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1062节
好嘛,参联会陆军四大金刚3个明确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1个不赞同用武力解决,马歇尔发现自己顿时成了孤家寡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洛克菲勒和其他财团这次是可以保留下来了,他叹了口气:“我退役了,已失去了对政治的敏锐判断力,不适宜就这种事发表评论意见,但我想强调一句的是,不管怎么办,军队不是我们用来谋求私利的东西,只应该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用途……”
杜勒斯点点头:“我明白您的想法,接下去我们要在军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哦,那个忠诚调查目前我认为差不多了,不要再持续过火了……”
杜勒斯这句话,意味着持续了大半年的“麦卡锡主义”也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
第112章 最后一场政变(23)
“我们无比心碎……在努力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悲伤和难以相信的情绪冲击着每一个人,你感动了无数人、挽救了无数人、为无数人指明了方向——比你所认为的要多得多……”
3月16日,杜威的葬礼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隆重举行,在此前半个多月时间里,美国政治势力实现了大洗牌,民主和共和两党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组建两党联合政府——精诚团结、共渡难关。
然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议会选举工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完成了补选,虽然倾向于国社的议员较原本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传统派议员占了更大多数,虽然出于对麦卡锡主义的怨恨而让这位应运而生的参议员丢掉了他呼风唤雨的权力,但因为官方把杜威之死定义为杜邦财团勾结美共余孽刺杀总统的行径,因此反布尔什维克依然是政治正确,所以麦卡锡只是正常回归了他的本来角色。
当然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就凭他的所作所为,下次别想再连任了。
国会完成补选后,国会山正式开始运作:杜勒斯甩掉了代理的帽子,正式继任总统,麦克唐纳以60%的得票率成功当选为新的副总统,民主党人艾奇逊则滑稽地成为了国务卿——这是近一百年来,首次出现总统(共和党)、副总统(无党派)、国务卿(民主党)分属不同阵营的场面,堪称真正的“团结”政府。
按照规则,杜勒斯政权还有近2年的执政时间,当然大选会在1948年冬天展开。
在媒体采访面前,杜勒斯、艾奇逊都表示目前不考虑下一届竞选事宜,重要的是把目前工作做好——继承杜威总统遗志,Makeamericangreatagain!
当然,媒体都是成精了的人物,知道这些话都要反着来听:不考虑?那就是不拒绝的意思。继承遗志?那就是表示继续想干的意思。
说到底,杜勒斯、艾奇逊以往都没能想到自己还有如此大放异彩的一天,不让他们竞选总统是不可能的,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更何况两人一个58岁(杜勒斯)、一个53岁(艾奇逊),再过2年正好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像罗斯福那样干3届是不用奢望了,但干上2届却一点问题也没有。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新政府决定隆重举行杜威的葬礼——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被刺杀的总统,虽然杜威争议很大,但现在人已死了,媒体也能放松心情来客观地对待:杜威结束了战争,带来了和平;杜威赎买了夏威夷,避免国家丢失领土;杜威剿灭了美共叛乱,避免美利坚成为一个赤色国家;杜威甚至清理了不少吃人不吐骨头的财团,甚至在最后关头还与杜邦财团同归于尽——杜邦是什么东西民众不清楚,媒体还不清楚么?
虽然他营造的、仿效德国模式走国社道路并没有得到更多人认可,但大家并不认为打击财团这件事是错误的。你看政府不也宣布杜邦财团恶行累累需要进行清算么?
废话,能不恶行累累么?不这样定罪,杜邦财团的产业就没收不了,欠德国的款子就勾销不了,补偿福特和其他受害者,为总统卫队发放特殊津贴的钱就没有着落,所以不管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不管从民意还是从财政,杜邦都得死透了。除此之外,杜邦财团的产业还要廉价发卖给其他财团换取他们对政府的支持——亏了一个杜邦,完成无数举动,何乐而不为?
如果没有杜威大无畏的举动,美国究竟还要在这场战争中挣扎多久呢?美国会不会陷入不可自拔的分裂呢?
