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1139节
在这个时候,有几个聪明人,开始捡起那个曾经弃之如敝履的“民贵”思想了。
然后,更多的人也回过味来了。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雷姆特。
所谓思想,所谓政治观念,所谓意识形态,其实完全看你是怎么解读的。
这就好比后世金三胖的太阳帝国,居然能从《资本论》里找到金家王朝世代统治,主题思想光荣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结论……
既然是民贵了,那,统治者当然就不能随意的根据自己喜好,制定法律,冷酷对待民众了。
要“爱民如子”,那就要用怀柔手段来对待“民众”。
随随便便就打打杀杀,动不动就族、诛、腰斩,那是要不得的!
岂不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
统治阶级只要树立好榜样了,下面的人民,自然会为榜样的力量所折服,进而温文恭谦,造福乡邻?
这些回过味来的聪明人,立刻就对从思孟学派身上改进后的学派,表达出了十二万分的热情。
不止勒令自己的子弟,全部要学习“民贵”思想,认真检讨过往得失。
自己更是亲自下场,为“民贵”思想摇旗呐喊。
毕竟,当今天子就不止一次下诏,明示天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既然如此,“民贵”就是理所应当了。
地方官和执法机构,应该充分领圣天子的意思,加强学习,贯彻天子的诏书精神嘛。
比较有意思的是——河南郡郡守,号称苍鹰的郅都,似乎真的在这个“民贵”思想前退让了,止步了。
有心人很快就发现:但凡那些接受了“民贵”思想,并将之视为家学的家族,河南郡官府,秋毫无犯!
于是,大家就纷纷转换门墙,大力吹捧和鼓吹“民贵”之道。
有着这些豪强、富商和官僚的加入。
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学派,立刻就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和膨胀。
数不清的地方名流、社会贤达,纷纷加入,并且对这个学派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指导”与“扩充”。
这些人,当然不是吃干饭的。
理论水平和知识底蕴,都不是以前那几个闭门造车的穷酸所能媲美的。
很快,这个小学派就完成了换皮。
主导者和领袖人物,都换成了河南郡地方上的名流。
甚至,几位河南甚至河内、河东的列侯,也站出来表示,自己很喜欢“民贵”的理论。
而一直活跃在河南、河内的儒家的一个大派系——谷梁派的几位领袖,也站出来表示,“民贵思想”是符合《春秋》大义的。
至此,这个小学派,立刻就成为了河南郡的显学。
成为了时髦,成为了潮流。
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倘若没读过这个学派的著作和理论书籍,那出门都要被人笑话。
而从长安来的白纸和雒阳东宫中少府下面的印刷坊,更为这个学派快速推广和传播自己的理论,奠下了厚实的基础。
不过半个月,这个学派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号为“重民学”。
其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思想论述,也迅速从一个月前,几乎为零的局面,瞬间变成一个拥有数十本相关著作,上百篇从不同角度阐述“民贵”重要性的文章的大学派。
这些人绕来绕去,扯着上古三代,历代贤王和周公的名义,大谈特谈,“以民为本”“生民最贵”。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狼不吃羊了,改吃草了。
但,郅都对这一切,都看的很明白。
他拿着手上,那几本新鲜出炉,刚刚被印刷出来的“重民派”论述,冷笑两声:“儒生就是花花肠子多,这绕来绕去,还不就是一句话:我们很重要,我们很有用,我们是国家的基石,你要对我们好!”
“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是五蠹之属!”郅都咬着牙齿道:“真不知陛下,为何特意让我对他们留心,还要手下留情……”
“明公只管按照陛下命令行事就可以了……”郅都身边,一位头戴儒冠的士子低头笑道:“陛下明见万里,想必圣意自有谋划……”
若有重民派的大员在此,肯定一眼就能认出,此人,就是先前重民学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去岁从长安落榜后回家读书,打算来年再战的雒阳杨氏庶子杨威。
郅都闻言,无奈的点点头,拿起笔,在一纸公文上签字,然后取出郡守印,加盖印信,叫来一位亲信,吩咐道:“去,张贴于城中各处露布下!”
“诺!”那人领命而去。
不久,在雒阳城中各个繁华地段的露布下,就出现了一篇河南郡郡守衙门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