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神 第1543节
“孔圣人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与父母相处,若不能敬之,与养狗养马有何区别?以诚待之,以心爱之,尊之敬之,不违长命,方为孝道。”
听见方攸如此情深意切的阐述,稷下酒肆之中,许多儒士当即脸色一肃,也不喧哗出声,只是躬身向台上行礼。
方攸停顿了一下,待众人安静下来以后,再次开口说道:“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时光轮转,万物兴衰不可估量也,唯有过往史料,以为定数。”
“不通史料,则无历史,若无历史,便无文明;我辈当谨遵圣人之言,编修史料,述而不作,实事求是。”
方攸阐述的这条理论,也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
那就是在编修史料的时候,要“述而不作”,免得因为个人情感因素,而误导后人。
也正是这个思想的出现,才使得许多朝代的史官,哪怕被皇帝压迫,仍旧敢于实事求是。
甚至于,有些朝代因为皇帝想要美化自己,接连处死几个史官,都未能得偿所愿。
这一条信义,也就让很多史官“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哪怕把屠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史官也坚持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不得不说,这种史官无疑是为人所敬佩,而这些史官的出现,与儒家主张的思想分不开关系。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统治下,史官们却是屡遭厄难。
饶是如此,仍既有许多史官前赴后继,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起初,史官会跟随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本人却没有资格查阅史官的记载,更是无权干预史官。
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也就保护了史官的安全,史官所记载的史料,可信度也非常大。
然而,这种制度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却被打破了。
自此以后,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后人所知道的历史,许多也被粉饰过。
从那以后,史官被逼迫者越来越多,纵然有些人秉承儒家思想,秉笔直言,终究还是有人屈服了。
方攸不停阐述着儒家思想,哪怕是许多仰慕其他学说的士子,此时也听得如痴如醉。
就连台下的陈旭,亦是暗暗点头。
虽说后世经过五四运动以后,儒学彻底没落,甚至很多儒家思想都被人们所摒弃,认为这是妨碍文明发展的糟粕。
然而,儒家能够在华夏延续那么多年,而且孕育出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又岂会真的毫无用处?
陈旭来自后世,思想本就十分开放,能够包容任何一家学说。儒家许多方面的主张,陈旭认为都有很大价值。
方攸站在论战台上,面对众人敬仰的目光,仍旧脸色平和。
忽然之间,他话锋一转,开始宣扬起了儒家的治国之道。
方攸前面讲诉的东西,虽然也是儒家思想,却只是一些衍生品,儒家真正与其他学说激烈争斗的原因,还是因为治国之道。
这个时候的方攸,一改前面的风淡云轻,眼神变得锐利了许多。
“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当政,当施之以仁,百姓为贵,君若不爱民,民何以忠君之事?”
“君王以仁政,百姓自归心,天下大同有望矣。”
方攸慷慨陈词,阐述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许多儒士更是轰然叫好,出言附和。
待众人平静下来,方攸再次说道:“荀子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方攸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朝无诤臣,则不知过也;国无达士,则不闻善也。”
“吾辈儒士,当忠君爱国,倡导孝义。然而,若道与忠有冲突,义与孝有矛盾,我们虽然推崇忠孝,却更爱真理!”
听到这里,陈旭却是浑身一震,不可思议的盯着方攸。方攸的一句话,让陈旭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当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否定了许多他老师的观点以后,很多人都对亚里士多德指指点点。
亚里士多德却是坦坦荡荡,对着众人说道:“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这一句话,虽然与方攸之言有所不同,其中意思却是一样。
本来依照后世的影响,陈旭觉得儒家思想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极其霸道的集权思想,完全是腐化民智,是君王统治百姓的畸形产物。
“与父母相处,若不能敬之,与养狗养马有何区别?以诚待之,以心爱之,尊之敬之,不违长命,方为孝道。”
听见方攸如此情深意切的阐述,稷下酒肆之中,许多儒士当即脸色一肃,也不喧哗出声,只是躬身向台上行礼。
方攸停顿了一下,待众人安静下来以后,再次开口说道:“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时光轮转,万物兴衰不可估量也,唯有过往史料,以为定数。”
“不通史料,则无历史,若无历史,便无文明;我辈当谨遵圣人之言,编修史料,述而不作,实事求是。”
方攸阐述的这条理论,也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
那就是在编修史料的时候,要“述而不作”,免得因为个人情感因素,而误导后人。
也正是这个思想的出现,才使得许多朝代的史官,哪怕被皇帝压迫,仍旧敢于实事求是。
甚至于,有些朝代因为皇帝想要美化自己,接连处死几个史官,都未能得偿所愿。
这一条信义,也就让很多史官“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哪怕把屠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史官也坚持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不得不说,这种史官无疑是为人所敬佩,而这些史官的出现,与儒家主张的思想分不开关系。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统治下,史官们却是屡遭厄难。
饶是如此,仍既有许多史官前赴后继,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起初,史官会跟随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本人却没有资格查阅史官的记载,更是无权干预史官。
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也就保护了史官的安全,史官所记载的史料,可信度也非常大。
然而,这种制度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却被打破了。
自此以后,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后人所知道的历史,许多也被粉饰过。
从那以后,史官被逼迫者越来越多,纵然有些人秉承儒家思想,秉笔直言,终究还是有人屈服了。
方攸不停阐述着儒家思想,哪怕是许多仰慕其他学说的士子,此时也听得如痴如醉。
就连台下的陈旭,亦是暗暗点头。
虽说后世经过五四运动以后,儒学彻底没落,甚至很多儒家思想都被人们所摒弃,认为这是妨碍文明发展的糟粕。
然而,儒家能够在华夏延续那么多年,而且孕育出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又岂会真的毫无用处?
陈旭来自后世,思想本就十分开放,能够包容任何一家学说。儒家许多方面的主张,陈旭认为都有很大价值。
方攸站在论战台上,面对众人敬仰的目光,仍旧脸色平和。
忽然之间,他话锋一转,开始宣扬起了儒家的治国之道。
方攸前面讲诉的东西,虽然也是儒家思想,却只是一些衍生品,儒家真正与其他学说激烈争斗的原因,还是因为治国之道。
这个时候的方攸,一改前面的风淡云轻,眼神变得锐利了许多。
“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当政,当施之以仁,百姓为贵,君若不爱民,民何以忠君之事?”
“君王以仁政,百姓自归心,天下大同有望矣。”
方攸慷慨陈词,阐述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许多儒士更是轰然叫好,出言附和。
待众人平静下来,方攸再次说道:“荀子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方攸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朝无诤臣,则不知过也;国无达士,则不闻善也。”
“吾辈儒士,当忠君爱国,倡导孝义。然而,若道与忠有冲突,义与孝有矛盾,我们虽然推崇忠孝,却更爱真理!”
听到这里,陈旭却是浑身一震,不可思议的盯着方攸。方攸的一句话,让陈旭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当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否定了许多他老师的观点以后,很多人都对亚里士多德指指点点。
亚里士多德却是坦坦荡荡,对着众人说道:“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这一句话,虽然与方攸之言有所不同,其中意思却是一样。
本来依照后世的影响,陈旭觉得儒家思想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极其霸道的集权思想,完全是腐化民智,是君王统治百姓的畸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