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79:送知青老婆回城 第322节
他看过高翔做的帐,确认无误后溜达着过去找古大爷聊天。发红包的事,有林嫣这个老板娘就足够了。
如今大杂院过去小偏院看电视的人少了。过年前那阵,朱大海、胡勇他们几个都买了电视机。
方明澈在附近找到了提笼遛鸟的古大爷,随口问起高家多出来的那个房间退租没有。
“怎么,你要啊?不可能啊,你如今哪还缺一间屋?”
这小子如今的房子比他的多多了。那个大四合院相当于他大杂院四个那么大了。
“随口问问而已。”
古大爷道:“小高说了要退。他妈不乐意还想让他们搬回来,他也没有改主意。总算有点爷们样了,不然总让家里女人拿捏着。嗯,宋全说退了他要租。他家宋驰一日大似一日了。”
方明澈点头,孩子大了再和父母住一屋是不合适。
古大爷呼出一口气,“你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把整个院子给收回来?”
有那一天,他也想请样式雷的人给弄一弄。那院子让几十口子人住得简直不像样了。他每次路过小偏院那边,看到方家人单门独户住得舒舒服服的,心头都有点不得劲儿。
他的房子,但他却无权不租给那些人。
方明澈道:“要不,你等个十年八年的再看?首都肯定是要大发展的。”
90年开亚运会,那之前会拆迁不少平房,也会修建许多楼房。那应该是一个机会。
古大爷道:“也没别的办法。你找我不会就为了说闲话吧?”
方明澈道:“你老人老成精,你看刘青峰和耿山最近是不是有情绪了?”
古大爷想了想,“是有一点哦。尤其是朱大海、胡勇他们几个都买电视之后。不过,他们收入差距是拉开了啊。”
菜生意平常的时候,一个月有一万的利润,朱大海有18%的股份,胡勇他们也各有13.5%。账上没有留钱扩张,除了一些备用金,赚到钱就分了。所以,他们一个月都有一千多。朱大海甚至接近两千。
但刘青峰和耿山如今一个月还停留在四五百。所以,心态能平衡么?
主要是因为废品站还没到真正赚钱的时候,一个月利润就四五千。他们只各占10%。
霍晨都要好些,他虽然也只拿得到三百多。但他没有和朱大海、胡勇他们住一个大杂院啊。他在村里比较起来就是高收入。他每天上午去华侨公寓收废品,但那里头住的是华侨、富商。他是不会和他们去比的。
方明澈在小偏院等了会儿,等到刘青峰和耿山开着拖拉机回来。
宋全出来告诉他俩,“小方在隔壁等你俩。”
这两人对视一眼,家都没回直接就过去了。这个冬天朱大海和胡勇他们生意受天气影响不太好。但他们已经在承包菜园子,准备自己回头弄暖棚了。明年应该就不会受这么大影响。
这种情况下,他们俩坐不住了。就是方明澈不找他们,他们也要找他的。他可是说过的,以后不会让他们过得比朱大海差。
他们过去,方明澈看到了就起身道:“都没吃吧?走,崔老板那里喊他整一桌,咱们喝两杯。”
废品站其实是包吃的。但他们都挣到四五百一个月了,自然不再稀罕和拾荒者一起吃大锅菜。中午吃了就够了,晚上就还是回来自己吃。
进门的时候,方明澈对崔嫂子道:“嫂子,看着来个三菜一汤。”
“好!你们以前爱用的那包间空着呢。”
进屋之后,服务员进来给三人倒茶,然后掩上门出去。
刘青峰直接道:“方老师,你可是说过不会让我们过得比朱大海差的。他现在一个月分红1800了。我们俩呢,生意好500,至今还没有突破过600呢。”
“那朱大海他们这俩月太冷了,菜都不长、鸡也不下蛋。还没收入呢。”
耿山道:“可人家一年赚十个月的钱,也是一万八了。我们勉强六千吧。”
六千其实也很多,差不多是工厂里同龄人的十倍了。可一个大杂院的,朱大海还是当初背刺了方老师和林老师出去单干的。尤其方老师说过不会让他们过得比朱大海差。
刘青峰也补充道:“他们在商量租农场搞大棚蔬菜。这真搞起来了,明年冬天就不至于歇两个月了。”
方明澈道:“可废品站上限很高。你们算算,从79年9月开业到如今,咱们的利润是不是打着滚的涨?”
