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19节
建筑师的数学功底虽然很扎实,但一时之间也算不出结果,但他马上想到了海伦,这不是现成的数学系大学生么?海伦只用了两分钟便算出了结果:“我的元首,按照每次幸存率90%,执行30次任务即为90%的30次方,30次后的幸存率大概还有4%。”
“很好,4%的幸存率再加上事故、机械障碍等因素,英国人基本上完不成这种任务,所谓完成30次任务就可以退役的说法完全就是一个骗局,到时候戈培尔博士就可以开动宣传机器让他们抵制这种有死无生的任务,免得受了丘吉尔的欺骗。”霍夫曼想了一想,又让海伦测算12%、15%的战损数字。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如果是12%的战损,执行30次任务后的幸存率只有2%,而如果是15%的战损,这个存活概率甚至还不到1%。很明显,只要损失超过一定限度,英国人的空袭就是不可持续的。
“希望那边会有更多的、类似于舍普菲尔少校这样过于爱惜自己性命的家伙,这样我们的压力能够减轻一些。”
“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胆怯身上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主动改进我们的战术,我观察了今天的防空,很明显存在两个问题。”霍夫曼竖起两根手指,“第一,我们的高射炮存在问题,确切地说是引信存在问题。我看过情报,英美已开发出完善的无线电近炸引信,他们称之为Vt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凯特尔和加兰德不懂这玩意,但这不等于耶顺内克和卡姆胡贝尔就不懂。近炸引信其实是引信作用方式的一大类,主要是利用目标特性或目标周围环境特性信息而起作用,与触发引信、延时引信等共同构成炮弹(也包括炸弹、鱼雷、地雷)不同的爆炸方式,主要包括无线电、光、声、磁等各种媒介。英国在1940年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原型,美国参战后通过美国科技及研究局完成了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设计:主要结构是使用弹壳为天线,引信内藏真空管无线电波发射器,通电后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无线电。当弹体接近反射物体时,部份电波被反射,随着炮弹与目标距离减少,多普勒效应使反射电波在发射器的电流内造成200-800赫的低频讯号,此信号经过过滤及放大,当讯号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便进行起爆。
近炸引信优于触发和延时引信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目标物的变化而自动实现爆炸,能够给目标造成最大限度的伤害,同时能大大提高炮弹的命中率。其难度在于整个装置要抵受火炮射击时超过20000倍地球重力的加速以及每秒500转的自旋,同时还必须小到可以安放在炮弹的弹头之内。正因为Vt引信的优点和难度,英美盟军将其列入最高机密而严格保密,德国人不清楚,霍夫曼却张口就来,而且他还知道30年代莱茵金属公司就在开发近炸引信,他们拟采用的静电近炸引信比美国人发明的无线电近炸引信效率要高也更便宜,但却始终无法解决作用距离过小的问题,后来就被迫停止了研究,甚至认为这种东西德国人搞不出来,英美同样也是如此。
耶顺内克想了一想后说道:“我知道类似的项目,也能理解这种引信对高射炮的价值,如果盟军已开发了类似产品,我们必须也要拥有。”
“这种引信非常重要,不但高射炮要用,其他场合也有需要使用,所以应该列入最高优先级,英美近炸引信的成品我会让帝国保安总局去想办法。”说完引信的事情,霍夫曼叹了口气,“第二个问题,是今天看似很成功的雷达引导作战。”
第34章 狼群战术空军版
凯特尔迷惑不解,不是成功击落了全部敌机么,为什么元首还要抱怨雷达作战的问题,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他倒是听说过卡姆胡贝尔赖以成名的光照截击防线一开始效果很好,后来价值逐渐下降而解散的消息。
“除你们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雷达网数量不足而无法实现预警外,你们在引导战斗机作战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在我看来效率是很低下的。”霍夫曼指了指那幅巨大的航空作战图,又指了指手里刚刚收到的、通报鲁尔区遭遇轰炸消息的电报,“今天柏林地区雷达作战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最主要就是因为敌机过少,你可以纠集远超过敌机的夜间战斗机。如果此时此刻有几百架敌机在空中,就如同现在鲁尔区上空一样,届时密密麻麻的光点光靠引导员能忙得过来么?就算你有足够多的引导员,也不容易分辨各自的目标,更不必说现在的雷达也不能够同时实现监控这么多目标。”
