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322节

“方宾呢?”

我哪儿知道,他又没跟我请假,嘶……李青忙道,“皇上,此人怕不是畏罪潜逃了吧?”

“逃?”朱棣笑了,“朕倒要看看,他能逃哪儿去。”

“来人!”

……

连侍郎都落了马,群臣心惊胆战,生怕牵连到自己,暗暗祈祷。

这时,礼部尚书吕震开口了,“皇上,兵部右侍郎有重大嫌疑,兵部尚书难辞其咎。”

他撅着屁股,看向李青,“李尚书,你的下属干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你就没有想说的吗?”

李青深深望了他一眼,拱手道:“皇上,臣御下不严,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你的确有罪。”朱棣脸色阴沉,“罚俸半年!”

他倒不是怀疑李青,李青是什么人,他再清楚不过,且,大孙子已经说了详情,之所以能抓到纵火犯,是因为李青打了招呼。

但兵部侍郎牵扯其中,李青这个兵部尚书难辞其咎,御下不严也是罪,尤其是火烧三大殿,这样的大罪,罚俸半年算轻的了。

吕震见祸水没能东引,心下有些遗憾,却也不敢再说什么。

这个时候,说太多也没好处,容易引起帝王猜忌。

但李青可不是吃亏的主,这厮一句话,自己大半年的工资就没了,他会善罢甘休?

娘的,不让我好过,你他娘也别想好过……李青拱手道,“皇上,据臣所知,方宾和吕尚书素来交好。”

朱棣看向吕震,吕震脸当时就白了。

“皇上,他含血喷人。”吕震声调拔高,带着惊骇的颤音儿,好似哭腔,“臣冤枉啊,官场之上,同僚之间,场面礼节能说明什么?

若平时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就算交好的话,那在这大殿上的所有官员,都和方宾交好。”

他这话没毛病,官场讲的就是个人情世故,但坏就坏在他情绪太激动了。

那惊颤的语调,煞白的脸色,让朱棣不得不对他产生一丝怀疑。

不过,到底是一部尚书,朱棣也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其问罪。

“众卿稍安勿躁,等方宾来了,一切自会水落石出。”

很快,早朝时间就过去了,但朱棣不说散朝,群臣也没人敢吭声,一个个跪得腰酸腿麻,苦不堪言。

又过了一刻钟,前去抓捕方宾锦衣卫千户返回,不过却是两手空空。

“人呢?”

“回皇上,方宾他……”

“跑了?”

“不是……”锦衣千户回道,“他上吊自尽了,臣赶到时,人都凉了。”

死了……朱棣眼睛眯了起来,杀气腾腾道:“尸体呢?”

“在殿外。”

朱棣深吸一口气,淡淡道:“众卿平身,随朕来。”

少顷,殿内百官来到殿外,看到了舌头伸老长,死状凄惨的方宾。

朱棣探手摸了摸,果然已经凉透了。

“畏罪自杀?”朱棣笑了,“真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来人,将他吊起来,鞭尸!”朱棣冷冷扫视群臣,“好好看着。”

不多时,死去的方宾就被吊了起来,尸体被带铁刺的鞭子狠狠抽着,大内侍卫轮番上阵,只小半时辰就没了人形。

最后,尸体被抽断成了两截,群臣看得面无人色。

朱棣语调幽冷:“传谕:兵部右侍郎方宾谋反,诛九族!

从犯户部主事箫仪凌迟,夷三族!

从犯锦衣百户汪强,夷三族!

从犯锦衣百户刘刚、李海,鞭尸,夷三族!”

最后,又加了句:“明正典刑,邀百姓来看。”

……

下达完圣喻,朱棣瞥了眼噤若寒蝉的群臣,淡淡道:“为杜绝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外臣徇情;朕决定,即日起,组建东辑事厂,设内臣提督;

锦衣卫指挥使,东厂提督控制之彼此,内外相制……”

这一来,百官除锦衣卫外,又多了一道监视。

群臣心里苦,但群臣不敢说。

这个节骨眼儿上,谁也不敢触皇帝霉头。

朱棣设立东辑事厂,是因为锦衣卫已经不能让他全权信任了,锦衣卫都不能信,还有什么人可信?

答案是太监!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他们的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只能忠于皇帝。

不管他们有再大的权势,离开皇帝屁也不是。

“散朝!”朱棣一甩袍袖,不理会群臣作何感想,愤愤离去。

群臣满心悲催,却无可奈何。

……

李青唏嘘不已,历史再次上演,东厂这个机构到底还是设立了。

明朝的著名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都是东厂厂公,这个机构可谓臭名昭著。

不过,就眼下而言,朱棣设立东厂也无可厚非。

迁都、下西洋、摊丁入亩一系列举措,严重伤害了官绅利益,连皇宫三大殿都敢烧,再不压制,只怕会出现更大的乱子。

只不过,利益团体一旦形成,再想撤去就难了。

第101章 大明有钱了

东辑事厂组建速度超乎预料的快,只两日功夫,便定下了骨干人员。

当然,主要是骨干不多,提督一名,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司房……若干名,总共不到五十人。

不过他们的权力可不小,缉查、抓人,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并且,锦衣卫审讯,他们有旁听之权。

这一来,锦衣卫的权势大幅度缩水,行使权力也有了掣肘。

东辑事厂提督也是燕王府出身,正是站班太监小林子,他资历不如三宝,但胜在年轻,才三十多岁,这个年纪对太监来说,正值当年。

——太监普遍都很能活!

三宝珠玉在前,小林子也希望像三宝那样,闯出一番事业出来。

自从三宝下西洋,他就成了所有太监的偶像,平日太监们提到三宝,腰杆都挺直了几分,就出了这么一号人物,他们相当维护精神领袖。

太监自卑,裤裆里少了一嘟噜,自觉矮人一截儿,如今机会来了,自然要好好表现一把。

朱棣知道锦衣卫树大根深,想靠这几十人和锦衣卫分庭抗礼,根本不可能,所以,对东辑事厂相当扶持。

在东安门北侧给他们划了办公场所,另,又额外拨了五万两银子,令其招募人手。

该说不说,这些太监虽然没啥文化,但办事能力并不差,工作积极性那叫一个高。

这天,李青随朱棣来到东厂查看进度,不由大感诧异。

不到半月时间,就招收了八百余番役,且个个威猛高大,厂子办得挺像那么回事儿。

唯一让李青不爽的是,东厂衙门大堂,供奉着岳飞画像。

就……离谱!

武穆在天有灵,若是看到这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李青忍不住问:“公公,为何要悬挂岳武穆的画像啊?”

“呃呵呵……”小林子笑道,“咱家也没多大本事,对皇上就是一个‘忠’字,岳武穆他老人家最是忠君,咱家就佩服他。”

朱棣听了解释,神色从疑惑变为满意。

李青摸了摸鼻子,也不好说什么。

……

出了东厂,朱棣吁了口气,笑道:“看到了吗?”

“什么?”

“太监并非一无是处。”朱棣道,“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机会,谁也不比谁差多少;

都是人,不是读了些书,就一定能力出众,高人一等。”

李青点头,对此深有体会。

连他这个后世最普通的应届毕业生,都能封侯,成为一部尚书。

首节 上一节 322/2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