刘青峰和耿山想了想,这倒是。最开始一个月就2000多,还包括了菜生意。如今剔除了菜生意,也有四五千。
“菜生意的规模就这么大了,他们能想的办法也就是弄个暖棚种菜。除了咱们这一片,他们还能让其他区的人来买菜么?可是废品回收的生意能越做越大。随着这两年工业的发展,被丢弃的废品是越来越多的。”
刘青峰和耿山还是不太乐意,这不是望梅止渴、画大饼么?
“那,咱们的分红比例能不能提高点?”
第216章 最后通牒
方明澈听到这话笑了一下,“这样的话,你们不如自己出去另外成立一个废品回收站吧。你们两个合伙,二一添作五,这比例就挺高。不过是自负盈亏而已。我刚才已经和你们说了,废品回收这个行业,以后一定会大兴的。至于我,一年五六千的收入,我另请两个人去管理就是了。你们也知道,我亲哥嫂开面馆也挺辛苦,加起来还没这么多呢。甚至旅行社除了副社长,也没你们收入高。”
79年下半年废品站刚开张的时候,抓盲流还抓得挺严。但如今流动性真的大起来了。小偏院住的他父母、哥嫂,侄儿侄女说起来全是盲流,袁大妈进进出出的都不会多扫一眼。街道办也一点动静也没有。
他如果打电话回去说一声,他这里缺俩人。都不用提待遇,立马就有人会去支书那里开进京探亲的介绍信。
虽然他让小敏、韩平等人回去了尽量低调。他们也不至于回去傻乎乎的跟人说自己工资加奖金拿大几十|一百多,但他们的穿着打扮这些,这两年肯定是有了很大变化的。回家也会带礼物、给钱。村民看在眼底,心头能没数?
或者,就不回去喊人,明发他觉得就是个不错的人选。明发套圈或者卖炒饭,借到了大栅栏的巨大客流量。月收入是在120——150这个区域浮动。就忙活晚上三个小时。他白日的时间没找到什么好工作,就在哥嫂的面馆帮忙。一个月也就30块钱。
让他去管理一个废品站,转正后月入四五百,应该是很乐意的。只不过是需要重新培训一下。又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都是打好了基础的。
学驾驶和英语不行,马上能想出去大栅栏利用专卖店的摊位搞套圈,甚至还能给没套到的小朋友准备安慰奖的人,管一个废品站应该是没问题的。
至于另外一个废品站,从老家喊人来或者是就在京中招一个回城知青应该都可以。就是多费点事而已。
如果林怿不是只想找个周日的兼职,而是已经停薪留职了,甚至都可以让他去试试。没准看在每月500左右月入、能压他老婆一头的份上,他还真能好好干呢。
旅行社上海分社的副社长程长东一个月也就500左右。首都这边还连副社长都没有。宁安安这样的资深导游、韩梅这个挺称职的办公室主任,一个月也就300多。
眼前这俩人怎么不想想要不是搭上了废品站这艘船,凭他们自己,上哪挣一个月四五百去?
朱大海一个月1800,胡勇他们一个鱼1350,可朱大海、胡勇他们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收菜了。五点已经奔波在运菜的路上。而且,各种关系都是他们自己在维护。别说隆冬时节,就算是雨多下几天也要焦心货源、销路这些。
眼前这俩有了拖拉机之后,都是七点半才出门的吧。早八晚五,中间午休一个小时。妥妥的八小时工作制啊。这样能拿四五百,还要心态不平衡。
方明澈打定主意,便不再说什么。见崔家学徒把酒菜上了上来,便招呼这两人吃。如果真的要分道扬镳,那就当是吃散伙饭好了。好歹合作了一年半,也算是好聚好散。至于以后,那就在商言商、各凭本事吧。
比起废品生意来,他其实不是多看重菜生意。就是他说的,那菜摊子上限比较低。只能走细水长流、小富即安的路子。
不过,阿嫣喜欢,那是她发掘出来的生意。那就让她做吧。而且,现阶段,他们家负债累累,废品站的收入暂时不会快速提升,旅行社为了扩张更是不会大量分红。所以,菜摊子那一年两三万也就很有分量了。
倒是废品生意,过个几年随着工业大发展,一个废品站年入百万是完全可行的。八九十年代的年入百万哦!
