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751节
“我一直在太平洋战区服役,基本未和德军交过手,相对不熟,不过也意味着我可以从相对独立且不带偏见的立场上评估。
从这两年一系列战事进程来看,我认为对双方战斗力要有清晰定位……
我赞同克拉克将军的观点:在美国陆军不掌握火力优势、空中优势的前提下,至少需3倍兵力并依托有利防御体系才能抵挡德军进攻;在双方都不具备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至少需要2倍兵力才能与敌军持平;在掌握火力和空中优势的前提下,同等兵力的美国陆军才可能有更好的表现。这结论很残酷,但必须正视。
具体到目前南美战事,截止目前收到的情报,我认为要一分为二来看:敌军在阿拉卡卢登陆后,巴顿所部面临前有阻拦、后有追兵的不利局面,基本等于被包围,现在他手下还有7万左右身心俱疲、伤痕累累、斗志和组织涣散的部队,指望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已不可能,我更不赞同某些参谋提出的,让克拉克所部南下接应的观点,这只会让更多部队卷进去并完蛋。
根据侦查,他们面临的敌军有3股,第一股是当面刚刚登陆的拦截之敌,约2万人(实际不到1.4万);第二股是身后紧追不舍的追击之敌,约3万人(实际1.7万);第三股是从巴西东海岸北上的德军,约8万(实际大约6万多)……只要第一股成功阻击巴顿所部3天以上,他们会陷入重重围困而最终被消灭。
因此我建议,巴顿所部立即就近寻找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据险而守,同时用尽一切办法构筑机场,陆航出动运输机掩护部队撤退,仿效非洲战役的撤退办法——所有物资装备一律抛弃,只要人!考虑撤到圭亚那或委内瑞拉重整旗鼓。
为避免引起混乱,也为避免非洲战役撤退时因准备不周而引起的种种非议和士气崩溃,建议军官向所有士兵进行说明,鼓励他们为国家战斗到底、掩护其他同伴先撤退的决心和勇气,我希望能优先撤退大部分军官——部分具备自我牺牲精神的军官可能需留下来激励士气。
在巴顿集群战略撤退的同时,克拉克集群必须坚守累西腓一带,构筑阻挡德军向本土推进的第一道防线,陆军和陆航必须增派更多力量赴南美协同防守,建议增派空降军去南美增强力量。鉴于克拉克将军拟回国担任副总参谋长,我希望总统能破格提拔马修-李奇微将军为累西腓集群最高指挥官,他的勇气和坚韧足以帮助我们取得防御战的胜利……”
艾森豪威尔认真地读完了麦克阿瑟从澳大利亚发来的长电:
杜鲁门很快听懂了麦克阿瑟的意思:
第一,巴顿集群基本完蛋了,能抢救多少算多少吧;
第二,累西腓集群不能撤,一撤的话,不但加勒比海连带美国柔软的下腹部都会直接暴露在德国攻击之下,非常危险;
第三,麦克阿瑟暗示克拉克大局观和谋略还可以,当副总参谋长可行,但不适宜在一线带兵(和巴顿正好截然相反),更不足以承担累西腓防守任务,必须换李奇微上来。
众人迅速围绕该意见讨论起来……
第102章 轴心的进攻(12)
说是讨论,实际上是对麦克阿瑟的方案进行完善。
第一个共识很快就达成了,派遣李奇微到累西腓去,但对于是不是要让整个第18空降军前去,大家都有反对意见。现在李奇微手下除了第82、第101两个老牌空降师外,还额外组建了第11、13、17三个空降师,整个军一共有5个师级单元,再加上其他支援单位,算是陆军手里的王牌军。
由于李奇微名声赫赫,多次与德军交手不落下风(如果不能称之为胜利的话),这个王牌军是被参联会当做紧急消防队员使用的,怎么可能全填到累西腓去?而且阿诺德认为也不可能,因为陆航又要掩护巴顿所部撤退,又要部署空降兵,不可能有这么多飞机调度。
现在为了保障重型运输机和轰炸机,波音公司已把其他所有的生产线全部砍掉了,集中精力在生产4发大飞机,即便这样还是很吃紧,因此谁都不敢无视阿诺德的意见。
