行之有效应对之法。

再加上李青的‘举荐’,朱厚熜再恼,也不得不用。

朱厚熜捏了捏眉心,自语道:“就……先升任宁波知府吧。”

今年的春寒,让他起了忧患意识,再不敢对未来盲目乐观。哪怕府库殷实,哪怕时下粮食仍有盈余。

诚然,易经有否极泰来的说法,且李青也说过同样的论调,可这个‘否’会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

真若出现冰封千里,且维持多年的情况,眼下的繁荣景象,必将倾覆。

朱厚熜犯愁……

愁了半天的他,突然又是一笑,笑意发苦,自嘲道:“兴许到不了那时候,你就天命尽了……长生啊长生……你李青真想我长生吗?”

如今的他,仍春秋鼎盛,精力十足,体态康健,可还是没办法如李青那般,保持容颜不改。

若是等老透了才能长生,只吊着一口气的长生,又有何用?

离不惑之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的朱厚熜,已然有了危机感、紧迫感。

可当初红了脸之后,李青便说不再让他见到他,数年过去,还真是再没见到。

那次假扮太宗吓唬他,算不得相见,因为他当时根本不敢抬头去瞧。

“保守估计都两百岁的人了,咋就……不能让让朕呢?”朱厚熜气苦,抱怨道,“朕不勤于政务?朕没大力普及教育吗?朕没按照你的要求,稳步融合草原吗?……”

不知何时,黄锦走进来,待他发完牢骚,轻声提醒道:

“皇上,您才是大明皇帝啊。”

朱厚熜一滞,苦闷无言。

良久……

“从一开始,李青就瞧不起朕,武宗那般肆意胡来,也不见他如何,到了朕……不就是因为朕世子出身吗!?”朱厚熜气郁找补。

黄锦挠挠头,讪笑道:“皇上您又不知道武宗的遭遇,怎就断定武宗没受他欺负呢?”

“朕……”

黄锦又说:“太祖都提剑砍他,还被记载进了实录中,足以说明太祖也曾多次被他气得不行,真不是针对您,李青他一直都这么没品。”

“太没品了!”朱厚熜咬牙切齿地强调,“不是一般的没品。”

黄锦讪笑点头,安慰道:“李青说过,他对皇上您够好了,其实,奴婢也这样觉得,别的不说……最起码,能让他炼丹的大明皇帝,也就皇上您一个了。”

见主子还欲再辩,黄锦补充:“甭管他出于什么心理,您就说炼没炼吧?”

朱厚熜:“……”

“不错,朕算是享受到独一份的殊荣了,可……”朱厚熜郁闷道,“其他就不说了,你可见他真有让朕长生的打算?”

黄锦沉吟了下,说道:

“首先,长生太过虚无缥缈,这话李青也曾多次向您明言;其次,奴婢是陪着主子长大的,记得主子幼时、少时,身子骨并不好,甚至称得上体弱多病,可如今呢?皇上体态康健,过了而立之年,仍春秋鼎盛,不惧寒暑……皇上,真不是奴婢为李青说话,他是没品,可对您……至少没那么没品。”

“……你中了他的邪怎地?”

“嘿嘿……奴婢没有中邪,奴婢看似在为李青说好话,实际上是为了主子好。”黄锦嬉皮笑脸。

朱厚熜“呵”了下,饶有兴致的问:

“你倒是说说,咋个就为朕好了?”

“皇上气李青,可只能气着自己,根本气不着李青。”黄锦嘿嘿笑道,“其实,换之任何人都一样,对别人的恼恨,都是在惩罚自己。就……比如杨慎。”

朱厚熜竟无言以对。

半晌,摇头笑骂:“什么乱七八糟的,狗屁不通!”

