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106节
与历史上不同,由于德国军工提前开始爆量,在德军自身装备优化的同时原本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一直抱怨缺少反坦克火力的窘迫也改善了好多,光十月份一个月就给这两个集团军送去了400余门反坦克炮和相应炮弹,当然大部分都是50mm的,少部分是缴获的俄制76.2mm反坦克炮(都是德军自己淘汰下来的),至于那些88炮后勤部门还是舍不得拿出去,霍夫曼也只能装看不见了,毕竟他也要照顾下面的情绪。另外还有部分德军自己淘汰下来的38t坦克也送给了这些盟友。历史时空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溃败首要因素是红军击破了孱弱的罗马尼亚人防线,让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侧翼完全暴露了出来——至少这一点是不会再重演了。
轴心盟军的冬季装备这次也大为改善,让大部分是穷苦农民出身的罗马尼亚士兵很满意,觉得跟着德国人有前途,至于意大利人,由于军官下派、后勤相同的缘故,显得更亲热一点,吊儿郎当的作风也好了不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个师本就唯德国人马首是瞻,现在捞了好处更是死心塌地跟着走。严格说起来,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战斗力水平较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罗马尼亚主要受制于装备和实力不足,士兵又没见过世面且对红军这个巨人一直怀有恐惧心理(要不然也不会斯大林一瞪眼,罗马尼亚人就乖乖地把比萨拉比亚交出去),而意大利军队多少是列强出身,底气还是有的(意大利人不怎么怕红军,却怕英国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战斗力低下的关键原因是办事情不认真、不卖力,作战思想陈旧。所以霍夫曼开给他们的药方与不同,但很有针对性,罗马尼亚人主要是补物资、补装备,意大利人主要是补精神、补军官。在德意海空军合体、军工合体之后,东线意大利集团军也几乎完全被德国人控制了,现在两国真称得上是钢铁盟友了。
现在局面开始反过来了:一直以来都是德国人让小兄弟们当炮灰,首先承担红军的第一轮打击,装备差、补给少还要先受罪,从上到下的抱怨声都不小,到处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搪塞与敷衍,但在霍夫曼的教育下,现在作战吃苦在前的变成了德国人,享受在后的变成了轴心小兄弟们,在这次机动作战中他们跟在霍特大将后面到处捡便宜,追杀残敌、打扫战场、保卫后勤线这样的工作干得乐此不疲,偶尔还清剿一下包围圈里困兽犹斗的红军步兵师,自我感觉一下子好了起来,以为自己经过夏天的改造自身战斗力已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居然还主动请战,这让霍特大将和莱因哈特上将大感意外,考虑到这股作战热情不能轻易拒绝与抹杀,他们最终打算借侧翼进攻的机会让这些小兄弟们尝试一下不一样的感受。
命令是上午下达的,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部队还没有完全收拢,到下午时分,霍特与莱因哈特两人还在就选择后续进军路线与打击目标进行商议,正在激烈讨论间,霍特想起来早上主动要求进攻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便问道:“意大利人不知道打得怎么样了?怎么现在还没电报传来?”
“估计是失败了又不好意思请求援助。”莱因哈特笑道,“我们还是主动发个电报问一下,意大利人虽然爱吹牛不过有时候还是很可爱的——最近表现起码比以前强不少,用元首的话来说,还是要以鼓励为主。”
副官突然发来报告,说刚刚接到最新电报,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已击破斯沃博达方向红军防御,正在向纵深扩展,希望德军能迅速跟上扩大战果。
“什么?”霍特大将瞥了一眼地图,惊叫道,“这怎么可能?对面红军可有2个集团军呢,再怎么二线部队也是有几百辆坦克配属的,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可以轻易对付的吧?难道他们谎报军情?”
