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1022节
唯一存在不确定性的是东南线:即从维也纳开始向东南线折射的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索菲亚直到伊斯坦布尔延伸的线路,由于这一路上涉及的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都还比较穷,因此只有意向规划,实际可能要从1960年代以后再动手。
不过施佩尔认为在1970年代将横跨欧洲的高速铁路网建成是基本有把握的,等到时速250公里的提速目标实现后,今后欧洲各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到柏林最多只需要半天——比起航空来省力又实惠。
在各国内部,则要求普遍建设高速公路,因为西欧各国普遍都不大,人口也不算特别密集,建设高速公路比高速铁路更有意义也更符合国情,总体上欧洲的交通版图就是以高速铁路为主动脉,以高速公路为毛细血管,以航空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船运今后只在货物和部分观光领域具有价值。
这个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看起来很庞大,不过只是施佩尔复兴计划中一部分,根据他的规划,今后欧洲联盟将在能源、医药、交通、教育、化工、钢铁、军事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运作,真正实现欧洲繁荣的计划。
杜威和美国政府也很眼红欧洲这一揽子庞大的建设设想,多次主动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让美国企业也从中分一杯羹,而且还表示可以用美国对德国的欠款进行加速抵偿——原本约定对德赔款20年履行完毕,杜威表示如果可以这样冲抵的话,美国愿意在10年内清偿完毕。
霍夫曼没把这扇门关死,而是表示如果美国愿意谈,大家可以在联合国会议上好好谈一谈,欧洲联盟原则上不拒绝美国参与欧洲复兴计划的诚意,不过在此之前先要把军备控制条约谈下来。
军备控制计划也是日本的渴望,目前300多万陆军在手,外加还有庞大的联合舰队让日本政府也不堪重负——到1946年6月,日本拥有的正规航母已突破15艘,外加还有配套的巡洋舰、驱逐舰、油轮,实力膨胀到战前难以想象的地步,各方面物资和补给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再造下去就要自我爆炸了,从夏威夷撤退其实给了日本很大的缓冲,使其不必要再保持一条上万海里的补给线路,在堀悌吉提议下,日本希望第一届特别联大能讨论军备控制问题。
按照日本设想:日本今后陆军兵力保持在120万左右,海军舰队主力与美国和欧洲联合舰队保持5:5:7的对比。
杜威同样也有裁军的想法,因为现在美国900多万的军队、1500亿的国防开支也让他感觉绝望,他的建议是欧洲联盟地面部队保持在200万以内,日本在100万以内,美国保持150万(含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在舰队实力上,欧美日保持11:10:7的比例。
而根据霍夫曼的设想,欧洲联盟部队控制在200万左右,其中德国要占100万,舰队规模上欧美日保持12:8:6的规模最好。
换而言之,地面部队大家都认为不堪重负需要削减,但在海军领域双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日本认为欧洲多一点海军可以理解,但要求和美国平起平坐,美国认为欧洲海军可以略多一点,但他至少要维持美日10:7的比例,而霍夫曼认为欧洲海军基本要能挡住美日两家之和——毕竟欧洲联合舰队是英法意德四大国合计组成的,单独任何一国的规模都不够大。
第60章 通向铁幕之路(61)
不管是不是能达成军备控制,最起码现在各大国都表达了缩减军费、维护和平的愿望,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基本都停止了,再保留动辄上千万的军队,上千亿的军费根本毫无必要——这一点美日欧三方都是有共识的。
打了这么几年的战争,大家都打累了,谁都想喘口气,不想再往这个无底洞里砸钱了,即便看上去形势最好的德国,同样也表示承受不起。
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各国都打穷了,貌似只有最先躺倒装死的法国还靠着德国发了点小财,不得不说贝当也是个妙人。一直和贝当作对的戴高乐已宣布解散自由法国并启程回了法国,贝当表示对戴高乐投案自首表示欢迎,并公开宣布:“法庭将以极大的公正和公平来审理戴高乐先生,不过,即便审判他死刑,我也会将其赦免为无期徒刑……”
