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武唐 第822节
而且如此一来,也会令根本就不同意上奏的纪处讷大感恼火,说不定还会为此迁怒责怪于他。
6瑾边走边思,终于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办法。
要知道他除了太府寺少卿、检校东市令、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外,更是太平公主的驸马,以驸马之名上奏建言,似乎也是在情理当中,即便纪处讷知晓,也不能多说些什么。
打定注意之后,6瑾心情大是舒坦,立即回到公主府起草奏书来。
是夜,公主府寝堂旁边的书房烛光经久不息,待到城楼上敲响了三更的梆子声,6瑾这才重重的打了一个哈欠,吹灭油灯倒在榻上沉沉睡去。
※※※
霞光初露,混沌朦胧的金光映照着皇城内外的皑皑积雪,整个大地一片金黄。
延英殿内,穿着男儿服饰的上官婉儿准时坐在了书案前,提起笔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段时间,上官婉儿很少如往常一般露出笑容,变得有些一丝不苟,更有些爱莫名奇妙的些小脾气,让伺候笔墨的内侍宫娥们无一不是胆战心惊,深怕不小心惹恼了上官侍诏。
唯有上官婉儿的贴身宫女香菱,才知道上官婉儿心内隐藏着的深深痛苦,在6瑾尚太平公主为妻之后,侍诏火热的心儿便悄然死去了,那朵爱情的鲜花还未来得及绽放,也是静悄悄的枯萎凋谢。
轻轻一叹,香菱目光幽幽的注视着正端坐在案前的上官婉儿,注视着她眉宇间那朵美艳动人的梅花,心内大是伤感。
便在这个时候,正绷着小脸一脸严肃模样的上官婉儿忽地“咦”了一声,眼眸中露出了火焰般的炙热光芒。
香菱见状一怔,轻声问道:“侍诏,怎么了?”
“没事。”
上官婉儿头也不抬,轻轻的言得一句,纤手不自禁的拂过宣纸上所写的“臣驸马都尉6瑾奏议”这几个小字上面,心内五味陈杂,仿若看见刻骨铭心的爱郎正站在自己面前。
不知过了多久,上官婉儿眼神渐渐恢复了清明,回过神来,神情也略微镇定了些许。
她美目视线朝着奏书最右端一望,当看到那排代表题目的醒目文字时,黛眉便是不自禁的猛然一挑。
那里清晰的写着:。
“议”是唐朝官府公文的一种,主要是臣下有重大国事向君王论说事理,表示意见所采用,6瑾这封,自然是有重要意见向天皇天后禀告。
上官婉儿心知6瑾乃是沉稳从容的性格,若非重大事项,绝对不会冒然奏议。
而且更为值得奇怪的是,6瑾在公文中并没有言及他太府寺少卿、检校东市令的身份,而是以驸马都尉之名进行奏议,所以这份奏议并没有经过政事堂,而是就这么摆在了上官婉儿的案头,他究竟包含的何等心思?
