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662节
贝中将被说服了,立即将消息汇报给了马沙尔,后者也点头表示同意,并建议连夜兴建。
在舰艇上担任观察员们的日本代表则瞪大眼睛,观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现,今天很多人已对西贝尔登陆艇赞不绝口,认为虽然日本率先发展了“平头尖尾”的登陆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锐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抢滩,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块挡板,抢滩后可放下用作人员和装备下船的跳板,日军冲上岸时连鞋都不会湿。
但日本登陆艇太小,且只能对付防御力量不足的守军,一旦守军有较强火力,则这种登陆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陆艇适航性差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只能用大船拖着走,临近登陆点再释放,像德军这样直接能从法国运动到冰岛的大型登陆艇极为理想。
另外,日本陆战队原本坦克很少,而且非常轻,发展了特殊的内火艇,但在英美强大的反登陆火力和反装甲能力面前,内火艇生存性堪忧,现在日本海军有了足够的坦克,迫切需要足够大的登陆艇,而能载坦克的登陆艇必定能载装甲车,对直接搭乘装甲车上岸作战的掷弹兵们,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装甲车上岸的好处——不但能携带重装备和补给,还不会在抢滩中浪费大量体力,又有机枪甚至无后座炮提供火力,对滩头火力压制和纵深追击作战大有好处!
团长伊藤整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海军登陆战要引入大型登陆艇,要给海军陆战队多备装甲车。
前面这些都还可以理解,建设人工码头的事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看下去。
德国海军实力虽然不强,但工程建设能力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关人工码头建设要求后,各路专家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这方面霍夫曼也发挥穿越优势进行提点。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的人工码头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这种沉箱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小的100多吨,大的可达6000多吨,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后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一个个、一条条串联起来,最终构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码头堤坝。英美在诺曼底登陆中使用了上百万吨混凝土、钢材、海沙等材料构筑了两座人工港口,他们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左右的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要结束。因此对于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无先例,必须从头开始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德国直接上船——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左右的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在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德国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经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但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要改成护航航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为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设飞行甲板,或称过顶甲板——与最初年代利用运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样。甲板的宽度、长度均超过舰体(宽度超2米余,长度超10米余),整条油轮仿佛顶着一顶巨大的帽子,也被戏称带帽油轮。
样子难看是难看了点,但带帽油轮的某些特点让霍夫曼也为之拍案叫绝。
