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211节
面对日趋完善的顿河防御体系,华西列夫斯基已经有所动摇,甚至提出仿效夏秋之交的德军主动撤退、脱离接触,把防线安排在斯大林格勒一带,以主动示弱的方式引诱德军进攻,但不管他如何操办,德国人丝毫不为所动,更没有要进行追击的意图,仍然在顿河防线后面进行热火朝天的防御体系构建,同时抓紧时间从后方接收兵员、装备和补给进行增补与编制调整。倘若华西列夫斯基派出诱饵部队,则常常被一口吞掉——现在老奸巨猾的曼施坦因成了一条只吞饵不上钩的大鱼。
对德军而言,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裁军扩师行动陆续完成之后,德军又着手进行武装力量分布调整与1943型陆军师的建设。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这是德国对在原苏联土地上建立的独立国家统称)开始建立并积蓄武装力量,德军一步步将后方补给渠道交给了他们,这些东方国家的国防军也不负众望,成功遏制了游击队势力,不但能够维持非常畅通的补给渠道,还让德军大大增强了前线兵力密度,甚至德国总参谋部还能组建东方集团军群为东线提供战略预备队。这不但意味着红军已不能指望通过西线战事的加强让德军疲于奔命,还会面对状态越来越好的德军各师。
面对这种尴尬不已的鸡肋状态,红军总参谋部有过争论,一种是继续在前线与德军对峙,哪怕付出更大的牺牲也要保持对德军的压力,一种是三个方面军脱离接触,退到伏尔加河后休养生息去。朱可夫是第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所以他还在不遗余力地修改完善“土星计划”,华西列夫斯基是后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本来斯大林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已逐步将内心的天平向华西列夫斯基倾斜,但德军在中东战场的胜利却迫使他改变了目前的判断。
德军在拿到充足的石油产出后,已派人在东方国家内调查那些因为缺油而无法开动的拖拉机数量,准备在春播、春耕的时间向他们提供柴油,这种消息很快为内务部情报人员所掌握,一开始还有人讽刺德国人异想天开,自己坦克油料都不够用还去接济拖拉机,但斯大林同志一声不吭。他是知道厉害的,如果有50或者100万吨油料,足够让这些拖拉机开动起来了,以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目前基本完成的“丰田到户”,他不敢想象到秋天时的收成究竟会如何——在集体农场时代,乌克兰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额外提供苏联其余人口25%-30%的粮食,即便德国人的粮食平均需求超过苏联人,在斯大林看来至少能满足1500万以上德国人的粮食需求。一想到有高达1500万德国人可以无忧无虑地从事军工生产,他就感觉后脊背上一股凉气在冒上来。
他看到过内部情报人员提交上来的有关德军1943型部队整编情况报告,按照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军备部的计划,武装党卫军将在12个月内、国防军将在18个月内完成全部标准化师的改造,一开始红军总参谋部的众人都以为德国人在吹牛,有关编制接触过以后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大大超越了德国人目前的装备水平,以装甲掷弹兵师为例就特别显著——这是1942年夏才出现的新部队编制,在规划中的明确要求是编成20个以上。
一个装甲掷弹兵师将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团均下辖4个营;装甲掷弹兵营将包括两类,一类是轻型营,全部搭载卡车或其他车辆的摩托化步兵——套用红军标准就是机械化步兵;另一类是重型营,全部搭载半履带式装甲车,一个团拥有的轻型营和重型营各有一半。
炮兵团所属的4个营包括2个轻型榴弹炮营(每营装备16门自行105mm口径榴弹炮,绰号黄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三号),一个重型榴弹炮营(装备为12门自行150mm口径榴弹炮,绰号野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T-34),1个反坦克营(装备54辆三号突击炮或追猎者,还有12门75mm反坦克炮)。除此之外,师本级还有5个独立营和7个独立连单位(装甲师分别是6个和8个),因此装甲师被形象地称为468型,装甲掷弹兵师是357型。