一想到这些,大家给杜威盖棺定论的时候都挑好的说:最少也是三七开,三分操之过急的错误,七分无私为国的成绩。至于杜威的私生活,没有谁会不起眼地指出来——今天麦克唐纳的小女儿海伦娜也缠着黑纱在现场,表现得比他父亲还要伤心——大家都心知肚明怎么回事。
“一位太太失去了她的丈夫,两位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亲,10万总统卫队、400万武装力量失去了他们的统帅,1.5亿美国人民失去了他们的领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为美利坚的前途、为美国人民的福祉而呐喊、而奋斗!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美利坚,献给了美利坚人民,献给了民主、自由、繁荣……”
说到这里,杜勒斯的眼眶湿润了,他仿佛回忆起当时杜威请他出山担任国务卿,并在外交事务上完全委以重任的姿态,不管杜威对别人怎么样,对他杜勒斯可谓是交心了,他能有现在的地位和成绩,与杜威的鼎力支持完全分不开。
即便两人最后半年因为国家体制改革而存在理念分歧,杜威也十分尊重杜勒斯,并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听取了杜勒斯的意见。
杜勒斯本人并不认为他和杜威之间不同的政治观念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杜威主张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来重塑美国社会、美国精神,政客挡路他杀政客、财团挡路他杀财团,军人挡路他想方设法削弱之;杜勒斯主张从实然的角度来适应并引导美国社会,尽可能在多个政治势力中寻求平衡,不要引发过激性的震荡。
杜威的法子会乱一时,但乱过之后,有了权威就好办了,德国当初多少乱,现在还乱么?仿效德国体系的法国不也稳定了?
杜勒斯的法子会平稳,但这些社会隐患最终还是消弭不掉,只能推迟发作或转换为其他表现形式,或许还得留给后人解决。
“在以往近20年的政治生涯中,杜威总统始终心系人民,走平民路线……在竞选时,他代表了寻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他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短短2年多的总统生涯中,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两次把美国从失败、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为此不惜付出个人名誉和声望的损失……他经常对我说,我们身为政治家,固然要为自己的名声和子孙后代考虑,但更要为美利坚的未来和前途考虑,只要国家能兴旺发达,能重新崛起,个人受到一点损失又有什么关系?历史一定会公正评价的……”
杜勒斯带着感情回忆道:“他说,我们当总统、当国务卿是美国选民请来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这个职位,不是为了个人野心,也不能光顾着讨好选民——问题是否解决是评价我们执政能力的唯一标准!针对美国当前实际,他提出了Makeamericangreatagain的重要战略思想,并迅速转为美国社会高度认同的统一想法和动力源泉……今天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继承他的意志,实现他的愿望,他一定会在天堂含笑看着我们……
阿门……愿主保佑他!”
所有人都低下头去,齐声道:“阿门……”
第113章 最后一场政变(24)
“元首,美国的局面已稳定下来了,杜勒斯当选了新的总统……”凯特尔吞吞吐吐地问道,“这维和行动,还执行么?”
霍夫曼看着地图,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照常执行!”
“可采用什么借口和理由呢?”凯特尔为难地说,“美国人明确表示不需要维和,同时也劝我们不要加剧美国目前的局势,希望我们能真正以世界和平为重……希望……”
“够了!”霍夫曼暴喝一声,“我不想听您喋喋不休地朗读美国人的电报,您是哪个国家的总参谋长?您为谁效力?”
“我……”凯特尔立即低下头去不敢吭声,元首已很久没有发火了,他甚至都忘了元首上一次发火是什么时候?2年前?1年前?总而言之,元首自从战争胜利以来的好心情似乎被杜威之死破坏了,最近一直火气很大,别说他凯特尔,就连最宠幸的隆美尔、舍尔纳都挨了训。
大概只有戈培尔部长和施佩尔部长能真正了解元首吧。
“杜勒斯这一手很高明,但是……”霍夫曼强调道,“他以为这样就能稳固住美国内部的势力了?就能阻止我们向西半球进军?在联合国和外交部里办事的人都是些蠢货!里宾特洛甫,你这个香槟酒贩子要是再如此不学无术,我换科尔上来,把你派去日本当大使!”
