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武唐 第1064节
明经科只考取帖文、大义十条,另加时务策两道,一天半时间便已是结束。
而进士科除了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外,还加设杂文一篇,时务策五道,时间也是整整两天。
待到科举结束,陆瑾立即令官员们封存了所有的科举试卷,并派遣金吾卫将试卷押送进入皇城,就在吏部一间空置的院落内开始评卷事务。
而在评卷期间,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均是不能离开吏部,每日饭菜也是专人提供,即便是贵为知贡举、吏部侍郎的陆瑾也是不能例外。
陆瑾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担忧有人会对评卷工作进行干扰,所采取的不得已之法。
就这么足足过了七日,官员们初审评选出了欲通过省试的四百份明经科答卷,以及五十来份进士科答卷,送到了陆瑾的公事房内。
按照以前的惯例,原本进士科与明经科都是通过省试,便视为了及第,故而当初的知贡举权力极大,世家门阀对科举制度干扰也是非常的深。
但在调露二年,朝廷在进士科省试之后,又设立了殿试,以殿试合格为进士及第的最终标准,故而从此以后进士科便多加了一场殿试。
对于明经科的试卷,陆瑾并没有太过仔细的审阅,每份试卷草草一睹便挥毫书“可”。
盖因明经及第向来容易,几乎每十个举子就能有一个高中明经,陆瑾事务繁忙,是无暇仔细察看及第的四百份明经试卷,他的审卷重心,是在通过省试的进士科试卷上。
待读罢进士科的那五十来份试卷,有三人的试卷给陆瑾的印象尤为深刻,分别是赵彦昭、卢怀慎、陈子昂三人。
陈子昂的试卷自然不容提,此君原本就是名满长安的名士俊才,昔日更被上官婉儿赞叹为海内文宗,调露元年陈子昂初次参加进士科时,盖因在时务策中言辞过于极端,妄议朝政而惨遭落地,这几年用功苦读此番挟志而来,所作的试卷自然是让人看的叹为观止。
特别是其所作的时务策针对大唐日渐瓦解的府兵制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提倡罢府兵而发展专业军队,从而应对日渐崛起的吐蕃,虽然略失激进,但却切中时弊,可谓非常难得。
而赵彦昭则以一首气魄雄劲的杂文诗篇让陆瑾对其刮目相看,故而将其记在心里。
至于卢怀慎,对于陆瑾来讲可谓是熟人了,此君出生于七宗五姓之一的范阳卢氏,昔年在秦淮河中秋雅集上,还曾与陆瑾较量过诗篇,没想到他居然于今科参加应试,倒也让陆瑾颇觉意外。
尽管陆瑾对七宗五姓的子弟都没有什么好的印象,然而对于卢怀慎所作的策文,却还是赞赏不已。
几经思忖,陆瑾提起毛笔,亲自确定了省试榜单排名,这才亲自送到上阳宫,拿给天后过目。
待看罢通过进士省事的这五十人姓名,武后蹙眉问道:“陆卿,不知七宗五姓的子弟有多少?”
陆瑾早知武后会关心这个问题,故而已是有所准备,立即拱手回答道:“启禀天后,共有十六人。”
“嗯?竟然还是这么多!”武后神情一变,两条好看的娥眉皱成了一团,“那不知寒门士子有几多?”
陆瑾如实答道:“只得十一人。”
说完之后,他轻轻一叹,接着言道:“天后,这次臣审阅试卷也算是公平公正,然而就实而论,寒门之家的举子的确不比上世家子弟,盖因世家子弟蒙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均是非常完善,特别是如七宗五姓这般的世家,教育蒙童的老师皆是学富五车之士,故而在理解诗文方面,世家子弟已是占据先机了。”
“而且世家当中藏书甚丰,可谓诗书传家,世家子弟自然能够博闻广见,汲取书本中的精华,反观寒门士子,许多人家徒四壁,为求一本学问书籍,只得前去借阅抄录,书卷的阅读数量远远比不上世家子弟,故而这一点也是占不了便宜。”
“现在虽然朝廷已是实行了科举制度,不问出身,量才取士,但是却因民间优质的教育资源均是被世家所掌握,可谓垄断了知识,垄断了文化,寒门之士想要考取进士,肯定要比世家子弟付出更多的努力,故而,教育不公之患依旧是制约寒门之士为官的重大问题。”
待会还有一章
第八八五章 封禅嵩山(推荐票加更)
听罢陆瑾一席冗长的话语,武后罕见露出了一丝深思之色。
不知过了多久,她原本皱着的眉头这才松泛开来,颔首叹息道:“陆卿,你说的不错,朕的确是太过依赖科举制度,此法却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打破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垄断士族的痼疾,还须另寻他法啊!你我君臣也是任重道远!”