独立部队中包括1个装甲营(54辆4号坦克)、1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防空营(24辆二号防空车,装备4联装20mm高射炮,绰号蚱蜢,16门88mm高射炮)和1个辎重营。7个独立连包括警卫连、通讯连、宪兵连、医疗连、后勤连、运输连和军乐队,总兵力大约1.7万人。
但斯大林知道,如果让德国人把自身工业能力挖掘出来,包括德意轴心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得到有效运转之后,这些装备是难不倒德国人的。苏联一个月都能生产2000辆坦克,德国全力以赴后不会更少只会更多,而德国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超过苏联货。现在德国人拿到了油,占领了北非丰富的矿产地,连唯一的制约因素都不存在了。因此,他不敢让部队退也不能退——如果放任德国休养生息,再过一年战争就彻底没法打了。
斯大林估计得很不错,在霍夫曼的时间表上,1943年东线的任务还是继续坚守现有防线同时给红军放放血,等到1944年标准师全部完工之日才会是苏德总决战的好时候,现在德军的目标不是占领苏联这里、那里,而是要确保东方国家的正常运转,掐断美国给苏联的物资援助,用高交换比慢慢窒息红军的恢复能力。
在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中,拥有这样编制的部队不是一个或几个,根据霍夫曼的要求,468型装甲师将是35个(国防军28个,党卫军7个),357型装甲掷弹兵师是20个(国防军16个,党卫军4个)。
令斯大林感觉恐怖的第三件事是东线德军兵力密度的增加:根据红军情报人员掌握的消息,德军自原南斯拉夫撤出大部分力量并投入东线后,又从北方挪威集团中抽调出了3个师投入东线,其中就包括一个装甲师,除这些部队外,俄罗斯解放军的编组进程大大加快——与东方国家国防军侧重于守卫后方不同,俄罗斯解放军是直接配属于一线德军协同作战的。
第17章 俄罗斯的冬天(2)
与东方国家不同,俄罗斯解放军可是号称与布尔什维克不共戴天的,东方国家最多是挖点领土、财富,而俄罗斯解放军却是要在根子上将布尔什维克挖掉——这让斯大林没有丝毫可以妥协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问题是俄罗斯解放军目前的总部就明明白白设在罗斯托夫,高高飘扬的旗帜仿佛在嘲笑红军的无能,这如何能不让他又气又恼?
“斯大林同志,我有最新情况向您报告。”听到背后的声音响起,斯大林就知道是莫洛托夫来了,他叹了口气,一边示意对方坐下,一边耐心地等待对方开口。
“目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北非、中东战役中受到重挫后向我们提交了照会:第一,由于自身损失需要弥补,他们将减少重装备,特别是飞机、坦克、高射炮的支援,所需缺口由美国人负责补上;第二,目前波斯战局十分不乐观,威尔逊上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节节败退,很可能遭到完全失败,他们迫切希望我们能在北波斯方向发动进攻,牵制德国人的力量;第三,Jw-51船队将于1月26日从冰岛出发向我们输送物资,一共有13条运输船,但上面只有90辆坦克,67架飞机,且都不是最新款式,其他以后勤物资和工业产品为主,一点燃油也没有;第四,目前英国石油来源已被德国切断,英国要求我们今后空船回航的Ra船队上搭载燃油,用于弥补缺口。”莫洛托夫的情绪明显不高,显然这个照会让他非常生气。
北极航线一般指冰岛到苏联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从冰岛出发的船队代码是Pq,从苏联出发的代码是Qp,Pq一直编号到17为止,由于Pq-17的惨重损失,后来相应代码分别变更为Jw和ra。在真实历史上,Jw-51船队1942年年底就从冰岛出发赴苏联,但由于现在英国方面对物资的挪用与耽误,Jw-51船队不仅晚出发了一个月,而且还削减了运输规模。事实上,丘吉尔连Jw-51的补给任务都想直接甩给美国人,但无奈中东形势吃紧,他指望红军在危急关头拉他一把,为说动俄国人卖命,只好硬着头皮把Jw-51派出去,上面装载的坦克尽是M3斯图亚特、格兰特将军等货色,飞机基本都是飓风,最新的喷火9他一架也没舍得给。
“您的看法呢?”