带帽油轮上部顶着的甲板采用厚度位50mm的钢板铺设而成,可以防止1000磅高爆炸弹的水平攻击(但挡不住穿甲弹或者俯冲攻击机),一口气给油轮增加了近4000吨的分量,造成吃水大且船舶重心提高。于是工程师便让货仓燃油运输量减少5000吨,但运输舱位还保持在舰体内。
在众人的注目下,标注为B1B2的两艘带帽油轮缓缓向垂直岸边的地方开去,B1号航母首先搁浅。
“B1搁浅成功,注水!”随着舰长一声令下,通海阀打开,大量海水疯狂涌入各个水密仓,然后这艘油轮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沉没下去,到最后大部分船体都沉浸在泥沙与淤泥中,但这样一来,舰体也保持了稳定,现在整艘船除将近2万吨的燃油之外,还引入了上万吨海水,地盘显得非常扎实了。
B2号排队在b1之后,也开始以头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两艘油轮的对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内,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之内。
左右是比较难控制的,但实际长接缝偏差不过1米余,上下相对好好控制一些,只要不断注水,船只匀速下沉就能实现该目标,最后接缝的高低差不过10多公分。由于B2所处海域更深一点,反映在船上就是B2的吃水程度更深,B1不过是没去了70%的舰体,B2则将近75%。
到这个时候位置,绝大多数步骤都完成了,还差最后一步——改平。因为海洋都是有坡度的,越滩头谁越浅,因此两艘搁浅的带帽油轮是船尾高度低于船头高度,上面的Li凌空甲板是向海中倾斜的。但这难不倒德国工程师,因为上面铺设的钢板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1000多块同规格的钢板铺设而成。工程师立即计算出改平说需要调整的尺寸,以最后一块钢板的海平面高度为标准高,每块钢板下面连着的支柱开始下降,用缩短支柱的办法来缓释海坡的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大致平衡的平台。
日光破晓,一个连接滩头,长近400米,宽30米的平台在海上凭空出现了,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日本观察团看得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现在,只要货轮靠上去,用钢构桥搭建在这个钢铁平台上,他们就能开始输送物资。整个平台同时承受的物资堆积能力大约在5000吨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个钢铁平台还有特殊作用:400米长的平台可为紧急降落的战斗机提供跑道,如将平台扩充到600甚至800米,则连攻击机都可以紧急起降。
第3章 转折(3)
贝中将虽然知道有戴帽航母这玩意,但一直不知其详,他是海军不假,却只负责带战列舰打仗,一辈子玩的都是舰炮、鱼雷,一般航母他都有些吃不透,特种航母具体怎么玩套路更不懂,今天仔仔细细看了一夜终于明白了:人工码头关键在于上面那看上去平顶一块的甲板实际是由上千块可升降的钢板组成——难怪看上去钢柱林立,下面油轮是具体保持平衡的载体,其实不一定要油轮,舍得花钱用战列舰也行,尺寸还能搞得更大!
他不由得啧啧连声,不过很快又发现问题:“这玩意很贵吧?就这么一次性用掉了?”
“当然不能,那太浪费了。”高斯道,“这艘船建造价格比轴心级标准航母价格还高,怎么舍得一次性使用?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具体原理您想象一下潜艇即可。”
“潜艇?哦……懂了,懂了……高明!高明!”
运输航母船舱里有将近2万吨油料,虽然浸没在海中,却非常靠近滩头,可方便灵活地通过管道为前线提供油料补给。最开始燃料抽走的少,船舶稳如泰山,等需要将船舶上浮时,只要先将通海阀关闭,保证船底不再进水,然后将储备油仓里面的燃油抽光,然后再将两层船底间的海水吸入空出来舱室,并利用油轮多仓分割但贯通的特点,持续将海水引入其他各空舱——等于将船底海水逐步排空。
然后利用其它船舶协助其抽水,如果技术娴熟,完全可以同步操作——A舱放油,B舱抽水。如同潜艇一样,需下潜时先让海水涌入舱室,等上浮时又用压缩空气将海水排空。那些巨大的油仓先是作为运输容器使用,排干海水后又充当浮筒。
一般需要等涨潮时进行上浮操作,等舱室海水排空到一定程度时,浮力逐步提升,沉在海底的油轮又慢慢浮起来,然后实现顺利退场——当然舱室海水不能全排干,全排干会造成底仓太轻、头顶甲板太重而重心不稳,那样在遭遇风浪时容易倾覆。
正说话时,已有4艘货轮开始靠近人工码头,然后工兵们迅速建构起横向钢便桥,并用小旗示意构建完毕,可以出发。
从意志轮船舱里驶出的第一辆就是虎式,48吨重量级的身板顺着钢便桥慢悠悠驶向人工码头,然后再从人工码头上顺着另外的钢便桥缓缓驶向滩头,单位承载量超过100吨的钢桥成功经受住了考验,除发出“嘎吱”响声外,毫无变形或扭曲痕迹,而钢板构成的人工码头更是稳如泰山。现场一片掌声雷动——等重装甲部队上岸,美国人就彻底完了!
然后陆续是装载物资和补给的标准10轮卡车展开运输,他们满载的分量不到10吨,可以连续通行。
4座便桥持续运转,如同涓涓溪流汇入洪流,形成庞大而严密的转运系统,空中出现大量防空战斗机——登陆先头部队已控制住雷克雅未克机场,工兵们连夜抢修,勉强恢复了2条跑道可供战斗机起降——清晨从挪威转场而来的战斗机终于有了落脚之处。
“高斯,我们上岸吧!”
