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日小山传奇

抗日小山传奇 第1971节


当然,他们更不可能知道此防疫给水已非他们那支防疫给水了。

日军在旅团长关根正雄的亲自督战之下调动频繁,谁又有功夫来他搭理他们这一伙一发重炮就能报销的了的小分队呢。

于是直属团这乔扮成日军毒气部队的二十来人便在这个不起眼的山丘后呆了下了,等待日军指挥官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达的施毒的命令。

沈冲已是带了几个人爬到了这个小山丘顶后用找来的几块石头在丘顶搭起了一个不起眼的眺望孔来。

还有人从丘后弄来了些灌木树枝趴在的棱线后面给那个瞭望孔做上了掩护。

前方激战正酣,他们既想找机会混过去又还从没有在日军角度看过中日部队那血腥厮杀的战场呢,此时又怎能不观?

第二卷 第一六七五章 沈冲观战(一)

沈冲趴在那个新做的瞭望孔后观看着战情。

直属团的十来人个还有高峰那十来个人都或靠或趴在山丘的后面沉默无声,听着洞口前沿阵地那里枪声如雨。

每个人都关心那里的战事,但是毫无例外的没有一个人会去和沈冲在一起观望那里的战况。

这是不用说出来的纪律,如果山丘后趴得人多了一个原因是日军有可能会怀疑,另外一个则是来自于对面的自己人的威胁。

谁知道对面某个位置是否会有国军的观察哨,这都不用问只要观察哨看到这个土丘后趴着一溜脑袋必定会认为是日军。

只要让迫击炮打两发炮弹过来,那么他们这个假冒的防疫给水部队可必定会损伤惨重了,那炮弹可是不认人的!

而沈冲这时在望远镜里已经是能够清晰的看清洞口那道日军大炮轰不垮的高墙上下双方战斗的情形了。

他看到日军在炮火重机枪的掩护下已经快冲到那道墙下了。

日军毕竟是人多又发了疯似的往前冲,由于距离太远沈冲无法判断日军是否到了那高墙根下,但他从感觉上判断已经和那高墙很近了。

沈冲已经听不到日军用以掩护的重机枪的射击声了,这是日军害怕误伤已经停止射击了。

这时沈冲看到了城墙上突然就冒出了国军士兵的身影,而他们手中所拿的武器竟然是清一色的汤姆逊冲锋枪。

好戏来了!沈冲暗道。

若是国军没有换美械之前,在打防御战的时候,如果同时冒出来三十个人,那其中有个三挺四挺捷克式那也就顶天了。

可是这回嘛,三十个人用的汤姆逊冲锋枪就等于一下子把机枪增加到了三十挺。

三十挺机枪与三四挺机枪的射击哪个更厉害还用问吗?

战场之上就是轻机枪一般也很少用连发,都是长点射与短点射的结合,这实在是因为一个弹匣二十发子弹如果用连发射击的话,也就是一秒钟。

而现在好几十支汤姆逊就是同时打出短点射的话,那枪口的子弹此起彼伏互相帮衫可就等连发射击了。

三四挺轻机枪打出来的子弹如果说是毛毛雨的话,那么三四十挺汤姆逊打出来的子弹就绝对是辣手摧花的狂风暴雨!

沈冲就在那些防守的国军士兵露头之际便隐隐约约听到了一种急雨打芭蕉的声音,那如同雨点般的射击声已是分不出个数来了。

然后,他就看到那些土黄色的影子在那高墙下倒了一片,紧接着日军便撤了回来。

就急促突击的这一下,沈冲敢保证,日军如果上的是一个小队九十来人的话回来的都超不过半数,那高墙之下注定血流成河!

见这拨进攻的日军退回来了,沈冲这才把头收了回来向后面看去。

于是他看到了二十多双同样渴望看到战况的亮晶晶的眼睛。

于是,沈冲便使劲眨了眨眼,却是连笑模样都没有一下。

但是,只这一个眨眼的动作就已经足够了,大多数人因为他的这个眨眼便把头趴了下去埋在土丘的斜坡上。

他们在笑,他们知道沈冲眨眼的那个意思是说国军占便宜了,可是他们不敢仰脸笑,他们也只能把脸埋在土里把那发自心头的笑意绽放出来。

然后,等到他们再抬起头来时,所有人的脸就又变得冷漠如冰起来。

沈冲当然明白大家的心情,但是他不可能把把这个瞭望孔让出去。

前后左右都有日军,这要是日军看到这里的人轮着班看前面打仗这要是不产生疑问才怪呢。

此时他们也如同特工一样,不争第一不当最后,表现与周围日军一样平淡无奇让别人产生不了深刻印象方好。

沈冲转过头去拿起了望远镜又开始了观看。

墙头上的国军士兵已经不见了,那自然是又藏起来了。

沈冲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那段据高峰说确实是用糯米和三合土建造起来的高墙会那么坚固,但是可是听高峰说了,当时砌墙所用的糯米那都是周围地区老百姓献出来的。

时下中国经济不说崩溃那也差不了多少,一家就算献出来一斤糯米那也是留着过年吃的。

抗战光有外援也不行,终须靠自己军民一心啊!

沈冲正在这里想呢,忽然感觉自己的脚被别人轻轻碰了一下,于是他回头,却是看到李向白瞅了自己一眼后又向旁边使了个眼色。

沈冲顺着李向白的视线看过去,就见远处足足有上百名日军竟然两三个人一伙抬着竹梯借着山丘树林的掩护奔前沿阵地去了。

看来这一拨日军的进攻只会更猛烈,他们见用炮火炸不倒那堵墙,竟然想用最原始的梯子来攻城了。
首节 上一节 1971/21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在红楼梦世界

下一篇:隋唐之激情神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