“虽然让人很不满意,但无疑英国人说的是实情。”莫洛托夫沉吟一下后没有选择火上加油,反而坦率地说道,“英国第八集团军丢了30万陆军,第十集团军的10万部队眼看也保不住,英国人的陆军本来就少,丢掉这40万人后无疑伤筋动骨。我觉得他们迫切需要重建5-6个装甲师,英国大使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都在向美国人伸手,与其勉强让他们提供不符合时代的装备,还不如指望美国货。同时,要我们提供石油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中东主要原油产地都控制在德国人之手……”
“可美国人的援助在哪里?”斯大林的脸色非常不悦,声音陡然提高了一个八度,“波斯航线断了,北极航线因为英国人自身需求的缘故也送不了多少东西,这些我都能理解丘吉尔,但美国人是怎么回事?他们承诺的物资和帮助在11月份之后就没兑现过,现在难道让美国物资飞过来么?”
“美国人已表示会加大远东航线的运输力度——现在日本海军主力不在太平洋,他们认为会比较安全,虽然那里远了一点。”
“不是一点,是很多!太平洋航线如果算上从美国港口出发的日子到最后拿到我们手里,最起码要2个月。”
“美国大使说为了弥补,美国准备一次性送3个月的物资来——将11月份就答应给我们而没有履行的欠债一次性补上,船队规模会突破40艘运输舰,而且运输完之后这些舰艇全部归我们。”
“代价呢?”与莫洛托夫预想得不同,斯大林并没有多少欣喜若狂的反应,反而直接问起了其他问题。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一下,“他们希望我们抽调兵力去中东进攻德国人——至少要将德军赶出伊拉克和波斯,不能舒舒服服让德国人得到石油。”
“现在终于想起这些来了?”斯大林很不高兴地说道,“想用这些物资让我们替他们卖命?您知道康斯坦丁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对这件事持什么样的态度么?”
莫洛托夫沉默不语,后两人早就在前几次会议上一再说明红军在中东发起大规模进攻是不可行——孱弱的后勤供应保障体系根本支撑不了大军团作战,而在同等人数甚至略多一点兵力下,红军压根就不是德军对手,除非能把土耳其人拉进来。
办公室内顿时陷入了令人难堪的沉默,过了好半天,莫洛托夫才听到斯大林慢慢开了口,声音很轻:“和保加利亚人的接触情况怎么样?希特勒要求什么样子的停战条件?”
