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暴君颜良 第1421节
“这是臣的失策,臣没想到颜良的动作这么快,我们应当先在河北散布消息,把刘协之死推在颜良身上,不然就不会被颜良抢了先手,落得眼下的被动。”
诸葛亮也不敢推脱责任,在刘备面前承认了自己的失策。
“那现在,现在本王该怎么办?”刘备心中怪诸葛亮。却还得向诸葛亮求计。
诸葛亮沉吟半晌,嘴角又掠起了几分自信的笑意。
“此事易也。”诸葛摇扇道:“大王可密下诏书,在各地发动舆论反击。反称刘协乃是颜良所害,此外,陛下不可以称,刘协临死之前下遗诏,请大王继承帝位,延续汉统。”
听着诸葛亮的献计,刘备情绪渐渐平静下来。这才连连点头,表示满意。
颜良在河北虽然有细作,但他的细作再多。还能多得过本王的爪牙吗。
那些平民百姓,不过是人云亦云的愚蠢之徒,只要本王的宣传攻势,压倒颜贼细作的谣言。那些愚蠢的平民百姓。自然便会倾向于相信本王。
那个时候,本王再趁机搬出刘协遗诏之说,便可借着这所谓的“遗诏”,更加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
妙啊,此计当真是妙。
刘备想着想着,渐渐的眉开眼笑,脸上重露得意之色。
忽然间,刘备却又意识到什么。便收敛了得意,叹道:“刘协好歹乃是本王的侄儿。就这般牺牲了他,说起来,本王一想到这此,心里边就有些痛呢。”
说话间,刘备脸上已换上了悲痛,还有几分自责的表情。
“大王也是为了大局,为了大汉的社稷,不得已而出此下策,臣想刘协在天有灵,也会体谅大王的难处。”
诸葛亮深知刘备心思,当即搬出大义来劝慰,给刘备台阶下。
“再者,大王出此下策,归根结底,乃是因为颜贼篡汉所致,如果没有颜良这个乱臣贼子,大王自然会忠心的效忠于刘协,又岂会出此下策。”
听得诸葛亮一连串的劝慰,刘备脸上的自责之色,便是越来越淡。
最后,诸葛亮又正色道:“大王为了兴复汉室,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甚至不惜冒着背负上弑君之名的风险,此等牺牲的精神,实令臣敬佩之致,试问一句,古往今来,又有谁能有大王这般必为天下先的勇气。”
诸葛亮洋洋洒洒一番话,竟将刘备杀害刘协,自立为帝之举,冠以了慷慨激昂的大义之名。
甚至,刘备竟然成了为大汉社稷,敢于牺牲的勇士。
刘备是越听越舒服,越听越激昂,胸中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蓦然间,刘备腾的站了起来,毅然道:“军师所言极是,为了兴复汉室,本王就算背负再多,又有何惧!”
“大王有此念,臣等就放心了。”诸葛亮拱手而拜,一副放心的样子。
接下来,诸葛亮在刘备的授意之下,便在燕国范围在,展开了强有力的舆论反击。
燕国各级的官吏,纷纷张贴榜问,反击“谣言”,声称天子乃是为颜良所害,他们的燕王,乃是为奸贼诬陷。
官方辟谣的同时,各地郡县还用钱收买了不少平民,让他们混迹在坊间,附合官府的公开告示,不动声色的暗中支持官府的言论。
诸葛亮这一招动用国家力量的计策,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三州之地的舆论风潮,渐渐的被诸葛亮扭转了过来。
那些缺乏思考能力的平头百姓们,在官府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之下,观点很快就开始倾向于舆论强大的一方,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在暗自报怨着他们燕王的残忍,几天后,他们便开始痛斥起颜良的残暴。
舆论的战场上,刘备利用他的国家机器,渐已占据了上风。
诸葛亮见形势有利,便不失时机的抛出了“天子遗诏”说,宣称天子临被害之前,口头传有遗诏,命燕王刘备继承帝位,延续汉室社稷。
当然,为了使“遗诏说”显得不太有官方色彩,诸葛亮并没有让各级官府公开宣扬,而是让他们得利用大批的“水军”,在坊间营造风潮。
经过水军们的努力,遗诏说很快遍传三州之地,平头百姓们再次演绎了什么叫作“人云亦云”,他们也不想其中的合理性,总之所有人都在说天子有遗诏,他们跟着也就相信了有遗诏的存在。
时机成熟,燕国三州间,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很快便掀起一波最猛烈的劝刘备称帝之风。
第765章 眼红
时年春末,洛阳城。
一骑斥候从虎牢关西入,一路沿着渭水狂奔,直抵洛阳城。
当天午后,一道来自于河北的最新情报,经过层层往上,最终放在了颜良的案头。
御书房中,颜良正与几位心腹的重臣,商议着下一步的用兵方略,宦官将密封的奏报,送抵了龙案。
庞统、法正、徐庶等人,神色微微一动,几人都感觉到,这必是一道有份量的情报。
颜良却懒洋洋的展开,略略扫了几分,不以为然的冷哼了一声,“刘备这个大耳贼,果然还是称帝了。”
在场的庞统等人,彼此相视,那般眼神,仿佛在说,预料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十天前,刘备以奉刘协遗诏的名义,在邺城南郊筑坛,继位为帝,改燕国国号为汉,宣称自己继承汉统,为大汉朝合法的皇帝。
刘备,终于实现了他的野心。
颜良对此,根本就不感到意外,或者说,他甚至觉得刘备的称帝,比他预期的还要晚了几天。