旁边站着的里宾特洛甫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凯特尔同情地看了里宾特洛甫一眼——最近这段时间,这位可怜的外交部长天天挨骂,今天他实在是受够了,好说歹说拉着凯特尔帮他说话,结果又招来一顿训斥。
凯特尔固然被骂了,里宾特洛甫也没逃过!
霍夫曼一拍桌子:“把科尔调去联合国当德国代表团团长,国内挂外交部副部长,待遇参照正部长级!”
“是!”里宾特洛甫连忙点头答应,再不答应,自己这个外交部长就要被撸掉了——让科尔当副部长并享受正部长级待遇说明元首真的对自己非常不满。
“美国人不让,我们就去不了?我们不能去纽芬兰搞实战演习?不能去墨西哥访问?不能加强与美洲共和国的联系?借口多得是,看你们怎么找!还有,维和部队就不能用了,智利那里你们就不去看看?”
霍夫曼用恨铁不成钢地口气骂道,“你们不要忘了,德国现在是世界霸主,是世界警察,这个地球上无论大小事情,不管发生在哪里,都与德国的利益密切相关,我们动不动只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不存在德国力量的黑洞!不存在我们漠不关心的领域!
没错,德国经济确实不如美国庞大,但德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哪个不是领先甚至碾压的?你们的心态很可怕,仿佛就像当初一头缩回去的美国人,想搞孤立主义?趁早给我死了这条心!凡日光下的地盘就没有我不能管的!当然,怎么管、管得不好会如何,你们要考虑!要仔细考虑并权衡!科尔当初怎么去搅动日本局势的?我给了他舰队,给了他部队么?我只给他了一个特使的名头,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头脑在办事,他一个人顶得上5个师!你们要善于利用局势,利用机遇,仔细发现对手漏洞,美国现在就是铁板一块了?”
里宾特洛甫这才想起来:最近智利局势动荡,左右派对决似乎近在眼前,这不失为一个干涉的理由——智利是南美唯一不听话的刺头,借着这个机会正好收拾一番。
“去,把鲍曼同志请过来!”
杜勒斯点点头:“我明白您的想法,接下去我们要在军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哦,那个忠诚调查目前我认为差不多了,不要再持续过火了……”
杜勒斯这句话,意味着持续了大半年的“麦卡锡主义”也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
第112章 最后一场政变(23)
“我们无比心碎……在努力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悲伤和难以相信的情绪冲击着每一个人,你感动了无数人、挽救了无数人、为无数人指明了方向——比你所认为的要多得多……”
3月16日,杜威的葬礼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隆重举行,在此前半个多月时间里,美国政治势力实现了大洗牌,民主和共和两党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组建两党联合政府——精诚团结、共渡难关。
然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议会选举工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完成了补选,虽然倾向于国社的议员较原本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传统派议员占了更大多数,虽然出于对麦卡锡主义的怨恨而让这位应运而生的参议员丢掉了他呼风唤雨的权力,但因为官方把杜威之死定义为杜邦财团勾结美共余孽刺杀总统的行径,因此反布尔什维克依然是政治正确,所以麦卡锡只是正常回归了他的本来角色。
当然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就凭他的所作所为,下次别想再连任了。
国会完成补选后,国会山正式开始运作:杜勒斯甩掉了代理的帽子,正式继任总统,麦克唐纳以60%的得票率成功当选为新的副总统,民主党人艾奇逊则滑稽地成为了国务卿——这是近一百年来,首次出现总统(共和党)、副总统(无党派)、国务卿(民主党)分属不同阵营的场面,堪称真正的“团结”政府。
按照规则,杜勒斯政权还有近2年的执政时间,当然大选会在1948年冬天展开。
在媒体采访面前,杜勒斯、艾奇逊都表示目前不考虑下一届竞选事宜,重要的是把目前工作做好——继承杜威总统遗志,Makeamericangreatagain!
