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治世 第4节
“对,就是那种东西,也叫地瓜。”赵岩不由大喜,问道:“你见过?”
“小时候跟老爷在漳浦时见过,那东西在福建很多,以前有任巡抚推广过那东西。一般都是穷人家才吃的,有的也把那东西拿来喂猪。”赵全以前是赵岩他那便宜老子的书童,也是从漳浦那过来的。
“好,派几个人去福建,尽快把地瓜弄回来。”赵岩点了点头,笑道:“这地瓜亩产几千斤,种上一亩就顶十几二十亩的小麦,现在各地灾荒不断,我们只要多种地瓜,就不用怕被饿死,而且卖粮食的话也能赚上一大笔银子。”
“这个……此事公子请慎重,前些年陕西官员就曾推广过地瓜,结果却引发民变……”赵全满头大汗的说道。
“无妨,我们又不是要推广到全山东。会引发民变也是因为百姓不了解地瓜的好处,我们先弄回来种在自己的地里,最起码粮食不用愁。”赵岩却是不知道这事,略微一想便知道了关节。
毕竟地瓜这东西进入中国不久,老百姓都不认识那东西,如果官方强制性的推广,自然会激起民变。
满清对百姓的压迫比明朝高出十倍不止,天下大乱之后,满清竟然还能收上比明朝还对的田赋,这就可以证明事实了。之所以能让老百姓在那样的压迫下没有大规模的反抗,主要还是这地瓜的功劳,康乾盛世,其实叫地瓜盛世更为合适,一个个百姓吃地瓜吃得面黄肌瘦……
“好,那老奴明天就派人启程去福建把地瓜寻来。”赵全点了点头,同意了下来。
“大概多久才能回来?”赵岩问道,“能不能赶在明年开春前?”
“公子放心,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让他们骑马去福建,也就大半个月的时间,最长也就三个月就可以返回。”赵全估计道。
“嗯!对了,还有几样东西,让他们顺便带些土豆、玉米和花生回来。”赵岩想了想,福建离山东那么远,跑一躺不如把能办的都办了。
“土豆玉米花生又是何物?”赵全不解,赵岩知道这些东西的叫法和后世的叫法不一样,于是细心的给赵全描述形态。
结果赵全都见过,并且明确知道哪个地区有,倒是省了很多功夫。赵全领了任务,跑去安排明天启程去福建办事的人手。
赵岩则在为如何能招募到人手来种田而苦恼。
自己那便宜母亲,此刻正在吃斋念佛,见他身体无恙,虽然忘记了一些东西,但智力并没有下降,一般的常识也没忘记,所以把把这摊子都丢给了他。
现在赵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应该说是很糟糕。
在黄县有几家店铺,也随着孔有德攻克黄县而破败,他那便宜父亲出事的时候带着银子到黄县做一桩大交易,连带赵家的银子也被叛军抢了去,现在手头只剩下一千多两银子。
一千多两银子要养一百多个家丁,外加上万斤麦子,也能凑合一阵,就是没办法招募流民。
要想招募到流民来当自己的劳动力,也需要银子去买粮食,否则家里的那点粮食支撑不住。
所以重点还是赚到银子。
赵岩倒是不是缺少赚银子的方法而苦恼,只是方法有许多,一时没什么头绪,不知道走哪条道来银子最快,他对古代的社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况,细微的印象还是很少!
第一卷:潜龙在渊 第三章:私盐生意
想了半天,赵岩只觉得造玻璃镜子应该最是暴利,如今的镜子还被意大利人垄断制造,大概再过个七八年,十几年后才被法国人窃取了制造工艺,又过了一段时间,玻璃镜子的工艺才世人皆知。
从西方到东方,显然有一段距离要走了,如果他把玻璃镜子弄出来,再弄一些严格的保密制度,垄断个几十年应该不是问题。
而且就算是镜子的制造工艺流传开,也无法与他相竞争才对。因为这年头的镜子用齐汞法制造,不仅不够明亮,而且耗时长,一块巴掌大的小镜子要弄上一个月。如果用镀银法的话,很方便,又无毒,且明亮。
再加上这年头还没有板块玻璃的出现,他完全可以用镜子的体积压倒欧洲的镜子,最起码也能独占亚洲市场。
制造玻璃他熟,在研究所有段时间专门给那猥琐博士做玻璃,那家伙不仅让他弄玻璃镜子,还让他做各种玻璃制品,还逼着他背了一本厚厚的《特种玻璃制造工艺》,当时没少嘀咕那家伙心理病态。
只是这原料一时间还没着落,石英砂应该不愁,在山东储量很多,长石也不愁,全国到处都是。
把材料找来,建个窑子就差不多了,退火工艺自己掌握的还算到家,带几个徒弟出来也算简单。
只是现在根基不稳,人不太容易控制住,好是自己动手吧!