这时候莫洛托夫才反应过来,斯大林同志今天召见自己是为了这件事,他吞吞吐吐地说道:“根据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转达的意见,德国人的价码很高:第一要我们无条件承认那些‘东方国家’的独立;第二要求我们赔偿1000亿帝国马克的军费,可以用贵金属、农产品、矿产品和石油来冲抵;第三要求我们从现有实际军事分界线向后撤退400公里,将这些地方连同德军已占领的国土交给俄罗斯解放军并建立独立国家——至于我们失去的土地,德国人怂恿我们向阿富汗、印度进攻,从那里获得土地作为弥补。”
说完这些,莫洛托夫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生怕最高领袖勃然大怒后迁怒于己。
结果斯大林又沉默了,显然他在思考一些问题,过了好半天,才听到他开口:“继续与保加利亚人交涉一次:第一条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国家反正也是后来才加入苏维埃联盟的;第三条我们不能承认,建议俄罗斯族人的土地依旧还给我们,作为让步,我们可将赔款增加到2000亿帝国马克,并承诺目前战线以西我们部署兵力将来少于100万;至于俄罗斯解放军……”
一说到这几个词,他立即就换上了狰狞面容,用咬牙切齿地口吻说道:“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绝不允许出现他们出现俄罗斯的土地上,希特勒不是在非洲打下了很大的地盘么?可以迁移到那里去——如果德国人确实这么喜欢他们的话。”
“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感觉自己跟不上最高领袖的节奏了。
“怎么,认为我投降动摇出卖党和国家?”斯大林斜着眼睛投来一丝目光,让老资格的莫洛托夫也感觉不寒而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是说……”他结结巴巴说了好几次,都没把“是说……”后面的话补充完整。
“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斯大林叹了口气,换上了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处在我这样的位置上,必须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谋划,您认为,英美会获得最终胜利么?”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这问题很难回答。
“你回答不出来吧?其实我也回答不出来。”斯大林苦笑道,“无论从生产、从海军还是从资源、从人口来说,盟军都稳稳胜过德国人一筹,可为什么一直被压着打?这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就是我们对战争的理解不到位,对战术和战略的运用不到位。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进行调整。倘若德国人能取得最终胜利,那么现在媾和肯定比将来被逼签署城下之盟要好得多;倘若美国人能取得最终胜利,那我们现在签署这样的条款又有什么必要害怕呢?当初列宁同志顶着全党巨大的压力,毅然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我也没看懂,甚至还激烈地表示反对,后来的局面如何发展或许不用我多解释。现在同样的局面又摆在我们面前了,列宁同志却不在了,您说,我该怎么办?是逃避还是接过这个重任?而且,美国人一再要求德国人无条件投降,您不觉得里面有很大的问题?——这是让我们把血流干净的意思!”
“您是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最杰出、最英明、最伟大的领袖,是列宁同志最忠实的继承人,是带领我们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现在列宁同志不在了,自然以您的意见为准。”
斯大林没接这个话茬——这种拍马屁的话他不知道听过多少,现在这种时候显然没心情享用如此露骨的奉承,他想了一想后补充交代道:“立即和美国大使联系,如果美国能说服土耳其加入盟国阵营,或至少能让土耳其答应为我们提供作战需要的后勤与补给,我愿意出动一个方面军至少50万人进入中东作战,否则,我最多只能确保北波斯不被德国人占领。”
第18章 俄罗斯的冬天(3)
宽大的办公桌前,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官、红军大将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秋列涅夫愁眉苦脸地放下手中的情报卷宗,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认真地思考起当前局势和战争来。作为大战爆发前仅有的5名大将之一,他的资历很深厚。内战期间,作为一名骑兵出身的优秀将领,不但在战场上有杰出的表现,在政治上也站得特别稳——他属于谢苗-布琼尼系统,一直被斯大林同志视为自己人和心腹手下,是政治上可靠、作风上过硬、工作上努力的典范之一,不论大清洗的风怎么刮,始终都没吹到他头上。