待出了上阳宫,陆瑾的心头依旧是非常的沉重。
自大唐开国以来,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击世族政治,太宗与当今圣人更是先后修撰与,打压门阀世家。
而进士科除了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外,还加设杂文一篇,时务策五道,时间也是整整两天。
待到科举结束,陆瑾立即令官员们封存了所有的科举试卷,并派遣金吾卫将试卷押送进入皇城,就在吏部一间空置的院落内开始评卷事务。
而在评卷期间,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均是不能离开吏部,每日饭菜也是专人提供,即便是贵为知贡举、吏部侍郎的陆瑾也是不能例外。
陆瑾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担忧有人会对评卷工作进行干扰,所采取的不得已之法。
就这么足足过了七日,官员们初审评选出了欲通过省试的四百份明经科答卷,以及五十来份进士科答卷,送到了陆瑾的公事房内。
按照以前的惯例,原本进士科与明经科都是通过省试,便视为了及第,故而当初的知贡举权力极大,世家门阀对科举制度干扰也是非常的深。
但在调露二年,朝廷在进士科省试之后,又设立了殿试,以殿试合格为进士及第的最终标准,故而从此以后进士科便多加了一场殿试。
对于明经科的试卷,陆瑾并没有太过仔细的审阅,每份试卷草草一睹便挥毫书“可”。
盖因明经及第向来容易,几乎每十个举子就能有一个高中明经,陆瑾事务繁忙,是无暇仔细察看及第的四百份明经试卷,他的审卷重心,是在通过省试的进士科试卷上。
待读罢进士科的那五十来份试卷,有三人的试卷给陆瑾的印象尤为深刻,分别是赵彦昭、卢怀慎、陈子昂三人。
陈子昂的试卷自然不容提,此君原本就是名满长安的名士俊才,昔日更被上官婉儿赞叹为海内文宗,调露元年陈子昂初次参加进士科时,盖因在时务策中言辞过于极端,妄议朝政而惨遭落地,这几年用功苦读此番挟志而来,所作的试卷自然是让人看的叹为观止。
特别是其所作的时务策针对大唐日渐瓦解的府兵制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提倡罢府兵而发展专业军队,从而应对日渐崛起的吐蕃,虽然略失激进,但却切中时弊,可谓非常难得。
而赵彦昭则以一首气魄雄劲的杂文诗篇让陆瑾对其刮目相看,故而将其记在心里。
至于卢怀慎,对于陆瑾来讲可谓是熟人了,此君出生于七宗五姓之一的范阳卢氏,昔年在秦淮河中秋雅集上,还曾与陆瑾较量过诗篇,没想到他居然于今科参加应试,倒也让陆瑾颇觉意外。
尽管陆瑾对七宗五姓的子弟都没有什么好的印象,然而对于卢怀慎所作的策文,却还是赞赏不已。
几经思忖,陆瑾提起毛笔,亲自确定了省试榜单排名,这才亲自送到上阳宫,拿给天后过目。
待看罢通过进士省事的这五十人姓名,武后蹙眉问道:“陆卿,不知七宗五姓的子弟有多少?”
陆瑾早知武后会关心这个问题,故而已是有所准备,立即拱手回答道:“启禀天后,共有十六人。”
“嗯?竟然还是这么多!”武后神情一变,两条好看的娥眉皱成了一团,“那不知寒门士子有几多?”
陆瑾如实答道:“只得十一人。”
说完之后,他轻轻一叹,接着言道:“天后,这次臣审阅试卷也算是公平公正,然而就实而论,寒门之家的举子的确不比上世家子弟,盖因世家子弟蒙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均是非常完善,特别是如七宗五姓这般的世家,教育蒙童的老师皆是学富五车之士,故而在理解诗文方面,世家子弟已是占据先机了。”
“而且世家当中藏书甚丰,可谓诗书传家,世家子弟自然能够博闻广见,汲取书本中的精华,反观寒门士子,许多人家徒四壁,为求一本学问书籍,只得前去借阅抄录,书卷的阅读数量远远比不上世家子弟,故而这一点也是占不了便宜。”
“现在虽然朝廷已是实行了科举制度,不问出身,量才取士,但是却因民间优质的教育资源均是被世家所掌握,可谓垄断了知识,垄断了文化,寒门之士想要考取进士,肯定要比世家子弟付出更多的努力,故而,教育不公之患依旧是制约寒门之士为官的重大问题。”
待会还有一章
第八八五章 封禅嵩山(推荐票加更)
听罢陆瑾一席冗长的话语,武后罕见露出了一丝深思之色。
不知过了多久,她原本皱着的眉头这才松泛开来,颔首叹息道:“陆卿,你说的不错,朕的确是太过依赖科举制度,此法却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打破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垄断士族的痼疾,还须另寻他法啊!你我君臣也是任重道远!”
待出了上阳宫,陆瑾的心头依旧是非常的沉重。
自大唐开国以来,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击世族政治,太宗与当今圣人更是先后修撰与,打压门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