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村长 第134节
四十多块一斤的草莓,还是在大棚口的批发价,几乎每一粒草莓都要值一两块钱,现在连三婶她们都不敢轻易尝鲜了。有余敏在边上看着,大家也不好意思呀。
黄瓜西红柿持续畅销,草莓独占市场,西瓜也开始定植,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看着余见海大把大把的进账,可把余湾的老百姓羡慕坏了。
老百姓羡慕,吴菲也是惊讶不已,现在看到余见海都觉得他怪怪的,总是怔怔的出神。
就在几个月前,余见海还是一个落魄的回乡青年,在县城都有点手足无措,被大军子挤兑都有点缩手缩脚的。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这家伙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致富能手。
放眼整个余湾,不,是在整个南城,甚至是整个云水,整个临海,有几个老百姓能够一天进账几千几千的,恐怕再无第二人。
当然现在吴菲也暗暗庆幸,她力主建造的大棚,现在成了村里的产业支柱,除了余见海之外,其余的种植户也都收入不菲,有点已经收回了本钱,快要盈利了。
只有那些放弃了大棚的农户暗自叹息,说自己没有那个命,也没有那个胆坚持一下,要不然这一季多少也能赚一些。
吴菲因为大棚搞得出色,也受到了镇里领导的表扬。勉励她再接再厉,争取把余湾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产业村。
得到了镇领导的表扬,吴菲的野心更大了。她和余汉芒商议了一下,两人一致认为,余湾的大棚可以继续发展,可以动员农户建造更多的大棚。
他们两人找到了田桂生,毕竟田桂生是书记,在村里没有他点头,很多工作是没法进行的。
田桂生把几个干部都召集到了一块,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就连先前不看好说了很多风凉话甚至暗中捣鬼的田凯,都保留了意见,只说只要大家同意,他就不反对。
村委讨论通过了,可是在和农户沟通的时候出了问题。按照吴菲的设想,等到天气回暖的时候,就开始在农田里建造大棚,正好可以种一茬“春提早”蔬菜,效益应该不错。
因为按照这一带的种植习惯,大棚种植分为“春提早”和“秋后延”两种。“春提早”就是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播种,可以提前一个多月上市,买个好价钱。而“秋后延”则是冬季一大茬种植,作物在大棚内的生长周期长,产出也是最高的。
现在已经是寒冬,“秋后延”大棚已经开始盈利,只能在“春提早”上打主意了。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农户的土地上都种上了麦子,种子化肥一亩地本钱花了一两百,还指望着明年有个丰收年呢。现在吴菲提出要将这些麦子废掉,他们可不愿意。
吴菲和余汉芒分头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总算说通了大部分农户,答应将土地让出来建造大棚。只是这些农户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吴菲犯难了。
第139章:眼红
第139章:眼红
有人提出,余见海现在大棚挣钱了,他们也想跟着余见海学着种。他们想自己出资建大棚,然后让余见海帮着他们一把。
吴菲只好来找余见海,问他能不能答应帮忙。余见海正在和谢若云说着什么,逗得谢若云哈哈大笑,伸手在他身上哈着痒痒,被吴菲看到了余见海赶紧正襟危坐,谢若云的脸却一下子红了。
两个人打情骂俏无可厚非,只要不被别人看到就是滚床单都行。现在被比自己还小几个月的吴菲看到,谢若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吴助理,快进来,外面太冷了!”谢若云赶紧招呼吴菲进屋,给她倒了杯热水。
吴菲趁着谢若云不注意,朝着余见海挤了挤眼,余见海只是傻笑,假装没有看到。
“余见海,我是来找你商议事情的。”吴菲把村民的要求说了一遍,一脸期待的望着余见海,等待他的答复。
余见海听了没有说话,细细考虑了很久,这才缓缓地抬起头:“吴菲姐,你想帮着村里的乡亲们发家致富我能理解,可是你也知道,现在人的心思都是很难琢磨的。要是你做好了也没有什么功劳,他们会认为你是干部,就应该为老百姓着想。要是失败了的话,他们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到你的身上,到时候你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
吴菲怔住了,她没有想到余见海会这样说。
“吴菲,你们慢慢聊,我要去大棚了。”谢若云已经换上一身干活的衣裳,和吴菲打了个招呼,笑盈盈的走了。
一直目送谢若云的身影消失,吴菲才回过头来。“那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余见海浅浅一笑,不慌不忙的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按照余见海的想法,建造大棚是可行的,还是十分可行。
就从经济效益来说,现在余湾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水稻两季粮食为主,另外一部分灌溉比较困难的是以小麦玉米为主,按照现在粮食的价格,一亩地每年的产出也就在两千多块钱。
其实这笔账很好算,以小麦高产量一千二百斤,也就是一千多一点的收入。水稻最高产量也不会超过一千五百斤,算起来也就是两千左右。加起来也就是三千出头,出去种子化肥农药收割人工,也就剩下两千块差不多。
有些人家长期打零工挣钱,庄稼的长势不太理想,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仔细算起来,余湾平均一口人也就是二亩来地,土地的纯收入也就是四五千块。
而现在建造大棚的话,每一个大棚的租金就是五千块,产出更是到了惊人的地步。按照人们保守的估算,余见海一个大棚的纯收入不会少于五万,三十来个大棚的收入就是一百多万。