由于贝当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对戴高乐的态度,法国内部整体局势非常平稳,对于和德国合作也持肯定的态度,法国工商界尤其希望能借着德国整合欧洲的机会再捞一票工业订单——法国民用工业和基础设施保存得比德国更完善,后者还要想办法从战时体系退回来,法国就没进入过战时体系,所有一切都是正常运转的,战后重建越早,法国得益就越多。
德国政府的整体赤字高达3000多亿马克,在欧洲首屈一指,不过如果考虑到美国那儿还有2000多亿美元赔款,德国打完仗也还是净收益。除了这笔经济账,德国在领土、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领域得益众多,只是暂时还看不出来等待发力罢了。
意大利在战争中虽然开支也不小,但本土没受到破坏,再加上德国工业外溢和整合提升了技术能力,另外多多少少还在北非占了不少便宜,整体而言也是净收益,不过意大利底子太薄,哪怕经过这么多强化,其经济水平依然赶不上实力大打折扣的不列颠。所以欧洲四大国表面上政治排名是德、意、英、法,实际上根据经济实力排名是德、法、英、意,英法相对接近,但意大利和英国之间至少差了一个西班牙。
战争输得最惨的当然是俄罗斯,不但庞大的苏联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包括波罗的海、乌克兰等一系列国家独立,就连最大的本体俄罗斯也被拆解成了两半,西俄所拥有的明面实力最多只有战前苏联的三分之一,如果再考虑战争的破坏,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水平;斯大林的东俄虽然面积不小,又在搬迁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的设备、人才和资源,但毕竟底子太差,整体实力只相当于战前苏联的八分之一,连西俄都不如,更要命的是,东俄长期处于缺粮状态,西伯利亚和远东垦荒只解决了部分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东俄粮食与轻工业品匮乏的局面。
除这些因素外,东俄的政治战略环境也极为不利,西面有西俄虎视眈眈,必须保留百万级别的大军,东面又有不怀好意的日本,至少也要安顿50万军队,国内中俄交界处也要安排军队用于支持中共并维持交通线畅通——现在这条交通线每年都提供几十万吨的粮食和大量轻工业产品,没有这些帮助,东俄第一个冬天就得大片死人!
综合起来,200万部队使用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空闲,另外30万内务部军队也不能放手,毕竟阶级异己分子众多,还要对付渗透进来的“坏分子”,不留着一支部队晚上睡觉都不安稳,对一个只有3000万人口,工业实力和比利时差不多的国家要保留如此强大的国防力量,还想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喷气机、火箭、原子弹,大概只有走共产主义+先军主义的道路了。
根据学者们的统计,1946年中旬世界工业经济规模最强的依然是美国,不过实力急剧膨胀后的德国与经历过一场大浩劫的美国实力迅速接近,如以美国为100,德国基本可达到75左右的水平,而在决定战争成败的军事工业部分,德美差距更小。
同样衡量标准之下,英、法经济总量之和大约是50,意大利是15-17,西俄大约是9-10,东俄就是6-7的水平,根据霍夫曼的想法,德国经济体量要达到英、法、意、俄(西俄)四国总和的水平,目前这水平已比较接近,也许过几年其他各国经济恢复后会有所上升,但那时候德国会引领开展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点他是完全有信心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1946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工业经济实力排名如下(注意,只算工矿业,不区分现代工业或手工业):
第一:美国
第二:德国
第三:法国
第四:英国
第五:日本
第六:意大利
第七:加拿大
第八:西俄
第九:比利时
第十:东俄
前十比较好排,第十一位就开始有争议了,有人说是西班牙,有人说是瑞典,还有人说是合并后的澳新,不过更多人认为是中国——无论哪个政府,这两年都在经济上有所建树,而拥有北方9省地盘、背靠东俄的中共发展尤其迅速。
中共一方面用粮食和轻工业产品从俄国换取技术和重型装备,另一方面又用原料和粮食与日本交易从欧洲、日本淘汰下来的二手工业设备,虽然林林总总不免有各国大杂烩的样子,但整体思路和布局是非常清晰的,更重要的是,中共手里不但拥有中国唯一一个油田——玉门油田,还可以从东俄获取石油,再加上北方煤炭丰富,发展化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当局最开始受制于石油困局,连满足机械化装备的汽油都不能满足,谈何化学工业?好容易挨到1945年,因为日本石油产量提升以及消耗减少而松动了石油出口,也只能说刚刚满足需求,要想富裕根本不可能,北方的地盘收不回来,南方的地盘还要考虑宁渝合流分肥,再加上日趋腐败的内部统治和家族势力,还要维持一支300多万的军队又没有美国爸爸输血,小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能把中国当一个整体看,坐稳11位是没问题的,可如果考虑不同的控制背景,别说11位,13位都轮不到,甚至还要排在印度之后。