除此之外,秋列涅夫还有一点非常好的地方,大概是骑兵将领出身、个性洒脱的缘故,他与很多高级军官都非常合得来,人缘很不错,脾气也不坏,人品更是有口皆碑——哪怕在大清洗这样人人自危的时刻,他都不愿意作落井下石的事,甚至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一大批手下。基于这样的特点,斯大林同志很器重他,大战前夕提拔他当了最重要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
当然,秋列涅夫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直以来他都坚守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虽然级别很高、地位显赫,但他的指挥能力似乎与军衔有点不太相称,作为一名骑兵将领,他的整体指挥思路和想法大体还停留在国内战争时期,跟不上机械化战争的演变,在很多观察家眼里,他与图哈切夫斯基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典型。幸亏他不像布琼尼那样糊涂与墨守成规,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装甲战的精髓,因此磕磕绊绊地跨入了现代战争的门槛,不过就连他自己也承认,无论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与瓦图京、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相比,他的指挥水平都处于略逊一筹的地步。
斯大林本人也好,红军总参谋部也好,大体都了解一些实情,经常将他配属在次要战场上,这既是一种爱护,也是一种保护。事实证明,他在次要战场干得还不错,起码认认真真完成了交代给他的任务而没有捅娄子,在红军中这样的高级将领可不多了。
对德军而言,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裁军扩师行动陆续完成之后,德军又着手进行武装力量分布调整与1943型陆军师的建设。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这是德国对在原苏联土地上建立的独立国家统称)开始建立并积蓄武装力量,德军一步步将后方补给渠道交给了他们,这些东方国家的国防军也不负众望,成功遏制了游击队势力,不但能够维持非常畅通的补给渠道,还让德军大大增强了前线兵力密度,甚至德国总参谋部还能组建东方集团军群为东线提供战略预备队。这不但意味着红军已不能指望通过西线战事的加强让德军疲于奔命,还会面对状态越来越好的德军各师。
面对这种尴尬不已的鸡肋状态,红军总参谋部有过争论,一种是继续在前线与德军对峙,哪怕付出更大的牺牲也要保持对德军的压力,一种是三个方面军脱离接触,退到伏尔加河后休养生息去。朱可夫是第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所以他还在不遗余力地修改完善“土星计划”,华西列夫斯基是后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本来斯大林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已逐步将内心的天平向华西列夫斯基倾斜,但德军在中东战场的胜利却迫使他改变了目前的判断。
德军在拿到充足的石油产出后,已派人在东方国家内调查那些因为缺油而无法开动的拖拉机数量,准备在春播、春耕的时间向他们提供柴油,这种消息很快为内务部情报人员所掌握,一开始还有人讽刺德国人异想天开,自己坦克油料都不够用还去接济拖拉机,但斯大林同志一声不吭。他是知道厉害的,如果有50或者100万吨油料,足够让这些拖拉机开动起来了,以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目前基本完成的“丰田到户”,他不敢想象到秋天时的收成究竟会如何——在集体农场时代,乌克兰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额外提供苏联其余人口25%-30%的粮食,即便德国人的粮食平均需求超过苏联人,在斯大林看来至少能满足1500万以上德国人的粮食需求。一想到有高达1500万德国人可以无忧无虑地从事军工生产,他就感觉后脊背上一股凉气在冒上来。
他看到过内部情报人员提交上来的有关德军1943型部队整编情况报告,按照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军备部的计划,武装党卫军将在12个月内、国防军将在18个月内完成全部标准化师的改造,一开始红军总参谋部的众人都以为德国人在吹牛,有关编制接触过以后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大大超越了德国人目前的装备水平,以装甲掷弹兵师为例就特别显著——这是1942年夏才出现的新部队编制,在规划中的明确要求是编成20个以上。