最后刚从中国返回的史迪威出面提了折中方案,建议让李奇微带101师和第11空降师去,并正式接任累西腓集群指挥官,还提议让李奇微在巴顿集群撤退后出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官和南美战区副司令官职务,军衔依旧定中将。李奇微的升迁速度在美军中和坐火箭没什么两样,仅仅两年就从师长干成集团军司令兼战区副长官,但没人对此表示嫉妒,反而认为对这样优秀的将领来说,这种晋升还是太慢。
第二个共识是阿诺德提出的,他认为既然打算撤退巴顿所部,那就要争分夺秒,现在重型运输机不足,必须让双发中型运输机也上场,建议尽可能往累西腓撤,那样距离比较近,只有800公里左右。
但往累西腓撤退的提议遭到了艾森豪威尔和史迪威的反对,理由是两条:
第一,撤退官兵士气低落,如果往累西腓撤,容易传染开来影响士气;
第二,累西腓要有空降军入场,机场、航线也会非常紧张,大规模撤退容易受干扰。
当然,按麦克阿瑟的意见往委内瑞拉和圭亚那撤退也不行,那样太远,会议最后选了巴西北部港口圣路易斯和福塔雷萨为撤退点,海军在那里还有几条船,可以帮助撤往圭亚那和委内瑞拉。
第三个共识是撤退顺序。为了防止士气崩溃,必须制定严格的撤退顺序,参联会经过讨论,决定顺序如下:
第一波:陆海航机组,他们撤退后如身体无殊,建议继续立即承担其他飞行任务;
第二波:受伤尤其是重伤官兵;
第三波:休伊特手下的海军人员;
第四波:技术兵种和军官,如电报兵、炮兵、装甲兵等;
第五波:其余剩余官兵。
原则上撤退顺序如此,具体由巴顿等人安排。
杜鲁门咬牙切齿道:“包括乔治在内的所有高级军官必须全部撤退,不能充当德军俘虏!那样对士气戕害太大。另外告诉士兵们,被俘后就在战俘营待着,德国人在这方面还算靠谱,千万别被蒙骗加入党卫军什么,那是给自己、给家族和亲朋好友脸上抹黑。”
众人一顿苦笑,总统已被党卫军美国集团军彻底恶心坏了,好在英国佬还算讲点江湖道义,没把在英国的10多万美军移交给德国,否则可以编两个美国集团军了。现在南非的情势也很紧张,德军从东线一波波撤退下来的部队很多都在往非洲转移,南非战役已箭在弦上。偏偏美国现在自顾不暇,连南美的事都摆不平,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南非?弄得不好在南非的10来万兵力最后都要全部完蛋,很多人免不了继续进战俘营。
这也是为什么伦敦政府退出同盟,甚至还和日本勾勾搭搭做点生意美国没极力反对的根源所在——惹恼了爱德华八世,他把这10万美军交出去怎么办?
“麦克阿瑟将军最后还提了个人建议,是不是可考虑与欧洲方面媾和?”艾克低声复述这麦克阿瑟另一份电报,“他认为在目前两面受敌的局面下,同时打赢日德是不可想象的,他建议正视现实,通过第三国询问欧洲方面的媾和条件,哪怕是暂时停战也好过两面受敌!”
麦克阿瑟和金上将当初是主张先亚后欧派的吹鼓手,是被罗斯福压着才硬着头皮执行先欧后亚政策的,现在已不是考虑谁先谁后的问题了,而是要想办法稳住其中一个。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因为杜鲁门明确表示在他任内是不可能签署停战协议的。
半天之后,特纳开了口:“我其实很不愿意和德国人媾和,我们死在德国手里的官兵比日本手里多得多!但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必须放下以前放不下的东西,个人赞同谈谈看。而且如果明年年初谈成,大西洋舰队5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大型巡洋舰就可以增援绕道福克兰群岛去增援太平洋方面……”
杜鲁门半晌无语,最后有气无力地挤出一句话:“可以考虑和谈,关键是,派谁去呢?”
李海给他出了点子:“杜威先生不是一直鼓吹对德和平,对日强硬么,您既然已准备宣布退选,杜威先生赢得下届大选的概率超过95%,为什么不让杜威先生利用这个过渡期提前履行部分总统权利,主导对德秘密和平呢?”