“您不再等等?让部队肃清敌军,现在可能不太安全。”贝中将劝隆美尔,“现在码头上堆积了太多货轮,提尔匹茨号可不好意思和他们抢。”
“不用,我坐救生艇上岸就行了,指挥官要和部队在一起!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看风景的,要让士兵们看到我和他们在一起!”隆美尔笑道,“我昨天夜里就想登陆了,是柏林交代一定要我今天天亮才能登陆,还说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
“那好吧!祝您一切顺利!”
“感谢海军的大力协助,冰岛战役首先是海军的功劳!”隆美尔热情地和贝中将拥抱,“特别是您的舰炮,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里是柏林广播电台,这里是柏林广播电台,目前是5月29日9时17分,现在插播冰岛战役重大消息,现在插播冰岛战役重要消息:……我军登陆冰岛成功,隆美尔元帅率领参谋班子已踏上陆地,现在请随军记者采访一下隆美尔元帅,听听他此时此刻的想法……”
“尊敬的元首、各位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全德意志爱国民众……”下了登陆艇,趟水上岸的隆美尔掩饰不住激动,一边挥手向视线范围内的官兵们招手,回应他们的热烈欢呼,一边用兴奋的语气对着话筒吼道,“我现在踩在冰岛滩头阵地的坚实土地上,我军已肃清敌军抵抗,正向纵深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听,那排山倒海的轰炸声、炮击声就是给我们给敌人的信号——我们来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德意志军人来了!我们将尽快解放被英美盘踞数年的冰岛,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元首万岁!”
“万岁!”
欢呼声响成一片,镁光灯也不失时机亮起,无论前方还是后方,到处一片欢腾!
在提尔匹茨号上远远观看的贝中将不由点了点头,对身边人说:“我终于知道元首为什么要隆美尔元帅在白天登陆了!”
在舰艇上担任观察员们的日本代表则瞪大眼睛,观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现,今天很多人已对西贝尔登陆艇赞不绝口,认为虽然日本率先发展了“平头尖尾”的登陆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锐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抢滩,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块挡板,抢滩后可放下用作人员和装备下船的跳板,日军冲上岸时连鞋都不会湿。
但日本登陆艇太小,且只能对付防御力量不足的守军,一旦守军有较强火力,则这种登陆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陆艇适航性差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只能用大船拖着走,临近登陆点再释放,像德军这样直接能从法国运动到冰岛的大型登陆艇极为理想。
另外,日本陆战队原本坦克很少,而且非常轻,发展了特殊的内火艇,但在英美强大的反登陆火力和反装甲能力面前,内火艇生存性堪忧,现在日本海军有了足够的坦克,迫切需要足够大的登陆艇,而能载坦克的登陆艇必定能载装甲车,对直接搭乘装甲车上岸作战的掷弹兵们,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装甲车上岸的好处——不但能携带重装备和补给,还不会在抢滩中浪费大量体力,又有机枪甚至无后座炮提供火力,对滩头火力压制和纵深追击作战大有好处!