一个装甲掷弹兵师将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团均下辖4个营;装甲掷弹兵营将包括两类,一类是轻型营,全部搭载卡车或其他车辆的摩托化步兵——套用红军标准就是机械化步兵;另一类是重型营,全部搭载半履带式装甲车,一个团拥有的轻型营和重型营各有一半。
炮兵团所属的4个营包括2个轻型榴弹炮营(每营装备16门自行105mm口径榴弹炮,绰号黄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三号),一个重型榴弹炮营(装备为12门自行150mm口径榴弹炮,绰号野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T-34),1个反坦克营(装备54辆三号突击炮或追猎者,还有12门75mm反坦克炮)。除此之外,师本级还有5个独立营和7个独立连单位(装甲师分别是6个和8个),因此装甲师被形象地称为468型,装甲掷弹兵师是357型。
独立部队中包括1个装甲营(54辆4号坦克)、1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防空营(24辆二号防空车,装备4联装20mm高射炮,绰号蚱蜢,16门88mm高射炮)和1个辎重营。7个独立连包括警卫连、通讯连、宪兵连、医疗连、后勤连、运输连和军乐队,总兵力大约1.7万人。
但斯大林知道,如果让德国人把自身工业能力挖掘出来,包括德意轴心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得到有效运转之后,这些装备是难不倒德国人的。苏联一个月都能生产2000辆坦克,德国全力以赴后不会更少只会更多,而德国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超过苏联货。现在德国人拿到了油,占领了北非丰富的矿产地,连唯一的制约因素都不存在了。因此,他不敢让部队退也不能退——如果放任德国休养生息,再过一年战争就彻底没法打了。
斯大林估计得很不错,在霍夫曼的时间表上,1943年东线的任务还是继续坚守现有防线同时给红军放放血,等到1944年标准师全部完工之日才会是苏德总决战的好时候,现在德军的目标不是占领苏联这里、那里,而是要确保东方国家的正常运转,掐断美国给苏联的物资援助,用高交换比慢慢窒息红军的恢复能力。
在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中,拥有这样编制的部队不是一个或几个,根据霍夫曼的要求,468型装甲师将是35个(国防军28个,党卫军7个),357型装甲掷弹兵师是20个(国防军16个,党卫军4个)。
令斯大林感觉恐怖的第三件事是东线德军兵力密度的增加:根据红军情报人员掌握的消息,德军自原南斯拉夫撤出大部分力量并投入东线后,又从北方挪威集团中抽调出了3个师投入东线,其中就包括一个装甲师,除这些部队外,俄罗斯解放军的编组进程大大加快——与东方国家国防军侧重于守卫后方不同,俄罗斯解放军是直接配属于一线德军协同作战的。
第17章 俄罗斯的冬天(2)
与东方国家不同,俄罗斯解放军可是号称与布尔什维克不共戴天的,东方国家最多是挖点领土、财富,而俄罗斯解放军却是要在根子上将布尔什维克挖掉——这让斯大林没有丝毫可以妥协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问题是俄罗斯解放军目前的总部就明明白白设在罗斯托夫,高高飘扬的旗帜仿佛在嘲笑红军的无能,这如何能不让他又气又恼?
“斯大林同志,我有最新情况向您报告。”听到背后的声音响起,斯大林就知道是莫洛托夫来了,他叹了口气,一边示意对方坐下,一边耐心地等待对方开口。
“目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北非、中东战役中受到重挫后向我们提交了照会:第一,由于自身损失需要弥补,他们将减少重装备,特别是飞机、坦克、高射炮的支援,所需缺口由美国人负责补上;第二,目前波斯战局十分不乐观,威尔逊上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节节败退,很可能遭到完全失败,他们迫切希望我们能在北波斯方向发动进攻,牵制德国人的力量;第三,Jw-51船队将于1月26日从冰岛出发向我们输送物资,一共有13条运输船,但上面只有90辆坦克,67架飞机,且都不是最新款式,其他以后勤物资和工业产品为主,一点燃油也没有;第四,目前英国石油来源已被德国切断,英国要求我们今后空船回航的Ra船队上搭载燃油,用于弥补缺口。”莫洛托夫的情绪明显不高,显然这个照会让他非常生气。
北极航线一般指冰岛到苏联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从冰岛出发的船队代码是Pq,从苏联出发的代码是Qp,Pq一直编号到17为止,由于Pq-17的惨重损失,后来相应代码分别变更为Jw和ra。在真实历史上,Jw-51船队1942年年底就从冰岛出发赴苏联,但由于现在英国方面对物资的挪用与耽误,Jw-51船队不仅晚出发了一个月,而且还削减了运输规模。事实上,丘吉尔连Jw-51的补给任务都想直接甩给美国人,但无奈中东形势吃紧,他指望红军在危急关头拉他一把,为说动俄国人卖命,只好硬着头皮把Jw-51派出去,上面装载的坦克尽是M3斯图亚特、格兰特将军等货色,飞机基本都是飓风,最新的喷火9他一架也没舍得给。
“您的看法呢?”