第61章 通向铁幕之路(62)
在重新审视工业产出、财政负担、军费开支后,各强国无一例外做出决定:裁军并压缩军备生产。
德国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东线战场胜利后,德国就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15万党卫军,然后还停掉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三班制作业;到1946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德国再次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5万党卫军,然后所有军工体系的三班制作业全部停止,不过电力消耗没有减少,全部提供给了原子弹项目。
1946年5月9日是霍夫曼宣布的欧洲联合暨世界反布尔什维克战争胜利纪念日,当然,这只是官方说法,私底下大家都管这个日子叫轴心胜利纪念日,因为轴心不但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胜利,在美洲同样取得了胜利,只因为元首从大局起见不想不过分刺激英国、法国、美国等“友好国家”而重新把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拉出来当做靶子打。
说起这件事也很搞笑,几个月前杜威政府在德国官方宣传机器中还是怙恶不悛的“战争贩子、财团寡头、犹太阴谋集团”代表,等美共革命一爆发特别是杜威决定和德国停战并秘密从德国借兵后,宣传口吻立即来了180度大转弯,杜威变成了“世界和平维护者,美利坚拯救者及国际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坚定盟友,这个调头水平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很多观察家的眼镜都碎了一地。
不过戈培尔部长的能力不是吃素的,在宣传机器全面开动下,杜威被形容为“幡然醒悟,与旧秩序一刀两断”的革命者,悬崖勒马,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美国,挽救了美国人民!”,再加上欧洲之声一直强调的,“德国只反对犹太财团和布尔什维克阴谋分子及其走狗,不想与美国人民敌对”的观点,这个调头技术显得还很高超。
在胜利日这一天,霍夫曼宣布了两条决定:第一条,德国政府决定于7月15日正式成立欧洲联盟并进行胜利大阅兵;第二条,德国政府再次宣布裁军200万!
不过施佩尔认为在1970年代将横跨欧洲的高速铁路网建成是基本有把握的,等到时速250公里的提速目标实现后,今后欧洲各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到柏林最多只需要半天——比起航空来省力又实惠。
在各国内部,则要求普遍建设高速公路,因为西欧各国普遍都不大,人口也不算特别密集,建设高速公路比高速铁路更有意义也更符合国情,总体上欧洲的交通版图就是以高速铁路为主动脉,以高速公路为毛细血管,以航空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船运今后只在货物和部分观光领域具有价值。
这个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看起来很庞大,不过只是施佩尔复兴计划中一部分,根据他的规划,今后欧洲联盟将在能源、医药、交通、教育、化工、钢铁、军事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运作,真正实现欧洲繁荣的计划。
杜威和美国政府也很眼红欧洲这一揽子庞大的建设设想,多次主动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让美国企业也从中分一杯羹,而且还表示可以用美国对德国的欠款进行加速抵偿——原本约定对德赔款20年履行完毕,杜威表示如果可以这样冲抵的话,美国愿意在10年内清偿完毕。
霍夫曼没把这扇门关死,而是表示如果美国愿意谈,大家可以在联合国会议上好好谈一谈,欧洲联盟原则上不拒绝美国参与欧洲复兴计划的诚意,不过在此之前先要把军备控制条约谈下来。