想着想着,上官婉儿黛眉愈皱愈深,压抑住心头的好奇心认真的看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上官婉儿才从这封奏议上收回了视线,略微琢磨了一下6瑾上奏天子陈述的事情,一时间不禁有些怔。
今年关中大旱上官婉儿自然是知道的,她也知道目前关中各州郡存粮不多的事实,但却没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重。
根据6瑾所言,目前关中六百万人口每月须得粮食三百六十万石,而关中各县正仓、义仓存粮数,仅仅只得三十万石,再算上朝廷每月调运的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每月粮食供应缺口竟在两百万石左右。
两百万石!这是一个骇然听闻的数字,若是一旦生了抢购粮食的慌乱,肯定立即就会引起大乱。
不过现在还好有民间粮商调运粮食进入关中,堪堪弥补了这两百万石的缺口,使得供求勉强维持着平衡。
第六九零章 同年进士同年生
上官婉儿仔细思忖半响,觉得陆瑾之言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解决起来非常麻烦的问题。
之所以麻烦,乃是因为在寒冬季节调运粮食非常的不容易,先不论道路水路冰封难行,光是那些运粮民夫们沿途所消耗的口粮,那就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古人常言千里不运粮,说的正是如此道理。
6瑾边走边思,终于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办法。
要知道他除了太府寺少卿、检校东市令、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外,更是太平公主的驸马,以驸马之名上奏建言,似乎也是在情理当中,即便纪处讷知晓,也不能多说些什么。
打定注意之后,6瑾心情大是舒坦,立即回到公主府起草奏书来。
是夜,公主府寝堂旁边的书房烛光经久不息,待到城楼上敲响了三更的梆子声,6瑾这才重重的打了一个哈欠,吹灭油灯倒在榻上沉沉睡去。
※※※
霞光初露,混沌朦胧的金光映照着皇城内外的皑皑积雪,整个大地一片金黄。
延英殿内,穿着男儿服饰的上官婉儿准时坐在了书案前,提起笔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段时间,上官婉儿很少如往常一般露出笑容,变得有些一丝不苟,更有些爱莫名奇妙的些小脾气,让伺候笔墨的内侍宫娥们无一不是胆战心惊,深怕不小心惹恼了上官侍诏。
唯有上官婉儿的贴身宫女香菱,才知道上官婉儿心内隐藏着的深深痛苦,在6瑾尚太平公主为妻之后,侍诏火热的心儿便悄然死去了,那朵爱情的鲜花还未来得及绽放,也是静悄悄的枯萎凋谢。
轻轻一叹,香菱目光幽幽的注视着正端坐在案前的上官婉儿,注视着她眉宇间那朵美艳动人的梅花,心内大是伤感。
便在这个时候,正绷着小脸一脸严肃模样的上官婉儿忽地“咦”了一声,眼眸中露出了火焰般的炙热光芒。
香菱见状一怔,轻声问道:“侍诏,怎么了?”
“没事。”
上官婉儿头也不抬,轻轻的言得一句,纤手不自禁的拂过宣纸上所写的“臣驸马都尉6瑾奏议”这几个小字上面,心内五味陈杂,仿若看见刻骨铭心的爱郎正站在自己面前。
不知过了多久,上官婉儿眼神渐渐恢复了清明,回过神来,神情也略微镇定了些许。
她美目视线朝着奏书最右端一望,当看到那排代表题目的醒目文字时,黛眉便是不自禁的猛然一挑。
那里清晰的写着:。
“议”是唐朝官府公文的一种,主要是臣下有重大国事向君王论说事理,表示意见所采用,6瑾这封,自然是有重要意见向天皇天后禀告。
上官婉儿心知6瑾乃是沉稳从容的性格,若非重大事项,绝对不会冒然奏议。
而且更为值得奇怪的是,6瑾在公文中并没有言及他太府寺少卿、检校东市令的身份,而是以驸马都尉之名进行奏议,所以这份奏议并没有经过政事堂,而是就这么摆在了上官婉儿的案头,他究竟包含的何等心思?
想着想着,上官婉儿黛眉愈皱愈深,压抑住心头的好奇心认真的看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上官婉儿才从这封奏议上收回了视线,略微琢磨了一下6瑾上奏天子陈述的事情,一时间不禁有些怔。
今年关中大旱上官婉儿自然是知道的,她也知道目前关中各州郡存粮不多的事实,但却没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重。
根据6瑾所言,目前关中六百万人口每月须得粮食三百六十万石,而关中各县正仓、义仓存粮数,仅仅只得三十万石,再算上朝廷每月调运的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每月粮食供应缺口竟在两百万石左右。
两百万石!这是一个骇然听闻的数字,若是一旦生了抢购粮食的慌乱,肯定立即就会引起大乱。
不过现在还好有民间粮商调运粮食进入关中,堪堪弥补了这两百万石的缺口,使得供求勉强维持着平衡。
第六九零章 同年进士同年生
上官婉儿仔细思忖半响,觉得陆瑾之言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解决起来非常麻烦的问题。
之所以麻烦,乃是因为在寒冬季节调运粮食非常的不容易,先不论道路水路冰封难行,光是那些运粮民夫们沿途所消耗的口粮,那就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古人常言千里不运粮,说的正是如此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