威廉上校小声解释了一声:“我们的战斗机装有敌我识别系统,在雷达束扫描时会回答应答信号。”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显然这个装备对解决密集性问题的帮助不大。
出乎凯特尔、耶顺内克等人的意料,卡姆胡贝尔倒是很快承认了霍夫曼的批评,他坦率地说:“虽然我设计的防线看上去十分严密,但只要敌人排成紧密编队、连续不断地从缺口涌进,甚至有意识地舍弃一些小编队迷惑截击部队,很快系统就会因为缺少跟踪与截击能力而崩溃,就如同原先的光照截击防线被突破一样,但这是目前我们设计的比较理想的战术。”
加兰德表态道:“虽然元首一再谦逊地表示不懂防空作战,但目前看来显然不符合实际,他比我们当中任何人都站得高、看得远,对我们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我现在非常希望元首能够像刚才给出革命性创意那样给我们指明方向和道路。”现在其他人不会再觉得这位行事风格处处模仿元首的“小胡子将军”是在拍马屁了,反而认为兼任空军总司令的元首提出合理化建议是理所当然的。
“邓尼茨将军的潜艇狼群战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拦截敌机与击沉商船的道理是一样,你们必须要有从全局思考的观念。”霍夫曼让威廉上校取来一副欧洲地图,“你们现在的战术,是利用各地分布的指挥中心将整个西欧防区划分为一个个块状的防空区域,每个独立的指挥中心负责自己所在的区域,按照你们的设想,将来雷达站和指挥中心会越来越密集,所负责的区域和能够引导的战斗机与高射炮基地同样越来越小。
但实际上敌机从不列颠岛上出发后动不动就是400、500架左右的大编队,他们是一个整体,在通过每个防空区域时其所遭遇的却是我们孤立、分散的防空力量,这些区域内我们的战斗机数量不足,他们或是因为食物太多而无法消化或是因为自身力量薄弱无法对敌机构成全面威胁,而其他防空区域内的战斗机却因为没接到相关命令而在地面待命。我问过邓尼茨,如果他的一艘潜艇在海上遇到大队商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他说‘先不要惊动对方,让我们的潜艇跟踪上去,判断他们的航向与大致目标,然后呼唤所有能够构成威胁的潜艇,在指定时间和位置给予全面攻击’。”
霍夫曼在西欧地图上画了好几个标记:“首先,我们应该在英吉利海峡的大陆一侧设置远程雷达基地,他们可以与西墙堡垒工事共同建设,从而构筑起连绵不断的预警系统,当英国人的轰炸机群开始集结时,我们的雷达便开始估算敌人的数量和航向;其次,在英国轰炸机群渡过海峡,即大致位于比利时、荷兰、法国沿线时,我们应当利用高射炮、夜间战斗机部队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驱散,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而是要打乱对方的阵型,迫使其分散开来,因为分散之敌比集中之敌更容易对付;
当英国机群向德国腹地继续挺进时,指挥中心必须迅速判明敌机主要空袭目标然后调集所有战斗机进行攻击,此时第一道防线上的战斗机就可以去休息并补充油弹。当英国飞机返航时,海峡附近的战斗机应当进行第二次战斗。
通常而言,一次空袭需要持续6-8个小时,返航时机组成员早已经筋疲力尽,戒备心理也会大幅度下降,而且很多飞机会带着伤,此时比较容易击落。你们应当明白,每次英国人来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至少两次进攻机会,而他们的归程我们也是清楚的,因为飞机总要飞回不列颠岛上去,我们可以去他们的必经之路上等着。”
对U艇的狼群战术空军是有所耳闻的,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空军使用海军战术的问题。听完霍夫曼的讲解,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卡姆胡贝尔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可以帮助找到他等待已久的东西。
“当然,海空军技术和装备不同,运用狼群战术不能简单照搬。比如空军雷达可以发现所有的英国目标,这是优于反潜作战的地方,但同时因为飞机航速远远高于船舶,因此联合作战与居间协同的时间很紧张,需要高效指挥。”霍夫曼鼓励他们,“在你们拥有足够的雷达和战斗机部队后,我相信你们可以尝试这种全新的战术。除此之外,机载雷达是非常有益的装备,但显然目前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还存在很多缺陷,迫切地需要加以改进,我建议列入最高优先级。”
众人频频点头,表示会尽快落实和尝试元首的新战术。
在回去的路上,施佩尔特意坐上了霍夫曼的车,明显是有事情要说的样子,而且为了保密还把元首首席副官达尔格斯中校赶到了自己车里。霍夫曼没想到施佩尔的这个举动,便问:“怎么了?”
