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774节

“唉~~~”

王浩长叹一口气,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他要处理的事物很多。

西海大学就建立新的研究中心询问了意见,他给出意见就是‘新的研究中心最好在大学内部’。

新的研究中心计划也和海伦、陈蒙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她们两个再加上去年获奖的保罗菲尔-琼斯,梅森数实验室就有了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还不包括王浩自己。

问题在于……

梅森数科学实验室是数学计算机实验室,结果实验室内的几个研究员,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不止是海伦、陈蒙蒙、保罗,黄振、丁志强等人,也都挂名在梅森数实验室,他们的研究主方向同样是理论物理。

所以,建一个‘湮灭与量子物理研究中心’,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务。

这个事情不只是西海大学,就连教育部门、科技部门都特别关注,单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已经可以围绕其达到一个研究中心了。

三个……

如果不建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或许传出去会说他们苛待科研工作者,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要待在非主方向的科研机构。

王浩对此的意见就是‘不要距离太远’、‘最后在学校范围内’、‘或许可以扩大校区范围来建新机构’。

他平日办公都在梅森树实验室。

大家都习惯了。

即便是有了新的研究中心,他大概率也不会去那边办公,包括海伦,陈蒙蒙以及保罗菲尔-琼斯等人,都是研究团队的成员。

他们当然希望工作地点距离更近一些。

……

王浩继续留了一个星期,处理了很多工作上的事务后,马上就去了F射线实验组。

F射线实验组,可以说是厚积薄发。

在廖建国的带领下,他们攻克了‘释放F射线精准校对技术’,也制造了相应的设备,并进行了几次实验,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在来到了实验组以后,廖建国就拉着王浩兴奋的将其了新技术,他指着设备上方的一个可调大型圆筒说道,“那就是校对设备。”

“有了这个设备以后,我们就可以自由调整F射线释放的方向,进行了几次实验都很精准……”

王浩轻轻点头,拿起数据看了起来。

‘F射线精准校对技术’,说白了就是利用磁场干涉的方式,让释放出的f射线偏转到既定方向。

这就好像是给炮弹加了一个炮管。

受到冲击的炮弹会沿着炮管向前发射,只需要调整炮口的方向,就能控制炮弹发射的方向。

技术原理说起来很简单,研究还是很复杂的。

其主要就是磁场对F射线的干涉,内部需要非常强力的磁场,F射线释放瞬间才会受到影响偏转方向。

“我们采用的是螺旋磁场干涉,但不是外层设备那样,而就像是弹簧的形状……”

“以那样的干涉形态,让F射线从弹簧状磁场线中间穿过。”

薛海涛解释说道。

薛海涛是一位顶尖的电磁专家,也是F射线实验组电磁领域的第二人,第一人自然是最有权威的汤建军。

汤建军正在负责核聚变工程项目,研究大部分工作都是薛海涛带领团队完成的。

廖建国说完了技术和实验,就开始憧憬起来,“我们现在的技术,F射线能覆300公里以上。”

“如果再远一些,甚至能够到空间站。”

“现在已经真正成了卫星武器了,三百公里,都在控制范围之内……”

------------

第四百八十章 波,至关重要,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可言吗?

“F射线覆盖的范围足够大!”

“如果内置能源强度更高,覆盖的范围就会更大,低轨道卫星都会在射程之内。”

“现在又保证了精准度……”

廖建国的话音里满是期待。

王浩点头肯定了F射线组的成果,但对廖建国所说的‘卫星武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覆盖范围确实很高,但说起卫星武器,如果有卫星从头顶经过,你们确定能用F射线击中吗?”

“这个……”

廖建国顿时有点儿尴尬,他说道,“还是要大型雷达基站配合的,我们单独肯定无法瞄准。”

“现在雷达技术有这么高端?电子系统可能也跟不上吧?”