想到就做,赵岩马上行动了起来。
一边让赵全出去派人出去找材料,一边拿出一些银子在后门的花园边建小窑子,赵全虽然不知道赵岩在干什么,但只以为是赵岩的一时兴起,弄些东西玩。
所以赵全也没在意,更没有去问,只是把人派出去找材料。他则忙着联络之前赵家的人脉关系,筹备着干一笔大买卖。
赵家现在银子不多,再不赚银子,这家业就要破败下去了,赵全觉得现在公子还记不起事情,自己应该挑这个担子。
这所谓的生意,就是贩卖私盐。
“全叔你带人去贩卖私盐?”赵岩听赵全的决定,不由大吃一惊,这贩卖私盐可是犯法的。
“老爷以前做的路子还在,做这生意倒也简单。”赵全点了点头说道,“现在唯有先赚些银子,然后到外地去买批粮食回来,这样就才能尽快把家中的田亩都种上庄稼。”
“好吧!那这次全叔你带人走一趟。”赵岩思忖了片刻点头答应,心中倒也是平复了下来。
贩卖私盐这东西,说危险也危险,说安全也安全。
危险是对于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来说,碰上盐运司的盐丁就完蛋,不但私盐被盐丁抢走不说,还要丢掉性命。
而对那些武装护送的队伍来说,官府是不敢去管的,都是听之任之。而且私盐在明朝中后期很普遍,淮盐的年产量将近十亿斤,超出盐引份额许多倍,这些余盐,都是私盐。
要知道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几乎达到了历代最低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不断,官军叛乱连连。
这都得从朱元璋说去,朱元璋出身贫寒,能体察平民之苦。为了自己建立的朝代能使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被官员欺压,在地方上打下税收定额,并规定官员不得下乡视察等等。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首先说税收,明朝的官员对收税很不上心,甚至不愿意多收税,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才设个关卡收点税,收到定额马上撤掉关卡。加上建国时打下的石碑,定额没有随着人口、耕地的增长而增加,几乎没变过。
“小时候跟老爷在漳浦时见过,那东西在福建很多,以前有任巡抚推广过那东西。一般都是穷人家才吃的,有的也把那东西拿来喂猪。”赵全以前是赵岩他那便宜老子的书童,也是从漳浦那过来的。
“好,派几个人去福建,尽快把地瓜弄回来。”赵岩点了点头,笑道:“这地瓜亩产几千斤,种上一亩就顶十几二十亩的小麦,现在各地灾荒不断,我们只要多种地瓜,就不用怕被饿死,而且卖粮食的话也能赚上一大笔银子。”
“这个……此事公子请慎重,前些年陕西官员就曾推广过地瓜,结果却引发民变……”赵全满头大汗的说道。
“无妨,我们又不是要推广到全山东。会引发民变也是因为百姓不了解地瓜的好处,我们先弄回来种在自己的地里,最起码粮食不用愁。”赵岩却是不知道这事,略微一想便知道了关节。
毕竟地瓜这东西进入中国不久,老百姓都不认识那东西,如果官方强制性的推广,自然会激起民变。
满清对百姓的压迫比明朝高出十倍不止,天下大乱之后,满清竟然还能收上比明朝还对的田赋,这就可以证明事实了。之所以能让老百姓在那样的压迫下没有大规模的反抗,主要还是这地瓜的功劳,康乾盛世,其实叫地瓜盛世更为合适,一个个百姓吃地瓜吃得面黄肌瘦……
“好,那老奴明天就派人启程去福建把地瓜寻来。”赵全点了点头,同意了下来。
“大概多久才能回来?”赵岩问道,“能不能赶在明年开春前?”
