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36节


巴金说:“也可以像《一代人》那样,直接就是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只有两句即可,再多就显画蛇添足了,周先生的诗我最喜欢这首。”

“那可真难,两句诗就包含着千言万语。”赵芳敬佩地说。

柳丽颖眼珠子一转,笑嘻嘻地说:“周先生,要不你现在就写一首?”

这个提议立即被众人附和,都想考校考校周赫煊的现场作诗水平。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好参观完碧云寺的整体布局回来,听说周赫煊要写诗,顿时停下脚步看热闹。

第三百六十九章 诗与情

林徽因的主要身份是建筑师,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但她的才名却跟建筑师的身份没多大关系,她是作家,散文、小说、剧本和文学翻译都极为精通,她还是诗人,属于新月派诗人之一。

林徽因的诗歌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此时还没创作出来,这首诗是她在儿子出生后写下的。

此刻林徽因手执铅笔,似笑非笑地站在树下。梁思成则取出照相机,对着周赫煊等人拍下一张照片,其实这照相机是用来拍古建筑的。

巴金顺势一倒,完全不顾形象,悠闲的躺在石阶上闭目养神。

就在周赫煊冥思苦想时,马珏抬头望着天空云彩,时而又低头看看周赫煊,脸上洋溢着动人的微笑。

周赫煊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抄什么诗才好,马珏的举动突然给了他灵感。

周赫煊捡起一块小石子,众人纷纷围过来,只见他在泥地上写到——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哇,这是首爱情诗,写得真好!”姚薇薇已经犯花痴了,两眼冒光地看向周赫煊。

陈子亚说:“细细品味,这首诗好像不简单,并非只是表达爱慕之情。”

巴金评价道:“这首诗好像在讲人性,人与人之间总带着疏离和戒备,人对自然反而有着原始的亲切感,它隐含着人性回归自然的渴望。”

“也是在讲距离和得失吧。”林徽因颇为感触,她想起远在上海的徐志摩。

梁思成笑得有些不自然,感觉这首诗把他和林徽因、徐志摩的关系全写出来了。有些人隔得很远,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近;有些人隔得很近,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远。

马珏突然脸红起来,因为她刚才正在看云,也在看周赫煊,这首诗明显是写的她。

难道周先生喜欢我,只是不好说出口?

马珏忍不住胡思乱想,含羞带怯的偷偷朝周赫煊看去,心儿砰砰直跳。

就在马珏偷看周赫煊时,那个叫陈栋的男生也在凝视着马珏。他感觉这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喜欢的人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天上的云彩在千万里之外,却和喜欢的人融为一体,已经走进他的心里。

同一首诗,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

梁思成、林徽因、马珏、陈栋他们对诗的理解,都跟爱情有关。这是一种情感折射,《远和近》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他们隐藏在心底的所思所想。

巴金还没有喜欢的恋人,他完全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探寻生活与人性的本质。在《远和近》的诗句中,人际关系被扭曲倒置,人与人因心灵的阻隔而疏远,人与自然反而变得更加亲近。

在巴金看来,《远和近》充斥着一种孤寂和凄凉,体现的是人性的矛盾。

“这首诗,越读越有意思。”巴金笑道。

巴金也是会写诗的,18岁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新诗《被虐待者的哭声》。九一八到抗战胜利期间,他写了许多抗战诗,诗歌主题都比较大,并不纠结于个人那点小情绪。

巴金在九一八时写的诗是这样的:“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哭泣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我们的眼泪已经流得够多了!这给人做枪靶子的生活也过得够多了……”

而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巴金的诗已经变成这样:“我们再没有眼泪为你们流,只有全量的赤血能洗尽我们的悔与羞;我们更没有权利侮辱死者的光荣,只有我们还须忍受更大的惨痛和苦辛……”

对于巴金来说,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是承载思想的工具,他似乎不屑于写情诗和苦闷诗。

几个学生迅速地把诗歌抄录好,马珏没有抄,她已经记住了诗歌的内容,接下来一直不怎么说话,只是偶尔偷偷看上周赫煊几眼。

陈栋问道:“周先生,前不久我读到一首《我爱这土地》,结尾两句非常精彩。你知道这首诗吗?”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周赫煊笑问。

“对对对,就是那首。”陈栋说,“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会背诵,可惜‘夜风’没有其他作品。你认识这位叫‘夜风’的诗人吗?”

周赫煊不想撒谎,模棱两可道:“算是认识吧。”

“他是谁?”其他几个学生连忙询问。

“他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我也不能说。”周赫煊道。
首节 上一节 436/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