团长伊藤整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海军登陆战要引入大型登陆艇,要给海军陆战队多备装甲车。
前面这些都还可以理解,建设人工码头的事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看下去。
德国海军实力虽然不强,但工程建设能力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关人工码头建设要求后,各路专家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这方面霍夫曼也发挥穿越优势进行提点。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的人工码头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这种沉箱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小的100多吨,大的可达6000多吨,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后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一个个、一条条串联起来,最终构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码头堤坝。英美在诺曼底登陆中使用了上百万吨混凝土、钢材、海沙等材料构筑了两座人工港口,他们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左右的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要结束。因此对于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无先例,必须从头开始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德国直接上船——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左右的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在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德国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经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但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要改成护航航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为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设飞行甲板,或称过顶甲板——与最初年代利用运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样。甲板的宽度、长度均超过舰体(宽度超2米余,长度超10米余),整条油轮仿佛顶着一顶巨大的帽子,也被戏称带帽油轮。
样子难看是难看了点,但带帽油轮的某些特点让霍夫曼也为之拍案叫绝。
带帽油轮上部顶着的甲板采用厚度位50mm的钢板铺设而成,可以防止1000磅高爆炸弹的水平攻击(但挡不住穿甲弹或者俯冲攻击机),一口气给油轮增加了近4000吨的分量,造成吃水大且船舶重心提高。于是工程师便让货仓燃油运输量减少5000吨,但运输舱位还保持在舰体内。
在众人的注目下,标注为B1B2的两艘带帽油轮缓缓向垂直岸边的地方开去,B1号航母首先搁浅。
“B1搁浅成功,注水!”随着舰长一声令下,通海阀打开,大量海水疯狂涌入各个水密仓,然后这艘油轮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沉没下去,到最后大部分船体都沉浸在泥沙与淤泥中,但这样一来,舰体也保持了稳定,现在整艘船除将近2万吨的燃油之外,还引入了上万吨海水,地盘显得非常扎实了。
B2号排队在b1之后,也开始以头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两艘油轮的对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内,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之内。
左右是比较难控制的,但实际长接缝偏差不过1米余,上下相对好好控制一些,只要不断注水,船只匀速下沉就能实现该目标,最后接缝的高低差不过10多公分。由于B2所处海域更深一点,反映在船上就是B2的吃水程度更深,B1不过是没去了70%的舰体,B2则将近75%。
到这个时候位置,绝大多数步骤都完成了,还差最后一步——改平。因为海洋都是有坡度的,越滩头谁越浅,因此两艘搁浅的带帽油轮是船尾高度低于船头高度,上面的Li凌空甲板是向海中倾斜的。但这难不倒德国工程师,因为上面铺设的钢板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1000多块同规格的钢板铺设而成。工程师立即计算出改平说需要调整的尺寸,以最后一块钢板的海平面高度为标准高,每块钢板下面连着的支柱开始下降,用缩短支柱的办法来缓释海坡的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大致平衡的平台。
日光破晓,一个连接滩头,长近400米,宽30米的平台在海上凭空出现了,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日本观察团看得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现在,只要货轮靠上去,用钢构桥搭建在这个钢铁平台上,他们就能开始输送物资。整个平台同时承受的物资堆积能力大约在5000吨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个钢铁平台还有特殊作用:400米长的平台可为紧急降落的战斗机提供跑道,如将平台扩充到600甚至800米,则连攻击机都可以紧急起降。
第3章 转折(3)
贝中将虽然知道有戴帽航母这玩意,但一直不知其详,他是海军不假,却只负责带战列舰打仗,一辈子玩的都是舰炮、鱼雷,一般航母他都有些吃不透,特种航母具体怎么玩套路更不懂,今天仔仔细细看了一夜终于明白了:人工码头关键在于上面那看上去平顶一块的甲板实际是由上千块可升降的钢板组成——难怪看上去钢柱林立,下面油轮是具体保持平衡的载体,其实不一定要油轮,舍得花钱用战列舰也行,尺寸还能搞得更大!
他不由得啧啧连声,不过很快又发现问题:“这玩意很贵吧?就这么一次性用掉了?”
“当然不能,那太浪费了。”高斯道,“这艘船建造价格比轴心级标准航母价格还高,怎么舍得一次性使用?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具体原理您想象一下潜艇即可。”
“潜艇?哦……懂了,懂了……高明!高明!”