杜鲁门心里暗暗叫绝:李海不愧为是罗斯福总统重用的总统参谋长,一肚子高见(坏水)!派杜威挑头和谈的好处很多:
如果对德合约条件屈辱,那杜威是自己打自己脸,因为杜鲁门肯定会把国会审议和最终签字拖到新总统就职以后,这个字必须杜威而不是其他人来签;
如果对德合约条件宽容,那杜鲁门提前派杜威接洽谈判就是有大智慧、有先见之明,是政治家能屈能伸的形象展示;
如果杜威拒绝这项任务,那他在竞选中口口声声说“对德和平、对日强硬”的观点明显就是谎言,将来杜鲁门东山再起还有机会。
从这两年一系列战事进程来看,我认为对双方战斗力要有清晰定位……
我赞同克拉克将军的观点:在美国陆军不掌握火力优势、空中优势的前提下,至少需3倍兵力并依托有利防御体系才能抵挡德军进攻;在双方都不具备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至少需要2倍兵力才能与敌军持平;在掌握火力和空中优势的前提下,同等兵力的美国陆军才可能有更好的表现。这结论很残酷,但必须正视。
具体到目前南美战事,截止目前收到的情报,我认为要一分为二来看:敌军在阿拉卡卢登陆后,巴顿所部面临前有阻拦、后有追兵的不利局面,基本等于被包围,现在他手下还有7万左右身心俱疲、伤痕累累、斗志和组织涣散的部队,指望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已不可能,我更不赞同某些参谋提出的,让克拉克所部南下接应的观点,这只会让更多部队卷进去并完蛋。
根据侦查,他们面临的敌军有3股,第一股是当面刚刚登陆的拦截之敌,约2万人(实际不到1.4万);第二股是身后紧追不舍的追击之敌,约3万人(实际1.7万);第三股是从巴西东海岸北上的德军,约8万(实际大约6万多)……只要第一股成功阻击巴顿所部3天以上,他们会陷入重重围困而最终被消灭。
因此我建议,巴顿所部立即就近寻找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据险而守,同时用尽一切办法构筑机场,陆航出动运输机掩护部队撤退,仿效非洲战役的撤退办法——所有物资装备一律抛弃,只要人!考虑撤到圭亚那或委内瑞拉重整旗鼓。
为避免引起混乱,也为避免非洲战役撤退时因准备不周而引起的种种非议和士气崩溃,建议军官向所有士兵进行说明,鼓励他们为国家战斗到底、掩护其他同伴先撤退的决心和勇气,我希望能优先撤退大部分军官——部分具备自我牺牲精神的军官可能需留下来激励士气。
在巴顿集群战略撤退的同时,克拉克集群必须坚守累西腓一带,构筑阻挡德军向本土推进的第一道防线,陆军和陆航必须增派更多力量赴南美协同防守,建议增派空降军去南美增强力量。鉴于克拉克将军拟回国担任副总参谋长,我希望总统能破格提拔马修-李奇微将军为累西腓集群最高指挥官,他的勇气和坚韧足以帮助我们取得防御战的胜利……”
艾森豪威尔认真地读完了麦克阿瑟从澳大利亚发来的长电:
杜鲁门很快听懂了麦克阿瑟的意思:
第一,巴顿集群基本完蛋了,能抢救多少算多少吧;
第二,累西腓集群不能撤,一撤的话,不但加勒比海连带美国柔软的下腹部都会直接暴露在德国攻击之下,非常危险;
第三,麦克阿瑟暗示克拉克大局观和谋略还可以,当副总参谋长可行,但不适宜在一线带兵(和巴顿正好截然相反),更不足以承担累西腓防守任务,必须换李奇微上来。
众人迅速围绕该意见讨论起来……
第102章 轴心的进攻(12)
说是讨论,实际上是对麦克阿瑟的方案进行完善。
第一个共识很快就达成了,派遣李奇微到累西腓去,但对于是不是要让整个第18空降军前去,大家都有反对意见。现在李奇微手下除了第82、第101两个老牌空降师外,还额外组建了第11、13、17三个空降师,整个军一共有5个师级单元,再加上其他支援单位,算是陆军手里的王牌军。
由于李奇微名声赫赫,多次与德军交手不落下风(如果不能称之为胜利的话),这个王牌军是被参联会当做紧急消防队员使用的,怎么可能全填到累西腓去?而且阿诺德认为也不可能,因为陆航又要掩护巴顿所部撤退,又要部署空降兵,不可能有这么多飞机调度。
现在为了保障重型运输机和轰炸机,波音公司已把其他所有的生产线全部砍掉了,集中精力在生产4发大飞机,即便这样还是很吃紧,因此谁都不敢无视阿诺德的意见。