一百多万,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在余湾,哪怕是最殷实的几户人家,估计也就是能有个几十万就不错了,能够达到这个数字的绝对是没有的事。除非是哪户人家中了彩票瞒着没人知道,要不然仅仅拼着这些年的积累,那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财富的。
余见海刚刚回来的时候,家里还是欠下一屁股债务的特困户,现在才过了多久,他们家已经成了余湾最有钱的人家。这种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余见海发财了,这已经是余湾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像施志年他们这些种大棚的农户,知道得更多。他们也借着余见海的东风小赚了一笔,比起那些半道上退出的要幸运得多。也就是这些人,坚定了跟着余见海继续干下去的决心,坚决同意把自家的农田建成大棚。
不建不行了啊,他们现在种植的大棚,大部分都是村里集资建造的,有些人家已经放话了,等到这一季完毕,就要把大棚收回来自己种植。毕竟余见海的收益在那儿,谁不眼红啊!
建造大棚,已经是余湾人的共识,只是在如何建造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按照吴菲的设想,是想把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这样建造的大棚规格统一外观一样,远远的看起来也顺眼,起码说视觉上给人就是很舒服的感觉。
统一建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建造的原材料省下一部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一个大棚省下的不多,一旦积累起来也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当然吴菲心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一旦大棚由村里统一负责,那她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要负责人,可以积累一笔不小的政治资本,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铺平道路。
可是余见海知道,现在人心都深不可测,除了自己谁都不知道别人心里想的说什么。尤其是在余湾这个地方,余见海从父母口中,从三婶那儿,从谢若云的嘴里,基本上把各家的情况都搞得清清楚楚,知道很多人都不是善茬子,一旦稍有不如意就会胡搅蛮缠,还是事先预备好了才好。
所以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也是在和谢若云商议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一切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不能拖泥带水的讲情面。如果按照亲情来衡量的话,村里大部分人都是他的本家,其余的外姓也和余家有着各种亲戚关系。
黄瓜西红柿持续畅销,草莓独占市场,西瓜也开始定植,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看着余见海大把大把的进账,可把余湾的老百姓羡慕坏了。
老百姓羡慕,吴菲也是惊讶不已,现在看到余见海都觉得他怪怪的,总是怔怔的出神。
就在几个月前,余见海还是一个落魄的回乡青年,在县城都有点手足无措,被大军子挤兑都有点缩手缩脚的。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这家伙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致富能手。
放眼整个余湾,不,是在整个南城,甚至是整个云水,整个临海,有几个老百姓能够一天进账几千几千的,恐怕再无第二人。
当然现在吴菲也暗暗庆幸,她力主建造的大棚,现在成了村里的产业支柱,除了余见海之外,其余的种植户也都收入不菲,有点已经收回了本钱,快要盈利了。
只有那些放弃了大棚的农户暗自叹息,说自己没有那个命,也没有那个胆坚持一下,要不然这一季多少也能赚一些。
吴菲因为大棚搞得出色,也受到了镇里领导的表扬。勉励她再接再厉,争取把余湾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产业村。
得到了镇领导的表扬,吴菲的野心更大了。她和余汉芒商议了一下,两人一致认为,余湾的大棚可以继续发展,可以动员农户建造更多的大棚。
他们两人找到了田桂生,毕竟田桂生是书记,在村里没有他点头,很多工作是没法进行的。
田桂生把几个干部都召集到了一块,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就连先前不看好说了很多风凉话甚至暗中捣鬼的田凯,都保留了意见,只说只要大家同意,他就不反对。
村委讨论通过了,可是在和农户沟通的时候出了问题。按照吴菲的设想,等到天气回暖的时候,就开始在农田里建造大棚,正好可以种一茬“春提早”蔬菜,效益应该不错。
因为按照这一带的种植习惯,大棚种植分为“春提早”和“秋后延”两种。“春提早”就是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播种,可以提前一个多月上市,买个好价钱。而“秋后延”则是冬季一大茬种植,作物在大棚内的生长周期长,产出也是最高的。
现在已经是寒冬,“秋后延”大棚已经开始盈利,只能在“春提早”上打主意了。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农户的土地上都种上了麦子,种子化肥一亩地本钱花了一两百,还指望着明年有个丰收年呢。现在吴菲提出要将这些麦子废掉,他们可不愿意。
吴菲和余汉芒分头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总算说通了大部分农户,答应将土地让出来建造大棚。只是这些农户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吴菲犯难了。
第139章:眼红