“公子放心,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让他们骑马去福建,也就大半个月的时间,最长也就三个月就可以返回。”赵全估计道。
“嗯!对了,还有几样东西,让他们顺便带些土豆、玉米和花生回来。”赵岩想了想,福建离山东那么远,跑一躺不如把能办的都办了。
“土豆玉米花生又是何物?”赵全不解,赵岩知道这些东西的叫法和后世的叫法不一样,于是细心的给赵全描述形态。
结果赵全都见过,并且明确知道哪个地区有,倒是省了很多功夫。赵全领了任务,跑去安排明天启程去福建办事的人手。
赵岩则在为如何能招募到人手来种田而苦恼。
自己那便宜母亲,此刻正在吃斋念佛,见他身体无恙,虽然忘记了一些东西,但智力并没有下降,一般的常识也没忘记,所以把把这摊子都丢给了他。
现在赵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应该说是很糟糕。
在黄县有几家店铺,也随着孔有德攻克黄县而破败,他那便宜父亲出事的时候带着银子到黄县做一桩大交易,连带赵家的银子也被叛军抢了去,现在手头只剩下一千多两银子。
一千多两银子要养一百多个家丁,外加上万斤麦子,也能凑合一阵,就是没办法招募流民。
要想招募到流民来当自己的劳动力,也需要银子去买粮食,否则家里的那点粮食支撑不住。
所以重点还是赚到银子。
赵岩倒是不是缺少赚银子的方法而苦恼,只是方法有许多,一时没什么头绪,不知道走哪条道来银子最快,他对古代的社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况,细微的印象还是很少!
第一卷:潜龙在渊 第三章:私盐生意
想了半天,赵岩只觉得造玻璃镜子应该最是暴利,如今的镜子还被意大利人垄断制造,大概再过个七八年,十几年后才被法国人窃取了制造工艺,又过了一段时间,玻璃镜子的工艺才世人皆知。
从西方到东方,显然有一段距离要走了,如果他把玻璃镜子弄出来,再弄一些严格的保密制度,垄断个几十年应该不是问题。
而且就算是镜子的制造工艺流传开,也无法与他相竞争才对。因为这年头的镜子用齐汞法制造,不仅不够明亮,而且耗时长,一块巴掌大的小镜子要弄上一个月。如果用镀银法的话,很方便,又无毒,且明亮。
再加上这年头还没有板块玻璃的出现,他完全可以用镜子的体积压倒欧洲的镜子,最起码也能独占亚洲市场。
制造玻璃他熟,在研究所有段时间专门给那猥琐博士做玻璃,那家伙不仅让他弄玻璃镜子,还让他做各种玻璃制品,还逼着他背了一本厚厚的《特种玻璃制造工艺》,当时没少嘀咕那家伙心理病态。
只是这原料一时间还没着落,石英砂应该不愁,在山东储量很多,长石也不愁,全国到处都是。
把材料找来,建个窑子就差不多了,退火工艺自己掌握的还算到家,带几个徒弟出来也算简单。
只是现在根基不稳,人不太容易控制住,好是自己动手吧!
想到就做,赵岩马上行动了起来。
一边让赵全出去派人出去找材料,一边拿出一些银子在后门的花园边建小窑子,赵全虽然不知道赵岩在干什么,但只以为是赵岩的一时兴起,弄些东西玩。
所以赵全也没在意,更没有去问,只是把人派出去找材料。他则忙着联络之前赵家的人脉关系,筹备着干一笔大买卖。
赵家现在银子不多,再不赚银子,这家业就要破败下去了,赵全觉得现在公子还记不起事情,自己应该挑这个担子。
这所谓的生意,就是贩卖私盐。
“全叔你带人去贩卖私盐?”赵岩听赵全的决定,不由大吃一惊,这贩卖私盐可是犯法的。
“老爷以前做的路子还在,做这生意倒也简单。”赵全点了点头说道,“现在唯有先赚些银子,然后到外地去买批粮食回来,这样就才能尽快把家中的田亩都种上庄稼。”
“好吧!那这次全叔你带人走一趟。”赵岩思忖了片刻点头答应,心中倒也是平复了下来。
贩卖私盐这东西,说危险也危险,说安全也安全。
危险是对于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来说,碰上盐运司的盐丁就完蛋,不但私盐被盐丁抢走不说,还要丢掉性命。
而对那些武装护送的队伍来说,官府是不敢去管的,都是听之任之。而且私盐在明朝中后期很普遍,淮盐的年产量将近十亿斤,超出盐引份额许多倍,这些余盐,都是私盐。
要知道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几乎达到了历代最低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不断,官军叛乱连连。
这都得从朱元璋说去,朱元璋出身贫寒,能体察平民之苦。为了自己建立的朝代能使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被官员欺压,在地方上打下税收定额,并规定官员不得下乡视察等等。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首先说税收,明朝的官员对收税很不上心,甚至不愿意多收税,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才设个关卡收点税,收到定额马上撤掉关卡。加上建国时打下的石碑,定额没有随着人口、耕地的增长而增加,几乎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