尽管借着刘协之死,颜良狠狠的恶心了一回刘备,但颜良也很清楚,光凭着他在河北的那些细作,根本不足以形成阻止刘备称帝的舆论风潮。
诸葛亮也不敢推脱责任,在刘备面前承认了自己的失策。
“那现在,现在本王该怎么办?”刘备心中怪诸葛亮。却还得向诸葛亮求计。
诸葛亮沉吟半晌,嘴角又掠起了几分自信的笑意。
“此事易也。”诸葛摇扇道:“大王可密下诏书,在各地发动舆论反击。反称刘协乃是颜良所害,此外,陛下不可以称,刘协临死之前下遗诏,请大王继承帝位,延续汉统。”
听着诸葛亮的献计,刘备情绪渐渐平静下来。这才连连点头,表示满意。
颜良在河北虽然有细作,但他的细作再多。还能多得过本王的爪牙吗。
那些平民百姓,不过是人云亦云的愚蠢之徒,只要本王的宣传攻势,压倒颜贼细作的谣言。那些愚蠢的平民百姓。自然便会倾向于相信本王。
那个时候,本王再趁机搬出刘协遗诏之说,便可借着这所谓的“遗诏”,更加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
妙啊,此计当真是妙。
刘备想着想着,渐渐的眉开眼笑,脸上重露得意之色。
忽然间,刘备却又意识到什么。便收敛了得意,叹道:“刘协好歹乃是本王的侄儿。就这般牺牲了他,说起来,本王一想到这此,心里边就有些痛呢。”
说话间,刘备脸上已换上了悲痛,还有几分自责的表情。
“大王也是为了大局,为了大汉的社稷,不得已而出此下策,臣想刘协在天有灵,也会体谅大王的难处。”
诸葛亮深知刘备心思,当即搬出大义来劝慰,给刘备台阶下。
“再者,大王出此下策,归根结底,乃是因为颜贼篡汉所致,如果没有颜良这个乱臣贼子,大王自然会忠心的效忠于刘协,又岂会出此下策。”
听得诸葛亮一连串的劝慰,刘备脸上的自责之色,便是越来越淡。
最后,诸葛亮又正色道:“大王为了兴复汉室,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甚至不惜冒着背负上弑君之名的风险,此等牺牲的精神,实令臣敬佩之致,试问一句,古往今来,又有谁能有大王这般必为天下先的勇气。”
诸葛亮洋洋洒洒一番话,竟将刘备杀害刘协,自立为帝之举,冠以了慷慨激昂的大义之名。
甚至,刘备竟然成了为大汉社稷,敢于牺牲的勇士。
刘备是越听越舒服,越听越激昂,胸中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蓦然间,刘备腾的站了起来,毅然道:“军师所言极是,为了兴复汉室,本王就算背负再多,又有何惧!”
“大王有此念,臣等就放心了。”诸葛亮拱手而拜,一副放心的样子。
接下来,诸葛亮在刘备的授意之下,便在燕国范围在,展开了强有力的舆论反击。
燕国各级的官吏,纷纷张贴榜问,反击“谣言”,声称天子乃是为颜良所害,他们的燕王,乃是为奸贼诬陷。
官方辟谣的同时,各地郡县还用钱收买了不少平民,让他们混迹在坊间,附合官府的公开告示,不动声色的暗中支持官府的言论。
诸葛亮这一招动用国家力量的计策,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三州之地的舆论风潮,渐渐的被诸葛亮扭转了过来。
那些缺乏思考能力的平头百姓们,在官府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之下,观点很快就开始倾向于舆论强大的一方,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在暗自报怨着他们燕王的残忍,几天后,他们便开始痛斥起颜良的残暴。
舆论的战场上,刘备利用他的国家机器,渐已占据了上风。
诸葛亮见形势有利,便不失时机的抛出了“天子遗诏”说,宣称天子临被害之前,口头传有遗诏,命燕王刘备继承帝位,延续汉室社稷。
当然,为了使“遗诏说”显得不太有官方色彩,诸葛亮并没有让各级官府公开宣扬,而是让他们得利用大批的“水军”,在坊间营造风潮。
经过水军们的努力,遗诏说很快遍传三州之地,平头百姓们再次演绎了什么叫作“人云亦云”,他们也不想其中的合理性,总之所有人都在说天子有遗诏,他们跟着也就相信了有遗诏的存在。
时机成熟,燕国三州间,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很快便掀起一波最猛烈的劝刘备称帝之风。
第765章 眼红
时年春末,洛阳城。
一骑斥候从虎牢关西入,一路沿着渭水狂奔,直抵洛阳城。
当天午后,一道来自于河北的最新情报,经过层层往上,最终放在了颜良的案头。
御书房中,颜良正与几位心腹的重臣,商议着下一步的用兵方略,宦官将密封的奏报,送抵了龙案。
庞统、法正、徐庶等人,神色微微一动,几人都感觉到,这必是一道有份量的情报。
颜良却懒洋洋的展开,略略扫了几分,不以为然的冷哼了一声,“刘备这个大耳贼,果然还是称帝了。”
在场的庞统等人,彼此相视,那般眼神,仿佛在说,预料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十天前,刘备以奉刘协遗诏的名义,在邺城南郊筑坛,继位为帝,改燕国国号为汉,宣称自己继承汉统,为大汉朝合法的皇帝。
刘备,终于实现了他的野心。
颜良对此,根本就不感到意外,或者说,他甚至觉得刘备的称帝,比他预期的还要晚了几天。
尽管借着刘协之死,颜良狠狠的恶心了一回刘备,但颜良也很清楚,光凭着他在河北的那些细作,根本不足以形成阻止刘备称帝的舆论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