“我也觉得奇怪,或者问问联络员?”德国军官下派轴心兄弟军部队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掌握动态,不怕他们撒谎。
第12章 静静的顿河(完)
联络员电报晚了一个小时才到,不过介绍情况要详细得多,不但充分阐述了今天进攻的经过,还解释了取得如此重大进展的缘故:对面红军有2个集团军没错,可惜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上的后备兵,基本是8-9月份才被强征入伍的,很多人连枪都放不响,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好歹也是受过多年训练的正规军,经过夏天的训练整顿再加德国军官现场指挥,战斗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而让霍特忧心忡忡的俄国坦克部队更是奇特。
“……我们突击审讯了一个红军上校,他是敌第6集团军参谋部的,据其交代该方面军一共有4个坦克军和3个集团军,由于我们在沃罗涅日纵深方向上对其中1个集团军(第40集团军,算是该方面军较有战斗力的部队)的突破,敌方面军指挥官紧急抽调了3个坦克军和最精锐的3个步兵师赶去增援并填补缺口,留在斯沃博达方向的只有1个坦克军,而且还被拆成了两部分使用……”
问题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人再不济也有300多辆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啊,电报看到这里后续已可以充分想象了,这一下子还不是砍瓜切菜一般地杀进去?
霍特和莱因哈特对望了一眼,都笑了起来,今天算是让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捡了便宜……
“现在他们希望我们支援他们,彻底把俄国人的部队包围起来消灭,您的想法呢?”
“不……”莱因哈特仔细看了看地图后说道,“先别急着配合意大利人消灭他们,长官,我有个更好的想法。”
“是不是这几个?”霍特用手指了指地图上那几个最新标注的红军坦克军番号,莱因哈特点点头。
“对面的指挥官很冲动啊,把坦克军调来调去的,只要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人再给他们施加一点压力,说不定又会把他们掉回来,然后……就应当没有然后了。”莱因哈特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命令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继续进攻,但不必太过猛烈……”霍特下达了一条很奇怪的指令。
朱可夫对南方集团军群总体的兵力估计与分配大致是正确的,但对坦克分布估计却出现了差错:在经过最新一轮部署调整后,霍特集群的坦克不是红军估计的600-700辆,而是近1000辆,除去意大利、罗马尼亚的300辆,德军还有近700辆(4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600多辆,步兵师还有一点);而中路曼施坦因方向只有区区2个装甲师,刚刚300辆坦克出头,不过曼施坦因手里的装甲部队数量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一个是胡贝中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另一个则是泽普-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该师7月份拉回法国补充,经过3个月的调整补充从机械化步兵师变成了装甲师(原本历史上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的,霍夫曼大手一挥直接变装甲师了,不过实质差异不大),装备时清一水的4号g坦克,连一辆三号也没有(又是党卫军又是元首警卫旗队,谁敢怠慢?要不是霍夫曼自己把控着虎式优先供给北非的古德里安,现在曼施坦因这会儿已用上虎式了);而右路克莱斯特大将手里还有500辆坦克(主要包括3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
所以一直是政治委员出身,执行力强但对指挥作战不太精通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在对照大本营发来的情况通报和斯沃博达方向的战报后,也没过多派遣飞机侦查敌情(当然,他即便派飞机侦查也没用,霍特集群一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做出了事后被认为是毁灭性的决定:鉴于萨拉托夫方向的威胁已解除,上午抽调支援的坦克军和步兵师中止救援任务,回援斯沃博达纵深方向并配合当面部队歼灭敌军。
在他看来进攻斯沃博达的仅仅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作战意志和能力不强,没多少坦克部队的自己也能抵挡住,如果有了坦克部队支援说不定自己还能反过来包围这10多万人马。接到方面军指挥部的回援命令,已走在半路的三个坦克军指挥员无不气得跳脚,可军令如山,他们不得不照此执行,好在夜幕已经降临,不怕德国人空袭,便决定排成两路纵队连夜回师救援。