施佩尔没说自己的事,反而聊起了与之无关的防空作战:“我感觉元首在防空作战上面似乎还意犹未尽。”
霍夫曼点点头:“确实还有第三个问题,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为防止给他们造成困扰最后还是决定不说。针对现有的防空体系,我们应该发展那种能够自动跟踪敌机的炸弹来对付重型轰炸机,他们极具威力,只要1-2枚就可以击落一架轰炸机,同时又能具备自动跟踪的功能,从效费比来说远远优于高射炮。”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明?”施佩尔一边琢磨“效费比”这个新名词,一边苦苦思考,半天后试探地问道:“元首,您指的是在佩内明德的那些火箭?”
“就是他们。”霍夫曼点点头,“火箭既然具备冲上太空的能力,就一定可以用于防空作战,我打算过几天去佩内明德基地视察,顺便和科学家们聊聊这个话题,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去。”
“我乐意之至。”施佩尔现在把话头转移到自己想说的事情上来了,“我的元首,我想说的也和军事项目有关。虽然在转入全面战时体制后我们进一步优化、丰富了我们的资源和项目,但不能保证每个都是重点项目并实现优先发展,我建议是否进行一些取舍?”
霍夫曼点头表示同意,单从刚才这架势他就知道施佩尔肯定有话要说。果然,对方从随身携带的皮包中拿出一个卷宗:“在总动员体制启动后,军备部对所有资源需求进行了登记与统筹,在盘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保密项目——怎么说呢……”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第35章 超级炸弹项目
“您说,我在听。”霍夫曼及时打消了施佩尔的顾虑。
“这个项目位于法国加莱,说是陆军主导的秘密项目,但陆军武器局利夫将军查证后却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个项目,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元首您亲自下令的。近日这个项目提出了大量的资源需求……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制造超级大炮向伦敦发射炮弹,而佩内明德基地里也有类似项目,他们现在的优先级是否可以降低一些?”按施佩尔的原意是想取消其中一个,但他吃不准霍夫曼的态度,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决定先把矛盾上交。
被对方一提醒,霍夫曼终于明白这个莫名其妙的项目是什么了——这是希特勒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高压、多节、远射程火炮,代号V3火炮(即复仇兵器第三号),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高压炮根本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项目,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在历史上也没有哪个大国研究成功。他摆了摆手,直截了当地说:“我受了那些科学家的欺骗,这根本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工程,不用调整优先级,全部中止,所有为之服务的人员和资源都用于其他方面,佩内明德方面现有的项目优先级不变。”
“如您所愿。”施佩尔在卷宗上打了个叉叉,他从心底反感这些独立在外、不受军备部控制的项目,要不是对方口口声声“元首的意志”,老早一刀切掉了,现在元首亲口中止,倒是省了不少事。
霍夫曼的记忆里又跳出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项目,那就是“乌兰努斯行动”: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用于研究、制造秘密飞行器,主攻方向是飞碟。
“去空军技术局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真有这个项目也可以停了——今后诸如飞碟、飞翼、不对称、前掠翼、双体等等不切实际的幻想作品一律不准研制,有这份精力和资源还不如将我上次给他们的喷气飞机早点研究出来,我需要的是能够保障战争胜利的新式武器而不是科学幻想。”霍夫曼重申了原则。
