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89节
周围传来乱七八糟的喊声,年轻力壮的很快爬上火车,老弱病残却毫无办法。有人爬到一半被挤下来,运气好的只是摔伤,运气不好的直接被车轮碾碎。
又有与亲人失散者,三三两两蹲在道旁,茫然无助地哀嚎哭泣。
“啊!”
张乐怡一声惊呼。
却是他们的车窗外有人扒上来了,无比危险地向上攀爬,很快那人的上身便爬到车顶,车窗处只能看到两只脚乱蹬。
一个上去,紧接着又是下一个。偶尔爬上车顶的人,还会伸手拉拽帮忙,不到片刻火车顶部便坐得密密麻麻。
张乐怡惊慌问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爬火车?”
周赫煊表情凝重道:“都是闯关东的灾民。”
山东年初暴雨成灾,入夏又出现严重干旱,继而蝗虫群起为祸,间杂着各种风灾和雨灾,夏麦秋禾殆尽无疑,灾民达1000万人以上。重灾区颗粒无收,饿殍塞途,灾情更重的地方甚至“草根食尽,人烟断绝”。
周赫煊还记得《大公报》的报道:“鲁灾区农民多食破毡、棉花、皮革,或自尽、饿毙,铜元5枚可购一女。”
五枚铜元可购一女,五枚铜元啊!
就算是当20文的大铜元,五枚铜元也才3分多钱,只够买一张报纸。
都说乱世命贱,如今大灾降临,人命居然只值一张报纸的价格。
如今北方各大报纸,都在报道山东、河北的灾情,其中以山东最为凄惨。
就连洋人报纸也加入进来,报道内容如下:“鲁省待救难民,与战后欧洲难民待救之情形,不相上下也。据大概调查,山东最困苦之灾民,总计有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数四分之一……设无得力之大宗救济,恐饿毙者,不免有二三百万之众。”
一位洋人记者深入灾区,对这场大灾荒如此描述:“灾民的苦难是震撼人心的。难民营里的人普遍染病,麻疹、水痘、肺炎、猩红热,比比皆是。许多人横死街头巷尾,尸体曝陈多日,也得不到掩埋……”
而山东的督军张宗昌呢?
他可没打算赈灾。
当张宗昌从前线返回山东后,在中国居住20多年的《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立即上门拜访,希望能够约谈赈灾事宜。
张宗昌好酒好菜招待哈雷特,哈雷特这样描述那场晚宴:“满席价值连城的山珍海味,外加法国香槟和高级白兰地,丰盛到罪恶的程度……他(张宗昌)踌躇满志地向我炫耀一套从比利时定做的西餐餐具,可供四十人同时进餐。每件餐具,包括咖啡杯在内,全是切割玻璃的。他吹嘘道,全套餐具的价钱要五万五千美金。”
哈雷特在给《纽约时报》总部的报告中写道:“山东的问题是人祸,是山东督军张宗昌的巧取豪夺直接导致的。用美国人的钱来赈济山东的饥荒,无异于资助这个恶棍。若灾难不救,山东人民很可能就揭竿而起,将他赶走。”
《纽约时报》本来打算募集数百万美元捐款,帮助山东赈灾,但哈雷特的报告发回去后,美国那边立即放弃了募捐计划。
正如哈雷特所说的那样,“若灾难不救,山东人民很可能就揭竿而起,将他(张宗昌)赶走”。自从灾荒发生后,山东遍地红枪会起义,不仅抗租抗捐,还攻击官府和劣绅。
其中自然有我党的身影,我党趁着灾荒在山东发展出不少前期武装。某些部队甚至生存到抗战时期,成为敌后抗日的中坚力量——除了东北,山东敌后抗日打得最惨烈。
山东不仅有起义,还出现了无数打家劫舍的土匪,某些地方甚至成为土匪的世界,家境富裕者纷纷躲到青岛避难。
张宗昌对此毫不在意,照旧征收重税,甚至从前线调回部队镇压起义。有些士兵杀红了眼,干脆化身为土匪,他们甚至连普通灾民的口粮都抢,导致情况更加严重。
周赫煊本来兴高采烈去东北,现在被搞得兴致全无,整天倒在铺位上睡大觉。
清晨睡醒,张乐怡拉开车窗帘说:“快到地方了吧……天啦!周大哥,你快看。”
周赫煊趴在窗后向外眺望,只见沿着铁路,不时便出现几具路倒的尸体。这些人都是来闯关东的,但却病死饿死在途中,有的甚至还没死透,躺在地上艰难挣扎,睁大眼睛无助地望着天空。
“去他妈的张宗昌!”周赫煊忍不住爆粗口。
第一百五十八章 冯庸大学
“招工啦,矿山招工。只要青壮劳力,月薪1块,包吃包住!”
“工厂招女工,听好了,只要女工,18岁以下,姿色出众者优先聘用。”
“……”
周赫煊一踏出车站,便看到整排整排的招工摊位。从山东涌来的灾民,在东北的商人老板眼中,就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
就拿矿山来说,在当地招矿工薪水较高,而且出事故还要给抚恤银子。灾民则不同,本来1块的月薪连女佣都不好招,但现在却可以随意挑选青壮,就算矿难死了也无所谓。
更有甚者,打着招女工的幌子做人口买卖和皮肉生意,完全就是在趁火打劫。
但灾民们却没有选择,能够活命已经极为难得了,哪里还顾得上以后?他们在招工摊位前,排着长队缓缓前进,就好像一只只待宰的猪羊。
周赫煊不忍卒睹,去车行叫了一辆马车,便往郊外的汪家河子村(后世沈阳铁西区)而去。
车把式很健谈,一边甩着鞭子,一边说话道:“几位是新来的老师吧?”
周赫煊笑道:“你怎么知道我们是老师?”
车把式说:“先生、小姐一看就是读书人,现在又去往汪家河子,当然是要到冯庸大学做老师。”
“连你都知道冯庸大学?”周赫煊惊讶道。
车把式笑道:“全奉天谁不知道?冯五爷仁义啊,把家产全都捐出来办大学,而且还不收学费,前阵子城里贴满了招生告示。我一个亲戚家的娃,就通过了学校的录取,报的还是啥机械专业。”
“学机械好,中国就缺工科人才。等毕业以后,走到哪儿都能找到好工作。”周赫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