次日拂晓时分,又累又困的红军坦克兵们在斯沃博达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地方遭遇霍特集群绝对优势坦克兵力的伏击,面对一下子杀出的德国4个装甲师和其他部队,俄国人傻眼了。经过半天的激战,除少数坦克借着地形熟悉溜走外,莱因哈特指挥部队以微不足道的损失歼灭了3个坦克军和2个步兵师,另一个步兵师见大势已去,大部分人选择投降。在得知增援坦克军主力全军覆灭和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出现的消息后,戈利科夫为避免被全歼,向总参谋部发出求援通电后无奈选择后退。
面对战场上被打伤或者因为故障而被红军抛弃的近400辆T-34、KV-1、KV-2、T-26和T-70坦克,所有人心里都涌起这样一种感觉——发财了,尤其是光T-34就有200多辆是可以回收或者修复的。
“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也想分一点战利品,特别是坦克,我觉得可以考虑同意……”
霍特本来下意识地想拒绝莱因哈特的提议,转念一想,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这次也算是出了大力,如果没有他们一开始主动请缨作战以及后来担任诱饵的付出,战事还没怎么顺利,给点甜头是应该的。于是大手一挥说道:“T-34全部留下,这是元首要支援北非的,其他坦克就随便他们选了,下次作战希望他们继续这么卖力。”
支援北非云云当然是托词,真实原因是因为T-34换4号g的政策继续有效,这200多辆T-34(好坏均有)在霍特眼里就是130余辆4号g,差不多又是一个装甲师的兵力了,他怎么舍得放弃呢?听到德国人同意他们自由挑选坦克,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喜气洋洋地像在过圣诞节,连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各自分到了5辆T-26和20余门火炮,
“长官,还继续往纵深追击么?俄国人跑不了,打得好的话可以全歼一个方面军……”
“不……”霍特仔细端详了一下地图,“迅速与沃罗涅日方面军脱离接触,放掉他们,咱们掉头往南走,准备去包抄顿河方面军的侧翼——这才符合机动作战的真谛。”
莱因哈特竖起了大拇指对霍特大将这手表示赞赏。
听完华西列夫斯基的汇报,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在咆哮:“戈利科夫和库兹涅佐夫(方面军政治委员)就是两头猪,我要绞死他们……”
他气急败坏地宣布:“命令,撤销沃罗涅日方面军建制,所有兵力回归布良斯克方面军,免去那几头猪的职务统统给我押回莫斯科来。”
“斯大林同志,戈利科夫感觉对不起您、对不起党,已自杀殉国了。另外,被德国人打开的缺口怎么办呢?”
“让布良斯克方面军去负责堵截,让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抽调2个集团军去协助,至于戈利科夫……”斯大林想了一想,“按战死抚恤吧。”
第4装甲集团军对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一击得手并不稀奇,但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的是,第二次击破沃罗涅日方面军防御并造成红军最终溃散的并不是霍特集群赖以成名、冲锋在前的第4装甲集团军,恰恰是一直以来扮演打酱油角色的轴心盟军,消息传出后,连远在罗马的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与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都发电给霍特集群表示祝贺。
从10月23日-11月2日,不过10天功夫,总兵力约45万的霍特集群在沃罗涅日方向打出了一个最远纵深200公里,宽度250多公里的大突出部,痛击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主力,该方面军4个坦克军被彻底歼灭2个,重创1个,中创1个,600多辆坦克最后只剩下70余辆是好的,3个集团军仓皇撤退才避免了被全灭的结局,但也有6个步兵师被全歼,14个师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甚至于还有2个师干脆没怎么打就不战自溃了,红军损失兵力(毙、伤、俘16万人),而霍特集群的损失还不到1.5万人(其中轴心兄弟军接近1万人,第4装甲集团军5000多人),坦克损失只有50多辆,沃罗涅日方面军虽然还剩下10多万部队,但已建制混乱、军心溃散,如果霍特集群继续猛攻的话,全军覆没不在话下。
由此,东线南翼第一阶段战事顺利结束,德国人暂时1:0领先。
第13章 黑海之战(1)
时隔两个月之后,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大将重新回到了东线,他心潮起伏,激动得难以自抑。虽仅仅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在他心目中仿佛已过去了两年之久一样。两个月前因为霍夫曼的一纸调令,这位从西班牙内战开始就打满全场的空军老兵从东线南方航空队司令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转而担任德国海军航空兵司令开始承担起德国海航的建设工作来,甚至连空军大将的军衔也换成了海军大将。