军备控制计划也是日本的渴望,目前300多万陆军在手,外加还有庞大的联合舰队让日本政府也不堪重负——到1946年6月,日本拥有的正规航母已突破15艘,外加还有配套的巡洋舰、驱逐舰、油轮,实力膨胀到战前难以想象的地步,各方面物资和补给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再造下去就要自我爆炸了,从夏威夷撤退其实给了日本很大的缓冲,使其不必要再保持一条上万海里的补给线路,在堀悌吉提议下,日本希望第一届特别联大能讨论军备控制问题。
按照日本设想:日本今后陆军兵力保持在120万左右,海军舰队主力与美国和欧洲联合舰队保持5:5:7的对比。
杜威同样也有裁军的想法,因为现在美国900多万的军队、1500亿的国防开支也让他感觉绝望,他的建议是欧洲联盟地面部队保持在200万以内,日本在100万以内,美国保持150万(含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在舰队实力上,欧美日保持11:10:7的比例。
而根据霍夫曼的设想,欧洲联盟部队控制在200万左右,其中德国要占100万,舰队规模上欧美日保持12:8:6的规模最好。
换而言之,地面部队大家都认为不堪重负需要削减,但在海军领域双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日本认为欧洲多一点海军可以理解,但要求和美国平起平坐,美国认为欧洲海军可以略多一点,但他至少要维持美日10:7的比例,而霍夫曼认为欧洲海军基本要能挡住美日两家之和——毕竟欧洲联合舰队是英法意德四大国合计组成的,单独任何一国的规模都不够大。
第60章 通向铁幕之路(61)
不管是不是能达成军备控制,最起码现在各大国都表达了缩减军费、维护和平的愿望,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基本都停止了,再保留动辄上千万的军队,上千亿的军费根本毫无必要——这一点美日欧三方都是有共识的。
打了这么几年的战争,大家都打累了,谁都想喘口气,不想再往这个无底洞里砸钱了,即便看上去形势最好的德国,同样也表示承受不起。
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各国都打穷了,貌似只有最先躺倒装死的法国还靠着德国发了点小财,不得不说贝当也是个妙人。一直和贝当作对的戴高乐已宣布解散自由法国并启程回了法国,贝当表示对戴高乐投案自首表示欢迎,并公开宣布:“法庭将以极大的公正和公平来审理戴高乐先生,不过,即便审判他死刑,我也会将其赦免为无期徒刑……”
由于贝当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对戴高乐的态度,法国内部整体局势非常平稳,对于和德国合作也持肯定的态度,法国工商界尤其希望能借着德国整合欧洲的机会再捞一票工业订单——法国民用工业和基础设施保存得比德国更完善,后者还要想办法从战时体系退回来,法国就没进入过战时体系,所有一切都是正常运转的,战后重建越早,法国得益就越多。
德国政府的整体赤字高达3000多亿马克,在欧洲首屈一指,不过如果考虑到美国那儿还有2000多亿美元赔款,德国打完仗也还是净收益。除了这笔经济账,德国在领土、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领域得益众多,只是暂时还看不出来等待发力罢了。
意大利在战争中虽然开支也不小,但本土没受到破坏,再加上德国工业外溢和整合提升了技术能力,另外多多少少还在北非占了不少便宜,整体而言也是净收益,不过意大利底子太薄,哪怕经过这么多强化,其经济水平依然赶不上实力大打折扣的不列颠。所以欧洲四大国表面上政治排名是德、意、英、法,实际上根据经济实力排名是德、法、英、意,英法相对接近,但意大利和英国之间至少差了一个西班牙。
战争输得最惨的当然是俄罗斯,不但庞大的苏联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包括波罗的海、乌克兰等一系列国家独立,就连最大的本体俄罗斯也被拆解成了两半,西俄所拥有的明面实力最多只有战前苏联的三分之一,如果再考虑战争的破坏,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水平;斯大林的东俄虽然面积不小,又在搬迁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的设备、人才和资源,但毕竟底子太差,整体实力只相当于战前苏联的八分之一,连西俄都不如,更要命的是,东俄长期处于缺粮状态,西伯利亚和远东垦荒只解决了部分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东俄粮食与轻工业品匮乏的局面。
除这些因素外,东俄的政治战略环境也极为不利,西面有西俄虎视眈眈,必须保留百万级别的大军,东面又有不怀好意的日本,至少也要安顿50万军队,国内中俄交界处也要安排军队用于支持中共并维持交通线畅通——现在这条交通线每年都提供几十万吨的粮食和大量轻工业产品,没有这些帮助,东俄第一个冬天就得大片死人!