当然,媒体都是成精了的人物,知道这些话都要反着来听:不考虑?那就是不拒绝的意思。继承遗志?那就是表示继续想干的意思。
说到底,杜勒斯、艾奇逊以往都没能想到自己还有如此大放异彩的一天,不让他们竞选总统是不可能的,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更何况两人一个58岁(杜勒斯)、一个53岁(艾奇逊),再过2年正好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像罗斯福那样干3届是不用奢望了,但干上2届却一点问题也没有。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新政府决定隆重举行杜威的葬礼——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被刺杀的总统,虽然杜威争议很大,但现在人已死了,媒体也能放松心情来客观地对待:杜威结束了战争,带来了和平;杜威赎买了夏威夷,避免国家丢失领土;杜威剿灭了美共叛乱,避免美利坚成为一个赤色国家;杜威甚至清理了不少吃人不吐骨头的财团,甚至在最后关头还与杜邦财团同归于尽——杜邦是什么东西民众不清楚,媒体还不清楚么?
虽然他营造的、仿效德国模式走国社道路并没有得到更多人认可,但大家并不认为打击财团这件事是错误的。你看政府不也宣布杜邦财团恶行累累需要进行清算么?
废话,能不恶行累累么?不这样定罪,杜邦财团的产业就没收不了,欠德国的款子就勾销不了,补偿福特和其他受害者,为总统卫队发放特殊津贴的钱就没有着落,所以不管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不管从民意还是从财政,杜邦都得死透了。除此之外,杜邦财团的产业还要廉价发卖给其他财团换取他们对政府的支持——亏了一个杜邦,完成无数举动,何乐而不为?
如果没有杜威大无畏的举动,美国究竟还要在这场战争中挣扎多久呢?美国会不会陷入不可自拔的分裂呢?
一想到这些,大家给杜威盖棺定论的时候都挑好的说:最少也是三七开,三分操之过急的错误,七分无私为国的成绩。至于杜威的私生活,没有谁会不起眼地指出来——今天麦克唐纳的小女儿海伦娜也缠着黑纱在现场,表现得比他父亲还要伤心——大家都心知肚明怎么回事。
“一位太太失去了她的丈夫,两位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亲,10万总统卫队、400万武装力量失去了他们的统帅,1.5亿美国人民失去了他们的领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为美利坚的前途、为美国人民的福祉而呐喊、而奋斗!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美利坚,献给了美利坚人民,献给了民主、自由、繁荣……”
说到这里,杜勒斯的眼眶湿润了,他仿佛回忆起当时杜威请他出山担任国务卿,并在外交事务上完全委以重任的姿态,不管杜威对别人怎么样,对他杜勒斯可谓是交心了,他能有现在的地位和成绩,与杜威的鼎力支持完全分不开。
即便两人最后半年因为国家体制改革而存在理念分歧,杜威也十分尊重杜勒斯,并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听取了杜勒斯的意见。
杜勒斯本人并不认为他和杜威之间不同的政治观念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杜威主张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来重塑美国社会、美国精神,政客挡路他杀政客、财团挡路他杀财团,军人挡路他想方设法削弱之;杜勒斯主张从实然的角度来适应并引导美国社会,尽可能在多个政治势力中寻求平衡,不要引发过激性的震荡。
杜威的法子会乱一时,但乱过之后,有了权威就好办了,德国当初多少乱,现在还乱么?仿效德国体系的法国不也稳定了?
杜勒斯的法子会平稳,但这些社会隐患最终还是消弭不掉,只能推迟发作或转换为其他表现形式,或许还得留给后人解决。
“在以往近20年的政治生涯中,杜威总统始终心系人民,走平民路线……在竞选时,他代表了寻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他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短短2年多的总统生涯中,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两次把美国从失败、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为此不惜付出个人名誉和声望的损失……他经常对我说,我们身为政治家,固然要为自己的名声和子孙后代考虑,但更要为美利坚的未来和前途考虑,只要国家能兴旺发达,能重新崛起,个人受到一点损失又有什么关系?历史一定会公正评价的……”
杜勒斯带着感情回忆道:“他说,我们当总统、当国务卿是美国选民请来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这个职位,不是为了个人野心,也不能光顾着讨好选民——问题是否解决是评价我们执政能力的唯一标准!针对美国当前实际,他提出了Makeamericangreatagain的重要战略思想,并迅速转为美国社会高度认同的统一想法和动力源泉……今天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继承他的意志,实现他的愿望,他一定会在天堂含笑看着我们……
阿门……愿主保佑他!”