如果是和平时期,2个月估计只够官僚们完成交接手续与告别仪式的,特别还是从空军转职成海军这样关键的转变,随便哪个环节都可能耽搁许久。但战争时期这种速度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不过也没有任何人能做得像里希特霍芬这么完美了,在两个月里他干成了三件足以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的事情:
第一,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队伍。虽然霍夫曼一开口就许诺了400人编制的海军航空兵,但说这话时海军才刚刚得到允许从空军那里获得资源独立组建飞行员队伍,霍夫曼开具的完全是空头支票,是老资格的里希特霍芬利用自己在空军多年的魅力和影响力,吸引(还包括明抢或者利诱)了一大批空军飞行员转职成海航飞行员员,到现在为止不但有316名具有实战经验的一线飞行员,还组建了规模将近500人的后备队伍,后备飞行员除一小部分是海军自己独立招募、刚刚完成理论学习的初级菜鸟外,其余都是他绞尽脑汁从空军飞行院校挖来的学生——这一点让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很有意见。
第二,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虽然齐柏林号航母至少要到1943年1月份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但里希特霍芬并不想干等着虚度光阴,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他在基尔港和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著名的海军基地建立了航空母舰模拟训练基地——在一片平地上用钢板搭建了航母甲板和附属舰桥指挥设施,让飞行员们尽快熟悉航母起降的环境,而不是在航母正式服役之后他再花费大量的功夫去练习上舰训练。所幸飞行员们大多是有经验的老手,有不少还是飞行技术特别精湛但为人桀骜不驯的刺头,但在里希特霍芬的调教之下,他们的个人性格变成了对技术偏执狂一般的追求。
第三,建设了初步的海军航空兵指挥与运行体系。虽然贵为海军航空兵司令,但里希特霍芬自己对海航作战指挥也是两样一抹黑,这种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初德国空军重建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亲自操心,海航与陆航在指挥与运作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个领域德国缺乏专业人员,最开始连正常的指挥架构与人才队伍都没有。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对海航建设无疑是大力支持的,要物资、要资源都是倾斜供应,但说到人才就抓瞎了,只能开出保证——里希特霍芬看中哪个军官他一定帮他弄到手,可问题是引入海军军官一纸调令就可以了,引进空军军官还不如里希特霍芬自己的招牌好使。总算在有英国、日本对航母运用的系统经验可以学习,战前、战中送过来的日本海航指挥条令再加上霍夫曼这个半吊子经常半懂不懂的瞎指挥(比如他建议引进多色马甲体系与指挥手势体系),里希特霍芬慢慢入了门,构建了海航运转体系的雏形,只是实在称不上完备,充其量只能算是初步。
里希特霍芬这么拼命的原因除了一个德意志军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外,还有一个意外:在他转职来海军不久之后,在例行的身体检查中突然发现自己已得了癌症,而且肿瘤还长在脑部,几乎不可能被治愈。虽然目前病灶还能微小,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但医生们判断其将持续长大,给他的忠告是可能还有大约3-4年的生命,建议他在闲暇中度过余生。经过反复考虑,里希特霍芬嘱咐医生帮助其隐瞒体检结果,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被医生告知还有3-4年的生命,我决心进一步加大工作强度,要求自己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争取用3-4年干出别人7-8年的业绩来……我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德国海军航空兵——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里希特霍芬这个名字。”
事实证明一张白纸的潜力是最大的,因为上面可以画世界上最美的画,第三帝国的海航就这样蹒跚起步了,里面种种因为无知者无畏的创新精神却让人耳目一新,甚至连新近赶到的日本海军中将小泽治三郎也赞不绝口。在意外落选机动舰队司令官职务之后,这位日本海军体系内的航母指挥专家并没有特别理想的去处,出于密切德日关系的需要,根据德国的请求与对等交换(德国派出了坦克军官与雷达专家),小泽治三郎挂上了德国海军上将的军衔出任了德国海军总顾问一职。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科尔疯了一样地搜刮一切可以利用的日本海军人员,中途岛海战中担任赤诚号航空母舰舰长的青木泰二郎大佐也被他请到了德国,挂了少将军衔,反正这批人在中途岛战役失败后被海军高层当作是替罪羊陆续都编入了预备役——小泽治三郎除外,他显然是得到海军高层授意过的,一旦将来新造航母陆续服役他将回国担任第二波航母舰队指挥官,因此他对这次借调德国很上心。除此之外,资深航空参谋奥宫正武中佐也到了德国并挂上了海军上校的军衔,与小泽、青木共同组成了日本专家组的领导核心,在他们下面还有若干中低级军官,都是科尔从预备役中明拉硬拽请过来的,甚至还有从海军医院伤兵中淘出来的倒霉蛋。本来科尔还想挖几个功勋海军飞行员过来担任飞行教官,连人选都看好了,没想到其他方面一直很好说话的山本五十六这次死活不肯放人了,说日本自己也要培训新的航母飞行员——所以科尔的表现完全对得起霍夫曼授予他的上校军衔与骑士十字勋章。