“战时体制委员会应该对所有需要政府拨付资源的项目进行调查,凡是没有备案的项目——不管是否经过我的同意,一律不予批准,拥有项目最高批准权利的只有两个人。”霍夫曼用手指了指施佩尔,又指了指自己,“你和我。”
施佩尔感激涕零地点点头:“感谢元首的信任。”
“第二个问题。”虽然在元首的防弹奔驰770k车里,施佩尔仍然显得小心翼翼,他扭头看了一下四周,确保隔音设施正常运作连司机也听不到声音后,压低嗓子说道,“您和我讲述的超级炸弹项目,我不久前与海森堡教授已深入沟通过一次,他说为了连锁反应,必须至少要有最小数量的放射性物质,他管这叫做,叫做……”
“铀235!”现在霍夫曼明白施佩尔为什么这么小心的原因了。
“对,就是这个名词。”施佩尔继续说下去,“教授认为至少需要几吨才能造出超级炸弹,但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因此他认为在战争期间完成项目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坚持认为帝国的研究水平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果我们造不出来,美国人也造不出来。教授对此很肯定,他只申请了35万帝国马克的预算用于理论研究。”
“我有确切的情报,知道美国人同样在研究超级炸弹,他们管它叫做‘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是爱因斯坦和费米。”霍夫曼好好想了想有关原子弹的事情,慢慢说道,“美国政府为此拨付了30亿美元以上的巨款用来进行项目研究和铀235元素的提炼,整个工程服务人员高达2万余人。因为美国人的研究显示制造超级炸弹的铀235需求量不是几吨,只要几十千克就可以了,另外他们挑选的减速剂不是重水而是石墨。请你让海森堡教授以最高程度的科学严谨精神重新计算和论证一下,务必明确告诉他,如果我们不能制造这种超级炸弹,美国人将来就会把炸弹投在我们头上,我们的人民与子孙后代将世世代代活在这种恐怖中。”
施佩尔苦笑道:“您知道这些学者都是固执的人,海森堡教授更是权威,他们听不进去怎么办?”
“他们会听进去的。”霍夫曼严肃地说道,“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千秋大业,他们必须听进去。当然你应当转变一下工作方法,在让海森堡教授重新计算的时候也让其他学者单独重复这个过程——不可能所有人都犯同样的错,他们只是盲目迷信权威罢了。给这个项目拨款5亿马克,列入最高保密和最优先等级,让他们先把铀235提炼工厂建设起来,先别管是几吨还是几十千克,我们必须先要有才行。”
“好,我会的。”
“很好,4%的幸存率再加上事故、机械障碍等因素,英国人基本上完不成这种任务,所谓完成30次任务就可以退役的说法完全就是一个骗局,到时候戈培尔博士就可以开动宣传机器让他们抵制这种有死无生的任务,免得受了丘吉尔的欺骗。”霍夫曼想了一想,又让海伦测算12%、15%的战损数字。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如果是12%的战损,执行30次任务后的幸存率只有2%,而如果是15%的战损,这个存活概率甚至还不到1%。很明显,只要损失超过一定限度,英国人的空袭就是不可持续的。
“希望那边会有更多的、类似于舍普菲尔少校这样过于爱惜自己性命的家伙,这样我们的压力能够减轻一些。”
“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胆怯身上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主动改进我们的战术,我观察了今天的防空,很明显存在两个问题。”霍夫曼竖起两根手指,“第一,我们的高射炮存在问题,确切地说是引信存在问题。我看过情报,英美已开发出完善的无线电近炸引信,他们称之为Vt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凯特尔和加兰德不懂这玩意,但这不等于耶顺内克和卡姆胡贝尔就不懂。近炸引信其实是引信作用方式的一大类,主要是利用目标特性或目标周围环境特性信息而起作用,与触发引信、延时引信等共同构成炮弹(也包括炸弹、鱼雷、地雷)不同的爆炸方式,主要包括无线电、光、声、磁等各种媒介。英国在1940年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原型,美国参战后通过美国科技及研究局完成了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设计:主要结构是使用弹壳为天线,引信内藏真空管无线电波发射器,通电后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无线电。当弹体接近反射物体时,部份电波被反射,随着炮弹与目标距离减少,多普勒效应使反射电波在发射器的电流内造成200-800赫的低频讯号,此信号经过过滤及放大,当讯号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便进行起爆。