所有人都低下头去,齐声道:“阿门……”
第113章 最后一场政变(24)
“元首,美国的局面已稳定下来了,杜勒斯当选了新的总统……”凯特尔吞吞吐吐地问道,“这维和行动,还执行么?”
霍夫曼看着地图,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照常执行!”
“可采用什么借口和理由呢?”凯特尔为难地说,“美国人明确表示不需要维和,同时也劝我们不要加剧美国目前的局势,希望我们能真正以世界和平为重……希望……”
“够了!”霍夫曼暴喝一声,“我不想听您喋喋不休地朗读美国人的电报,您是哪个国家的总参谋长?您为谁效力?”
“我……”凯特尔立即低下头去不敢吭声,元首已很久没有发火了,他甚至都忘了元首上一次发火是什么时候?2年前?1年前?总而言之,元首自从战争胜利以来的好心情似乎被杜威之死破坏了,最近一直火气很大,别说他凯特尔,就连最宠幸的隆美尔、舍尔纳都挨了训。
大概只有戈培尔部长和施佩尔部长能真正了解元首吧。
“杜勒斯这一手很高明,但是……”霍夫曼强调道,“他以为这样就能稳固住美国内部的势力了?就能阻止我们向西半球进军?在联合国和外交部里办事的人都是些蠢货!里宾特洛甫,你这个香槟酒贩子要是再如此不学无术,我换科尔上来,把你派去日本当大使!”
旁边站着的里宾特洛甫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凯特尔同情地看了里宾特洛甫一眼——最近这段时间,这位可怜的外交部长天天挨骂,今天他实在是受够了,好说歹说拉着凯特尔帮他说话,结果又招来一顿训斥。
凯特尔固然被骂了,里宾特洛甫也没逃过!
霍夫曼一拍桌子:“把科尔调去联合国当德国代表团团长,国内挂外交部副部长,待遇参照正部长级!”
“是!”里宾特洛甫连忙点头答应,再不答应,自己这个外交部长就要被撸掉了——让科尔当副部长并享受正部长级待遇说明元首真的对自己非常不满。
“美国人不让,我们就去不了?我们不能去纽芬兰搞实战演习?不能去墨西哥访问?不能加强与美洲共和国的联系?借口多得是,看你们怎么找!还有,维和部队就不能用了,智利那里你们就不去看看?”
霍夫曼用恨铁不成钢地口气骂道,“你们不要忘了,德国现在是世界霸主,是世界警察,这个地球上无论大小事情,不管发生在哪里,都与德国的利益密切相关,我们动不动只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不存在德国力量的黑洞!不存在我们漠不关心的领域!
没错,德国经济确实不如美国庞大,但德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哪个不是领先甚至碾压的?你们的心态很可怕,仿佛就像当初一头缩回去的美国人,想搞孤立主义?趁早给我死了这条心!凡日光下的地盘就没有我不能管的!当然,怎么管、管得不好会如何,你们要考虑!要仔细考虑并权衡!科尔当初怎么去搅动日本局势的?我给了他舰队,给了他部队么?我只给他了一个特使的名头,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头脑在办事,他一个人顶得上5个师!你们要善于利用局势,利用机遇,仔细发现对手漏洞,美国现在就是铁板一块了?”
里宾特洛甫这才想起来:最近智利局势动荡,左右派对决似乎近在眼前,这不失为一个干涉的理由——智利是南美唯一不听话的刺头,借着这个机会正好收拾一番。
“去,把鲍曼同志请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