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第200节
在黑暗里,赵向毅低头,准确的堵住了这小坏蛋的嘴巴。李问伸手抱着男人的 脖子,一只小手钻进了男人的衣服里面乱摸,摸到男人的八块腹肌,心里想着,啧 啧,他家男人身材真好……
第七十四章 招工
第二天一早,城门一打开,等在城外的流民们就聚集而来。
两队官兵护送着滚烫的粥食出去,一大笼一大笼的馒头摆到了台子上去,食物 的香味让等在外面的这些人都忍不住的咽口水,一双双饿的发绿的眼睛都盯着这些 吃食。
另外还有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小棚子,棚子的前面摆着“招工”的牌子,两位 先生坐在那里负责登记。
“招工,招工。”
“可以干活的,无论男女,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都到这里来登记拿牌 子,签名画押,以后这个牌子用来领取吃食和工钱之用。”穿着官府衙门的制服的 人在喊道。
昨曰城门口就贴出了告示,等在城外的流民们早就知道了招工的事。
“那边招工,咱们快去,一会去晚了万一人够了,不要咱们。”
“快过去。”
“等等我快去。”
一听到了招工,等在外面的这些流民们也不赶着去领取吃食了,都跑到这里来 登记和领取做工的牌子。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现在能有一口吃的给他们饿不死就已经很不错了,别说 每曰做工还有几文钱拿,他们这里许多人都是身无分文,浑身上下一个字儿都没有 。如今见到是官府招工,大多数的人都愿意去做。
没一会儿,这边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听说还招妇人做工,一些妇人犹豫了一番,也三三两两的一起聚过来,她们也 有孩子要养活,有人问道,“听说这个工钱可以日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真的假的,等今日一过不就知道了吗? ”有人应道。
也是这个道理,因而这些妇人们也纷纷的过去排起了队。
他们住在客栈里面,一早就起了床,到楼下去简单的用过早膳之后,李问和赵 向毅带着人往城门口这里来了。客栈里的两个老家伙艰难的从床上爬了起来,走路 都还要人扶着走,还要跟着他们一起过来。
李问倒也不劝两位老家伙不要过来,免得等回头还到皇上那里去参他本子,说 他居心叵测,故意不让他们到现场去看。
这个时候的天才微微亮,昨日夜里睡的晚,今晚还这么早就起来了,李问一路 上都在掩嘴打哈欠,最近睡的少,缺觉,等忙完了这差事回去他一定给睡个三天三 夜!
襄州城许久没雨下,这个风打来扑的人满脸满嘴都是沙子。
胚胚胚..
“下官见过钦差大人。”
在城门口,他们遇到了一个人。
李问认得这一位官员,是昨日跟在吕兴邦身后那一群官员里面的其中一个,好 像是姓徐?他笑着与对方打招呼,“徐知事,你这么早就到了啊^ ”
“下官也是刚到没一会儿。”徐刚其实是在城门没开之前就到了。
“哦哦。”李问点点头,并没有继续在这件事上纠结,而是问起了徐知事这附 近的县城和村子都有哪一些。
对于钦差大人的问话,徐刚都一一的回答。
徐刚站在钦差大人的身边,明明对方都还只是一个半大的少年,这么站在他的 身边,对方看起来年纪就显得更小一些。他家中小儿也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只是他 家中小儿都还不懂世事,李六元就考上了状元入朝当官了。
不过试问这天下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李六元的,徐刚在心里微微的叹了一口气, 觉得自己白活了这半辈子,自愧不如。
“前来应聘招工的人似乎不少。”他们站在这里看到招工的棚子前排起了长长 的队伍,李问说道,“徐知事,你到时候顺便派人去统计一下,这外边有多少人, 都一一的登记一下。”
“好,下官这就让人去登记。”徐刚应道。
他们昨曰商定的是,在襄州城外三里远的一片空地上搭建临时的棚子,先安置 好这些流民们住在这里。他们今日招工,就是招人来盖房子。
房子的图是李问这里出的,统一盖过去清一色的泥砖房,格式一室一厅或是两 室一厅的房子。这样搭建起来比较快速方便,最快也可以争取在入冬之前搭建起一
部分。
这些房子的归属权是官府衙门的,百姓也可以出钱购买。
等这些房子盖起来以后可以住人,这里的地理位置不错,没准到时候还可以发 展成铺行做买卖,铺租比城里便宜一些就是了。
“走,我们过去那边看看招工如何。”李问与身边的男人说道。赵向毅没有反 对,跟在少年的身边,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李问也习惯了一回头就见到身后的 男人。
谢云飞看着走在一起的两个人,总觉得他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出来见到这些衣裳褴褛的流民们,一个个饿得瘦骨如柴、面黄肌瘦,看到这样 一副画面,李问的心里其实是不大好受。上一世他出生在和平年代里面,除了在电 视新闻上看到过一些贫困的地区和国度,上一世他还真的不懂得什么叫贫穷,人有 可能会活活饿死。
这一世他从小就在李家村,李家村靠山、有水,再加上他们那里的土地肥沃, 种东西也好养活,基本上只要不是太懒的人,一家人一年辛苦下来,地里出的粮食 都能吃饱肚子。听他奶奶说他们也遇到过饥荒的年代,死了很多人,但是到他出生 后,还没遇到过那样的事。这几年因着他们李家村开的三个大作坊,不止是养活了 他们李家村的人,就连附近几个村子的人的曰子都跟着好起来了。
所以两辈子加起来,直到现在,李问才真正的经历了一场什么叫做饥荒,会有 人吃人这样的事情发现。
人性才是最丑陋的东西,饥荒年代里的人吃人,也不过是个常态。
“大老爷,你让我做工吧,我也有力气的。”一个半大的小子跑到招工那里去 ,说要报名做工。登记的先生见到这么大点的孩子,一看就没有十岁大,哪里会肯 要他,挥手说道,“去去去,一边玩儿去,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碍着我做事。
“去去去,边儿去,别挡着我道。”后边的男人揪住小孩拎着扔了出去。
小孩不死心,还想往里面跑。
刚好他们过来,李问见到个半大的小子被人从队伍里扔出来,看起来还没他家 中的弟弟大。他大概猜测了一下,就知道这小子事要去应聘做工,让人扔出去了, “阿毅,你派个人去,把一些无父无母的孩子都集中到一块去管理,到时候看看怎 么处理这些孩子。”
“好。”赵向毅应道。
每一场天灾,必然会有人因此而离去,独留下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这里边一些 孩子还没有学会生存之道,没有爹娘在身边照顾的孩子,是很难活到成年。
就当是送佛送到西吧!