近炸引信优于触发和延时引信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目标物的变化而自动实现爆炸,能够给目标造成最大限度的伤害,同时能大大提高炮弹的命中率。其难度在于整个装置要抵受火炮射击时超过20000倍地球重力的加速以及每秒500转的自旋,同时还必须小到可以安放在炮弹的弹头之内。正因为Vt引信的优点和难度,英美盟军将其列入最高机密而严格保密,德国人不清楚,霍夫曼却张口就来,而且他还知道30年代莱茵金属公司就在开发近炸引信,他们拟采用的静电近炸引信比美国人发明的无线电近炸引信效率要高也更便宜,但却始终无法解决作用距离过小的问题,后来就被迫停止了研究,甚至认为这种东西德国人搞不出来,英美同样也是如此。
耶顺内克想了一想后说道:“我知道类似的项目,也能理解这种引信对高射炮的价值,如果盟军已开发了类似产品,我们必须也要拥有。”
“这种引信非常重要,不但高射炮要用,其他场合也有需要使用,所以应该列入最高优先级,英美近炸引信的成品我会让帝国保安总局去想办法。”说完引信的事情,霍夫曼叹了口气,“第二个问题,是今天看似很成功的雷达引导作战。”
第34章 狼群战术空军版
凯特尔迷惑不解,不是成功击落了全部敌机么,为什么元首还要抱怨雷达作战的问题,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他倒是听说过卡姆胡贝尔赖以成名的光照截击防线一开始效果很好,后来价值逐渐下降而解散的消息。
“除你们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雷达网数量不足而无法实现预警外,你们在引导战斗机作战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在我看来效率是很低下的。”霍夫曼指了指那幅巨大的航空作战图,又指了指手里刚刚收到的、通报鲁尔区遭遇轰炸消息的电报,“今天柏林地区雷达作战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最主要就是因为敌机过少,你可以纠集远超过敌机的夜间战斗机。如果此时此刻有几百架敌机在空中,就如同现在鲁尔区上空一样,届时密密麻麻的光点光靠引导员能忙得过来么?就算你有足够多的引导员,也不容易分辨各自的目标,更不必说现在的雷达也不能够同时实现监控这么多目标。”
威廉上校小声解释了一声:“我们的战斗机装有敌我识别系统,在雷达束扫描时会回答应答信号。”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显然这个装备对解决密集性问题的帮助不大。
出乎凯特尔、耶顺内克等人的意料,卡姆胡贝尔倒是很快承认了霍夫曼的批评,他坦率地说:“虽然我设计的防线看上去十分严密,但只要敌人排成紧密编队、连续不断地从缺口涌进,甚至有意识地舍弃一些小编队迷惑截击部队,很快系统就会因为缺少跟踪与截击能力而崩溃,就如同原先的光照截击防线被突破一样,但这是目前我们设计的比较理想的战术。”
加兰德表态道:“虽然元首一再谦逊地表示不懂防空作战,但目前看来显然不符合实际,他比我们当中任何人都站得高、看得远,对我们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我现在非常希望元首能够像刚才给出革命性创意那样给我们指明方向和道路。”现在其他人不会再觉得这位行事风格处处模仿元首的“小胡子将军”是在拍马屁了,反而认为兼任空军总司令的元首提出合理化建议是理所当然的。
“邓尼茨将军的潜艇狼群战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拦截敌机与击沉商船的道理是一样,你们必须要有从全局思考的观念。”霍夫曼让威廉上校取来一副欧洲地图,“你们现在的战术,是利用各地分布的指挥中心将整个西欧防区划分为一个个块状的防空区域,每个独立的指挥中心负责自己所在的区域,按照你们的设想,将来雷达站和指挥中心会越来越密集,所负责的区域和能够引导的战斗机与高射炮基地同样越来越小。