最后刚从中国返回的史迪威出面提了折中方案,建议让李奇微带101师和第11空降师去,并正式接任累西腓集群指挥官,还提议让李奇微在巴顿集群撤退后出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官和南美战区副司令官职务,军衔依旧定中将。李奇微的升迁速度在美军中和坐火箭没什么两样,仅仅两年就从师长干成集团军司令兼战区副长官,但没人对此表示嫉妒,反而认为对这样优秀的将领来说,这种晋升还是太慢。
第二个共识是阿诺德提出的,他认为既然打算撤退巴顿所部,那就要争分夺秒,现在重型运输机不足,必须让双发中型运输机也上场,建议尽可能往累西腓撤,那样距离比较近,只有800公里左右。
但往累西腓撤退的提议遭到了艾森豪威尔和史迪威的反对,理由是两条:
第一,撤退官兵士气低落,如果往累西腓撤,容易传染开来影响士气;
第二,累西腓要有空降军入场,机场、航线也会非常紧张,大规模撤退容易受干扰。
当然,按麦克阿瑟的意见往委内瑞拉和圭亚那撤退也不行,那样太远,会议最后选了巴西北部港口圣路易斯和福塔雷萨为撤退点,海军在那里还有几条船,可以帮助撤往圭亚那和委内瑞拉。
第三个共识是撤退顺序。为了防止士气崩溃,必须制定严格的撤退顺序,参联会经过讨论,决定顺序如下:
第一波:陆海航机组,他们撤退后如身体无殊,建议继续立即承担其他飞行任务;
第二波:受伤尤其是重伤官兵;
第三波:休伊特手下的海军人员;
第四波:技术兵种和军官,如电报兵、炮兵、装甲兵等;
第五波:其余剩余官兵。
原则上撤退顺序如此,具体由巴顿等人安排。
杜鲁门咬牙切齿道:“包括乔治在内的所有高级军官必须全部撤退,不能充当德军俘虏!那样对士气戕害太大。另外告诉士兵们,被俘后就在战俘营待着,德国人在这方面还算靠谱,千万别被蒙骗加入党卫军什么,那是给自己、给家族和亲朋好友脸上抹黑。”
众人一顿苦笑,总统已被党卫军美国集团军彻底恶心坏了,好在英国佬还算讲点江湖道义,没把在英国的10多万美军移交给德国,否则可以编两个美国集团军了。现在南非的情势也很紧张,德军从东线一波波撤退下来的部队很多都在往非洲转移,南非战役已箭在弦上。偏偏美国现在自顾不暇,连南美的事都摆不平,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南非?弄得不好在南非的10来万兵力最后都要全部完蛋,很多人免不了继续进战俘营。
这也是为什么伦敦政府退出同盟,甚至还和日本勾勾搭搭做点生意美国没极力反对的根源所在——惹恼了爱德华八世,他把这10万美军交出去怎么办?
“麦克阿瑟将军最后还提了个人建议,是不是可考虑与欧洲方面媾和?”艾克低声复述这麦克阿瑟另一份电报,“他认为在目前两面受敌的局面下,同时打赢日德是不可想象的,他建议正视现实,通过第三国询问欧洲方面的媾和条件,哪怕是暂时停战也好过两面受敌!”
麦克阿瑟和金上将当初是主张先亚后欧派的吹鼓手,是被罗斯福压着才硬着头皮执行先欧后亚政策的,现在已不是考虑谁先谁后的问题了,而是要想办法稳住其中一个。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因为杜鲁门明确表示在他任内是不可能签署停战协议的。
半天之后,特纳开了口:“我其实很不愿意和德国人媾和,我们死在德国手里的官兵比日本手里多得多!但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必须放下以前放不下的东西,个人赞同谈谈看。而且如果明年年初谈成,大西洋舰队5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大型巡洋舰就可以增援绕道福克兰群岛去增援太平洋方面……”
杜鲁门半晌无语,最后有气无力地挤出一句话:“可以考虑和谈,关键是,派谁去呢?”
李海给他出了点子:“杜威先生不是一直鼓吹对德和平,对日强硬么,您既然已准备宣布退选,杜威先生赢得下届大选的概率超过95%,为什么不让杜威先生利用这个过渡期提前履行部分总统权利,主导对德秘密和平呢?”
杜鲁门心里暗暗叫绝:李海不愧为是罗斯福总统重用的总统参谋长,一肚子高见(坏水)!派杜威挑头和谈的好处很多:
如果对德合约条件屈辱,那杜威是自己打自己脸,因为杜鲁门肯定会把国会审议和最终签字拖到新总统就职以后,这个字必须杜威而不是其他人来签;
如果对德合约条件宽容,那杜鲁门提前派杜威接洽谈判就是有大智慧、有先见之明,是政治家能屈能伸的形象展示;
如果杜威拒绝这项任务,那他在竞选中口口声声说“对德和平、对日强硬”的观点明显就是谎言,将来杜鲁门东山再起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