等到时候再看看这些孩子怎么处理,大成至今连一个福利院设施都没有,大不 了到时候从襄州开始,他把他们大成的第一个福利院建立起来。其实要成立一个福 利院应该是并不难,难的是曰后的运转以及管理。
被人扔出来的小子从地上爬起来,身上沾满的土也不拍,眼尖的见到有一行穿 着漂亮衣服的人从城里出来,眼珠子一转,就跑到了大老爷的面前跪了下来,问道 ,“大老爷,您缺不缺人干活啊,别看我小,我力气很大的,可以给你干活的。”
李问看到跪在地上的小子,想笑又不太笑的出来,他走上前两步,扶起了小孩 ,说道,“起来说话,不要见人就跪。男儿膝下有黄金,你听说过吗?”
膝下有黄金?小子的眼里写着没有听说过。
“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想去做工,官府不是说了小孩和老人每日可以免费领 取吃食吗,你就是不做工,每日也能领取到吃的。”李问不明白这个小子为什么要 跑去做工,他们做工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并不包括这么大点的 小子。
“可是,可是,哥哥生病了,起不来,拿不到吃的,我没有银子请郎中给哥哥 看病……做工,做工就有吃的,还有钱拿……”小孩说到这里,豆大的眼珠子就往 下掉,看起来好不委屈。
原来是哥哥生病了,倒是个懂事的小子。
李问心里有些诧异,原来如此,他回头看了一眼赵向毅,而后看向小孩问道, “你哥哥在哪里?可以带我去看看他吗?”
他们昨日就让人去城中召集郎中,让城里的郎中出城来给这些流民们看病。只 是城中的郎中原本就不是很多,并非是所有的郎中都愿意出城来,他们如今能请到 的也只有三两个郎中出城来免费为这些流民们看诊。
至于药钱的话,到时候官府这里能承担一部分,剩余的一部分可能还是要个人
出一点。官府也不可能一直无偿的养着这么多人,户部尚书天天都在哭穷呢,朝廷 哪来那么多的银两了?他们押运来的这些银两只能解一时之急,后面还是要想办法 让这些百姓们能自力更生,自立自足才好。
“哥哥在……”小孩指着那边说道。
“带我们过去看看,没准我们能帮的上你。”李问说道。
小孩粗鲁的擦了一把眼泪和鼻涕,仰着小脸看着大哥哥,觉得对方是好人,于 是就同意了带着人去找哥哥。
李问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男人,赵向毅示意他跟着小孩走,他会跟着他,李问 这才跟着小孩走,一行人跟在后边。他们走的快,后边的两个老家伙急急的跟不上 去,就只能落在后边了。
他们跟着小孩过来,见到墙角下躺着一个少年。
“哥哥,我带人来了,你有救了。“小孩扑到哥哥的身上去喊哥哥,摇了两把 。白羽听到耳边的喊声,被人摇醒了,掀动了一下眼皮,睁开眼,双眼模糊,也看 不清楚前面有什么人。
李问正要蹲下来查看对方的状况,赵向毅就拉了他一把,说道,“我来。”
“高热不退,这只脚,好像是让人打折了。情况并不是太好,要立刻的送到大 夫那里去诊治才行。”赵向毅蹲下去查看少年的情况,少年不止是发着高热,身上 多处还有被人打伤的痕迹,一只脚无力的拖着,看来是已经被人打断了。
李问皱了皱眉头,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你们两个过来,把人送到城中的百草堂去。”
是。
两个汉子上前,把地上的少年架了起来,少年的眼睛动了动,头就垂落了下去 ,人就熬不住的昏过去了。在昏迷之前,白羽只看到一片模糊的白影,耳边听到有 人在说话,但是他努力的想去看清楚救他的人是谁,却始终看不清那人的模样。
在城外走了一圈,感觉并不是太好,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李问相信过了多久,这些情况都会有所缓和,起码要比现 在要好才是。
他们在城外待了一会,施粥那里有官兵把守,出不了什么事。
招工那里在顺理进行,问题倒也不大,李问把事情吩咐下去,让下面的人去办 。倒是他到了这边一个早上,都不见那一位吕知府,对此李问的心里就有点不满意 了。
“走,我们回城去。”李问回头对身后的男人说道。
第七十五章 四更
“卖报,卖报,襄州最新消息一”
京都一如既往的繁华热闹,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往来,熙熙攘禳。一早酒楼茶 馆就坐满了人,卖报的小童拿着报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着“卖报,卖报,新鲜出 炉的报纸一”
“哎,别走,给我来一份报纸。”茶馆的老爷喊住了卖报的小童,递了三个铜 板过去,接过一张报纸。
“谢谢大爷,大爷您拿好叻。”
“也给我来一份。”
“三文钱,谢谢。”
如今京城中的百姓们看报都成了每曰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