但实际上敌机从不列颠岛上出发后动不动就是400、500架左右的大编队,他们是一个整体,在通过每个防空区域时其所遭遇的却是我们孤立、分散的防空力量,这些区域内我们的战斗机数量不足,他们或是因为食物太多而无法消化或是因为自身力量薄弱无法对敌机构成全面威胁,而其他防空区域内的战斗机却因为没接到相关命令而在地面待命。我问过邓尼茨,如果他的一艘潜艇在海上遇到大队商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他说‘先不要惊动对方,让我们的潜艇跟踪上去,判断他们的航向与大致目标,然后呼唤所有能够构成威胁的潜艇,在指定时间和位置给予全面攻击’。”
霍夫曼在西欧地图上画了好几个标记:“首先,我们应该在英吉利海峡的大陆一侧设置远程雷达基地,他们可以与西墙堡垒工事共同建设,从而构筑起连绵不断的预警系统,当英国人的轰炸机群开始集结时,我们的雷达便开始估算敌人的数量和航向;其次,在英国轰炸机群渡过海峡,即大致位于比利时、荷兰、法国沿线时,我们应当利用高射炮、夜间战斗机部队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驱散,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而是要打乱对方的阵型,迫使其分散开来,因为分散之敌比集中之敌更容易对付;
当英国机群向德国腹地继续挺进时,指挥中心必须迅速判明敌机主要空袭目标然后调集所有战斗机进行攻击,此时第一道防线上的战斗机就可以去休息并补充油弹。当英国飞机返航时,海峡附近的战斗机应当进行第二次战斗。
通常而言,一次空袭需要持续6-8个小时,返航时机组成员早已经筋疲力尽,戒备心理也会大幅度下降,而且很多飞机会带着伤,此时比较容易击落。你们应当明白,每次英国人来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至少两次进攻机会,而他们的归程我们也是清楚的,因为飞机总要飞回不列颠岛上去,我们可以去他们的必经之路上等着。”
对U艇的狼群战术空军是有所耳闻的,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空军使用海军战术的问题。听完霍夫曼的讲解,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卡姆胡贝尔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可以帮助找到他等待已久的东西。
“当然,海空军技术和装备不同,运用狼群战术不能简单照搬。比如空军雷达可以发现所有的英国目标,这是优于反潜作战的地方,但同时因为飞机航速远远高于船舶,因此联合作战与居间协同的时间很紧张,需要高效指挥。”霍夫曼鼓励他们,“在你们拥有足够的雷达和战斗机部队后,我相信你们可以尝试这种全新的战术。除此之外,机载雷达是非常有益的装备,但显然目前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还存在很多缺陷,迫切地需要加以改进,我建议列入最高优先级。”
众人频频点头,表示会尽快落实和尝试元首的新战术。
在回去的路上,施佩尔特意坐上了霍夫曼的车,明显是有事情要说的样子,而且为了保密还把元首首席副官达尔格斯中校赶到了自己车里。霍夫曼没想到施佩尔的这个举动,便问:“怎么了?”
施佩尔没说自己的事,反而聊起了与之无关的防空作战:“我感觉元首在防空作战上面似乎还意犹未尽。”
霍夫曼点点头:“确实还有第三个问题,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为防止给他们造成困扰最后还是决定不说。针对现有的防空体系,我们应该发展那种能够自动跟踪敌机的炸弹来对付重型轰炸机,他们极具威力,只要1-2枚就可以击落一架轰炸机,同时又能具备自动跟踪的功能,从效费比来说远远优于高射炮。”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明?”施佩尔一边琢磨“效费比”这个新名词,一边苦苦思考,半天后试探地问道:“元首,您指的是在佩内明德的那些火箭?”
“就是他们。”霍夫曼点点头,“火箭既然具备冲上太空的能力,就一定可以用于防空作战,我打算过几天去佩内明德基地视察,顺便和科学家们聊聊这个话题,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去。”
“我乐意之至。”施佩尔现在把话头转移到自己想说的事情上来了,“我的元首,我想说的也和军事项目有关。虽然在转入全面战时体制后我们进一步优化、丰富了我们的资源和项目,但不能保证每个都是重点项目并实现优先发展,我建议是否进行一些取舍?”