轴心盟军的冬季装备这次也大为改善,让大部分是穷苦农民出身的罗马尼亚士兵很满意,觉得跟着德国人有前途,至于意大利人,由于军官下派、后勤相同的缘故,显得更亲热一点,吊儿郎当的作风也好了不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个师本就唯德国人马首是瞻,现在捞了好处更是死心塌地跟着走。严格说起来,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战斗力水平较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罗马尼亚主要受制于装备和实力不足,士兵又没见过世面且对红军这个巨人一直怀有恐惧心理(要不然也不会斯大林一瞪眼,罗马尼亚人就乖乖地把比萨拉比亚交出去),而意大利军队多少是列强出身,底气还是有的(意大利人不怎么怕红军,却怕英国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战斗力低下的关键原因是办事情不认真、不卖力,作战思想陈旧。所以霍夫曼开给他们的药方与不同,但很有针对性,罗马尼亚人主要是补物资、补装备,意大利人主要是补精神、补军官。在德意海空军合体、军工合体之后,东线意大利集团军也几乎完全被德国人控制了,现在两国真称得上是钢铁盟友了。
现在局面开始反过来了:一直以来都是德国人让小兄弟们当炮灰,首先承担红军的第一轮打击,装备差、补给少还要先受罪,从上到下的抱怨声都不小,到处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搪塞与敷衍,但在霍夫曼的教育下,现在作战吃苦在前的变成了德国人,享受在后的变成了轴心小兄弟们,在这次机动作战中他们跟在霍特大将后面到处捡便宜,追杀残敌、打扫战场、保卫后勤线这样的工作干得乐此不疲,偶尔还清剿一下包围圈里困兽犹斗的红军步兵师,自我感觉一下子好了起来,以为自己经过夏天的改造自身战斗力已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居然还主动请战,这让霍特大将和莱因哈特上将大感意外,考虑到这股作战热情不能轻易拒绝与抹杀,他们最终打算借侧翼进攻的机会让这些小兄弟们尝试一下不一样的感受。
命令是上午下达的,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部队还没有完全收拢,到下午时分,霍特与莱因哈特两人还在就选择后续进军路线与打击目标进行商议,正在激烈讨论间,霍特想起来早上主动要求进攻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便问道:“意大利人不知道打得怎么样了?怎么现在还没电报传来?”
“估计是失败了又不好意思请求援助。”莱因哈特笑道,“我们还是主动发个电报问一下,意大利人虽然爱吹牛不过有时候还是很可爱的——最近表现起码比以前强不少,用元首的话来说,还是要以鼓励为主。”
副官突然发来报告,说刚刚接到最新电报,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已击破斯沃博达方向红军防御,正在向纵深扩展,希望德军能迅速跟上扩大战果。
“什么?”霍特大将瞥了一眼地图,惊叫道,“这怎么可能?对面红军可有2个集团军呢,再怎么二线部队也是有几百辆坦克配属的,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可以轻易对付的吧?难道他们谎报军情?”
“我也觉得奇怪,或者问问联络员?”德国军官下派轴心兄弟军部队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掌握动态,不怕他们撒谎。
第12章 静静的顿河(完)
联络员电报晚了一个小时才到,不过介绍情况要详细得多,不但充分阐述了今天进攻的经过,还解释了取得如此重大进展的缘故:对面红军有2个集团军没错,可惜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上的后备兵,基本是8-9月份才被强征入伍的,很多人连枪都放不响,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好歹也是受过多年训练的正规军,经过夏天的训练整顿再加德国军官现场指挥,战斗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而让霍特忧心忡忡的俄国坦克部队更是奇特。
“……我们突击审讯了一个红军上校,他是敌第6集团军参谋部的,据其交代该方面军一共有4个坦克军和3个集团军,由于我们在沃罗涅日纵深方向上对其中1个集团军(第40集团军,算是该方面军较有战斗力的部队)的突破,敌方面军指挥官紧急抽调了3个坦克军和最精锐的3个步兵师赶去增援并填补缺口,留在斯沃博达方向的只有1个坦克军,而且还被拆成了两部分使用……”
问题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人再不济也有300多辆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啊,电报看到这里后续已可以充分想象了,这一下子还不是砍瓜切菜一般地杀进去?
