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重生彩云仙,稳健成圣 第289节
万事的兴衰如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唯有青山绿水恒久不变。
此曲乃是彩云乐山乐水乐世间的道心体现。
此曲谈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美哉,山之巍巍!”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美哉,水之洋洋!”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平沙落雁》。
琴中之象:天高云淡,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琴中之味:似轻烟微风日曛。
雁群飞鸣,得所适情;闹中有静,隐中有逸。
通体节奏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
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
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
此曲乃是彩云的追求卓越、砥砺前行的道心体现。
此曲谈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美哉,鸿鹄之远志!”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美哉,逸士之胸心!”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阳春白雪》。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
《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一首琴曲,以“起、承、转、合”之旋律,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初春美景?和道心。
此曲乃是彩云寻真、求善、爱美的道心体现。
此曲弹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清新脱俗、优美动听!”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纯洁高雅、明快清新!”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双鹤听泉》。
此曲一改《阳春白雪》的静谧,每一个音符都间隔的极长,带着禅家的空明、空灵之感。
曲调的意境虚渺空灵,听者仿佛置身于清幽的深山清泉之间,听泉水潺潺而流,看白鹤悠然自得。
此曲乃是彩云追道、寻道、求道、悟道不倦的道心体现。
此曲弹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美哉白鹤,怡情嘻戏!”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俊哉青松,逍遥于山!”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阳关三叠》。
第一叠旋律起伏不大,级进上行,体现出平和中庸之美。
副歌旋律迂回下行,这使乐章变得跌宕起伏而情绪激动。
第二叠写尽离别衷肠,由弱至强的音调,从容地表达了感情。
主音以泛音开头,给听者以清秀明亮的感觉。
第三叠旋律起伏,节奏跌宕。
尾声采用泛音下行,将渐渐远去,依依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曲乃是彩云好交友、乐见友、巧助友的道心体现。
此曲弹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琴有尽而意无穷!”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情可至而谊不至!”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梅花三弄》。
此曲描述雪与梅花共舞的画面,故而节奏明快利落。
泛音宛如水晶,纯净透彻,跳音又清脆,起落如珠。
三段泛音寒雪梅香,逶迤而来。
先是幽幽淡淡,继而凛冽扑鼻,最后冷香惊艳。
一层层推进,白雪、梅花在一曲中如诗如画。
外显清幽淡雅之表,内显古老苍劲之骨。
此曲乃是彩云道心通明、灵台无垢的体现。
此曲弹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人生一世,苦乐悲欢!”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名利欲望,流年易逝!”
道音渐消后,彩云又弹奏了一首《醉渔唱晩》。
此曲时而坦荡潇洒,时而悠扬跌宕,变化无穷,描绘出拽橹荡桨,悠然自得,陶醉于山水之姿。
音乐的清浊、高下、疾徐、快慢、疏密、刚柔的变化,深入传神。
真是奇音妙趣不绝于耳,犹见人醉志清之态。
此曲乃是彩云乐道、爱道、醉道的人生体现。
此曲谈罢,苍龙老祖又盛赞一声:“瓮里乾坤大!”
玄武大神亦是盛赞一声:“壶中日月长!”
种种曲调,或宁静致远,空灵澄澈;或旋律典雅,韵味隽永;或宽转平和,清韵洗涤。
听曲者一脸安详。
奏曲者沉入玄妙。
弹罢多时,曲音消散,道韵退去。
彩云睁开双眼,但见三阳转运,万物生辉。
这一刻,她的一对眼眸是无比的清澈与明亮。
今日彩云在连弹数曲后,了悟真如,顿开尘锁,再次明悟到了自己的道心、道意。
这一刻,彩云的道心得以升华。
但最为宝贵的还是一点,那便是她的道被苍龙老祖和玄武大神所认可和接受了。
当真难得!。
210 玄武琴境 ,清微淡远
彩云弹罢之后,就见那玄武大神情不自禁地将【落霞锦瑟琴】接过,也与彩云应和起来。
这便是“音韵相酬,以乐相教”。
四极大神与四位龙族老祖都走的是混元金仙之路,他们作为先行之人,的确是能给彩云提供一些建议。
玄武大神这回教于彩云仙的不仅仅是琴曲,更是道心和道行。
玄武大神虽然一言未说、一言未语,但是彩云却从他弹奏出的琴声中感受到了浓厚的道韵。
弦有五十根,玄武大神为敬大道,故而不用第五十根;
为敬天道,故而也不用第四十九根。
余下的四十八根弦,又分出阴阳,故而彩云于其中明悟出了二十四种道韵!
若问是哪二十四~种道韵,正是有那: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
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何为“和”?
所谓和,就是乐音的交织,道心的中正。
心与造化相通,德与神人相合。
与琴来说。
为了和,首先就要定调调弦,根据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弦音,使之协调和谐。
要实现和,就要利用指法去辨别,依靠听觉去审查。
这就是用心来感知和,用手来表现和。
与道来说,就是和光同尘。
何为“静”?
与琴来说。
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