“虽然让人很不满意,但无疑英国人说的是实情。”莫洛托夫沉吟一下后没有选择火上加油,反而坦率地说道,“英国第八集团军丢了30万陆军,第十集团军的10万部队眼看也保不住,英国人的陆军本来就少,丢掉这40万人后无疑伤筋动骨。我觉得他们迫切需要重建5-6个装甲师,英国大使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都在向美国人伸手,与其勉强让他们提供不符合时代的装备,还不如指望美国货。同时,要我们提供石油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中东主要原油产地都控制在德国人之手……”
“可美国人的援助在哪里?”斯大林的脸色非常不悦,声音陡然提高了一个八度,“波斯航线断了,北极航线因为英国人自身需求的缘故也送不了多少东西,这些我都能理解丘吉尔,但美国人是怎么回事?他们承诺的物资和帮助在11月份之后就没兑现过,现在难道让美国物资飞过来么?”
“美国人已表示会加大远东航线的运输力度——现在日本海军主力不在太平洋,他们认为会比较安全,虽然那里远了一点。”
“不是一点,是很多!太平洋航线如果算上从美国港口出发的日子到最后拿到我们手里,最起码要2个月。”
“美国大使说为了弥补,美国准备一次性送3个月的物资来——将11月份就答应给我们而没有履行的欠债一次性补上,船队规模会突破40艘运输舰,而且运输完之后这些舰艇全部归我们。”
“代价呢?”与莫洛托夫预想得不同,斯大林并没有多少欣喜若狂的反应,反而直接问起了其他问题。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一下,“他们希望我们抽调兵力去中东进攻德国人——至少要将德军赶出伊拉克和波斯,不能舒舒服服让德国人得到石油。”
“现在终于想起这些来了?”斯大林很不高兴地说道,“想用这些物资让我们替他们卖命?您知道康斯坦丁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对这件事持什么样的态度么?”
莫洛托夫沉默不语,后两人早就在前几次会议上一再说明红军在中东发起大规模进攻是不可行——孱弱的后勤供应保障体系根本支撑不了大军团作战,而在同等人数甚至略多一点兵力下,红军压根就不是德军对手,除非能把土耳其人拉进来。
办公室内顿时陷入了令人难堪的沉默,过了好半天,莫洛托夫才听到斯大林慢慢开了口,声音很轻:“和保加利亚人的接触情况怎么样?希特勒要求什么样子的停战条件?”
这时候莫洛托夫才反应过来,斯大林同志今天召见自己是为了这件事,他吞吞吐吐地说道:“根据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转达的意见,德国人的价码很高:第一要我们无条件承认那些‘东方国家’的独立;第二要求我们赔偿1000亿帝国马克的军费,可以用贵金属、农产品、矿产品和石油来冲抵;第三要求我们从现有实际军事分界线向后撤退400公里,将这些地方连同德军已占领的国土交给俄罗斯解放军并建立独立国家——至于我们失去的土地,德国人怂恿我们向阿富汗、印度进攻,从那里获得土地作为弥补。”
说完这些,莫洛托夫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生怕最高领袖勃然大怒后迁怒于己。
结果斯大林又沉默了,显然他在思考一些问题,过了好半天,才听到他开口:“继续与保加利亚人交涉一次:第一条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国家反正也是后来才加入苏维埃联盟的;第三条我们不能承认,建议俄罗斯族人的土地依旧还给我们,作为让步,我们可将赔款增加到2000亿帝国马克,并承诺目前战线以西我们部署兵力将来少于100万;至于俄罗斯解放军……”
一说到这几个词,他立即就换上了狰狞面容,用咬牙切齿地口吻说道:“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绝不允许出现他们出现俄罗斯的土地上,希特勒不是在非洲打下了很大的地盘么?可以迁移到那里去——如果德国人确实这么喜欢他们的话。”
“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感觉自己跟不上最高领袖的节奏了。
“怎么,认为我投降动摇出卖党和国家?”斯大林斜着眼睛投来一丝目光,让老资格的莫洛托夫也感觉不寒而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是说……”他结结巴巴说了好几次,都没把“是说……”后面的话补充完整。
“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斯大林叹了口气,换上了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处在我这样的位置上,必须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谋划,您认为,英美会获得最终胜利么?”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这问题很难回答。
