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2164节
好在元宵节前,基本也没什么重大事务,且受年味儿感染,大家都还算心平气和,并没有上来就开火……
朱载坖听了高拱的建议,也做出了适当的转变,不再屡屡给父皇上眼药。
朱厚熜只当是儿子开窍了,本就还算不错的心情更好了些。
悠闲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眨眼,就到了吃元宵的日子,大明这座庞大的机器,也全面恢复了运转。
朝堂之上,再次热闹起来。
讨论的核心还是一个字——钱!
这一次,朱厚熜没有再打嘴炮,拿出了真金白银。
内帑本来就只剩下百余万两了,幸好有出售蒸汽船的款项补充,以及朱家人的‘仗义援手’,内帑财富一下子达到了七百万两之多。
再加上宝钞的适当超发……
可支配数额,高达近千万之多。
这一来,上半年的支出算是有着落了。
与此同时,以工代赈正式步入正轨,开荒的开荒,种树的种树,长江黄河两岸的清淤修堤……全面开展。
紧接着,交趾、满剌加的粮食,陆续抵达南直隶。
朱厚熜直接令杨慎统一调度,积极投入以工代赈的进程中……
总体来说,大明还是一切向好,根本不似要出现财政危机的样子。
渐渐地,群臣不得不相信,皇帝好像真没打嘴炮。
该花的钱一文不少花,都这会儿了,学塾的建立还在继续……
皇帝太淡定了。
淡定到让群臣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同时,心中也愈发不忿,皇帝御极三十余年来,到底藏了多少小金库啊?
二月初,严寒逐渐淡去,春暖缓缓到来。
朱厚熜终于有了大动作。
——给资本松绑!
准许商会成员在藩属国进行适当的投资,不过,谨慎又贪婪的朱厚熜口子开的并不大,只开启了两项:种桑、养蚕。
可即便如此,也让诸多大富垂涎欲滴。
大明气候恶劣,导致生丝的成本价逐渐走高,大明的人工成本也要高于海外不少,如若可以在海外种桑、养蚕,那生丝价格起码能低上一倍。
不仅成本价低了,而且还能扩产,更高效的去赚取西方诸国的银子。
消息一经传出,诸多大富立时就坐不住了。
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一个悲催又无奈的事实。
——自己不是大明商会的成员了。
事实上,大明商会一个成员都没有,所有人都随着李家撤了资。
如今政策出来了,他们却没有了享受的资格。
一个个大腿都拍肿了,一边悔不当初,一边埋怨李信。
你说你一个武将,跨什么行,做什么生意啊?
这下好了,把俺们全带沟里去了。
众大富气愤的同时,也不免怀疑,皇帝莫不是恶趣味上来了,故意拿人开涮的吧?
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并非如此。
因为李家有了动作。
永青侯李信做生意不行,脸皮却着实够厚,一听说朝廷新政,立即哼哧哼哧的准备上海量银两,浩浩荡荡地赶赴京师。
主打一个投资海外什么的无所谓,主要是想加入商会了。
保定府沈家与李家上的生意往来最为密切,听说了李家如此,立即有样学样,一口气准备了六百万两银子,火速赶赴京师。
由于占了地利,沈家比李家到的还早。
就这,还怕朝廷不收呢。
经上次撤资一事,朝廷的信誉算是彻底立住了,再加上这诱惑实在是太大,根本无法拒绝。
李家阵仗实在太大,刚出金陵没多久,就传播开来,随后又听说保定府的沈家更是近水楼台……这谁还能坐得住?
一个个的立即活动起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巨富数百万……
个个争前恐后,生怕去晚了,朝廷就不收了。
毕竟,朝廷也不差钱儿,大地震如此惨烈,赈济力度如此之大,朝廷都没停了学塾建设,据闻,就连漠北的融合事宜,都没受丁点影响。
朝廷真要是没钱了,皇帝会如此大手大脚?
根本不可能!
众所周知,穷人是借不到钱的,而不缺钱的人,反而会被人上赶着送钱。
时下就是如此。
朱厚熜的淡定和从容,以及不间断的大手脚,让群臣都拿捏不准朝廷真实的财政状况,地方大富又岂会去往朝廷没钱上面想?
……
消息传至甘.肃,李青长长松了一口气。
虽然早就有所预料,可没落实前心中难免忧虑,这下算是再也不用担心财政问题了。
不过投资海外一事,却令李青有些不是滋味儿。
第527章 吃多了,就会了
李时珍见他一会儿嘴角上扬,一会儿长吁短叹,好奇问道:
“怎么了?”
“也没什么,我就是有点……贪心。”李青苦笑说。
其实,松绑资本也在李青的计划中,本是想着不得已的时候再用,不想,朱厚熜用的这么果决……
李青不禁暗道:老朱家的人,好像也就一个朱厚照对这方面有些造诣,这事儿……是朱厚熜想出来的吗?
难道是本家李本?
嗯,李本确实有点东西,不过,当不会想得这么深远……
思来想去,李青目标锁定在了李雪儿。
也只有她提出来,才最为合理。
李青有些无奈,也有些欣然,末了,自我安慰道:就当是万不得已了。
随着恶劣气候的持续,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平缓期,松绑资本这条路线,基本上是免不了的。
今日如此本也没什么,只不过,李青虽扶持了资本,却也对资本一直保持戒备,也深知资本的另一面,所以才这般拧巴。
这时,杨彩走来,拱手道:“侯爷,基本安排妥了,随时都能出发。”
李青收回思绪,问道:“三地知县如何?”
杨彩面色怪异,还是实话实说:“骂娘了,若非侯爷,下官非被他们活撕了不可。”
李时珍有些想笑,问:“杨知县素来不是吃亏的主儿,怎会如此好欺负?”
“嗨~谁让咱理亏呢。”杨彩干笑道,“一下子被挪走这么多人口,搁谁谁不急?换做是我……我也不痛快啊。”
李青无奈又好笑,只得说:“情势如此,只能苦一苦他们了。”
“是啊,这边虽不是地震中心地带,比华县好了不知多少,可终是遭到了大破坏,耕地根本没办法全面恢复,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如此也是为他们好。”杨彩捧哏,“真要说,华县人口都迁徙完了,下官也没说什么。”
李时珍:“……”
李青想了想,说道:“回头告诉他们一声,就说受灾之县过百,他们这就都算好了,朝廷之后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赋税标准,同时,也不会动摇他们的知县之职。”
“哎,是。”杨彩问道,“咱们何时出发?”
“三日后吧,虽然路程不算太远,可大多都算是拖家带口,养足了精神在赶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侯爷高见。”杨彩拍了记马屁,讪笑道,“敢问侯爷,下官要在新县待多久?”
“这个……”
李青沉吟了下,“实不相瞒,我之前是想给你谋个轻松,又相对自由的官职,不过嘛,现在有了新的想法,当然了,如何选择在你。”
“一,五品,去南直隶;二,同样是五品,去西域。”李青说道,“同样的五品,权重却是大大不同,上限更是有着云泥之别。”
“这……”
杨彩不禁迟疑。
李时珍打趣道:“怎么,杨知县还想一步进京,做个侍郎不成?”
“啊?不敢不敢……”杨彩连连摇头。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