“应该……没有吧……”

廖建国说着有些郁闷,他当然很清楚所说的‘卫星武器’,也只是理论上能实现而已。

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最关键就在于雷达和电子系统。

F射线覆盖范围超过了三百公里,但并不是说,就能够击中三百公里高空的卫星。

能覆盖和能击中是两个级别的概念。

这就像是发射导弹一样,高端导弹的弹头上往往装配着追踪性能的电子系统,但导弹也不是直接命中目标,而是存在一个偏差的范围。

F射线比导弹的要求高太多了。

导弹爆炸覆盖的范围很大,只要偏差范围小于爆炸覆盖范围,导弹就可以说是很精准了。

F射线打击目标只是一个点,只偏差一点点都不会有效果,想要击中高空中的卫星就实在太困难了。

这主要是因为雷达和电子系统跟不上。

现在国内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叫做相控阵雷达,是一个庞大的雷达基站,专门儿用于监测100公里以上高度的卫星,可以用来跟踪大量低轨道的卫星,完善太空监测体系。

相控阵雷达,公开的数据也只能检测100公里以上的卫星,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超过100公里就很难监测了。

另外,监测,也只是监测。

从监测、跟踪到计算轨迹,再到电子系统做出反应,以及即时发射F射线,整个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偏差,都不可能直接击中卫星。

这主要是因为卫星的目标太小,而且速度实在太快了。

卫星想要围绕地球旋转,首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常规的卫星每秒能运行8公里以上。

所以,哪怕只有0.01秒的偏差,到太空的时候,偏差距离都能够达到几百米。

现在也有能够击中卫星的导弹技术,但整个运转体系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就需要太空中的监测卫星去进行跟踪,只有持续不断的跟踪目标,才能够精准的计算出轨迹。

另外,发射的导弹也要有锁定目标的电子系统。

换句话说,导弹到达太空中以后会开启电子系统,再运转动力系统修正轨迹来击中目标。

“想要精准的击中卫星,实在是太难了。”两人谈了一阵技术以后,廖建国叹气的说道。

王浩道,“也不用气馁,我们一直在研究新技术。”

“现在的雷达技术确实做不到,从地面儿精准的跟踪高空中的卫星,但技术是在不断提升的。”

“一阶波,拥有更强的速度和穿透力,如果能完善一阶波雷达技术,就能让雷达技术获得巨大提升。”

“到时候,再配合电子系统,F射线就真能作为‘卫星武器’使用了。”

廖建国用力抿抿嘴,叹气道,“希望吧。”

……

在军用科技方面,雷达技术已经拖了后腿。

空舰系列飞行器受到雷达技术水平限制,开启隐形护罩以后,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讯功能。

F射线,作为卫星武器使用,也受到雷达技术的限制。

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不管威力再强的武器,都必须能够击中目标才有威慑力,否则就只是鸡肋而已。

所以沈会明团队的研究,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注。

沈会明团队的研究还是很顺利的,利用湮灭力场实验组提供的大量新型材料,他们很快就完善了一阶波接收技术。

这项技术发布出去,绝对会引起国际大震动。

一阶波可不是主动制造才有,湮灭理论的天文物理内容,认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高阶波。

比如,黑洞以及其他存在强湮灭力场的星体,一直不断地在释放高阶电磁波以及宇宙射线。

人类之所以没有发现过一阶波,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若是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制造大型一阶波接收雷达,不断接收来自宇宙中的一阶波信号,到时候,天文物理方向上,可能会迎来巨大的突破,帮助人类更加清晰的认识宇宙,也能帮助湮灭理论彻底在天文物理站稳脚跟。

不过牵扯军事用途的技术,肯定不会轻易公开。

王浩关注的是一阶波的制造,他们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就是激发辐射,也是最开始研究出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利用‘棕金’的反射特性。

‘棕金’制造出来以后,就一直在被研究,最开始是发现反射一阶光波,后来则发现反射一阶波也是有局限性的。

首节 上一节 774/8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网游:开局选到了最强种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