综合起来,200万部队使用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空闲,另外30万内务部军队也不能放手,毕竟阶级异己分子众多,还要对付渗透进来的“坏分子”,不留着一支部队晚上睡觉都不安稳,对一个只有3000万人口,工业实力和比利时差不多的国家要保留如此强大的国防力量,还想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喷气机、火箭、原子弹,大概只有走共产主义+先军主义的道路了。
根据学者们的统计,1946年中旬世界工业经济规模最强的依然是美国,不过实力急剧膨胀后的德国与经历过一场大浩劫的美国实力迅速接近,如以美国为100,德国基本可达到75左右的水平,而在决定战争成败的军事工业部分,德美差距更小。
同样衡量标准之下,英、法经济总量之和大约是50,意大利是15-17,西俄大约是9-10,东俄就是6-7的水平,根据霍夫曼的想法,德国经济体量要达到英、法、意、俄(西俄)四国总和的水平,目前这水平已比较接近,也许过几年其他各国经济恢复后会有所上升,但那时候德国会引领开展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点他是完全有信心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1946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工业经济实力排名如下(注意,只算工矿业,不区分现代工业或手工业):
第一:美国
第二:德国
第三:法国
第四:英国
第五:日本
第六:意大利
第七:加拿大
第八:西俄
第九:比利时
第十:东俄
前十比较好排,第十一位就开始有争议了,有人说是西班牙,有人说是瑞典,还有人说是合并后的澳新,不过更多人认为是中国——无论哪个政府,这两年都在经济上有所建树,而拥有北方9省地盘、背靠东俄的中共发展尤其迅速。
中共一方面用粮食和轻工业产品从俄国换取技术和重型装备,另一方面又用原料和粮食与日本交易从欧洲、日本淘汰下来的二手工业设备,虽然林林总总不免有各国大杂烩的样子,但整体思路和布局是非常清晰的,更重要的是,中共手里不但拥有中国唯一一个油田——玉门油田,还可以从东俄获取石油,再加上北方煤炭丰富,发展化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当局最开始受制于石油困局,连满足机械化装备的汽油都不能满足,谈何化学工业?好容易挨到1945年,因为日本石油产量提升以及消耗减少而松动了石油出口,也只能说刚刚满足需求,要想富裕根本不可能,北方的地盘收不回来,南方的地盘还要考虑宁渝合流分肥,再加上日趋腐败的内部统治和家族势力,还要维持一支300多万的军队又没有美国爸爸输血,小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能把中国当一个整体看,坐稳11位是没问题的,可如果考虑不同的控制背景,别说11位,13位都轮不到,甚至还要排在印度之后。
第61章 通向铁幕之路(62)
在重新审视工业产出、财政负担、军费开支后,各强国无一例外做出决定:裁军并压缩军备生产。
德国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东线战场胜利后,德国就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15万党卫军,然后还停掉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三班制作业;到1946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德国再次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5万党卫军,然后所有军工体系的三班制作业全部停止,不过电力消耗没有减少,全部提供给了原子弹项目。
1946年5月9日是霍夫曼宣布的欧洲联合暨世界反布尔什维克战争胜利纪念日,当然,这只是官方说法,私底下大家都管这个日子叫轴心胜利纪念日,因为轴心不但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胜利,在美洲同样取得了胜利,只因为元首从大局起见不想不过分刺激英国、法国、美国等“友好国家”而重新把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拉出来当做靶子打。
说起这件事也很搞笑,几个月前杜威政府在德国官方宣传机器中还是怙恶不悛的“战争贩子、财团寡头、犹太阴谋集团”代表,等美共革命一爆发特别是杜威决定和德国停战并秘密从德国借兵后,宣传口吻立即来了180度大转弯,杜威变成了“世界和平维护者,美利坚拯救者及国际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坚定盟友,这个调头水平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很多观察家的眼镜都碎了一地。
不过戈培尔部长的能力不是吃素的,在宣传机器全面开动下,杜威被形容为“幡然醒悟,与旧秩序一刀两断”的革命者,悬崖勒马,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美国,挽救了美国人民!”,再加上欧洲之声一直强调的,“德国只反对犹太财团和布尔什维克阴谋分子及其走狗,不想与美国人民敌对”的观点,这个调头技术显得还很高超。
在胜利日这一天,霍夫曼宣布了两条决定:第一条,德国政府决定于7月15日正式成立欧洲联盟并进行胜利大阅兵;第二条,德国政府再次宣布裁军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