运输航母船舱里有将近2万吨油料,虽然浸没在海中,却非常靠近滩头,可方便灵活地通过管道为前线提供油料补给。最开始燃料抽走的少,船舶稳如泰山,等需要将船舶上浮时,只要先将通海阀关闭,保证船底不再进水,然后将储备油仓里面的燃油抽光,然后再将两层船底间的海水吸入空出来舱室,并利用油轮多仓分割但贯通的特点,持续将海水引入其他各空舱——等于将船底海水逐步排空。
然后利用其它船舶协助其抽水,如果技术娴熟,完全可以同步操作——A舱放油,B舱抽水。如同潜艇一样,需下潜时先让海水涌入舱室,等上浮时又用压缩空气将海水排空。那些巨大的油仓先是作为运输容器使用,排干海水后又充当浮筒。
一般需要等涨潮时进行上浮操作,等舱室海水排空到一定程度时,浮力逐步提升,沉在海底的油轮又慢慢浮起来,然后实现顺利退场——当然舱室海水不能全排干,全排干会造成底仓太轻、头顶甲板太重而重心不稳,那样在遭遇风浪时容易倾覆。
正说话时,已有4艘货轮开始靠近人工码头,然后工兵们迅速建构起横向钢便桥,并用小旗示意构建完毕,可以出发。
从意志轮船舱里驶出的第一辆就是虎式,48吨重量级的身板顺着钢便桥慢悠悠驶向人工码头,然后再从人工码头上顺着另外的钢便桥缓缓驶向滩头,单位承载量超过100吨的钢桥成功经受住了考验,除发出“嘎吱”响声外,毫无变形或扭曲痕迹,而钢板构成的人工码头更是稳如泰山。现场一片掌声雷动——等重装甲部队上岸,美国人就彻底完了!
然后陆续是装载物资和补给的标准10轮卡车展开运输,他们满载的分量不到10吨,可以连续通行。
4座便桥持续运转,如同涓涓溪流汇入洪流,形成庞大而严密的转运系统,空中出现大量防空战斗机——登陆先头部队已控制住雷克雅未克机场,工兵们连夜抢修,勉强恢复了2条跑道可供战斗机起降——清晨从挪威转场而来的战斗机终于有了落脚之处。
“高斯,我们上岸吧!”
“您不再等等?让部队肃清敌军,现在可能不太安全。”贝中将劝隆美尔,“现在码头上堆积了太多货轮,提尔匹茨号可不好意思和他们抢。”
“不用,我坐救生艇上岸就行了,指挥官要和部队在一起!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看风景的,要让士兵们看到我和他们在一起!”隆美尔笑道,“我昨天夜里就想登陆了,是柏林交代一定要我今天天亮才能登陆,还说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
“那好吧!祝您一切顺利!”
“感谢海军的大力协助,冰岛战役首先是海军的功劳!”隆美尔热情地和贝中将拥抱,“特别是您的舰炮,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里是柏林广播电台,这里是柏林广播电台,目前是5月29日9时17分,现在插播冰岛战役重大消息,现在插播冰岛战役重要消息:……我军登陆冰岛成功,隆美尔元帅率领参谋班子已踏上陆地,现在请随军记者采访一下隆美尔元帅,听听他此时此刻的想法……”
“尊敬的元首、各位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全德意志爱国民众……”下了登陆艇,趟水上岸的隆美尔掩饰不住激动,一边挥手向视线范围内的官兵们招手,回应他们的热烈欢呼,一边用兴奋的语气对着话筒吼道,“我现在踩在冰岛滩头阵地的坚实土地上,我军已肃清敌军抵抗,正向纵深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听,那排山倒海的轰炸声、炮击声就是给我们给敌人的信号——我们来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德意志军人来了!我们将尽快解放被英美盘踞数年的冰岛,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元首万岁!”
“万岁!”
欢呼声响成一片,镁光灯也不失时机亮起,无论前方还是后方,到处一片欢腾!
在提尔匹茨号上远远观看的贝中将不由点了点头,对身边人说:“我终于知道元首为什么要隆美尔元帅在白天登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