霍特和莱因哈特对望了一眼,都笑了起来,今天算是让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捡了便宜……
“现在他们希望我们支援他们,彻底把俄国人的部队包围起来消灭,您的想法呢?”
“不……”莱因哈特仔细看了看地图后说道,“先别急着配合意大利人消灭他们,长官,我有个更好的想法。”
“是不是这几个?”霍特用手指了指地图上那几个最新标注的红军坦克军番号,莱因哈特点点头。
“对面的指挥官很冲动啊,把坦克军调来调去的,只要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人再给他们施加一点压力,说不定又会把他们掉回来,然后……就应当没有然后了。”莱因哈特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命令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继续进攻,但不必太过猛烈……”霍特下达了一条很奇怪的指令。
朱可夫对南方集团军群总体的兵力估计与分配大致是正确的,但对坦克分布估计却出现了差错:在经过最新一轮部署调整后,霍特集群的坦克不是红军估计的600-700辆,而是近1000辆,除去意大利、罗马尼亚的300辆,德军还有近700辆(4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600多辆,步兵师还有一点);而中路曼施坦因方向只有区区2个装甲师,刚刚300辆坦克出头,不过曼施坦因手里的装甲部队数量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一个是胡贝中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另一个则是泽普-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该师7月份拉回法国补充,经过3个月的调整补充从机械化步兵师变成了装甲师(原本历史上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的,霍夫曼大手一挥直接变装甲师了,不过实质差异不大),装备时清一水的4号g坦克,连一辆三号也没有(又是党卫军又是元首警卫旗队,谁敢怠慢?要不是霍夫曼自己把控着虎式优先供给北非的古德里安,现在曼施坦因这会儿已用上虎式了);而右路克莱斯特大将手里还有500辆坦克(主要包括3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
所以一直是政治委员出身,执行力强但对指挥作战不太精通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在对照大本营发来的情况通报和斯沃博达方向的战报后,也没过多派遣飞机侦查敌情(当然,他即便派飞机侦查也没用,霍特集群一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做出了事后被认为是毁灭性的决定:鉴于萨拉托夫方向的威胁已解除,上午抽调支援的坦克军和步兵师中止救援任务,回援斯沃博达纵深方向并配合当面部队歼灭敌军。
在他看来进攻斯沃博达的仅仅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作战意志和能力不强,没多少坦克部队的自己也能抵挡住,如果有了坦克部队支援说不定自己还能反过来包围这10多万人马。接到方面军指挥部的回援命令,已走在半路的三个坦克军指挥员无不气得跳脚,可军令如山,他们不得不照此执行,好在夜幕已经降临,不怕德国人空袭,便决定排成两路纵队连夜回师救援。
次日拂晓时分,又累又困的红军坦克兵们在斯沃博达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地方遭遇霍特集群绝对优势坦克兵力的伏击,面对一下子杀出的德国4个装甲师和其他部队,俄国人傻眼了。经过半天的激战,除少数坦克借着地形熟悉溜走外,莱因哈特指挥部队以微不足道的损失歼灭了3个坦克军和2个步兵师,另一个步兵师见大势已去,大部分人选择投降。在得知增援坦克军主力全军覆灭和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出现的消息后,戈利科夫为避免被全歼,向总参谋部发出求援通电后无奈选择后退。
面对战场上被打伤或者因为故障而被红军抛弃的近400辆T-34、KV-1、KV-2、T-26和T-70坦克,所有人心里都涌起这样一种感觉——发财了,尤其是光T-34就有200多辆是可以回收或者修复的。
“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也想分一点战利品,特别是坦克,我觉得可以考虑同意……”
霍特本来下意识地想拒绝莱因哈特的提议,转念一想,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这次也算是出了大力,如果没有他们一开始主动请缨作战以及后来担任诱饵的付出,战事还没怎么顺利,给点甜头是应该的。于是大手一挥说道:“T-34全部留下,这是元首要支援北非的,其他坦克就随便他们选了,下次作战希望他们继续这么卖力。”