“你回答不出来吧?其实我也回答不出来。”斯大林苦笑道,“无论从生产、从海军还是从资源、从人口来说,盟军都稳稳胜过德国人一筹,可为什么一直被压着打?这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就是我们对战争的理解不到位,对战术和战略的运用不到位。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进行调整。倘若德国人能取得最终胜利,那么现在媾和肯定比将来被逼签署城下之盟要好得多;倘若美国人能取得最终胜利,那我们现在签署这样的条款又有什么必要害怕呢?当初列宁同志顶着全党巨大的压力,毅然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我也没看懂,甚至还激烈地表示反对,后来的局面如何发展或许不用我多解释。现在同样的局面又摆在我们面前了,列宁同志却不在了,您说,我该怎么办?是逃避还是接过这个重任?而且,美国人一再要求德国人无条件投降,您不觉得里面有很大的问题?——这是让我们把血流干净的意思!”
“您是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最杰出、最英明、最伟大的领袖,是列宁同志最忠实的继承人,是带领我们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现在列宁同志不在了,自然以您的意见为准。”
斯大林没接这个话茬——这种拍马屁的话他不知道听过多少,现在这种时候显然没心情享用如此露骨的奉承,他想了一想后补充交代道:“立即和美国大使联系,如果美国能说服土耳其加入盟国阵营,或至少能让土耳其答应为我们提供作战需要的后勤与补给,我愿意出动一个方面军至少50万人进入中东作战,否则,我最多只能确保北波斯不被德国人占领。”
第18章 俄罗斯的冬天(3)
宽大的办公桌前,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官、红军大将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秋列涅夫愁眉苦脸地放下手中的情报卷宗,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认真地思考起当前局势和战争来。作为大战爆发前仅有的5名大将之一,他的资历很深厚。内战期间,作为一名骑兵出身的优秀将领,不但在战场上有杰出的表现,在政治上也站得特别稳——他属于谢苗-布琼尼系统,一直被斯大林同志视为自己人和心腹手下,是政治上可靠、作风上过硬、工作上努力的典范之一,不论大清洗的风怎么刮,始终都没吹到他头上。
除此之外,秋列涅夫还有一点非常好的地方,大概是骑兵将领出身、个性洒脱的缘故,他与很多高级军官都非常合得来,人缘很不错,脾气也不坏,人品更是有口皆碑——哪怕在大清洗这样人人自危的时刻,他都不愿意作落井下石的事,甚至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一大批手下。基于这样的特点,斯大林同志很器重他,大战前夕提拔他当了最重要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
当然,秋列涅夫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直以来他都坚守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虽然级别很高、地位显赫,但他的指挥能力似乎与军衔有点不太相称,作为一名骑兵将领,他的整体指挥思路和想法大体还停留在国内战争时期,跟不上机械化战争的演变,在很多观察家眼里,他与图哈切夫斯基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典型。幸亏他不像布琼尼那样糊涂与墨守成规,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装甲战的精髓,因此磕磕绊绊地跨入了现代战争的门槛,不过就连他自己也承认,无论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与瓦图京、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相比,他的指挥水平都处于略逊一筹的地步。
斯大林本人也好,红军总参谋部也好,大体都了解一些实情,经常将他配属在次要战场上,这既是一种爱护,也是一种保护。事实证明,他在次要战场干得还不错,起码认认真真完成了交代给他的任务而没有捅娄子,在红军中这样的高级将领可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