他都在想等河南乡党全面介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他要怎么守好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了。到那时候,雇佣的上限七人也已经被打破。他也可以多开分店,在人手上争取不输给河南人。
方明澈不说什么了,只是招呼吃喝。刘青峰和耿山却有些慌了。这一年半,他们比同一批回城的知青过得可是好多了。在废品站干,一开始几十一个月,然后一百多、两三百,到如今四五百。确实如方老师所言是在节节攀升的。
这里头有做熟了、名气渐渐大起来的缘故,也有开拓了新业务(去华侨公寓门口收废品、派人骑着三轮车沿街收废品)。但更多确实是方老师所言,随着工业重回正轨、比以前越来越发达的缘故。
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越多,那价格也就越来越实惠。大家舍得丢弃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而卖菜,这是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谁家都要吃菜!首都的人大多愿意在吃上头花点钱。愁的只是国营菜场卖的东西不够丰富。所以朱大海、胡勇他们确实是一开始就生意很好。
可以想见,如果他们真的把大棚蔬菜搞出来,今年冬天的收入会不降反升。
但是,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他们没可能把菜往更远的地区去卖,人家那个片区也有自己的菜贩子。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
如果好向外头扩张,齐顺犯得着低声下气托人情来讲和,又把自己2%的股份赔给林老师致歉么?
至于说两人另起炉灶,启动资金倒是不缺什么的。这一年半他们各自也攒下了三四千!
但是,他们也只能去别的地方。因为,和两个村子签约的都是方老师,和村支部维持关系的也是他。他换人经营,那些拾荒者是没所谓的。卖给谁不是卖啊,只要价格过得去。做生不如做熟,他们是不会跟着自己两人去别处的。
如今来送货的拾荒者,基本的‘阵地’还是在这两个废品站方圆几里的范围。
他们要想抢生意,除非也是学方老师当初,一斤贵个三分钱。是得三分了,一年半前贵两分钱那些拾荒者就会背着废品走上好几里送过来。
但如今,这行的竞争也渐渐大了。国家鼓励个体户嘛,这一行的利润接触过的还是容易知道的。所以,不少人也进入了这个行当。
他们去租场地、请工人,哦,还得买车。如今开惯了拖拉机,难道还乐意退回去踩三轮车么。三伏天骑着三轮车去送废品的滋味,他们再也不想经历了。
那两人凑起来的七八千,也只买得起一辆拖拉机。买两辆,其他开支从哪里来?
而且,自己做生意就得自负盈亏。朱大海和胡勇几个抢生意的时候,日子也曾经很惨。他们双方那个在大杂院里也曾经跟仇人一样。也就如今他们人多、本钱大,而且这个片区没有竞争者,所以日子才好过。走的是薄利多销、细水长流的路子。也是勤劳致富!
但如果不是方老师在背后给他们支招、提供经济支持,他们当初未必干得过齐顺的。
现在就两条路,要么呢继续跟着方老师挣着一年五六千,将来很可能还会成倍增长的工资加提成。要么就自己出去支个新摊子。
方明澈道:“吃啊,趁热!这菜冷了就不好吃了。”
两人一凛,这个读书人之前收拾朱大海、齐顺可是一点没手软。齐顺对付朱大海加胡勇他们四个的时候,是有优势的。结果被他把这两拨人整合起来,打得没有招架之功。
自己两人如果和他成了竞争对手,他肯定也不会手软的。他们只能躲着他,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废品站。那如今很多人进了这个行当,他们俩现在出去还有优势么?
方明澈吃好了,他放下筷子。
“你们俩好好想想。如果决定要出去单干,我也不能硬拦着。这个星期之内给我答复吧,我也好安排。”
他说完起身出去把单买了,然后走回小偏院去。
康康看到他回来了,就跑出来从里头把挂着的锁拿开、开门。又爬到八仙桌的凳子上提起茶壶倒了杯茶端过来。
“幺爸,你喝茶——”
方明澈又想起那天坐飞机遇到的侄儿媳妇了。你小子是挺能提供情绪价值啊!这方面都不像他哥嫂的儿子了。那两口子可不太会来事儿。
他接过来,“你爸妈和哥哥、姐姐呢?”
他说了不在这里吃饭,大嫂就没做他的。这会儿应该是一家子已经吃好、收拾下去了。至于二老,估计是懒得奔波,今天就住四合院那边了。
康康道:“我妈说那么久没人,面馆里肯定到处都是灰。叫上爸和哥姐都去打扫卫生了。”
下午的时候,一家子在家歇了歇。毕竟是在外奔波了那么久,旅游其实也很累人的。但歇好了,想尽早打开门做生意,便都去打扫卫生了。
至于康康,他去了也干不了太多活。而且,小叔子在这边呢,走得一个不剩也不好。
上一篇:从庆余年开始,我在诸天当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