支援北非云云当然是托词,真实原因是因为T-34换4号g的政策继续有效,这200多辆T-34(好坏均有)在霍特眼里就是130余辆4号g,差不多又是一个装甲师的兵力了,他怎么舍得放弃呢?听到德国人同意他们自由挑选坦克,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喜气洋洋地像在过圣诞节,连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各自分到了5辆T-26和20余门火炮,
“长官,还继续往纵深追击么?俄国人跑不了,打得好的话可以全歼一个方面军……”
“不……”霍特仔细端详了一下地图,“迅速与沃罗涅日方面军脱离接触,放掉他们,咱们掉头往南走,准备去包抄顿河方面军的侧翼——这才符合机动作战的真谛。”
莱因哈特竖起了大拇指对霍特大将这手表示赞赏。
听完华西列夫斯基的汇报,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在咆哮:“戈利科夫和库兹涅佐夫(方面军政治委员)就是两头猪,我要绞死他们……”
他气急败坏地宣布:“命令,撤销沃罗涅日方面军建制,所有兵力回归布良斯克方面军,免去那几头猪的职务统统给我押回莫斯科来。”
“斯大林同志,戈利科夫感觉对不起您、对不起党,已自杀殉国了。另外,被德国人打开的缺口怎么办呢?”
“让布良斯克方面军去负责堵截,让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抽调2个集团军去协助,至于戈利科夫……”斯大林想了一想,“按战死抚恤吧。”
第4装甲集团军对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一击得手并不稀奇,但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的是,第二次击破沃罗涅日方面军防御并造成红军最终溃散的并不是霍特集群赖以成名、冲锋在前的第4装甲集团军,恰恰是一直以来扮演打酱油角色的轴心盟军,消息传出后,连远在罗马的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与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都发电给霍特集群表示祝贺。
从10月23日-11月2日,不过10天功夫,总兵力约45万的霍特集群在沃罗涅日方向打出了一个最远纵深200公里,宽度250多公里的大突出部,痛击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主力,该方面军4个坦克军被彻底歼灭2个,重创1个,中创1个,600多辆坦克最后只剩下70余辆是好的,3个集团军仓皇撤退才避免了被全灭的结局,但也有6个步兵师被全歼,14个师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甚至于还有2个师干脆没怎么打就不战自溃了,红军损失兵力(毙、伤、俘16万人),而霍特集群的损失还不到1.5万人(其中轴心兄弟军接近1万人,第4装甲集团军5000多人),坦克损失只有50多辆,沃罗涅日方面军虽然还剩下10多万部队,但已建制混乱、军心溃散,如果霍特集群继续猛攻的话,全军覆没不在话下。
由此,东线南翼第一阶段战事顺利结束,德国人暂时1:0领先。
第13章 黑海之战(1)
时隔两个月之后,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大将重新回到了东线,他心潮起伏,激动得难以自抑。虽仅仅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在他心目中仿佛已过去了两年之久一样。两个月前因为霍夫曼的一纸调令,这位从西班牙内战开始就打满全场的空军老兵从东线南方航空队司令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转而担任德国海军航空兵司令开始承担起德国海航的建设工作来,甚至连空军大将的军衔也换成了海军大将。
如果是和平时期,2个月估计只够官僚们完成交接手续与告别仪式的,特别还是从空军转职成海军这样关键的转变,随便哪个环节都可能耽搁许久。但战争时期这种速度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不过也没有任何人能做得像里希特霍芬这么完美了,在两个月里他干成了三件足以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的事情:
第一,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队伍。虽然霍夫曼一开口就许诺了400人编制的海军航空兵,但说这话时海军才刚刚得到允许从空军那里获得资源独立组建飞行员队伍,霍夫曼开具的完全是空头支票,是老资格的里希特霍芬利用自己在空军多年的魅力和影响力,吸引(还包括明抢或者利诱)了一大批空军飞行员转职成海航飞行员员,到现在为止不但有316名具有实战经验的一线飞行员,还组建了规模将近500人的后备队伍,后备飞行员除一小部分是海军自己独立招募、刚刚完成理论学习的初级菜鸟外,其余都是他绞尽脑汁从空军飞行院校挖来的学生——这一点让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很有意见。