第139章:眼红
有人提出,余见海现在大棚挣钱了,他们也想跟着余见海学着种。他们想自己出资建大棚,然后让余见海帮着他们一把。
吴菲只好来找余见海,问他能不能答应帮忙。余见海正在和谢若云说着什么,逗得谢若云哈哈大笑,伸手在他身上哈着痒痒,被吴菲看到了余见海赶紧正襟危坐,谢若云的脸却一下子红了。
两个人打情骂俏无可厚非,只要不被别人看到就是滚床单都行。现在被比自己还小几个月的吴菲看到,谢若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吴助理,快进来,外面太冷了!”谢若云赶紧招呼吴菲进屋,给她倒了杯热水。
吴菲趁着谢若云不注意,朝着余见海挤了挤眼,余见海只是傻笑,假装没有看到。
“余见海,我是来找你商议事情的。”吴菲把村民的要求说了一遍,一脸期待的望着余见海,等待他的答复。
余见海听了没有说话,细细考虑了很久,这才缓缓地抬起头:“吴菲姐,你想帮着村里的乡亲们发家致富我能理解,可是你也知道,现在人的心思都是很难琢磨的。要是你做好了也没有什么功劳,他们会认为你是干部,就应该为老百姓着想。要是失败了的话,他们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到你的身上,到时候你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
吴菲怔住了,她没有想到余见海会这样说。
“吴菲,你们慢慢聊,我要去大棚了。”谢若云已经换上一身干活的衣裳,和吴菲打了个招呼,笑盈盈的走了。
一直目送谢若云的身影消失,吴菲才回过头来。“那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余见海浅浅一笑,不慌不忙的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按照余见海的想法,建造大棚是可行的,还是十分可行。
就从经济效益来说,现在余湾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水稻两季粮食为主,另外一部分灌溉比较困难的是以小麦玉米为主,按照现在粮食的价格,一亩地每年的产出也就在两千多块钱。
其实这笔账很好算,以小麦高产量一千二百斤,也就是一千多一点的收入。水稻最高产量也不会超过一千五百斤,算起来也就是两千左右。加起来也就是三千出头,出去种子化肥农药收割人工,也就剩下两千块差不多。
有些人家长期打零工挣钱,庄稼的长势不太理想,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仔细算起来,余湾平均一口人也就是二亩来地,土地的纯收入也就是四五千块。
而现在建造大棚的话,每一个大棚的租金就是五千块,产出更是到了惊人的地步。按照人们保守的估算,余见海一个大棚的纯收入不会少于五万,三十来个大棚的收入就是一百多万。
一百多万,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在余湾,哪怕是最殷实的几户人家,估计也就是能有个几十万就不错了,能够达到这个数字的绝对是没有的事。除非是哪户人家中了彩票瞒着没人知道,要不然仅仅拼着这些年的积累,那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财富的。
余见海刚刚回来的时候,家里还是欠下一屁股债务的特困户,现在才过了多久,他们家已经成了余湾最有钱的人家。这种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余见海发财了,这已经是余湾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像施志年他们这些种大棚的农户,知道得更多。他们也借着余见海的东风小赚了一笔,比起那些半道上退出的要幸运得多。也就是这些人,坚定了跟着余见海继续干下去的决心,坚决同意把自家的农田建成大棚。
不建不行了啊,他们现在种植的大棚,大部分都是村里集资建造的,有些人家已经放话了,等到这一季完毕,就要把大棚收回来自己种植。毕竟余见海的收益在那儿,谁不眼红啊!
建造大棚,已经是余湾人的共识,只是在如何建造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按照吴菲的设想,是想把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这样建造的大棚规格统一外观一样,远远的看起来也顺眼,起码说视觉上给人就是很舒服的感觉。
统一建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建造的原材料省下一部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一个大棚省下的不多,一旦积累起来也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当然吴菲心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一旦大棚由村里统一负责,那她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要负责人,可以积累一笔不小的政治资本,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铺平道路。
可是余见海知道,现在人心都深不可测,除了自己谁都不知道别人心里想的说什么。尤其是在余湾这个地方,余见海从父母口中,从三婶那儿,从谢若云的嘴里,基本上把各家的情况都搞得清清楚楚,知道很多人都不是善茬子,一旦稍有不如意就会胡搅蛮缠,还是事先预备好了才好。
所以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也是在和谢若云商议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一切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不能拖泥带水的讲情面。如果按照亲情来衡量的话,村里大部分人都是他的本家,其余的外姓也和余家有着各种亲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