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709节


向哲浚说:“杨肇熉是我的顶头上司,上海地方法院院长,他还是郑毓秀的姐夫。”

“原来如此,多谢向先生通风报信。”周赫煊感激道。

此时还属于常凯申和汪兆铭的蜜月期,汪兆铭这个国党副总裁、政府行政院长权力极大。虽然汪兆铭的许多职权都被架空,但他毕竟是政府和国党的二号人物,想要在背后抹黑周赫煊太容易了。

周赫煊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反抗的,他在国际国内的关系也没啥用,唯一的选择就是抱老蒋大腿。

至于周佛海嘛,妈卖批,这个人更难对付。

周佛海现在是常凯申的亲信大红人,而且还有实权——他如今是仅次于徐恩曾、戴笠的特务头子,在特务系统里的地位比郑介民还高。不但如此,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甚至成为常凯申侍从室副主任兼第五组组长。

绝对的老蒋心腹啊。

不对!

周赫煊突然想要放声大笑,他知道怎么对付周佛海了。

如果让常凯申知道,他的心腹红人、他委以重任的特务头子,居然跟汪兆铭暗地里有勾结。呵呵,以老蒋的多疑性格,恐怕周佛海没有好果子吃,大概会被发配到清水衙门去喝茶吧。

想通此事,周赫煊高兴地说:“向先生,你的这个消息太重要了,日后必有重谢!”

至于什么重谢?太简单了。

周赫煊可以提前着手,悄悄搜集日本的侵华证据,等东京审判时提供给向哲浚。都不需要周赫煊费太大心思,从现在到抗战结束,满地都是证据,至少相关报纸就可以收集起来。

甚至,周赫煊还可以花钱购买外国记者拍的照片,那都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啊。

“重谢就不必了,我只是看不惯他们的无耻行径。”向哲浚抱拳道,“周先生,我就先告辞了。”

周赫煊连忙挽留:“多坐坐吧,怎么刚来就走?”

“周先生不用客气,我未婚妻还在家中等待呢。”向哲浚笑道,“对了,我准备在10月15号那天结婚,如果周先生有空的话,希望你能来参加我的婚礼。”

周赫煊说:“恭喜恭喜,到时一定参加。”

向哲浚的婚礼还是很风光的,证婚人是程潜,介绍人是章士钊,毕竟他老丈人周震麟担任着国府民政委员。

两人正说着,蒋百里已经打完电话回来,瞅了瞅向哲浚道:“咦,又来客人啦。”

周赫煊连忙介绍说:“百里先生,这位是上海地方法院检察长向哲浚先生。向兄,这位是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先生。”

“原来是百里先生,久仰久仰!”向哲浚尊敬地说。

蒋百里哈哈大笑:“我知道你,你是周震麟的未来女婿嘛。上次见面他还提起你,说你是他的得意门生,还说你读高中的时候他就看中你了,总算没有让你逃脱他的手心。”

向哲浚的未来岳父,其实是他的高中老校长,他不好意思道:“泰山大人谬赞了。百里先生,我10月15号举行婚礼,希望您能够来参加。”

蒋百里摇头说:“我就不去了,我是戴罪之身,参加婚礼会带去丧气。”

向哲浚也不强求,眼睛突然扫到茶几上的那些稿件,惊讶道:“百里先生,这是你的最新著作吗?我可不可以看看?”

“看吧,没关系的。”蒋百里无所谓道。

向哲浚仔细看完“三阳线决战论”,有些情绪低落地问道:“一旦中日开战,中国真的只有放弃大片的东部土地?”

“别无他法。”蒋百里说。

“可悲,可叹啊,泱泱大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向哲浚悲哀道,“可惜我这个搞法律的,对此一点忙都帮不上。”

周赫煊笑道:“等中国打败了日本,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向兄就有了用武之地。到时候,还需要你这位大检察官,当面控诉那些罪恶滔天的日本战犯。”

向哲浚憧憬道:“希望有那么一天吧。”

第六百二十三章 赌徒

常凯申不在南京,而是在庐山避暑,且已避了两个月的暑。

身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常凯申真的昏聩到放下首都南京不管,连续几个月待在山沟里纳凉吗?

当然不可能!

避暑只是名义上的借口,常凯申留在庐山的真正目的有两个:第一,亲自掌控“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培养工作;第二,坐镇督战江西的“剿匪”工作。

清晨。

庐山别墅。

心情舒畅的常凯申,正在和宋美龄散步,并听取“剿匪”前线送来的最新战报。这几个月的仗打得很顺,前所未有的顺利,常凯申似乎看到了真正统一全国的希望。

听取完战报,常凯申突然对副官说:“雪冰啊,你在我身边待了好几年,有没有想过外放任职?”

副官邓文仪立即惶恐道:“委座明鉴,卑职只愿追随委座左右,尽效犬马之劳!”

常凯申笑道:“你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还给先总理(孙中山)做过侍从副官,你这种人才不能永远蛰伏在我身边。红匪眼看着就要灭亡了,我们必须跟苏联缓和关系,为将来联苏抗日做好准备。这样吧,等今年过完春节,你就前往莫斯科,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首席武官。”

“卑职肝脑涂地,还请委座训示!”邓文仪激动地说。从1924年开始,他先是给孙中山做副官,后来又给常凯申做副官,熬了整整十年,终于能够一展抱负了。

顺便一提,邓文仪还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负责谍报信息的汇总整理工作。
首节 上一节 709/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