霍夫曼点头表示同意,单从刚才这架势他就知道施佩尔肯定有话要说。果然,对方从随身携带的皮包中拿出一个卷宗:“在总动员体制启动后,军备部对所有资源需求进行了登记与统筹,在盘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保密项目——怎么说呢……”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第35章 超级炸弹项目
“您说,我在听。”霍夫曼及时打消了施佩尔的顾虑。
“这个项目位于法国加莱,说是陆军主导的秘密项目,但陆军武器局利夫将军查证后却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个项目,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元首您亲自下令的。近日这个项目提出了大量的资源需求……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制造超级大炮向伦敦发射炮弹,而佩内明德基地里也有类似项目,他们现在的优先级是否可以降低一些?”按施佩尔的原意是想取消其中一个,但他吃不准霍夫曼的态度,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决定先把矛盾上交。
被对方一提醒,霍夫曼终于明白这个莫名其妙的项目是什么了——这是希特勒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高压、多节、远射程火炮,代号V3火炮(即复仇兵器第三号),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高压炮根本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项目,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在历史上也没有哪个大国研究成功。他摆了摆手,直截了当地说:“我受了那些科学家的欺骗,这根本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工程,不用调整优先级,全部中止,所有为之服务的人员和资源都用于其他方面,佩内明德方面现有的项目优先级不变。”
“如您所愿。”施佩尔在卷宗上打了个叉叉,他从心底反感这些独立在外、不受军备部控制的项目,要不是对方口口声声“元首的意志”,老早一刀切掉了,现在元首亲口中止,倒是省了不少事。
霍夫曼的记忆里又跳出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项目,那就是“乌兰努斯行动”: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用于研究、制造秘密飞行器,主攻方向是飞碟。
“去空军技术局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真有这个项目也可以停了——今后诸如飞碟、飞翼、不对称、前掠翼、双体等等不切实际的幻想作品一律不准研制,有这份精力和资源还不如将我上次给他们的喷气飞机早点研究出来,我需要的是能够保障战争胜利的新式武器而不是科学幻想。”霍夫曼重申了原则。
“战时体制委员会应该对所有需要政府拨付资源的项目进行调查,凡是没有备案的项目——不管是否经过我的同意,一律不予批准,拥有项目最高批准权利的只有两个人。”霍夫曼用手指了指施佩尔,又指了指自己,“你和我。”
施佩尔感激涕零地点点头:“感谢元首的信任。”
“第二个问题。”虽然在元首的防弹奔驰770k车里,施佩尔仍然显得小心翼翼,他扭头看了一下四周,确保隔音设施正常运作连司机也听不到声音后,压低嗓子说道,“您和我讲述的超级炸弹项目,我不久前与海森堡教授已深入沟通过一次,他说为了连锁反应,必须至少要有最小数量的放射性物质,他管这叫做,叫做……”
“铀235!”现在霍夫曼明白施佩尔为什么这么小心的原因了。
“对,就是这个名词。”施佩尔继续说下去,“教授认为至少需要几吨才能造出超级炸弹,但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因此他认为在战争期间完成项目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坚持认为帝国的研究水平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果我们造不出来,美国人也造不出来。教授对此很肯定,他只申请了35万帝国马克的预算用于理论研究。”
“我有确切的情报,知道美国人同样在研究超级炸弹,他们管它叫做‘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是爱因斯坦和费米。”霍夫曼好好想了想有关原子弹的事情,慢慢说道,“美国政府为此拨付了30亿美元以上的巨款用来进行项目研究和铀235元素的提炼,整个工程服务人员高达2万余人。因为美国人的研究显示制造超级炸弹的铀235需求量不是几吨,只要几十千克就可以了,另外他们挑选的减速剂不是重水而是石墨。请你让海森堡教授以最高程度的科学严谨精神重新计算和论证一下,务必明确告诉他,如果我们不能制造这种超级炸弹,美国人将来就会把炸弹投在我们头上,我们的人民与子孙后代将世世代代活在这种恐怖中。”
施佩尔苦笑道:“您知道这些学者都是固执的人,海森堡教授更是权威,他们听不进去怎么办?”
“他们会听进去的。”霍夫曼严肃地说道,“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千秋大业,他们必须听进去。当然你应当转变一下工作方法,在让海森堡教授重新计算的时候也让其他学者单独重复这个过程——不可能所有人都犯同样的错,他们只是盲目迷信权威罢了。给这个项目拨款5亿马克,列入最高保密和最优先等级,让他们先把铀235提炼工厂建设起来,先别管是几吨还是几十千克,我们必须先要有才行。”
“好,我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