黄锦挠头干笑……

见皇上果然不气郁了,他心里也开心,笑呵呵道:“奴婢也不知道皇上在忧虑什么,可在奴婢看来,没什么可忧虑的。”

“还没说你胖呢,咋还喘上了?”朱厚熜一脸无语,不过,被黄锦这一番开导,他心情确好转了不少,“哼哼,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那是,那是……”黄锦干笑道,“皇上心如天高,奴婢哪里及得上万一,奴婢只是觉着,与其对未来忧虑,不如做好当下;

比如加快燃料补给站啊,扶持煤炭开采啊,如今蒸汽船已然投入使用了,只是因为补给问题,才没有形成规模,李家,包括诸多大富,都在积极推广,朝廷……”

突然觉得话说得逾矩了,黄锦悻悻停下,转而道,“奴婢也就一说。”

朱厚熜白了他一眼,哼道:

“这还用你说,朕不知如此带来的好处?早在开春时,朕就拨付了几笔款项,用于龙江船厂造船,燃料补给站加速建设,以及煤炭开采……呵,等你献策,黄花菜都凉了。”

黄锦忙恭维:“皇上圣明,奴婢愚钝。”

朱厚熜却是又郁闷起来,骂道:“娘的,这钱花的也太多了,如今别说盈余了,收入都顾不住支出了……”

这是实话!

哪怕一遍遍告诉自己,时下的投资终会兑现更大的回报,朱厚熜仍是心疼的不行。

倒不能全怪朱厚熜小气,眼瞅着金山、银山逐渐缩水,换谁当家也心疼。

瞅了眼被雪映的亮白的纸窗,朱厚熜又是一叹:“话说,开春都这么久了,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第305章 赤字

春寒持续到春末,才有所缓和,立夏之后,逐渐回暖,直至五月中旬,才有了燥热之感。

今年的麦子收成,相较去年减产近三成,好在永乐豆没多大影响,且此种现象也就山河四省比较普遍,其余地界儿并不普遍。

幸赖,百姓普遍有备荒意识,加之朝廷根据‘实际情况’,施行了减税、免税政策,并未造成流民流窜情况。

一下子或减或免四个大省的田赋,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个州县,这让朱厚熜多少有些郁闷。

财政收入缩水,财政支出却在扩大,收支越发不均衡……

国帑有金山银山不假,可如此情况,与坐吃山空何异?

朱厚熜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鬼知道今年这气象,明年会不会再来一出?甚至后年、大后年……

熟读实录的朱厚熜可是知道,大明财政状况虽一直没出过大问题,可也不见得有多好。

太祖一朝的财政盈余,建文初上位就挥霍了小半,后又发生靖难之役……叔侄俩一通闹,直接把太祖留下的家底儿败光了。

严格来说……当时就赤字了。

(古代朝廷制定财政预算账册:以红色字体代表支出,以黑色字体代表收入,即,朱出黑入。当支出大于收入,便以‘赤字’表述。)

之所以不明显,是因为宝钞的超发,暂时性地掩盖了赤字的事实。

靖难过后……

更为恐怖!

永乐大帝花起钱来,即便放眼历史长河,那也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疏通运河,迁都顺天,南征交趾,北伐草原,六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

精力旺盛的老祖宗那叫一个……精力旺盛。

而且,永乐朝的战争,可真没有小打小闹过,打安南也好,征漠北也罢,出手就是数十万。

即便在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加持下,大明财政依旧扛不住,赤字越来越大……直到仁宗上位,才总算勉强稳住了颓势。

之后又有宣宗十年的休养生息,积弊才没有得到爆发,大明财政逐渐走向健康……

可饶是如此,大明仍有大量的隐形赤字。

诚然,单从账面上看,永乐一朝并没造成什么赤字,府库有粮,百姓生活也勉强过得去;

可实际上,这是用宝钞恐怖的贬值,甚至几乎失去信用换来的。

英宗上位前期因过于年幼,加之张太皇太后不敢与官绅撕破脸,以致于海上贸易利润被官绅瓜分,几乎停摆,之后又有麓川之战……

幸赖,李青强势回归之后,助英宗收回了海上贸易的大权,后又经过一系列扶持工商业的措施,彻底扭转了过来。

可维持许久的麓川之战,以及财政盈余之后的还债,之后英宗又亲征……

到了中宗接班时,实际上也还是不富裕。

当然了,若不还债的话,倒也称得上小富了。

可随之而来,又是大规模的挽回大明宝钞信用……

中宗一度从‘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到‘不够花,真的不够花’。

终其一朝,几乎都在还债,还从太祖朝就开始欠下的隐性债务,甚至蔓延到了宪宗初期,才彻底结束……

首节 上一节 1896/2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