第二,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虽然齐柏林号航母至少要到1943年1月份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但里希特霍芬并不想干等着虚度光阴,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他在基尔港和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著名的海军基地建立了航空母舰模拟训练基地——在一片平地上用钢板搭建了航母甲板和附属舰桥指挥设施,让飞行员们尽快熟悉航母起降的环境,而不是在航母正式服役之后他再花费大量的功夫去练习上舰训练。所幸飞行员们大多是有经验的老手,有不少还是飞行技术特别精湛但为人桀骜不驯的刺头,但在里希特霍芬的调教之下,他们的个人性格变成了对技术偏执狂一般的追求。
第三,建设了初步的海军航空兵指挥与运行体系。虽然贵为海军航空兵司令,但里希特霍芬自己对海航作战指挥也是两样一抹黑,这种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初德国空军重建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亲自操心,海航与陆航在指挥与运作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个领域德国缺乏专业人员,最开始连正常的指挥架构与人才队伍都没有。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对海航建设无疑是大力支持的,要物资、要资源都是倾斜供应,但说到人才就抓瞎了,只能开出保证——里希特霍芬看中哪个军官他一定帮他弄到手,可问题是引入海军军官一纸调令就可以了,引进空军军官还不如里希特霍芬自己的招牌好使。总算在有英国、日本对航母运用的系统经验可以学习,战前、战中送过来的日本海航指挥条令再加上霍夫曼这个半吊子经常半懂不懂的瞎指挥(比如他建议引进多色马甲体系与指挥手势体系),里希特霍芬慢慢入了门,构建了海航运转体系的雏形,只是实在称不上完备,充其量只能算是初步。
里希特霍芬这么拼命的原因除了一个德意志军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外,还有一个意外:在他转职来海军不久之后,在例行的身体检查中突然发现自己已得了癌症,而且肿瘤还长在脑部,几乎不可能被治愈。虽然目前病灶还能微小,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但医生们判断其将持续长大,给他的忠告是可能还有大约3-4年的生命,建议他在闲暇中度过余生。经过反复考虑,里希特霍芬嘱咐医生帮助其隐瞒体检结果,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被医生告知还有3-4年的生命,我决心进一步加大工作强度,要求自己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争取用3-4年干出别人7-8年的业绩来……我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德国海军航空兵——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里希特霍芬这个名字。”
事实证明一张白纸的潜力是最大的,因为上面可以画世界上最美的画,第三帝国的海航就这样蹒跚起步了,里面种种因为无知者无畏的创新精神却让人耳目一新,甚至连新近赶到的日本海军中将小泽治三郎也赞不绝口。在意外落选机动舰队司令官职务之后,这位日本海军体系内的航母指挥专家并没有特别理想的去处,出于密切德日关系的需要,根据德国的请求与对等交换(德国派出了坦克军官与雷达专家),小泽治三郎挂上了德国海军上将的军衔出任了德国海军总顾问一职。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科尔疯了一样地搜刮一切可以利用的日本海军人员,中途岛海战中担任赤诚号航空母舰舰长的青木泰二郎大佐也被他请到了德国,挂了少将军衔,反正这批人在中途岛战役失败后被海军高层当作是替罪羊陆续都编入了预备役——小泽治三郎除外,他显然是得到海军高层授意过的,一旦将来新造航母陆续服役他将回国担任第二波航母舰队指挥官,因此他对这次借调德国很上心。除此之外,资深航空参谋奥宫正武中佐也到了德国并挂上了海军上校的军衔,与小泽、青木共同组成了日本专家组的领导核心,在他们下面还有若干中低级军官,都是科尔从预备役中明拉硬拽请过来的,甚至还有从海军医院伤兵中淘出来的倒霉蛋。本来科尔还想挖几个功勋海军飞行员过来担任飞行教官,连人选都看好了,没想到其他方面一直很好说话的山本五十六这次死活不肯放人了,说日本自己也要培训新的航母飞行员——所以科尔的表现完全对得起霍夫曼授予他的上校军衔与骑士十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